中國金魚飼養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晉朝。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觀賞魚類,金魚從野生鯽魚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18個大品系的300多個品種。今天我就根據古籍史料的記載,談談金魚的起源。
根據2000多年前的古書《山海經》的記載,野生鯽魚中偶有金色或紅色的鯽魚出現。南北朝時期祖衝之在《述異記》中這樣記載:「晉桓衝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鱗魚。」「赤鱗魚」也就是紅色魚,很有可能就是紅黃色的金鯽魚。除此「赤鱗魚」的記載之外,另外還有潛說有在《鹹淳臨安志》中,有「金魚池,在開化寺後山澗水底,有金銀魚。」的記載;祝穆在《方輿勝覽》中有「嘉興府,陸瑁池,唐刺史丁延贊得金鯽魚於此,即今之西湖」的記載。
自晉朝發現赤鱗魚之後,在我國不斷有野生的紅黃色鯽魚被發現。「金鯽」一詞也在我國古籍中多次記載,比如北宋詩人蘇舜欽有《六和寺詩》云:「沿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可見金鯽在當時多麼受人喜愛;蘇軾在1089年遊西湖時有「我識南屏金鯽魚」的詩句。即使到了近代,浙江嘉興、杭州和華北等地,仍然把紅黃色鯽魚稱為金鯽魚或者野金魚。
以上這些都可以說明,金魚起源於中國,而且是由野生紅黃色鯽魚,也就是金鯽魚演變而來,金魚的祖先就是野生鯽魚。說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 ,其實這也是有科學實驗依據的。
第一,任何一種金魚都可以和野生鯽魚雜交,並且後代都具有正常的繁殖功能。一般情況下,種內雜交可以繁殖後代,種間雜交則不易成功,即使雜交成功,也會由於生殖細胞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無法配對,而不能繁育後代。
第二,金魚和鯽魚在胚胎發育時期,不光是形態完全相同,而且在同一溫度下,胚胎的發育速度也相同。而一些品種特徵的分化,比如龍睛眼、虎頭頭瘤、絨球、水泡眼和珍珠鱗等,都是在孵化出2-3個月之後,才會出現。
第三,金魚和鯽魚的血清沉澱也完全一樣,並且對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進行比較分析,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數量相同,都是47對。而且形態也十分相似,在相同實驗環境下,幾乎找不出金魚和鯽魚之間的差異。
總之,無論是從歷史古籍,還是科學實驗,都可以證明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而且起源於中國。所以金魚絕對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