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讓我們重溫經典,再次領會魯迅先生作品的啟迪吧!

2020-12-18 於莉訴說人生故事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便出自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口中。從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我們學習很很多多有關魯迅的作品,我們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在《我的藤野先生》中對老師的崇敬與敬重,學習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求知精神。魯迅先生帶給無數人的是精神,他帶領無數青年同志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但在如今他也仍帶給我們更多的啟迪。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雜誌發表了署名「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的白話文小說,它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魯迅借《狂人日記》發出的吶喊,讓無數青年志士獻身革命,為新中國獻出偉大貢獻。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一把劍,帶領大家保家衛國,直擊敵人的心肺;魯迅先生也可以是一面鼓,鼓聲激勵著勇士們勇進,魯迅先生更是號角,吹響了無知的青年們,帶領他們保家衛國。

毛澤東與周恩來也讚揚魯迅,可見其影響足夠深遠,很多人說魯迅的文章在當代已沒有現實意義了,但我想說,魯迅先生教育了我們成長,成人,成才。雖然他的作品背景與如今完全相反,但他作品中的精神卻仍激勵我們前行,仍是我們青少年的掌路明燈。

首先,魯迅從小就有遠大志向,要救國救民,所以他遠赴日本留學學醫,但後來他發現要救人得先就其精神,於是他棄醫從文,從此以筆為槍,激醒無數青年。他使青年的思想得以解放,他為中國的成立有重大貢獻。這啟迪我們要從小樹立遠大目標,為之努力,將來為國效力。

同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在當代仍啟迪著我們。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即指像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一樣的人,即使去世了,也還留在人們的心中,活在心中。但像傳銷組織,即使活著,也被人們厭惡,痛恨。再如《阿長與<山海經>》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即使無血緣關係,也情誼深厚。聯繫到如今,也是在告訴我們身邊處處有真情。

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們仍有重要意義,讓我們重溫經典,再次領會魯迅先生作品的啟迪吧!

相關焦點

  • 文化:《光明日報》評魯迅,重溫《狂人日記》,經典永不過時
    文化:《光明日報》評魯迅,重溫《狂人日記》,經典永不過時2018年5月18日,《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月光穿過一百年》,來重溫《狂人日記》這部文學經典,這或許並不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但一百年前確實中國文學的裡程碑。
  • 文化:重溫魯迅《狂人日記》經典是永恆的、不可湮滅的記憶
    文化:重溫魯迅《狂人日記》經典是永恆的、不可湮滅的記憶可以被稱之為經典的是彌足珍貴的,是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影響很多人價值取向的。經典的作用不僅僅是在經典當時所產生的影響,而且他是會影響後世,歷久彌新。
  • 文化:重溫魯迅《狂人日記》歷史與經典永遠都是鮮活的
    文化:重溫魯迅《狂人日記》歷史與經典永遠都是鮮活的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以前沒有忘記,現在不能忘記,以後也不會忘記。——題記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個梗:「讓魯迅復活來做他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他都不一定做得出來。」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中小學生的心聲,也正是因為這個梗,讓魯迅再次一炮而紅。隨之而來的關於這位歷史紅人的討論也一時不斷,有的人說魯迅偉大是偉大,但他們時代已經過去,他的文章太久遠,只剩下歷史意義而失去了現實意義。
  • 魯迅經典作品,值得重溫
    魯迅是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學習了不少的魯迅作品,比如《《朝花夕拾》文集。魯迅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在經歷了諸多變故後,他最終棄醫從文,志在對國民予以根本的療救,「改變他們的精神」(參看《吶喊·自序》)。
  • 文化:魯迅先生是永遠值得被尊敬和敬仰的,他的作品值得流傳下去
    一個世紀後的今天,2018年5月18日,《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月光穿過一百年》,重溫《狂人日記》這部經典,回溯這位「狂人」所走過的漫長曲折但堪稱偉大的道路。現在關於魯迅和魯迅和魯迅的文章,仍有許多不同的態度。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太久遠了,現在再讀已經沒有意義了;而有的人卻認為魯迅的文章能使人受益一生,是非讀不可的佳作。
  • 文化:魯迅先生的文章堪稱經典,經典不可磨滅
    魯迅先生為何棄醫從文呢?因為他深知,學醫是治不好中國人的,因為國人得的病是深存於思想根深入人心的"惡疾"。魯迅先生所寫下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們去品味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先生所做的每一篇文章都必定是花費了不少心血的。否則,人們不會稱其為經典。
  • 魯迅先生的啟迪人生名言
    魯迅先生的名言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歡,並視之為大世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啟迪人生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
  • 重溫經典散文丨魯迅:野草題辭
    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讓我們走近他的作品,領略他身上令人敬佩的文人氣質。
  • 魯迅全集《朝花夕拾》帶你走進魯迅先生小時候軼事,感人又搞笑!
    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無論是翻譯成哪國的語言,都掩蓋不住這部作品的靈魂,所以好的文學作品是不會國界。要說現代文學大家最出名的莫過於這幾位。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用來作為革命抨擊只用,其後一段時間的作品更為顯著,以諷刺為主,文章便是利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魯迅先生的五部經典著作,讀過一本就受用不盡,你讀過幾部?
    魯迅先生筆耕不倦,留下的文字何止百萬,今天小編就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魯迅先生五部最經典的作品,看看你讀過幾部?但是毫無疑問,《華蓋集》是魯迅先生思想的結晶,書中充分體現了魯迅對封建主義和洋奴的文化思想鬥爭,全書充滿了對舊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語言辛辣、諷刺幽默,可以說是魯迅先生雜文中的最傑出部分。
  • 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義烏、紹興兩地舉行「文化走親」活動
    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義烏、紹興兩地舉行「文化走親」活動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為體驗紹興當地特有的人文風情,感受魯迅當年生活的真實場景,深入品悟和解讀魯迅先生的不朽之作,10月10日,由中國科普作協文化交流專委會、金華市科普作家協會、義烏市科普作家協會、義烏市委黨史辦
  • 文化:魯迅先生的作品傳承,要讓文學經典體現時代精神
    魯迅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的創造者,也是中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鋒,在當時封建殘餘勢力瘋狂生長的年代,魯迅就是一盞明燈在迷霧中照亮了人們的道路。他將封建禮教看成吃人的猛獸,用「人血饅頭」來諷刺這個吃人的社會,文章一出,立即在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魯迅的文章成為一股來持之洶湧的浪花,終於喚醒了一部分中國人。在當時,那個才剛剛滅亡的清王朝的屍體下,仍然散發著陳腐的氣息,滋養著一批批體梭健壯的蟲子。
  • 魯迅先生的主要作品 魯迅先生有哪些作品
    說起魯迅,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眾所周知,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奠基人,那麼他有哪些主要作品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魯迅簡介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他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都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和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記》、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魯迅先生至理名言10句,經典
    魯迅先生至理名言10句,經典 2020-08-31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久經苦難的烈火歲月,作為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裡面自然是到處都充斥名言警句,一直並且將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理念。魯迅先生下面挑選幾句他的比較經典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吧。
  • 紀念五四百年:關於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感悟斷想
    一 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為了聽將令,他寫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創作了《吶喊》、《彷徨》兩部短篇小說集,是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片鏡子。散文《朝花夕拾》是敘事散文的經典,在中國現代散文中,唯有其弟周作人的部分經典散文可相當。魯迅先生的大量雜文,不僅思想性突出的,也體現了高潮的語言藝術。魯迅先生的國學研究,美術造詣都是第一流的。據說,先生在逝世前,在床上躺著時,常看一個小畫片,上面畫著一個外國女郎,穿著裙子,在風中奔跑,極美。
  • 重溫經典——陳全勝先生的《洛神賦》連環畫組畫
    重溫經典——陳全勝先生的《洛神賦》連環畫組畫■ 傅曉燕 陳全勝先生是一位修養全面,精力充沛的藝術家,他為人開朗、樸實、治學勤謹、更不慕虛名。時光流轉千餘個春秋,1987年陳全勝先生以連環組畫的形式,重新詮釋了曹植的《洛神賦》這一經典文學作品。在這12幀畫面中,不僅有傳統技藝的傳承,同時也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色。其創作中既吸收了顧愷之的「高古遊絲描」等經典手法,又採用大量的「行雲流水描」,讓畫中的人物具有極強的形式美感,同時讓畫面充滿動感。山水與人物相融,相互穿插點綴。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01時代背景我們討論任何一部作品,絕不可脫離當時的時代而討論,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分析,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背後的思想和深意,更能領會作品的精妙和偉大之處。魯迅先生在創作《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當時新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時代的先驅,義不容辭地借主角之口控訴舊社會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