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與友人惜別,寫出一名句,為歷代清廉正直者所共鳴

2020-12-13 今古趣彈

在盛唐詩人中,王昌齡對後世的影響頗大,他創作了大量的七絕詩,並獲得優異的成就,有「七絕聖手」之美譽。正是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的,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

在王昌齡現存的181首詩中,七絕就有74首。在這些七絕中,人們最為熟悉的應該是邊塞詩,比如膾炙人口的《從軍行》;其次是抒寫宮女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比如《宮詞》、《閨怨》等作品。

其實,王昌齡的送別詩也很有特色,比如今天要分享的這詩《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其中最末一句已成千古名句,常用來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唐代: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在古代,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詩人中,凡是作官的,幾乎都遭受到了被貶謫的命運,王昌齡也不例外,而且他是連遭兩次被貶的厄運。進士出身的王昌齡曾任汜水慰、校書郎,貶江寧丞,又貶龍標慰。他的「王江寧」和「王龍標」的稱號就由此而來。

這首送別詩就是王昌齡於開元二十八年被謫為江寧丞後,與友人辛漸離別時寫的。

前兩句寫送客的清冷氣氛,暗寓賓主的惜別心情和詩人當時遭貶謫的險惡處境:

自古文人皆悲秋。當夏日的繁華終於走遠之後,秋的蕭索漸近漸濃。繁華過盡皆寂寞,寒夜涼雨浸清秋。王江寧深知洛陽的花團錦繡已成往昔,此時已是寒氣漸濃的深秋,此地正是煙雨迷濛的古吳之地——鎮江府。

浮萍逆旅孤葉行,不堪寒雨江天愁,最是寂寞落魄時,有好友相伴必定是難能可貴的。朋友就像冬日裡的暖陽,朋友就像酷熱中的清風。

王昌齡廣遊極廣,朋友眾多,往日在洛陽與朋友吟詩飲酒,談論人生,不亦樂乎。被貶江寧後遠離了友人甚是寂寞,好友辛漸的來臨令他倍感欣慰。但好友終究還是要離去的,他從江寧一路把辛漸送到鎮江府,萬般不舍,終於還是要在這鎮江府西北角的芙蓉樓與辛漸道別了。

一個人的孤獨不算孤獨,一座山的孤獨才真令人孤獨。站在芙蓉樓上,望著辛漸將要離去的方向,再過一會兒,朋友逐漸模糊的身影,最終將淹沒在遠山的朦朧中,再怎麼尋也尋不到了。沒有了友人身影的山,是孤獨的山,這山一樣的孤獨,就佇立在詩人的眼前。

這首詩的後兩句,詩人請友人辛漸鄭重地向洛陽親友宣告,自己「心如玉壺冰」,對官場的得失已經不在意中。表現了詩人不慕名利,不同塵俗的可貴品格:

既然來到了鎮江府,王昌齡自然想到了鎮江當地的文化名人——南北朝文學家鮑照。鮑照的人生,幾經波折,他曾在其《代白頭吟》中寫道:「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用「玉壺冰」比喻清白。這也正是王昌齡的心聲,於是化用此語,用以表示自己的清白、廉潔。

朋友此去洛陽,將為洛陽的親朋好友帶去這裡的消息。詩人想像得到,自己的遭遇,必令他們忿忿不平。對於親友的深切關懷,詩人無以為報,只有讓辛漸轉達:自己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俗世之情的玷汙。這既是對親友關懷的最好的回報,也是自身無愧於天地的寫照。

這首詩打破送別詩常規,對於送別僅一筆帶過,融情於景,即景生情。特別是最後「一片冰心在玉壺」句,師法鮑照,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千古名句,為歷代清廉正直者所共鳴。

相關焦點

  • 王昌齡詠荷花的一個千古名句,被李清照隨手一仿,寫出別樣的美感
    一般來說,仿的畢竟是仿的,是很難超過前作的,但李清照模仿起來,卻能達到兩個至高境界:第一種境界,讓經典名句在自己手上,更加出彩。這一點,大家可以參看她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句模仿的就是範仲淹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範仲淹的句子已然夠經典了,被李清照這麼一仿後,則更加出彩。
  • 歐陽修一首小詞,以惜花寫惜別,被稱為絕妙之筆
    江淹曾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最讓人傷感的事情,也就只有離別了。在古代,一別便不知何日能再相見。因此,離別是古人之間的一件大事。於是也就有了折柳送別,也就有了寫惜別之情的詩詞。基本上每個詩人或詞人都寫過惜別之作,但能夠寫出新意,甚至引發人的惆悵的作品卻不多見。
  • 王昌齡「青山一道同雲雨」火了,他的這幾首送別詩也值得一讀
    而除了這次火起來的這首《送柴侍御》,王昌齡還有一些送別詩也寫得真摯感人,值得一讀。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同為贈別詩,《送柴侍御》裡的情感是壯闊無離傷卻又將無限真情涵在其間,在《芙蓉樓送辛漸》是表明詩人自身的胸襟與懷抱,而在這首《送魏二》裡,卻是另一種深情——真的哀傷。詩人在江上送別友人,以滿天江風寒雨為背景,寫出風雨悽迷,以酒送別的哀傷;後二句則通過對離別之後的遙想,寫出對友人的無盡牽掛與關切之情。
  • 王昌齡的這首送別詩,訴說了你懂我的境界,千年來感動無數人
    中華經典詩詞中從不缺乏離別的篇章,面對離別,王勃高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此浪漫豁達;柳永則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幾多的纏綿傷感;而今天我們分享的則是王昌齡經典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最後兩句,闡述了好友的對自己的懂得。
  • 王昌齡意象很美的一首詩,最後7字是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來體會一下詩詞的意象美。《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王昌齡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對於這首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人人皆知。畢竟這首詩的最後7字「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千古名句,歷來深受世人所稱道。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出身貧寒的王昌齡在30歲之前一直是以農耕維持著自己的生活,直至30歲時才進士及第,後經過多次的浮浮沉沉,最終被貶的地點是龍標,任龍標尉(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可謂是家喻戶曉),最終在安史之亂中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至於他的送別詩,也許不如邊塞詩有名,也不如「閨怨詩」成就高,但是也不乏傳世名句。例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便是他的送別代表作,驚豔了世人1000多年。而這首《送柴侍御》也是他在送別友人時所寫,最後兩句安慰了多少分隔兩地之人。
  • 王昌齡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詩,孤獨而又悽美,尤其最後2句震古爍今
    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就有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送別詩,這首詩多次入選小學古詩,短短4句話,卻句句都體現出友誼的珍貴,尤其最後2句話,更是千古名句,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王昌齡的這首《
  • 中華詩詞名句|20句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友誼主題的名句
    6.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唐·王維《少年行四首》其一少年遊俠,意氣橫生,豪放不羈,一相逢便結為好友,飲酒談心。駿馬系在酒樓旁的垂柳邊。10.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把為友人憂愁的心寄託給明月,隨著風,跟從著你,一直到在夜郎西附近的龍標。後人常用此句表達對友人的掛念之情。
  • 王昌齡的名句,高適的名句,王翰的名句,全是經典,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王昌齡、高適、王翰詩詞裡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1、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 唐代送別詩有很多,李白的《送友人》借景抒情,既灑脫又深遠
    惜別故土、骨肉分離、摯友相送,送別的場景盡述筆端,讓人黯然銷魂的離愁別恨成就了唐代送別詩的獨特韻致。人有悲歡離合,本該天長地久的親友,卻不得不依依惜別,天各一方。為什麼唐代詩人寫了那麼多送別詩呢?這其中自然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唐代的科舉制度意在選拔人才為國所用。
  • 王昌齡七絕送別詩的魅力分析
    一、送別不道離情苦 古代社會,由於交通工具、通訊技術不發達,每有行旅,動輒經年累月,加上舟馬勞頓,音信難傳,別易會難,所以古人都很重離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用來抒發離愁別緒的送別詩隨即應運而生。「送」和「別」組成了送別詩的兩大主題,而「送」之作猶多,也許是因為行客匆匆,送者悵惘,無所寄託而致。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句是至理名言,值得一讀再讀!
    王昌齡,唐代著名詩人。與高適、岑參合稱「唐代三大邊塞詩人」。王昌齡以七言絕句著稱,在七絕上與李白齊名。詩歌風格緒密而思清,有著「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後人又稱王昌齡為「七絕聖手」。其詩現存181首,經典詩作有《出塞》、《從軍行七首》、《閨怨》等。
  • 才子送別友人,這首七律毫無惜別憂傷,反覺壯行的欣慰
    王維舉杯高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默默感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俗話說,送君千裡、終須一別。於是高適安慰對方,「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昌齡也勸慰親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前輩們的詩歌如此深情,又水平高超,卻沒有難倒唐代的一位二流詩人。
  • 秦時明月漢時關,七絕聖手王昌齡詩十首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 秦時明月漢時關, 七絕聖手王昌齡詩十首!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 古代以「冰心玉壺」入詩的詩人很多,為什麼只有王昌齡流傳千古?
    「七絕聖手」王昌齡,不但在邊塞詩上難逢對手,而且在送別詩、宮怨詩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千古流傳,一個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人人稱頌。但是,你真的讀懂這個千古名句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流傳千古、人人稱頌的千古名句。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鍾情於古代世間萬物所賦予感情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一生,在官場不得意,但是在生活中確是我所嚮往,喝酒、聊天、吟詩作對,就是圖個快活,但是在這首詩中,我又有自己小小見解。
  • 王昌齡的這些好詩,值得一讀再讀
    而最能夠代表這種氣象的,就是王昌齡。清代沈德潛對王昌齡的評價是:「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有的人寫詩,話說完了意思也完了,再也沒有思索的餘味,王昌齡的詩卻可以讓你的內心一直感發,好像一塊石頭投在水裡,那水波一圈一圈可以蕩漾到很遠很遠。前兩句詩的內容,其實也不過是說守城的士兵在黃昏獨自一個人站在很高的城樓上,秋天的海風從荒涼遼闊的曠野上一陣陣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