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詩人中,王昌齡對後世的影響頗大,他創作了大量的七絕詩,並獲得優異的成就,有「七絕聖手」之美譽。正是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的,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
在王昌齡現存的181首詩中,七絕就有74首。在這些七絕中,人們最為熟悉的應該是邊塞詩,比如膾炙人口的《從軍行》;其次是抒寫宮女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比如《宮詞》、《閨怨》等作品。
其實,王昌齡的送別詩也很有特色,比如今天要分享的這詩《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其中最末一句已成千古名句,常用來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唐代: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在古代,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詩人中,凡是作官的,幾乎都遭受到了被貶謫的命運,王昌齡也不例外,而且他是連遭兩次被貶的厄運。進士出身的王昌齡曾任汜水慰、校書郎,貶江寧丞,又貶龍標慰。他的「王江寧」和「王龍標」的稱號就由此而來。
這首送別詩就是王昌齡於開元二十八年被謫為江寧丞後,與友人辛漸離別時寫的。
前兩句寫送客的清冷氣氛,暗寓賓主的惜別心情和詩人當時遭貶謫的險惡處境:
自古文人皆悲秋。當夏日的繁華終於走遠之後,秋的蕭索漸近漸濃。繁華過盡皆寂寞,寒夜涼雨浸清秋。王江寧深知洛陽的花團錦繡已成往昔,此時已是寒氣漸濃的深秋,此地正是煙雨迷濛的古吳之地——鎮江府。
浮萍逆旅孤葉行,不堪寒雨江天愁,最是寂寞落魄時,有好友相伴必定是難能可貴的。朋友就像冬日裡的暖陽,朋友就像酷熱中的清風。
王昌齡廣遊極廣,朋友眾多,往日在洛陽與朋友吟詩飲酒,談論人生,不亦樂乎。被貶江寧後遠離了友人甚是寂寞,好友辛漸的來臨令他倍感欣慰。但好友終究還是要離去的,他從江寧一路把辛漸送到鎮江府,萬般不舍,終於還是要在這鎮江府西北角的芙蓉樓與辛漸道別了。
一個人的孤獨不算孤獨,一座山的孤獨才真令人孤獨。站在芙蓉樓上,望著辛漸將要離去的方向,再過一會兒,朋友逐漸模糊的身影,最終將淹沒在遠山的朦朧中,再怎麼尋也尋不到了。沒有了友人身影的山,是孤獨的山,這山一樣的孤獨,就佇立在詩人的眼前。
這首詩的後兩句,詩人請友人辛漸鄭重地向洛陽親友宣告,自己「心如玉壺冰」,對官場的得失已經不在意中。表現了詩人不慕名利,不同塵俗的可貴品格:
既然來到了鎮江府,王昌齡自然想到了鎮江當地的文化名人——南北朝文學家鮑照。鮑照的人生,幾經波折,他曾在其《代白頭吟》中寫道:「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用「玉壺冰」比喻清白。這也正是王昌齡的心聲,於是化用此語,用以表示自己的清白、廉潔。
朋友此去洛陽,將為洛陽的親朋好友帶去這裡的消息。詩人想像得到,自己的遭遇,必令他們忿忿不平。對於親友的深切關懷,詩人無以為報,只有讓辛漸轉達:自己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俗世之情的玷汙。這既是對親友關懷的最好的回報,也是自身無愧於天地的寫照。
這首詩打破送別詩常規,對於送別僅一筆帶過,融情於景,即景生情。特別是最後「一片冰心在玉壺」句,師法鮑照,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千古名句,為歷代清廉正直者所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