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欲書藝有進,當讀經典碑帖—俞豐編著《經典碑帖釋文譯註》讀後

2020-08-21 石不言齋

當今國富民安,民眾亦有餘暇從事文藝。書法藝術作為「國粹」,更是蓬勃發展,從之者眾。

雖然現在處於「知識爆炸」,網絡發達,影印技術先進的時代,眾多出版社出版的碑帖資料也如汗牛充棟,但作為書法初學者,往往不知選擇,良莠不分。而且由於時代久遠,多數碑帖文字古奧,臨帖者多不明其義,只能照葫蘆畫瓢。即使臨摹得形神皆肖,但總覺得缺乏文化底蘊,味同嚼蠟。

書法既是優美的傳統文藝作品,也是歷史資料和學術記載。藝術和學術二者密不可分。古代文人既把經典碑帖作為藝術欣賞的對象,也多重其學術價值。因此,若欲書藝有進步,不僅要多臨帖,同時也要對碑帖中的所述的歷史和文學知識進行了解,增長自身的文史知識,加強文化修養,使書法沾些文人氣息,方有餘味。

作為書法初學者之一的本人,也常常有此煩惱。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俞豐編著的《經典碑帖釋文譯註》,如獲至寶。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顧名思義,所選的「碑帖」,都是「經典」,其次,作者對所選碑帖的創作背景、流傳情況、作者概況和歷代評價都作了介紹,對書法初學者了解碑帖非常有幫助。下面我就這本書的特點作一簡要介紹,希望對廣大書法愛好者有所幫助。

一、《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所收碑帖多、範圍廣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以秦代為上限,以元末為下限,所收的碑帖有100種,書體涉及篆、隸、行、楷、草五種字體,基本可以涵蓋書法初學者所選的範圍。同時,所收錄的經典碑帖,也是在書法藝術領域受到社會高度評價、被廣泛取則的古代名家名作和名碑名帖。


篆書碑帖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隸書碑帖有《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楷書碑帖有《宣示帖》、《張猛龍碑》、《張玄墓誌》、《化度寺碑》、《大字陰符經》、《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玄秘塔碑》等。行書碑帖有《蘭亭序》、《伯遠帖》、《集王聖教序》、《張翰帖》《祭侄文稿》、《爭座位帖》《黃州寒食詩卷》、《松風閣詩卷》、《蜀素帖》等。草書碑帖有《十七帖》、《書譜》、《古詩四帖》、《自敘帖》、《諸上座草書卷》等。

二、《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注釋詳盡,知識點豐富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每一種碑帖介紹都分為四個部分,即碑帖概述、原文、注釋和譯文。


概述,是對碑帖作品的創作背景、流傳情況、真偽辨析、作者概況和歷代評論所作的介紹。概述既有對碑帖的創作、保存、發現、收藏、傳承等方面的有趣故事,也有歷代學者研究討論的觀點的介紹,也融入了編著者俞豐本人的見解,很有參考價值。

原文,就是碑帖所記錄的文字。對每一種不同的拓本,編著者都進行了考證,對脫漏的文字,能補充的儘量補充,不能補充的也予以說明,方便讀者參考判斷。

注釋,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分「箋」和「注」兩種,「箋」側重於介紹文中所涉及的典故、常識、背景和引申資料,「注」側重於對詞句的註解。從這裡,讀者可以學到很多的文史知識。

譯文,則是對注釋的補充。即以白話文的形式,對原文進行全文翻譯,方便讀者從整體上了解碑帖的意思。

三、《經典碑帖釋文譯註》帶來的驚喜和遺憾

學習閱讀《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正如編著者俞豐在前言中所說,通過編著本書,「筆者常常驚喜地發現經典書法中所蘊涵的文化信息竟是如此豐富,人文情懷竟是如此感人。」

例如《乙瑛碑》《史晨碑》保存了漢代詔報文書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代官府嚴謹的行政管理制度;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出現的眾多的典故,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大書法家豐富的常識,無愧大唐盛世氣象;李邕的《李秀碑》,可以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兵書,在傳世碑帖中可稱別具一格;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可見顏魯公錚錚氣勢和剛烈氣概;楊凝式的《韭花帖》,透露的古代飲食文化信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黃庭堅的《華嚴疏卷》,借古人之口,說眼下之事,構思之巧妙無與倫比等。


當然,《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也並非完美無缺,一是受篇幅所限,眾多碑帖和名家作品未能收錄,如《千字文》、《急就章》、《靈飛經》及王獻之、智永、蔡襄及明清的文徵明、祝允明、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董其昌、傅山等。二是在介紹碑帖時,多側重於文史知識,對於書法知識介紹相對簡略。三是受編著和出版時間所限,缺少對近年出土的碑刻介紹。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想要靠一本書而囊括所有,既不可能,也不現實。總之,這本書是書法初學者值得一讀的好書。同時,也希望編著者和出版社能在今後加以補錄完善,更利於讀者學習。

相關焦點

  • 張海耄年著述《中國歷代經典碑帖百種題識》
    本報訊 (記者金鑫)《中國歷代經典碑帖百種題識》近日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張海先生所寫歷代經典碑帖百種題識,可供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參考,也可作為書法文化讀物。  本書是當今書壇大家張海先生所著的一部書法普及讀物。
  • 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實錄
    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實錄樹上微出版中國書法的這一學習方式有專門的名稱——臨摹。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將薄紙蒙於碑帖之上,依其筆跡複寫的稱「摹」。在中國書法史上,臨摹始於何時,現在已經不可考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文字由工具性慢慢衍生出藝術性之後,臨摹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實錄
    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實錄樹上微出版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從策劃到展出,歷經半年多的時間,於2019年12月19日在浙江省蒼南縣文化館展廳與觀眾見面。展覽分「與古為徒」「天下蘭亭」「入古出新」三部分內容,共計展出一百多件作品。
  • 我為什麼還要寫這本《歷代經典碑帖百種題識》
    另外,這種選取不是「排行榜」,僅是對經典學習的一個認識而已,選定者自有其道理,未入選者也無損其固有的光彩,因此不必太較真兒。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即令是專門研究碑帖的理論家,一生中能對多少種碑帖下過精研的功夫?我有一位同事,畢業於中文系,擅長書法,在大學從事書法教學,四十年來對兩種字帖逐字逐句臨寫,寫出體悟,付梓問世。我讀其初稿時十分震驚,不知道書界還有多少如此用功者。
  • 曠世經典,上博首次公開歷代碑帖珍藏!《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
    上海博物館是收藏古代碑帖的重要館藏單位,其所珍藏的歷代碑帖在海內外享有盛譽。2003年,隨著《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入藏,上海博物館的金石碑帖珍藏曾引起國內外的轟動。經過十多年的論證和準備,上海書畫出版社與上海博物館達成了《叢刊》的編輯出版共同意向,選題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叢刊》第一輯、第二輯十種終於面世。
  • 漢代書法碑帖:張芝《二月八日帖》釋文+高清
    簡介張芝生平及書法成就(此處從略)詳見「契茶書舍」《書法碑帖大全》第一章第8節:漢代書法碑帖:張芝《冠軍帖》釋文+高清。釋文二月八日。復得鄱陽等。多時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當與行。不足不過彼與消息。
  • 碑帖兼融渾然成趣 劉詠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作品上世紀90年代入選首屆中韓書藝交流展,全國第二屆刻字藝術展,全國第三屆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中青年書法邀請展,全國第四屆楹聯書法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魯韓墨緣·中韓中韓著名書家邀請展,全國(百家)著名書法家邀請展。作為中國書法3+3國際巡展發起人之一,先後到韓國、日本、新加坡、阿聯、俄羅斯、摩洛哥等國家進行巡展。
  • 碑帖拓本面面觀
    碑帖捲軸裝外觀與書畫捲軸裝看似相同,其實裝裱手法略有不同,書畫裝裱可以用刷子儘量將書畫作品刷平,但是碑帖有黑白兩部分,白的是字口,是欣賞的主體,黑的是石面著墨處,若統一刷平,則字口撐大變形失真,故碑帖裝裱要求較高。評價一本碑帖裝裱的標準,應該是字口略帶皺褶,著墨處刷平。如果是已經刷平的誤裝的碑帖,遇到好的裝裱師,還是可以挽救重裝的。
  • 今日人物 | 呂金光 碑帖融合寫新意
    呂金光 草書疏桐臨水聯尺寸:34×136cm×2釋文:疏桐有鶴趣,臨水繞秋花。縱觀當下書法創作的狀況,碑帖融合的書風甚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創作的學術空白。所以當代書法最大的創新空間莫過於碑帖融合,這就是書法創新的學術意義。
  • ...碑帖|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大觀帖|叢刊|上海博物館|上海...
    上海博物館是收藏古代碑帖的重要館藏單位,其所珍藏的歷代碑帖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被不少愛好者視作上海博物館最神秘、最珍貴的藏品種類之一。《淳化閣帖》在上海展出(圖片來源:新華社)經過十多年的論證和準備,上海博物館與上海書畫出版社共同努力打造的《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今天下午在上海書展中央大廳首次公開亮相。
  •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碑帖首次系統性公布,2000張高清圖版,版本信息、考據點、題跋及其釋文全記錄!
    館藏拓本以漢字為主,還有滿文、蒙文、藏文、八思巴文等中國民族文字,古敘利亞文、埃及古文字等外國文字,為我們研究民族文字和外國文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第五,以整幅本為主,史料豐富。
  • ——讀仇高馳《歷代經典碑帖技法解析 秦 嶧山刻石》
    江蘇徐州籍書法家仇高馳先生見貽其新作《歷代經典碑帖技法解析 秦 嶧山刻石》一書,再三讀之,受益匪淺,亦頗多感懷以系之。該書由《嶧山刻石》概述談起,所列技法分析、章法形制舉例等。餘讀此書,所得者有三,謹以管窺之見而說之。
  • 揭開上博碑帖神秘面紗《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亮相上海書展
    碑帖拓本,在流傳過程中不僅是保存和再現中國古代書法作品的載體,同時也累積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並衍生出與考古、收藏相關的金石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各類經典碑帖一般都流轉於著名的書畫家、收藏家乃至宮廷內府中,一般不輕易示人。所以各類碑帖一旦流布,都被習書者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