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富民安,民眾亦有餘暇從事文藝。書法藝術作為「國粹」,更是蓬勃發展,從之者眾。
雖然現在處於「知識爆炸」,網絡發達,影印技術先進的時代,眾多出版社出版的碑帖資料也如汗牛充棟,但作為書法初學者,往往不知選擇,良莠不分。而且由於時代久遠,多數碑帖文字古奧,臨帖者多不明其義,只能照葫蘆畫瓢。即使臨摹得形神皆肖,但總覺得缺乏文化底蘊,味同嚼蠟。
書法既是優美的傳統文藝作品,也是歷史資料和學術記載。藝術和學術二者密不可分。古代文人既把經典碑帖作為藝術欣賞的對象,也多重其學術價值。因此,若欲書藝有進步,不僅要多臨帖,同時也要對碑帖中的所述的歷史和文學知識進行了解,增長自身的文史知識,加強文化修養,使書法沾些文人氣息,方有餘味。
作為書法初學者之一的本人,也常常有此煩惱。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俞豐編著的《經典碑帖釋文譯註》,如獲至寶。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顧名思義,所選的「碑帖」,都是「經典」,其次,作者對所選碑帖的創作背景、流傳情況、作者概況和歷代評價都作了介紹,對書法初學者了解碑帖非常有幫助。下面我就這本書的特點作一簡要介紹,希望對廣大書法愛好者有所幫助。
一、《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所收碑帖多、範圍廣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以秦代為上限,以元末為下限,所收的碑帖有100種,書體涉及篆、隸、行、楷、草五種字體,基本可以涵蓋書法初學者所選的範圍。同時,所收錄的經典碑帖,也是在書法藝術領域受到社會高度評價、被廣泛取則的古代名家名作和名碑名帖。
篆書碑帖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隸書碑帖有《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楷書碑帖有《宣示帖》、《張猛龍碑》、《張玄墓誌》、《化度寺碑》、《大字陰符經》、《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玄秘塔碑》等。行書碑帖有《蘭亭序》、《伯遠帖》、《集王聖教序》、《張翰帖》《祭侄文稿》、《爭座位帖》《黃州寒食詩卷》、《松風閣詩卷》、《蜀素帖》等。草書碑帖有《十七帖》、《書譜》、《古詩四帖》、《自敘帖》、《諸上座草書卷》等。
二、《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注釋詳盡,知識點豐富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每一種碑帖介紹都分為四個部分,即碑帖概述、原文、注釋和譯文。
概述,是對碑帖作品的創作背景、流傳情況、真偽辨析、作者概況和歷代評論所作的介紹。概述既有對碑帖的創作、保存、發現、收藏、傳承等方面的有趣故事,也有歷代學者研究討論的觀點的介紹,也融入了編著者俞豐本人的見解,很有參考價值。
原文,就是碑帖所記錄的文字。對每一種不同的拓本,編著者都進行了考證,對脫漏的文字,能補充的儘量補充,不能補充的也予以說明,方便讀者參考判斷。
注釋,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分「箋」和「注」兩種,「箋」側重於介紹文中所涉及的典故、常識、背景和引申資料,「注」側重於對詞句的註解。從這裡,讀者可以學到很多的文史知識。
譯文,則是對注釋的補充。即以白話文的形式,對原文進行全文翻譯,方便讀者從整體上了解碑帖的意思。
三、《經典碑帖釋文譯註》帶來的驚喜和遺憾
學習閱讀《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正如編著者俞豐在前言中所說,通過編著本書,「筆者常常驚喜地發現經典書法中所蘊涵的文化信息竟是如此豐富,人文情懷竟是如此感人。」
例如《乙瑛碑》《史晨碑》保存了漢代詔報文書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代官府嚴謹的行政管理制度;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出現的眾多的典故,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大書法家豐富的常識,無愧大唐盛世氣象;李邕的《李秀碑》,可以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兵書,在傳世碑帖中可稱別具一格;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可見顏魯公錚錚氣勢和剛烈氣概;楊凝式的《韭花帖》,透露的古代飲食文化信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黃庭堅的《華嚴疏卷》,借古人之口,說眼下之事,構思之巧妙無與倫比等。
當然,《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也並非完美無缺,一是受篇幅所限,眾多碑帖和名家作品未能收錄,如《千字文》、《急就章》、《靈飛經》及王獻之、智永、蔡襄及明清的文徵明、祝允明、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董其昌、傅山等。二是在介紹碑帖時,多側重於文史知識,對於書法知識介紹相對簡略。三是受編著和出版時間所限,缺少對近年出土的碑刻介紹。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想要靠一本書而囊括所有,既不可能,也不現實。總之,這本書是書法初學者值得一讀的好書。同時,也希望編著者和出版社能在今後加以補錄完善,更利於讀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