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百字的《勸世歌》,呂洞賓卻詳細闡述了這世間「善惡」之理

2020-08-21 隔壁趙教授

今天趙教授想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不足百字的詩歌,就是呂洞賓的《勸世歌》,想必很多人都有讀過或是背誦過,但是你們是否真正的理解這首詩歌呢?在趙教授看來,這 首詩歌詳細的闡述了世間上的「善惡」。

《勸世歌》

(唐)呂洞賓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衣食隨緣,自然快樂。

算甚麼命,問甚麼卜。

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天網恢恢,報應甚速。

力行此言,神欽鬼伏。

呂巖,又名「呂洞賓」,被世人譽為「呂祖」或「純陽祖師」。相傳呂洞賓是晚唐至五代的著名道士,也是民間神話故事中的八仙之一。

呂洞賓的《勸世歌》像白話一樣,很簡單。我相信你再讀一遍就能知道它的意思。

真正的「道」家學說向來簡單明了,不像你想的那麼複雜。話雖如此,很少有人能做到,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活就像一個空谷的回聲,你喊出什麼樣的話,你得到什麼樣的話;你給多少,別人也會給多少。

在古人看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一切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此,古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就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善惡觀」和「是非觀」。事物有大有小,但善惡不分大小。

即使一件好事很小,它也能反映出善良的偉大。有時一件小小的好事可以拯救一個甚至許多人的生命;然而,一件壞事,即使很小,也足以摧毀一個人的良心或他人的生命。

一個人胸懷坦蕩,踏踏實實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做到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然會無往不利。又何需「起卦算卜」,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中呢?

「因果」就是讓我們學會控制自己的命運。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各種崎嶇不平的坎坷,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去解決。如果我們理解了當今社會的「因果輪迴」原則,我們就會更加「冷靜」地面對身邊的一切。

總結:如果人們遭受損失,他們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後果;原諒別人的錯誤會給你帶來好運。上帝清楚地看到報應很快就會實現。當然,這裡的「報應很快」純粹是恐嚇。哪裡有什麼「報應」?

然而,我們應該相信世界的「真」、「善」和「美」,歷史上的許多事情也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這些話也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寬容相待為上」。

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文史故事那就私聊,讓我來滿足你的好奇心吧

相關焦點

  • 不足百字的《勸世歌》,呂洞賓卻詳細闡述了這世間「善惡」之理
    今天趙教授想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不足百字的詩歌,就是呂洞賓的《勸世歌》,想必很多人都有讀過或是背誦過,但是你們是否真正的理解這首詩歌呢?在趙教授看來,這 首詩歌詳細地闡述了世間上的「善惡」。《勸世歌》(唐)呂洞賓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 呂洞賓《勸世歌》:雖不足百字,卻詳細闡述了世間「善惡」之理
    《勸世歌》(唐)呂洞賓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人莫作。衣食隨緣,自然快樂。算甚麼命,問甚麼卜。傳言呂洞賓是唐朝末年至五代時期的著名道士,也是民間神話故事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這一首《勸世歌》,如同白話,十分淺顯,相信大家讀一遍,就能知悉其意。
  • 如夢令《勸世歌》
    《勸世歌》俊之我勸世人多慈心,慈心才是人之根。我勸世人孝雙親,年老才有人心疼。我勸世人胸懷廣,胸懷寬廣少愁憂。我勸世人少結怨,結怨乃是禍之本。我勸世人秉正義,正義之心萬古存。我勸世入忠禮信,禮信之人人常尊。我勸世人少彷徨,彷徨之心最謎茫。我勸世人知恥辱,知恥之人寧心神。
  • 勸世歌(閩南語)
    關注請點上面藍色字:懷念鄧麗君  《勸世歌》(也叫:合要好合要爽,爽歪歪)改編自閩南民謠《爽歪歪》。
  • 為什麼說佛法包括所有世間經世之道?印光法師
    為什麼說佛法包括所有世間經世之道?三世因果,生死輪迴何以深則見深,淺則見淺?
  • 呂洞賓敲爻歌,龍虎金丹秘文!
    呂洞賓著名道家氣功家(公元798-?).名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又稱吾山道人,二口先生。唐代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丙城縣東北)人,世稱八仙之一。呂銅賓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父呂渭曾官至禮部侍郎。他年青時亦想走仕途,但在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兩次考進士,均不中.於是離家出遊,尋仙訪道,在廬山遇異人授以劍術。
  • 讀懂了呂洞賓這首七言律詩,修道就能入門了
    讀懂了呂洞賓這首七言律詩,修道就能入門了呂祖的修道丹訣形式多種多樣,有與鍾離權問答形式的經文,有散文形式的經文,有歌謠形式的經文,有易經卦象形式的經文,在《鍾呂傳道集》書中除了問答和散文形式的丹訣就以詩歌類型的丹訣最多
  • 呂洞賓指玄篇:登天之靈梯
    託名為唐呂洞賓撰,宋白玉蟾作注,實際作者或採編者應為白玉蟾,但少部分詩詞收入了呂洞賓的律詩或絕句。白玉蟾為何要將這篇文章取名為《指玄篇》?實際這個詞語來自南宗祖師張紫陽。張紫陽據說在成都天回寺遇一個姓劉的異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 洪秀全與《勸世良言》
    《勸世良言》就是署名學善者出版的。  《勸世良言》,這個書名就告訴我們,它是欺世騙人的鬼話。作者在書中特地表白他的著述宗旨說:「其大旨總勸人勿貪世上之福,克己安貧,以求死後永享天堂之真福。《勸世良言》還以大量的篇幅為人世間的剝削制度辯護,把貧富貴賤說成是上帝的安排,勞動人民只能「遵守神天上帝之命,安貧樂業,則生前身心獲安,死後靈魂亦享永樂。」(《勸世良言》第三十頁。)
  • 《勸世良言》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偷雞不成蝕把米,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受折磨不成人,不受香火不成神。聚財好比針挑土,散財好比水推沙。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好漢原因得志早,英雄不怕出身低。​志者不飲盜泉水,良者不受嗟來食。
  • 勸世文酒色氣財之氣字韻
    酒色氣財書一本就在人間勸聖君「氣是心頭之火;為人不把氣生,氣大都得怪病;忍氣歡樂一生,凡事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奉勸世間男女;必須心裡平衡鄰居只要不生氣;小事小非不會爭,為人個個要相信;隨時生氣自傷身,奉勸世間男和女;不能任意把氣生,良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冰,忍氣之人自安樂;忍氣不會把家分,一根獨柴難引火;柴多火雄自光明,和氣之家人抬舉;忤逆之家被人傾,出門在外相幫助;犁地種田互幫耕,奉勸世人把氣忍;忍氣之人家業興,枕邊閒語少相信;相信閒語會變心,似聽非聽要參考;忍氣不傷手足情,前朝古人唐太子;寬宏大量是明君,建成元吉把他害;從不計較把氣生
  • 《勸世良言》內容是什麼,洪秀全又如何憑藉它,創造拜上帝教
    然而這個拜上帝教的啟蒙來源,確實一本小冊子,名為《勸世良言》。《勸世良言》其實就是基督教,在中國進行傳教的時候,印刷的傳教手冊,成書於道光十二年。這本書分為九卷,大約有9萬多字。說白來就是《聖經》的簡化版本。
  •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呂洞賓(下)
    俠客形象深受大眾喜愛,「劍仙」也反映出了呂洞賓的個性。他的「酒仙」特徵也挺有趣,好喝貪杯是他的一大愛好,自己宣稱「鶴為車駕酒為糧」,豪氣到「指洞庭為酒,渴時浩飲;君山作枕,醉後高眠」,他還高唱「無名無利任優遊,遇酒逢歌且唱酬」,「行即高歌醉即吟」的詩句,簡直是一幅「酒中仙人」的自畫像。「詩仙」雅號也隨之而來,只是與李白比遜色了點,不過各有各的特色。
  • 神仙傳:鍾離權十試呂洞賓
    呂洞賓元旦出門,遇乞丐倚門求施,於是呂洞賓即施與財物,而丐者索取不厭,且加惡對罵,呂洞賓再三笑謝。此試人布施,忍辱之心,如果給錢還要挨罵,早就忍受不了,可見你的道行比呂洞賓差那麼多,這科不及格!呂洞賓一日外出,及歸,家財盡為盜劫盡,呂洞賓了無慍色,躬耕自給,忽鋤下見金條數十片,速掩之,一無所取。貪念一起,魔障即至。貪財色為人之通病,呂祖失金,面無慍色心悲觀之情,鋤下見金,意無貪念歡喜之心,自認非我勞力所賺,故不取之。世人喜好貪小便宜者,該慚愧矣。修道人戒貪,不為財色所動,才能與仙佛為伍。
  • 純陽真人 《八仙傳》呂洞賓角色詳細介紹
    【道教神仙】身為道士的呂洞賓,後被道教奉為神仙,是「八仙」中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呂洞賓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風塵,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黃粱一夢」,於是感悟,求其超度。經過鍾離先生生死財色十試,心無所動,於是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來又遇火龍真君,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自稱「一斷貪嗔,二斷愛欲,三斷煩惱」,並發誓盡渡天下眾生,方願上升仙去。民間流傳有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度鐵拐李嶽、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呂仙形象深入民間,婦孺皆知。
  • 呂洞賓寫了一首雲雨詩,被稱為「汙詩之王」,還被此書當作開篇詩
    而很多的作品,都在「情」之領域有所體現,比如歷史名人呂洞賓便曾經寫過一首雲雨詩,被後世之人稱之為「汙詩之王」,甚至還被《金瓶梅》當作開篇詩。呂洞賓原為儒生,也可以理解為古代的讀書人,在他40歲的時候偶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鍾離權傳丹法,並在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被尊為劍祖劍仙(天下劍仙之首)。
  • 佛道無解之公案,「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現最早見於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編造的佛教禪宗典籍《嘉泰普燈錄》,該書第24卷"應化聖賢"卷記載:呂巖真人,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三舉不第,偶於長安酒肆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
  • 這世間所做的善惡業,一定會受果報嗎?
    唯識學主張,我們在這個世間所做的善惡業,都以種子的形式含藏在第八識阿賴耶識(藏識)裡面,待將來因緣成熟時,必將被釋放出來,產生相應的果報。種子的異熟性導致了眾生法界的必然性,這也是阿賴耶識的基本特性。正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 神話故事:呂洞賓的傳說
    呂洞賓沒有推辭,揮筆寫下一首,大概意思是自己對世間功名已經沒了興趣,希望能得道成仙……道士讀過詩後,高興地對呂洞賓說:「我隱居在終南山的鶴嶺,也是修仙之人,道號雲房先生。你既有成仙之心,可願隨我同去?」呂洞賓聽了,卻流露出猶豫的神情。雲房先生很明白,呂洞賓還是難捨人間功名。
  • 八仙故事之呂洞賓
    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鍾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被尊為劍祖劍仙(天下劍仙之首)。華軒居士據《全真詮繹》記載,於北宋期間應八仙之首鐵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筍山聚會時列入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藍採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