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麥子 | 排版:多加
公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廢墟之中,這如泣如訴的大提琴,這片廢墟可不是為了拍MV精心搭建的布景,而是活生生的戰爭實錄。這片廢墟所在地原來是一座亞美尼亞卡拉巴赫的舒沙鎮「聖救主基督主教座堂」,也稱Ghazanchetsots主教座堂,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亞美尼亞教堂之一。當下正值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戰爭衝突期間,10月8日這座教堂遭到炮擊,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而此前,它的內部十分精美。
被轟炸以前的主堂
教堂外景
/
說起亞美尼亞這個國家,也許很多人腦海中是一片空白。
其實上,亞美尼亞在基督教的歷史之上有著非常有趣的一筆。因為亞美尼亞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
根據亞美尼亞人的傳統歷史記載,原來早於公元三世紀末,就有貴族出身的宣教士格力哥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向他們傳揚福音。格力哥利早年因為逃難到了羅馬帝國,並受教皈依基督信仰,但當他回國向同胞宣教時卻受到阻礙,被皇帝提利達特斯三世囚禁十多年,關押在筆者上期發表風景絕佳照片裡的Khor Virap山崗上的幽暗地牢裡。皇帝提利達特斯三世之所以這樣對付格力哥利,原因是為要報復格力哥利的貴族父親曾殺了自己的父王。但當三零一年羅馬帝國入侵亞美尼亞國土,提利達特斯三世失去理性時,格力哥利教士終於被釋放出來,並成功地神跡性治好了皇帝,使他皈依基督信仰。
同年亞美尼亞全民宣布為基督的信徒,成立「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隸屬東正教傳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國家民族以基督信仰為國教,這比羅馬帝國康士坦丁大帝於三一三年接受基督信仰和承認基督教,還早了十二年!到了今天,亞美尼亞人仍然引以為傲。過了一百年左右,就在公元四零五年,有當地學者美思洛普.瑪殊託茲(Mesrop Mashtots)在希臘文字母的基礎上,為亞美尼亞語造字,繼而翻譯聖經成亞美尼亞語。亞美尼亞人有了自己的書寫文字,又有了自己的母語聖經,這對亞美尼亞民族來說,影響實在深遠,從此維繫了他們的信仰。
因為一早有了聖經的翻譯,有了自己的文字丶母語聖經,民族的身分認同得以強化和保存下來。以後一千六百多年間,他們雖然多次被異族強權攻克丶徵服丶統治丶迫害,例如羅馬人丶波斯人丶拜佔庭人丶蒙古人丶土耳其人等,被迫改信拜火教丶伊斯蘭教,他們都沒有屈服,從沒有放棄基督信仰。
亞美尼亞是最早全民接受福音而成為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已經一千七百歲了,比羅馬帝國還早十多年,至於我們基督新教只不過五百歲,在信仰資歷上,他們是老大,我們是老么。由於資歷高深,亞美尼亞教會在耶路撒冷擁有教堂和地皮。
多個世紀以來,他們被周邊回教民族包圍統治,但都沒有被同化和放棄基督信仰,尤其被土耳其人奧土曼帝國統治了幾百年,備受歧視丶苛待丶迫害。一九一五年奧土曼帝國即將崩潰瓦解時,信奉回教的土耳其人對境內信仰基督的亞美尼亞人進行大屠殺,實行民族清洗滅絕,估計被殺的亞美尼亞人多達兩百萬!這是二十世紀第一次民族大屠殺,比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還早了二丶三十年。今日土耳其官方仍然一口否定沒有發生過民族滅絕亞美尼亞人的悲劇。很多亞美尼亞人為了保命,逃亡世界各地,今日中東的黎巴嫩丶以色列,西方的法國丶美國,都有不少亞裔僑民。
亞美尼亞人可謂多災多難的民族,他們原本歷史悠久的國土包括聖山亞拉臘和西部廣大的湖泊地區,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疆土歸土耳其,至於東部則納入蘇聯,成為十五個蘇維埃共和國的一員。雖然被無神論蘇聯政府統治支配七十多年,亞美尼亞人從沒有放棄基督信仰。蘇聯解體後,亞美尼亞獨立,但只有東亞美尼亞部分,而西亞美尼亞部分一早已被土耳其人進行民族滅絕清洗和去亞美尼亞化了,很多上千年的古老教堂被拆毀或改裝回教寺,大批古十字架石碑和基督教文物被毀滅,令我感到無限惋惜。
亞美尼亞人散居世界各地,當中有到新加坡經商定居,甚至蓋建教堂。今日新加坡市有一條街道叫「亞美尼亞街」,「新加坡聖經公會」及其近期建成美輪美奐的「聖經大樓」,就是座落於「亞美尼亞街」。在中文聖經翻譯史上,亞美尼亞人對我們華人有恩。一八二二年在印度塞蘭坡出版的馬殊曼拉撒中文聖經,其中的拉撒就是在澳門出生成長的亞美尼亞人,他甚至根據亞美尼亞語聖經翻譯成中文,又向馬殊曼教授中文。
/
根據早期的記載,福音最早進入亞美尼亞還要追溯到使徒時代。相傳公元一世紀時,十二使徒中的達太和巴多羅買就把福音傳到了亞美尼亞。福音廣傳,很多人受洗。巴多羅買由此被帶到亞美尼亞國王面前受審,最後被倒釘十字架處死。然而,福音的腳蹤並沒有因此停止。公元2世紀時,基督教宣教士從安提阿再次進入亞美尼亞宣教。而得救的人裡面,就有我們剛才提到的啟蒙者格力哥利。
到了公元4世紀,亞美尼亞教會已經和當地生活融為一體。到了5世紀中葉,亞美尼亞史詩作家葉吉什說,對亞美尼亞人民來說,基督信仰已經成為「膚色,而不是衣服」。
2001年的時候,亞美尼亞舉國慶祝國家歸主1700周年。
亞美尼亞,從福音傳入到開花結果,整整用了300年的時間。同時,我們也看到福音向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地湧向那個地方。先是使徒撒下種子,繼而成長出像格力哥利那樣的一顆一顆小苗,進而又成長成為一片森林。而文字創立和聖經翻譯,又使森林更加茂密、更加有力量。
每當我們看到一個國家漸漸歸主的見證,我們就會激動地發現耶穌的愛,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中傳播下去。起初的力量可能微小,但滴水穿石、壘石成山,最終成就極大的影響。彼得前書裡曾經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每一個基督徒就好像是一塊活的石頭,累積起來就成為了屬靈的宮殿。
/
我們是否覺得自己生命的力量十分微小?好像我們在福音裡所能做的就是那麼一丁點。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自己很孤單。好像一個個小圈子裡面鮮有基督徒。但當我們回過頭去,甚至我們可以擁有上帝的視角能夠縱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靈宮宏偉連綿幾近建成,每一塊小小的活石正在不斷地加高,直到耶穌再來的日子。
戰爭之中,亞美尼亞的基督徒現在如何?一個來自宣教士的小故事,可以幫我們窺見一斑。
「我的朋友艾瑪(Emma)在葉里溫勉強維持生計,特別是她的工資被推遲了幾個月。幾個月前她的母親去世了,由於一次拙劣的手術,她現在走路有困難,而且視力受損。然而,艾瑪正在接收來自Artsakh的難民,不但幫助那些有年幼孩子的母親和無處可去的人,還為她們尋找更多的收容家庭。艾瑪跟隨基督只有七年左右,她也沒有得到特別的幫助,或者什麼組織的鼓勵。但她服務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就好像她服事的就是耶穌一樣。
文章起首的視頻裡,亞美尼亞裔比利時大提琴家塞瓦克·阿瓦內斯蒂安在舒沙Ghazanchetsots大教堂演奏的是亞美尼亞作曲家科米塔斯(Komitas)的「庫倫克」(Krunk)。
那委婉的琴聲,在廢墟之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憂傷。我們祈願和平可以早日臨到這個地方,因戰爭流離失所的人們,可以早日回歸家園。同時,我們也祈願難民們在新冠和戰爭的雙重打擊下,可以得到應有的照顧,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END
精彩續讀
聖經學習
一個有溫度的地方
歡迎你分享給朋友,分享你的感受與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