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大提琴家在廢墟前演奏,用琴聲呼籲和平!

2021-01-11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0M

在亞美尼亞的一片廢墟中,一位大提琴獨奏家正在孤獨地演奏。大提琴的聲音低沉而哀婉,聽得人眼眶溼潤。你聽到了嗎?琴聲在哭泣……

視頻中廢墟的前身是亞美尼亞的Ghazanchetsots大教堂,在戰爭開始之前,這座教堂除了是一座音樂廳以外,還經常收留婦女和兒童。

原本應是充滿歡樂與祥和的淨土,可是從視頻中我們能看到,教堂裡面的座椅散落,畫框歪斜,四處都是殘渣和灰塵,全然不復往日繁華莊重的模樣。

據悉,這個教堂於當地時間8日在戰火中兩次被擊中,後來亞美尼亞的大提琴演奏家Sevak Avanesyan趕到了那裡,坐在廢墟前獨自演奏,用音樂哀悼這座被毀的建築物。

另外,十分引人關注的是,Sevak Avanesyan演奏的這首《Krunk》的曲作者是科米斯塔(Komitas),他對於亞美尼亞民族音樂有著十分卓越的貢獻,而他寫的這首《Krunk》(鶴),原本是為了哀悼在1915年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所寫的。「Krunk」這個詞,在亞美尼亞文化中,是背井離鄉的亞美尼亞人的標誌。

這首如泣如訴的樂曲在大提琴的演繹之下更是充滿了悲傷,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被擊毀的不僅僅是一座教堂,更是許多人心中神聖的信仰,音樂本應是帶給人以快樂的,然而卻出現在這樣的場合下,令人心痛又無奈。

這個視頻發布在社交網站上後,也引來了各國網友的評論,有的人聽到他的琴聲後感到悲傷,也有的人在這首音樂中獲得了力量。

無論悲傷或是堅強,這個特殊的表演仍然在硝煙紛飛的時刻帶給人們短暫的慰藉。就像圖中網友所說,他們無法摧毀人的精神與文化,人類的精神將於音樂中得到延續和傳承。

如今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戰火仍在繼續,還有不知多少人流離失所。

希望戰亂早日停歇,無家可歸的人們能夠找到歸宿,希望所有的槍口都能插上鮮花,所有的孩子都能恣意地玩耍,希望音樂家能在舞臺上演奏,希望所有人的臉上都能帶上笑容。

請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聽到這首戰火中的悲歌吧!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說一說你的感受哦!

本文由音教藝術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請多多轉發,我們將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廢墟中的大提琴 | 亞美尼亞,歷史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
    ,這如泣如訴的大提琴。這片廢墟可不是為了拍MV精心搭建的布景,而是活生生的戰爭實錄。這片廢墟所在地原來是一座亞美尼亞卡拉巴赫的舒沙鎮「聖救主基督主教座堂」,也稱Ghazanchetsots主教座堂,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亞美尼亞教堂之一。當下正值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戰爭衝突期間,10月8日這座教堂遭到炮擊,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而此前,它的內部十分精美。
  • 亞美尼亞提琴手廢墟中獨自演奏 在亞美尼亞衝的突殘骸中用音樂祈禱
    亞美尼亞提琴手廢墟中獨自演奏 在亞美尼亞衝的突殘骸中用音樂祈禱時間:2020-10-14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亞美尼亞提琴手廢墟中獨自演奏 在亞美尼亞衝的突殘骸中用音樂祈禱 當地時間8日,亞美尼亞歷史悠久的加贊切特索特大教堂連續兩次遭炮彈襲擊,現場破碎一片廢墟
  • 亞美尼亞提琴手廢墟中獨自演奏 你聽後動容了嗎?
    亞美尼亞提琴手廢墟中獨自演奏 你聽後動容了嗎? 2020-10-14 15:58:38  來源:海客新聞      當地時間8日,亞美尼亞歷史悠久的加贊切特索特大教堂連續兩次遭炮彈襲擊,現場破碎一片廢墟
  • 他在汽車炸彈襲擊的廢墟上用大提琴對抗IS
    然而,伊拉克國家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大提琴家卡裡姆·瓦斯菲(Karim Wasfi)選擇了用音樂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對抗恐怖襲擊,在一個又一個廢墟中傳遞正能量,喚醒人們生的勇氣。1989年,柏林圍牆被推倒時,大提琴演奏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飛到柏林,直接奔赴正在被拆除的柏林圍牆前演奏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 憂傷的大提琴|亞美尼亞,歷史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立國1720年的國家
    編輯:麥子 | 排版:多加 公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廢墟之中,這如泣如訴的大提琴,這片廢墟可不是為了拍MV精心搭建的布景,而是活生生的戰爭實錄。
  • 大提琴家林恩·哈雷爾去世,他在2月為中國加油的琴聲已成絕響
    2月,美國大提琴演奏家林恩·哈雷爾曾以一則演奏視頻為正處在疫情中的中國觀眾加油打氣。婉轉琴音猶在耳邊,噩耗卻已傳來。當地時間4月27日,林恩·哈雷爾在家中去世,享年76歲。今天凌晨,他的妻子小提琴家海倫·尼恩格爾宣布了這個消息,但並沒有透露他去世的原因。
  • 華裔女大提琴家林研:背著大提琴「闖」天下
    中新網5月24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英國版報導,拉大提琴的女子,總是給人以古典優雅的印象,而記錄英國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的電影《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又賦予了這個形象更華麗的內涵與神秘感。在倫敦古典音樂圈,活躍著一名拉大提琴的華裔女子,她就是古典音樂界小有名氣的華裔大提琴家林研(Linda Lin)。
  • 法國慶一戰結束百年,馬友友演奏薩拉班德:巴赫能讓我們團結起來
    出生於巴黎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現場演奏了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薩拉班德」。問及對這部作品的解釋,他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我們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到支離破碎的時代,巴赫能讓我們團結起來」。巴赫的這部大提琴組曲,結構嚴謹、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內涵深刻且情感綿密,被稱為大提琴的《舊約聖經》。
  • 俄羅斯大提琴家古特曼:當我演奏時,內心在與他們交談
    兩年前,俄羅斯傳奇大提琴家娜塔莉亞•古特曼(Natalia Gutman)用十天時間巡演京廣滬三地,在古典音樂圈留下長久的回味與討論,人們都以為,這是大師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赴中國演出。下半場的博凱裡尼《降B大調雙大提琴奏鳴曲》臨時去掉兩個樂章,勉力登臺的古特曼顯得力不從心,看著譜子依然拉得吃力而艱難。直到終曲普羅科菲耶夫《C大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她才真正呈現出嫻熟細膩的技巧和狀態。在那年的廣州、上海音樂會上,古特曼都為觀眾返場演奏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布列舞曲,讓人們見識到前蘇聯音樂家令人驚嘆的深厚造詣。
  • 大提琴巨擘林恩·哈雷爾去世,不久前曾用琴聲為中國觀眾送來祝福
    林恩·哈雷爾是享譽全球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曾兩度獲得葛萊美獎。1944年,林恩·哈雷爾出生於美國紐約的音樂之家,父親麥克·哈雷爾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男中音歌唱家,母親瑪喬莉·富爾頓是小提琴家。八歲時,林恩·哈雷爾從鋼琴改學大提琴,因為這件樂器像是「結合了父親和歌聲和母親的琴音」。
  • 用生命演奏,竟真的讓她折了壽
    有一天,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坐在車裡,聽著廣播裡傳來的大提琴聲。那琴聲哀婉而低沉,竟流淌著生命的悲傷。他胸口一悶,轉頭問:「這是誰拉的大提琴曲?」旁人回答:「傑奎琳·杜普蕾。」史塔克嘆了口氣,說:「像她這樣拉琴,肯定活的不長。
  • 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很多中國琴童對樂器沒有愛
    環球在線消息:本月13日,在星海音樂廳舉行的「中國人的驕傲·世界級的琴聲」音樂會上,享譽世界的傑出大提琴家王健將攜手廣州交響樂團和指揮餘隆,上演米亞斯可夫斯基的C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以及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堂吉訶德》。這是2004年王健在廣州舉行音樂會後,樂迷有幸再次聆聽到他世界級的琴聲。
  • 用音樂點亮人生 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盧美旭
    透徹心靈的動情演奏、技法嫻熟的提琴技巧,都讓人們領略了一個年輕藝術家的風採。而盧美旭的琴聲又宛如一絲清泉,給予喜歡她的樂迷們最大的滋潤與灌溉。­  一路走來,大提琴是盧美旭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用大提琴追尋著自己的夢想,而大提琴不僅見證著她的成長,也見證著她對音樂的赤子深情。­  盧美旭,1989年出生於瀋陽市,七歲開始學習大提琴,師從啟蒙老師李蔭華教授。
  • 旅新西安大提琴家仵代岱故鄉奏響「思鄉名曲」
    值得一提的是,本場音樂會擔任大提琴獨奏的演奏者,正是從西安走出的,現任職於新加坡交響樂團的著名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仵代岱。對於多年後再次回到家鄉演出,仵代岱非常激動,「西安正在打造世界音樂之城,希望用我們的能力,為家鄉的音樂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大提琴導師關正躍|你一定聽過他的琴聲
    悠揚的琴聲響起,剎那扣人心弦,情緒被氣氛渲染,思緒翩翩無法自拔......如此的琴聲,曾在《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建國大業》、《天下無賊》、《無間道》、《喬家大院》、《三國演義》、《大明王朝》、《激情燃燒的歲月》、《羋月傳》、《人民的名義》、《潛伏》、《闖關東》等等這些風靡大江南北的影視作品中出現。
  • 亞美尼亞稱亞塞拜然發動大規模襲擊 土耳其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亞塞拜然
    恰武什奧盧在巴庫與亞塞拜然外交部長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呼籲國際社會在應對這一危機上擺脫雙重標準。 他補充說:「國際社會呼籲要求立即停火,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過去停火後又發生了什麼?他們是否可以要求亞美尼亞立即從亞塞拜然撤軍,或者找到解決撤軍的辦法,還是可以滿足我們三十年來的呼籲?」
  • 大提琴家高傑安:追憶羅斯特羅波維奇
    我對大提琴的第一印象來源於我的父親,阿蒙·高傑安。從5歲到18歲,我一直跟隨著他。他是領我入門的老師,也對我影響深重。他是個出色的大提琴家——關於大提琴的種種,他幾乎無所不知。可惜前蘇聯政府統治時期機遇甚少,而他也缺乏在國際上闖蕩出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他曾是布蘭杜科夫的弟子。
  • 愚園路上曾經流淌出琮琮琴聲
    顧聖嬰的經歷讓我想起英國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蕾,這個用生命演奏的大提琴家與顧聖嬰有著極其相似的人生境遇與宿命。5歲的傑奎琳・杜普蕾從收音機裡第一次聽到大提琴聲的那一刻,對母親說,我要製造這種聲音。16歲登臺演出一舉成名,她用超人的才華和懷中的大提琴徵服了全世界,讓不同種族、背景各異的人們在音樂中得到心靈的安�s。20歲時,她演奏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讓無數失去恩寵的生命得到撫慰。
  • 「音緣際會」馬友友用250萬美元名琴,演奏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曲
    本期,我們欣賞馬友友演奏的《巴赫G大調第一大提琴組曲》,作品BWV1007號,這是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獨奏曲目。馬友友,祖籍浙江,1955年出生於法國。這首曲子是馬友友四歲時,父親教他的第一首大提琴曲。大提琴的音色低緩而深沉,像暗夜裡向你傾述的老友,慢慢舒展,娓娓道來,所有的哀愁與悲傷都隨低沉顫動的琴弦順流而下,觸動人心。歲月清淺,情意連綿。馬友友使用的是1733年義大利產的斯特拉迪瓦裡大提琴,價值250萬美元,琴聲深邃,回音悠長,適合靜下心來好好欣賞。
  • 大提琴,迷人的憂傷
    秦立巍是我比較熟悉的中國大提琴家,曾多次聽過現場演奏,多為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協奏曲。我真正喜歡他的琴聲是去年聽了他和張小惠為DECCA錄製的五首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完全是氣象全新的大家風範,直接而細緻的錄音不僅傳達出二人精湛的技法和默契的配合,關鍵是將二人高級而不失激情的音樂品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經過多次聆聽,我已經把這個版本列入「佳片」之列,經常放給來做客的朋友們聽,因為這麼好的音樂出自我們的音樂家之手,是一定要大聽特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