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在亞美尼亞的一片廢墟中,一位大提琴獨奏家正在孤獨地演奏。大提琴的聲音低沉而哀婉,聽得人眼眶溼潤。你聽到了嗎?琴聲在哭泣……
視頻中廢墟的前身是亞美尼亞的Ghazanchetsots大教堂,在戰爭開始之前,這座教堂除了是一座音樂廳以外,還經常收留婦女和兒童。
原本應是充滿歡樂與祥和的淨土,可是從視頻中我們能看到,教堂裡面的座椅散落,畫框歪斜,四處都是殘渣和灰塵,全然不復往日繁華莊重的模樣。
據悉,這個教堂於當地時間8日在戰火中兩次被擊中,後來亞美尼亞的大提琴演奏家Sevak Avanesyan趕到了那裡,坐在廢墟前獨自演奏,用音樂哀悼這座被毀的建築物。
另外,十分引人關注的是,Sevak Avanesyan演奏的這首《Krunk》的曲作者是科米斯塔(Komitas),他對於亞美尼亞民族音樂有著十分卓越的貢獻,而他寫的這首《Krunk》(鶴),原本是為了哀悼在1915年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所寫的。「Krunk」這個詞,在亞美尼亞文化中,是背井離鄉的亞美尼亞人的標誌。
這首如泣如訴的樂曲在大提琴的演繹之下更是充滿了悲傷,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被擊毀的不僅僅是一座教堂,更是許多人心中神聖的信仰,音樂本應是帶給人以快樂的,然而卻出現在這樣的場合下,令人心痛又無奈。
這個視頻發布在社交網站上後,也引來了各國網友的評論,有的人聽到他的琴聲後感到悲傷,也有的人在這首音樂中獲得了力量。
無論悲傷或是堅強,這個特殊的表演仍然在硝煙紛飛的時刻帶給人們短暫的慰藉。就像圖中網友所說,他們無法摧毀人的精神與文化,人類的精神將於音樂中得到延續和傳承。
如今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戰火仍在繼續,還有不知多少人流離失所。
希望戰亂早日停歇,無家可歸的人們能夠找到歸宿,希望所有的槍口都能插上鮮花,所有的孩子都能恣意地玩耍,希望音樂家能在舞臺上演奏,希望所有人的臉上都能帶上笑容。
請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聽到這首戰火中的悲歌吧!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說一說你的感受哦!
本文由音教藝術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請多多轉發,我們將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