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支部組織看電影活動,名字是《港珠澳大橋》的紀錄片,短短的七十分鐘,展現了中國橋梁建造技術的水準之高。中國通過這項工程,也讓世界知道,現在的橋梁建造技術的重心在中國,振奮人心。
英國報刊稱這項超級工程是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從策劃到施工完成歷時十四年,施工階段達九年之久,用十四年完成一項壯舉,作為一個人而言,也值了。
之前就在新聞上看過港珠澳大橋的施工報導,也是那個可愛的老頭林鳴,是這項超級工程的總工程師,看起來有著睿智的頭腦,還有些幽默,必然有些鬥天鬥地的不屈精神。他帶領的他的團隊鏖戰十幾年,是技術和人才的比拼,包括充滿自豪感的那些焊將工人,他們在心裡已經認定他們在幹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業。
在看到那些重型機械裝備的時候,在巨型吊臂將80萬噸的沉管吊起來的那一刻,我想起來吳軍在他的得到課程《科技史綱60講》中提到的「總能量」的概念。整個國家的總體能量充足雄厚是打贏這場仗的一個必要條件,沒有能量和過硬的裝備,技術和人才也是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
下面引自吳軍老師專欄中,關於「為什麼德國造不出來原子彈,而美國造出來了」,講的是總能量對於一個國家在開展一項工程時的重要性——
科技成就很多時候取決於能夠調動的總能量。德國和美國相比,首先輸在了掌控的能量和物質方面。雙方煤炭的產量差不多,但是美國的石油產量是德國的20倍,運輸車輛和輪船比德國多出一個數量級。
我們在前面第12節課講了法老造金字塔的故事,講述了中央集權的政府能夠集中力量完成大工程。製造原子彈,雖然有很多科學研究在其中,但也是一個大工程,因此它所需的物質條件遠不是純粹的科研可比的。我們不妨用兩件事說明一下。
第一個是關於勞倫斯為了濃縮鈾(和鈽)建造的超級回旋加速器。它的體積巨大,需要近萬噸銅導線,但是當時美國已經把幾乎所有的銅用於了戰爭,拿不出這一萬噸銅。最後勞倫斯說服了政府拿出國庫中的一萬噸純銀取代銅做導線。
另一個是關於核反應要用的減速劑。當時德國是用重水做減速劑,產量就是幾百公斤,最多的時候不過儲存了一噸,還被英國炸毀了。美國是用純石墨,它和重水效果相當,製造成本也極高。在美國,僅費米建設那個小型試驗反應堆,就用了400噸純石墨。1噸和400噸,這是沒法兒比的。
其次,不是把物資堆積起來,人員都安排到崗,原子彈就能自動產生的。能夠組織起這麼大的工程是一個本事。這就要說說格羅夫斯了。
格羅夫斯今天為人所知是因為曼哈頓計劃,但是在此之前他最大的成就是建造了當時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築五角大樓,這個紀錄直到幾年前才被成都新世紀環球中心打破。因此,你可以把格羅夫斯理解為當代造金字塔的人,而羅斯福看上他的就是這一點。
事實證明,格羅夫斯從找鈾原料開始,就顯示出非同尋常的工程組織和管理能力。當然,曼哈頓計劃裡面有很多科研工作要做,從核爆炸的臨界體積計算到核材料的濃縮等等,因此需要一個科學和工程的負責人。
這個人需要有足夠高的理論水平同時知識廣博,讓當時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服氣,還需要有領導能力,對武器還要有所了解,因此很難找。
格羅夫斯很幸運地找到了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精通物理學幾乎每一個領域,而且是他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同時他對化學、金屬學、武器和工程製造有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雖然軍方一直懷疑他的忠誠,但是格羅夫斯對他非常信任,言聽計從。
——港珠澳大橋彎彎曲曲的跨越港珠澳三市,如一條巨龍盤浮在海面之上,如今日之中國,翱翔於九天雲霄,雄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