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復原過程沒用一根釘子
艱難:廣州潮溼難建全木建築
美國女巫小鎮的中國安徽建築蔭餘堂令大家刷屏。昨日,記者走訪廣州市白雲區某工業園時發現,一幢比蔭餘堂歷史更悠久的徽派木建築,居然在廣州「重建」起來。重建者更稱:復原木建築沒用一根釘子。
文/廣州日報記者曾衛康
圖/廣州日報記者駱昌威
前世:
百年木結構建築因擴道被拆
「整個建築是從安徽搬遷回來的。」重建者王恆說,原來此徽派建築是清乾隆時代木結構祠堂,已經有三百年歷史,「整個建築物都是木結構,裡面沒有一根釘子,全部靠木頭鑲嵌而成。」
「10多年前,當地擴建馬路,該建築屬於拆遷範圍,」王恆說,「一名廣州老闆通過合法途徑買下該建築,並運回廣州。」
搬遷:
拆祠堂像拆積木 裝了6個貨櫃
「這座百年木祠堂拆的時候要非常小心。」王恆說,木結構祠堂就像一個積木盒子一樣,「工人要一件一件慢慢拆。」就這樣,柱子、石柱、壁畫等,全部由工人打包,裝上汽車,拉回廣州。拆下的木頭等裝了6個貨櫃,全部拉到廣州一倉庫存放著。「徽派木祠堂在廣州倉庫一放就是十年。」王恆說,當年購買者找不到合適地方重建,廣州潮溼天氣也讓木建築容易腐爛……種種原因,導致難以重建。「後來,我知道這個消息,從購買者中把它接手過來,醞釀重建。」
重建:
花費600萬元 最難找的是設計圖紙
「重建最難找的是設計圖紙。」王恆說,三百多年前的木建築祠堂,「如今成為一堆散件。如何重裝起來,我們花了很大力氣。為了籌備重建,我花了一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找專家、工匠,找缺失的木配件,找不到的需要重新製作。」
萬事俱備後,王恆選擇在自家企業的廠房中重建木祠堂,「主要是因為廣州太溼熱,木建築在室外重建不利用保護。為了承載百噸重的木祠堂,我們特意加厚了廠房樓板承重能力。同時,配置空調、抽溼等設備。」
王恆說,從全國各地找來的20多名能工巧匠,又花了一年時間才把木祠堂重新拼裝起來。他說:「整個復原沒用一口釘子,缺的部件也用古木料重新補回來。單單重建木祠堂就花了600多萬元。」
今生:
歷時兩載 木祠堂重露崢嶸
在現場,記者發現,位於工業園三樓的木結構祠堂重露崢嶸。
王恆說,重建木結構祠堂前後花了兩年時間。木結構祠堂為三進建築,「高度為10多米,長度37米,寬度14米。該木結構祠堂佔地四百平方米左右,有68根柱子,重量大約百噸。」王恆將該木結構祠堂命名為「貪德堂」,「希望大家貪念少一點,做任何事情講道德多一點。」
在木結構祠堂正中,供奉著萬世師表孔子。在該木結構祠堂柱子上,王恆找來10多幅古對聯、牌匾等,「讓木結構祠堂更加古色古香、唯美。」
王恆認為,花巨資重建木結構祠堂,就是讓這些古老民間工藝「永生永世」流傳後世。
新聞連結:蔭餘堂花1億元搬家
耗時7年,斥資1億元,美國人搬走了一座差點被拆的中國老宅。1997年春天,蔭餘堂開始進行拆除搬遷工作,光是拆除就耗時4個月,拆下來的部件包括2735個木構件、972塊石片和當時屋內擺放的生活、裝飾用品,甚至連同魚池、天井、院牆、地基、 門口鋪設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來。
在拆卸蔭餘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通的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髮簪和貼有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蔭餘堂拆下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裝了滿滿19個貨櫃。
1997年11月蔭餘堂拆散裝船,1998年的中國農曆新年,抵達美國。在隨後的5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博物館特意從安徽聘請能工巧匠,對蔭餘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