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徽派木祠堂廣州重生 比蔭餘堂歷史更悠久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神奇:復原過程沒用一根釘子

  艱難:廣州潮溼難建全木建築

  美國女巫小鎮的中國安徽建築蔭餘堂令大家刷屏。昨日,記者走訪廣州市白雲區某工業園時發現,一幢比蔭餘堂歷史更悠久的徽派木建築,居然在廣州「重建」起來。重建者更稱:復原木建築沒用一根釘子。

  文/廣州日報記者曾衛康

  圖/廣州日報記者駱昌威

  前世:

  百年木結構建築因擴道被拆

  「整個建築是從安徽搬遷回來的。」重建者王恆說,原來此徽派建築是清乾隆時代木結構祠堂,已經有三百年歷史,「整個建築物都是木結構,裡面沒有一根釘子,全部靠木頭鑲嵌而成。」

  「10多年前,當地擴建馬路,該建築屬於拆遷範圍,」王恆說,「一名廣州老闆通過合法途徑買下該建築,並運回廣州。」

  搬遷:

  拆祠堂像拆積木 裝了6個貨櫃

  「這座百年木祠堂拆的時候要非常小心。」王恆說,木結構祠堂就像一個積木盒子一樣,「工人要一件一件慢慢拆。」就這樣,柱子、石柱、壁畫等,全部由工人打包,裝上汽車,拉回廣州。拆下的木頭等裝了6個貨櫃,全部拉到廣州一倉庫存放著。「徽派木祠堂在廣州倉庫一放就是十年。」王恆說,當年購買者找不到合適地方重建,廣州潮溼天氣也讓木建築容易腐爛……種種原因,導致難以重建。「後來,我知道這個消息,從購買者中把它接手過來,醞釀重建。」

  重建:

  花費600萬元 最難找的是設計圖紙

  「重建最難找的是設計圖紙。」王恆說,三百多年前的木建築祠堂,「如今成為一堆散件。如何重裝起來,我們花了很大力氣。為了籌備重建,我花了一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找專家、工匠,找缺失的木配件,找不到的需要重新製作。」

  萬事俱備後,王恆選擇在自家企業的廠房中重建木祠堂,「主要是因為廣州太溼熱,木建築在室外重建不利用保護。為了承載百噸重的木祠堂,我們特意加厚了廠房樓板承重能力。同時,配置空調、抽溼等設備。」

  王恆說,從全國各地找來的20多名能工巧匠,又花了一年時間才把木祠堂重新拼裝起來。他說:「整個復原沒用一口釘子,缺的部件也用古木料重新補回來。單單重建木祠堂就花了600多萬元。」

  今生:

  歷時兩載 木祠堂重露崢嶸

  在現場,記者發現,位於工業園三樓的木結構祠堂重露崢嶸。

  王恆說,重建木結構祠堂前後花了兩年時間。木結構祠堂為三進建築,「高度為10多米,長度37米,寬度14米。該木結構祠堂佔地四百平方米左右,有68根柱子,重量大約百噸。」王恆將該木結構祠堂命名為「貪德堂」,「希望大家貪念少一點,做任何事情講道德多一點。」

  在木結構祠堂正中,供奉著萬世師表孔子。在該木結構祠堂柱子上,王恆找來10多幅古對聯、牌匾等,「讓木結構祠堂更加古色古香、唯美。」

  王恆認為,花巨資重建木結構祠堂,就是讓這些古老民間工藝「永生永世」流傳後世。

  新聞連結:蔭餘堂花1億元搬家

  耗時7年,斥資1億元,美國人搬走了一座差點被拆的中國老宅。1997年春天,蔭餘堂開始進行拆除搬遷工作,光是拆除就耗時4個月,拆下來的部件包括2735個木構件、972塊石片和當時屋內擺放的生活、裝飾用品,甚至連同魚池、天井、院牆、地基、 門口鋪設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來。

  在拆卸蔭餘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通的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髮簪和貼有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蔭餘堂拆下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裝了滿滿19個貨櫃。

  1997年11月蔭餘堂拆散裝船,1998年的中國農曆新年,抵達美國。在隨後的5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博物館特意從安徽聘請能工巧匠,對蔭餘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

相關焦點

  • 全世界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派建築——蔭餘堂
    而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座小鎮上還完完整整地保存著一座200年歷史的中國徽派建築,叫「蔭餘堂」,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築。蔭餘堂目前所在的迪美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 PEM),是美國一座頂級的博物館。
  • 廣州楊箕村祠堂「秦氏大祠堂」介紹 地址及歷史一覽
    走訪對象:楊箕村秦氏大祠堂  地址:越秀區楊箕村  隨著楊箕村村民回遷,一眾村民再度聚集於村內歷經三次重建的秦氏大祠堂。這座祠堂,是楊箕村秦氏族人議事、娛樂、祭祀、設宴的重要場所。  故事  三度重建曾用作託兒所  秦氏大宗祠碑記顯示,楊箕村原秦姓宗祠始建於元朝中期,其時位於楊箕村東面的森園,有約180平方米的池塘。宗祠為三進二廊設計,佔地3000多平方米,宏偉壯觀。乾隆十四年,秦氏大宗祠重建。  「數百年風雨,木頭架構的祠堂還是倒了。」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村裡歷史最悠久、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破冰行動》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現實中的陳氏宗祠,據村委工作人員介紹,村裡以陳姓為主,有《陳氏族譜》記載:茶東陳氏始祖玄保,名尚志,號貞六裡。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從閩南遷徙至文順鄉香山 (為時香山尚未開縣,屬東莞文順鄉)茶園之東定居(茶園之東也就是茶東村這個名字的來歷)。
  • 廣州八百年歷史的古鎮,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免費開放卻少有人知
    (文:旅行日記官,歡迎轉載與分享,創作不易,請註明出處)廣州這個城市代表著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裡也是很多人都嚮往的繁華的都市,但在廣州,不只有現代的車水馬龍,也有著很多歷史積澱之下的文物古蹟。
  • 曹氏祠堂,一個家族的百年歷史
    2018年,我在原廣元市利州區赤化鎮探訪時赤化人告訴我說,清江河對面的清江村曹氏祠堂是赤化家族文化的代表,我便有了要前往探訪的強烈願望。真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我擁著藍天白雲,在曹家後人、現曹氏族長曹志北的引領下,來到了清江村曹氏祠堂,探尋一個家族的百年歷史。
  • 探訪增城小樓鎮報德祠 廣州唯一一座三教合一的祠堂
    (原標題:探訪增城小樓鎮報德祠 廣州唯一一座三教合一的祠堂) 本版撰文
  • 另眼看待,廣州陳家祠堂
    廣州的陳家祠堂年代不算久遠,不過百餘年,但建築規模在全國宗祠中首屈一指。陳氏書院於1894年落成,共三進,三路,九廳,十廂,六院,主體建築約6400平方米,總佔地約3.6萬平方米,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傳統嶺南式建築祠堂。祠堂的屋頂、屋簷、廳堂、長廊,均有各式各樣的裝飾藝術,如木雕、石雕、磚雕、泥塑等。所有梁柱銜接都不用釘,而一律採用榫卯結構,相當講究,自然也相當牢固。
  • 祠堂街:一段不該被遺忘的老成都歷史,可能因你而重生
    因胡同裡有一座為過去的四川總督年羹堯修建的生祠,「祠堂街」的名字就此叫響。· 祠堂街舊景。圖片來自網絡祠堂街全長不到300米,東側是西御街,西側是少城路,對面就是人民公園,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街」。百年來,經過幾次擴建與改建,祠堂街不僅見證了成都的歷史變遷,也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
  • 休寧黃村曾經因一座清代「蔭餘堂」徽州古建築漂洋過海蜚聲海外...
    比如,有歙縣溪頭鎮的黃村、黟縣碧陽鎮的黃村及婺源黃村等,倘若比起名氣,休寧縣商山鎮千年古村落黃村自然要高勝一籌,因為1997年黃村一座清代「蔭餘堂」徽州古建築漂洋過海遠嫁到美國波士頓而蜚聲海外,成為徽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的窗口與平臺。
  • 三條歷史文化遊徑,串起廣州歷史故事
    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的第一批64條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中,廣州有三條歷史文化遊逕入選,分別是南國紅豆鑑賞歷史文化遊徑、紅色羊城主題歷史文化遊徑、廣府古驛道歷史文化遊徑。這三條歷史文化遊徑各有特色,每一條都串起了廣州的歷史文化,深藏了許多動人故事和特色風景。
  • 廣州的陳家祠,是南方祠堂的代表,帶孩子來感受歷史底蘊!
    所以,周末的時候我還是趕緊看看廣州那麼多的景點吧。這一次,我看到很多人選擇陳家祠,所以我很快就跟隨著我們的旅遊大軍去看了看神秘的陳家祠。但是對於很多北方人來說,祠堂的概念並不是很熟悉。雖然北方一直是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深受封建氛圍的影響,但北方的祠堂大多因北方戰爭和十年動亂的影響而被毀,甚至一個村子裡的親戚也沒有留下家譜。
  • 官陽鎮的陳氏祠堂,歷史悠久!
    陳家溝陳家祠堂陳家祠堂四周牆體均為空鬥磚牆,次間牆上有磚砌空心花窗,窗格為稜形相連,窗框邊有筆繪白底黑藤圖案。該祠堂建於清代中晚期,系陳氏家族宗祠,形制保存完整,較有特色,對研究清代建築風俗及地方宗族文化有著一定的價值。
  • 廣州百年老祠堂,薈聚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10元門票值得來
    新世紀羊城八景為:雲山疊翠、珠水夜韻、越秀新暉、天河飄絹、古祠留芳、五環晨曦、黃花皓月、蓮峰觀海,其中最為獨特的要數這個「古祠留芳」了,它並非自然景點,而是指的一個祠堂,即「陳家祠」。它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 五一看展|到楊家祠「讀」百年前的廣州歷史
    30日下午,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楊家祠正式開放,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楊匏安舊居於同日掛牌。這座清代祠堂是珠海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也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應試的寓所。上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的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楊匏安在這裡撰寫了大量文章傳播馬克思主義,完成「中共三大」會議的眾多秘密籌備工作。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林氏祠堂,實為中山茶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
    、偏廂、天井等構築,而門樓為四柱三間戲臺式單簷建築藝術。四座祠堂連座排開,氣勢恢宏。要知道,宗祠的規模大小,奢華或是簡陋,能折射出一個家族在歷史上的經濟、政治地位等信息。四個祠堂連成一片,在嶺南現存的宗祠中是比較少見的。
  • 三水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學堂,也見證了抗戰的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迎來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百年老祠曾書聲朗朗沿著豐湖村緩緩直入,如果不細心觀察,幾乎很難發現李氏宗祠就藏身在一排民宅之中。
  • 潮汕祠堂文化體系能否「申遺」?
    他指出,潮汕祠堂,遍布粵東五市,總體數量以萬計,大多建造考究,歷史悠久,但僅有極少部分列入文物保護範圍,在大規模的整修重修過程中,由於缺乏文保意識和知識,許多珍貴文物受損甚至被毀。一些數百年歷史的古祠甚至被推倒重建,後果不可挽救。另一方面,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新蓋祠堂家廟中求大比奢,空有形式而毫無內涵,有的甚至不惜毀田毀林,亟待有效規範和引導。
  • 廣州古祠堂探索——危險房屋
    之前一直想探索廣州的老城區古建築,奈何自己懶惰成性,再加上沒有老廣東人帶,就一直不了了之了。在廣州活動群發現探索廣州古村落的推文,就立馬報名。添加工作人員的微信,那人再三強調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危險房屋,走的地方都有危房,都是沒有開發為景點的村落,條件一般,整個過程中會感覺到悶和無聊,如果不合適參加可以退款的。
  • 廣州陳家祠堂隱匿的歷史故事,遊客:從未研究過,感覺自己白來了
    陳家祠堂被譽為嶺南的藝術瑰寶。到廣州旅遊,除了長隆,就人文景觀來講,陳家祠堂是必打卡之地。位於廣州中山七路的陳家祠堂,這裡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國內國外遊客到此打卡。建造陳家祠堂的那些能人工匠們就是用這些藝術表現形式將很多的文化故事、神話故事,還有具有各種寓意的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以表達各種期望和希冀。來看一看陳家祠堂雕刻以及彩塑中所隱匿的歷史故事吧。陳家祠堂的磚雕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生動逼真,表現場景宏大而豐富,表達非常具有層次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祠堂外牆立面的幾幅巨型磚雕。
  • 亟待搶救成都石板灘廖氏百年老祠堂
    祠堂是一個家族血脈關心延續的紐帶,祠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來到祠堂讓你記住你來自哪裡,讓你記住鄉愁鄉音,讓你記住自己的「根」,尊宗敬祖不忘根。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原因,很多老祠堂被拆除或者毀壞了,為數不多的老祠堂能夠保存下來的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