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針繡出湘世界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神針繡出湘世界

《山獸之君》:雙面繡,湘繡鬅毛針創新作品,2013年由香港保利以220萬元成功拍賣。

改擴建後的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鳥瞰效果圖。

提質改造後的湖南湘繡博物館效果圖,預計於2017年10月開館。

《望月》:雙面全異繡,湘繡最經典的代表作,國家珍品,首作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

鄒 園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承載著2500多年湖湘歷史的湘繡,是湖湘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雖然歷經滄桑,但湘繡的光芒並沒有被掩蓋,反而在千帆過盡之後,變得更加楚楚動人和魅力四射。

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在推動傳統湘繡與現代社會融合發展、解決傳統工藝人才青黃不接、創新銷售與推廣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湘繡,這朵民族工藝之花正在世界大地越開越燦爛。

名繡之花始湘楚

湘繡起源於湖南民間刺繡,是長沙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

刺繡最早是為女性點綴服裝而生,後逐漸廣泛應用於人們美化和裝點生活。早期湘繡更注重實用性,後來有畫師參與湘繡藍本的設計,把中國畫的優秀傳統移植到刺繡中,提升了湘繡的藝術品質,進而形成了湘繡「詩書繡印」相結合的獨特藝術風格。

「19世紀末才出現了『湘繡』的稱謂,之前被稱為楚漢刺繡、湖南民間刺繡。」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所長沈文強介紹說,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地區的刺繡就有一定的發展。1972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40餘件刺繡實物,證明遠在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區的刺繡技藝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經過長期演變,廣大湘繡藝人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近百種針法和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

「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立體繡、亂針繡等,都非常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沈文強說。湘繡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靈活的技法,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繡不僅盛名於國內,也蜚聲於海外。自民國初期開始,湘繡便開始走出國門,暢銷海外。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湘繡更是被譽為「渾筆墨於無痕」「字格簪花,跡滅針線」,皇室貴族、達官貴人及社會名流廣為追捧。

20世紀初,湘繡以其獨特的風格,在國內外獲得多項殊榮,成為飲譽世界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神針絕藝茂新枝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湘繡發展陷入低迷。進入市場經濟後,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失去出口配額的優勢,湘繡也未能倖免,各大國營湘繡廠紛紛倒閉。其時,業內人士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來評價湘繡的處境。

傳統手工藝該如何融入現代社會,並進一步發展起來?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沈文強認為,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湘繡沒有消亡,與其社會性、工藝性、地域性等因素密切相關。然而,也正是這幾種特性的脆弱性,導致了湘繡產業始終沒有形成大規模發展,小而散的局面一直持續至今。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需求。」沈文強說,為了扭轉湘繡的發展頹勢,近年來,湖南省湘繡研究所一方面在傳統工藝上不斷整理、研究和挖掘,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創新研發出契合時代的湘繡藝術精品。另一方面,由於湘繡能夠把人們對美的追求融合在其中,他們創新研發了一系列衍生產品,設計出簡潔不失意趣的圖案製作成工藝精良的日用及文創產品,使工藝品生活化,回歸刺繡實用性的本真。

這種戰略的調整,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湘繡製成的手鐲、車掛、項鍊、頭箍、鞋包等創意產品逐漸暢銷市場,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些小產品領略到了湘繡的魅力。這也直接帶動了高端精品類型湘繡產品的銷售。

以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為例,2013年,其湘繡產品的銷售額超過4000萬元,是近幾年內的一次銷售小高峰。「從整體上看,湘繡產業還是呈現上升發展的趨勢。」沈文強說,上世紀90年代末,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的年銷售額還只有幾百萬元,現在雖然增幅放慢了,但前景很光明。「傳統產業與現代社會對接,關鍵還是要靠創新。」

瀟湘代有「針神」出

要推動湘繡發展與傳承工作,人才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刺繡看上去很美,但其製作過程漫長、工藝流程繁複,只有能夠靜下心來的人方可適應。然而,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背景下,人們的心性比較浮躁,特別是年輕人對這種比較呆板的工作興趣很淡。

加上傳統的師傅帶徒弟這種模式,存在著理解不到位、教授針法不系統等缺陷,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也曾困擾了湘繡行業多年。

2006年,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首開先河,與湖南工藝美術職院開啟了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湘繡人才的模式。首期辦了兩個湘繡班,採取定向培養的模式,為湘繡行業儲備人才,引起了很大反響。「首批湘繡班的課程設置、刺繡教案等都是由我們制定的,並選派了優秀的工藝大師親自授課。」沈文強回憶。這一批學員在畢業後全部被研究所聘用,後來又培養了第二批學員。為了讓這些學員穩定下來,進得來、留得下、坐得住,學到真本事,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採取集中管理、人文關懷和強化實操的方式,相繼組建了新蕾刺繡部、新苗刺繡部,配備專職設計、刺繡和生活老師,在技藝上進行系統嚴格地培訓,為她們定期上繪畫、色彩和寫生課,鼓勵引導她們自我學習提升綜合素養,同時還為她們解決生活上的後顧之憂。

「這批人目前已經成為我們所裡的生力軍了。」沈文強說,一名合格的湘繡從業者至少需要5年時間的打磨與積累,這樣他們才能獨立完成一些高端的作品製作。自從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與湖南工藝美術職院開創了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之後,湖南工藝美術職院就此成立了專門的湘繡學院,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擁有湘繡專業的高校。全面系統的學校教育,為湘繡行業培養了大量儲備人才,使湘繡人才短缺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目前,在所有從事刺繡生產和研發的機構裡面,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的人才團隊平均年齡最低,這是沈文強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同時,他也擔心因為年輕,很多人只學到了表面的東西,而沒有理解湘繡的底蘊與文化,繡出來的作品缺乏內涵。

「我們會一如既往地關注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沈文強透露,他們將繼續面向社會招募一些對湘繡感興趣的人士加入他們的團隊,同時,對於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裡的年輕人才,他們會增加對外交流和學習培訓的機會。

辛追嫁衣豔眼球

萬物復甦,春暖花開,16歲的少女辛追身著漢服款款走來,驚豔全場。行至喜堂,利蒼將軍雙手緊握辛追娘子的纖纖玉手,共結連理……

今年4月15日,在長沙舉行的湖南(長沙)國際收藏產業博覽會上,一場以「中國千金小姐——辛追的喜帖」為主題的漢朝貴族婚禮,不僅讓世人領略了古代禮儀的風採,更讓人見識了湘繡的無窮魅力。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方菁介紹,少女辛追身上的大婚禮服,是由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多位湘繡大師,在漢代刺繡古法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裝飾針法,為漢代少女辛追連夜趕製而成。大婚禮服的紋樣都源自漢墓出土的經典刺繡紋樣,具有典型漢代風格,抽象浪漫、簡潔大氣,繁複的連枝紋理意寓和諧美滿。

「讓藝術走進生活,貼近大眾生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方菁說,近年來,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積極組織湘繡傳習推廣和展演活動,並依託湖南湘繡博物館開展多項湘繡體驗活動,用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湘繡、體驗湘繡、玩轉湘繡。

2014年,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派刺繡老師走進明德中學,為該校選修湘繡課程的學生授課。課堂上,刺繡老師不僅教授學生湘繡的歷史文化和工藝流程,還系統教習學生刺繡的基礎技法。通過一年的持續穩定學習,部分學生已經可以獨立繡制扇子、手帕等簡單繡品,有些學生甚至還能自畫自繡。

「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驚喜。」 方菁介紹。今年,在省文化廳非遺中心的安排下,研究所又走進了長沙砂子塘小學,將湘繡開進了小學課堂,他們將繼續組織專業人員授課、規劃好課堂內容,讓「湘繡進校園」這項活動越辦越好。

同時,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還保持每周有活動的模式,到各單位、機構、商場、企業舉辦湘繡主題活動。他們將展、銷、學結合起來,不僅讓觀眾參觀和體驗了湘繡的製作過程,也促進了湘繡的市場銷售。

互聯風趁上青雲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中國傳統的營銷模式正在被顛覆。

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官網上,「在線商店」的logo格外醒目,點擊進去便是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在天貓上開的官方旗艦店。

「網際網路不僅可以讓多種文化交流互通,還可以取長補短,把湖湘文化通過湘繡產品附加走出去。」沈文強透露,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於2011年開始進入電商領域,已經平穩走過了5個年頭,目前,電商平臺已成為湘繡展示展銷的一種有效延續和補充。

2015年,天貓、淘寶C店、淘寶拍賣,以及工商網銀、寺庫等優質電商平臺,為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創造了200餘萬元的銷售額。而這,僅僅是線上交易的成績,通過電商平臺引流到實體店的交易額無法統計。

「電商平臺可以快捷、完整、直觀地展示湘繡作品和文化,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沈文強說,電商平臺不僅可以促進銷售,更能收集現代市場對湘繡產品的需求信息,有助於他們及時改進和創新。目前,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官方微店也正在搭建之中,屆時,將可以為湘繡營銷開闢一條新的「快車道」。

雖然湘繡和電商平臺的結合,讓該所嘗到了一定的甜頭,但沈文強表示,由於湘繡市場的個性化需求較多,電商平臺暫時還不會取代實體店的地位。「我們倡導良性健康地發展電商平臺,而不是跟風或者赤膊上陣,這會讓湘繡丟掉一些傳統的東西,甚至出現低俗化。」沈文強希望,如果電商銷售湘繡,每年能夠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遞增,他便感到欣慰。

當前,在刺繡品市場,很多良莠不齊的產品,以及不正當的行業競爭,都擾亂了刺繡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對紛擾複雜的局面,湘繡該如何保持特色,搶佔一席之地?沈文強認為,湘繡有自己獨特的針法體系和刺繡語言,在畫面構圖和藝術風格上,都與其他的刺繡產品完全不同,「我們要繼續跟上當代的審美理念,不斷創研一些新的技法和作品,保持自己的特色,方能卓爾不群。」

同時,沈文強也呼籲,社會各界要加大關心湘繡的力度,政府在稅收、立法等方面要給予湘繡相應的扶持和補助傾斜,使我們民族的工藝之花越開越燦爛。

未來,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將積極配合省委、省政府「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讓湘繡出湘,花開世界。

因為,湘繡不僅是湖南的,更應該是世界的。

(本版圖片均由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提供)

相關焦點

  • 中華瑰寶「 亂 針 繡」
    說到亂針繡,大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多稱「常州亂針繡」很少有人把亂針繡與鎮江丹陽聯繫在一起,其實,亂針繡是丹陽地道的原創文化,但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對亂針繡的歷史不了解,對亂針繡產生的原因不了解,對亂針繡本身不了解所造成的。今天我就在這裡講講我所知道的亂針繡的前世今生。
  • 寶應繡之亂針繡的藝術價值
    寶應亂針繡是一種創作型藝術,用針繡來進行調色,使作品變得更加生動,打破了傳統刺繡的束縛,不再受規定限制,從而對事物可以進行更好的描繪,使作品的色彩有了更好的體現。如今,寶應亂針繡不斷地得到各界人士喜愛,越來越多喜愛亂針繡的人決定加入這項藝術,亂針繡正在不斷地向世界表現出它的魅力與價值。
  • 寶應繡亂針繡的藝術特徵
    亂針繡歷經八十餘年的發展,目前已日趨成熟,基於其獨特的針法以及極強的視覺表現力,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藝術品種,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下面了解一下亂針繡的藝術特徵。(一)極強的視覺空間意識民間工藝刺繡以平面表象為主,即使有些花鳥、草蟲之類作品能栩栩如生,也只是靠色彩絲線的深淺排列,借用傳統的凹凸法(即明暗畫法的初型),以形似為理念的規範操作來表現。
  • 中國傳統四大名繡——蜀、蘇、粵、湘,各有千秋
    在我國,刺繡工藝歷史極為悠久,《尚書》中即有「衣畫而裳繡」的記載,此後,歷經秦漢、唐宋、明清等各朝的發展,更是呈現出了繁華縟麗的景象。明清時期,由於繡品需求的不斷增多,促使宮廷刺繡與民間工坊得以進一步發展,更出現了以「蜀、蘇、粵、湘」等地方特色為首的四大名繡,既獨具一格,又廣受歡迎。
  • 十字繡半針怎麼繡
    一般是看整幅圖的光線是什麼樣的,如果你繡的圖沒有明顯的光源, 那就隨便繡哪一針都可以 。每樣用一份兩股的就個一股,金線用一股吧,太多不好繡。半針就是你繡全針時第一針的方向一定要一致。秀圖上面應該是有體現的,如果沒有的話,那建議你,如果你先繡左下到右上的那針,再繡右下到左上的話,那你最好半繡的時候就繡遊到左上,因為這樣最顯得整齊劃一。
  • 湘繡:飛針走線繡瀟湘
    「摻針」就是將不同深淺、不同顏色的絲細繡線,以均勻細膩的針腳,層層交替摻合多遍繡成,這樣繡出的顏色自然和諧,達到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效果。這種既能變易色級,又能融合無痕的混合線色的新繡法,一經面世,廣受歡迎,「摻針」也成為湘繡最基礎的針法體系。
  • 狄靜:亂針繡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錦紋繡」,由常州武進人、刺繡工藝家楊守玉女士創始於三十年代。繡法自成一格,以針代筆,以色絲為丹青,使繪畫與刺繡融為一體,被詡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名繡。  狄靜,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常州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作品屢屢獲得國際、國家級和省級大獎。
  • 一支針、幾根線、簡單幾步就能繡出超可愛的卡通小豬
    繡繃的使用方法:1.繡繃螺絲擰松內外圈分開;2.內圈放下面,上面依次是布和外圈;3.外圈壓下把布邊夾在內外圈之間;4.調整螺絲和布邊將布面繃平整。繡線剪60cm左右,從中抽出1股,穿針之後線兩端末尾合在一起打結,刺繡過程中實際使用的就是2股線。
  • 會拿針就能繡,插畫風刺繡教程,簡簡單單繡出可可愛愛的小漫畫
    縫衣服的針法就能讓你享盡刺繡的樂趣,原來再忙都可以這樣繡! 衣服有時候破了或某個部位脫線了,我們都會儘量自己穿上針線去修補縫合,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平針法,跳著針法一針一線縫到最後或為了加固會邊跳針再往返一針形成輪廓繡的一種針法再縫
  • 亂世遺孤:「亂針繡」的創立與傳承,也談作為非遺的特殊性
    亂針繡是一種獨特的中國刺繡工藝,不同於蘇、湘、蜀、粵四大名繡,其繡法自成一格。亂針繡主要採用長短交叉線條,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2007年入選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楊守玉獨創亂針繡以來,亂針繡的發展就跟隨著楊守玉幾度浮沉,歷經坎坷。
  • 「針」本事!「繡」美宜春!
    我當時就想,如果自己能繡出這麼精緻美麗的畫面來該多棒啊!」心動不如行動,於是,16歲的楊倩揣著2000元錢獨自來到蘇州高新區鎮湖鎮繡品街,學習刺繡。 她從小幅作品開始 體味構圖、配色和繡法的綜合運用 每幅繡品的圖樣、繡到中途的疑惑
  • 【文脈頌中華】母女三代情定非遺亂針繡 中國藝術在世界開花
    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繡,在時間的洪流中傳演不息,是龍城最耀眼的符號!國慶期間,常州發布開設「文脈頌中華」專欄,帶你領略常州非遺的魅力。亂針繡長短不一,交錯縱橫,方向不同,層層交疊,立體感強,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這區別於傳統平針繡、由楊守玉先生首創的亂針繡法,如今已成為赫赫有名的「常州三寶」之一。
  • 以布為本,以線當墨,以針作筆,繡出一幅幅走出國門的精美刺繡
    她們「以布為本,以線當墨,以針作筆」。用一針一線道盡了女子極致的溫柔與細膩。而她們作的「畫」隨著絲綢之路享譽世界,成為無數人喜愛的手工藝品。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手工工藝品之一。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 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
  • 世界彝都:「彝花繡」繡出美好生活
    昭通本土企業中雲大慈集團與昭通市各級婦聯攜手,組織農村婦女在扶貧車間學習民族手工刺繡「彝花繡」。發展至今,中雲大慈集團已培養出「繡娘」1000餘人,高級「繡娘」的月收入高達萬元。彝族人民勤勞智慧、熱愛生活,「彝族姑娘會拿針就會繡花
  • 亂針繡的藝術特徵
    亂針繡歷經八十餘年的發展,目前已日趨成熟,基於其獨特的針法以及極強的視覺表現力,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藝術品種,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下面了解一下亂針繡的藝術特徵。亂針繡卻移用了素描明暗法則,鋼筆畫、銅版觸刻技法,通過筆觸的交叉、重疊、疏密排列,創造物象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恰到好處地表現物象的透視變化,物象的體量和質感,以及空間位置。
  • 女子耗時五年500萬針繡出《極樂圖》 賣出天價[圖]
    原標題: 女子耗時5年近500萬針繡出《極樂圖》(圖)  王芳和她的十字繡。  這幅二米八高、一米五寬的大型十字繡掛圖《西方極樂世界圖》,39歲的王芳繡了近五百萬針,用線約兩公斤,累計近20公裡長。
  • 手工刺繡:一個女子,給自己繡出一個鳥語花香的小世界
    手工刺繡:一個女子,給自己繡出一個鳥語花香的小世界,對於她來說,詩和遠方,也許就在自己的針線之間……外網上看到的一組刺繡作品,看了又看,特別喜歡,趕快分享給小夥伴們咯。可是,就是這樣充滿自然氣息的手工刺繡,好像在你面前,緩緩打開了一個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小世界,令人徜徉其中,流連忘返……上圖中的復古玫瑰刺繡,看著好像很複雜的樣子,其實繡起來很簡單噠。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
    刺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近代以來,形成了蘇、湘、粵、蜀四大名繡,而蘇繡以其「精細雅潔」的特點位居四大名繡之首。江蘇省蘇州市鎮湖是蘇繡的起源地,有著2000多年的刺繡史。今天的鎮湖依然有400繡莊、8000繡娘,還有5000餘人從事刺繡相關行業,「刺繡小鎮」聲名遠揚。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
    華雪根攝刺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近代以來,形成了蘇、湘、粵、蜀四大名繡,而蘇繡以其「精細雅潔」的特點位居四大名繡之首。江蘇省蘇州市鎮湖是蘇繡的起源地,有著2000多年的刺繡史。今天的鎮湖依然有400繡莊、8000繡娘,還有5000餘人從事刺繡相關行業,「刺繡小鎮」聲名遠揚。以古為師,銳意創新「簡直像活的一樣!」
  • 非遺嘉州:嘉州繡,繡出文化新風尚
    ,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用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蓋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嘉州繡」在繼承蜀繡各種技法的基礎上,創新獨具個性的特點。迄今,嘉州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它與蜀繡相同的地方是,都採用絲線和絲綢面料繡制,暈色、摻針、斜針、滾針、打籽針、破線等等。不同的是,「嘉州繡」繡品更多的是以嘉州特色文化以及樂山大佛——峨眉山世界「雙遺產」為題材構思創作。此外,繡娘穿針引線方面和蜀繡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