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感悟:惜當下,命運的鎖鏈指向我們不得不面對孤獨

2020-10-30 梅美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

一、《百年孤獨》作者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

二、走進閱讀

買來《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因筆友說,這是拉丁美洲版的《紅樓夢》。進入閱讀後,我因那複雜的名字一遍遍放下又拿起,最後發現,人物遠不及《紅樓夢》多,但離奇魔幻與人性扭曲的內容卻把人折磨得神疲心乏,幻滅的結局更令我瞠目結舌。

《紅樓夢》表現中國封建社會權貴四大家族由盛極衰的過程,以佛家道家思想的融入與俗世現實相結合,以詩歌詞賦、典故、哲學信仰及建築繪畫戲劇藝術等多方形式呈現,作品歷史跨度接近百年,內容豐富多彩,思想深刻,是文學愛好者需要反覆閱讀品鑑的一本經典。

《百年孤獨》裡的馬孔多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生存之地,他們在這裡播下希望的種子,然後生根發芽,他們接納外來文明與科技,面對殖民思想的侵入與統治極力抗爭,然後,外來者一一退出,馬孔多發展停滯,最後,馬孔多沉寂在大自然生物的吞噬下,一切隨風而逝,煙消雲散。

三、學習《百年孤獨》寫作手法

①內容豐富龐雜。

作者構思巧妙,使用精煉短句營造出豐富多彩的內容,人物性格鮮明富有特色,語言風趣幽默,奇幻夢與魔幻景交替出現在現實中,令人讀後驚豔。

②採用對比手法。

內與外、愛與恨、男與女、接納與拒絕、熱情與冷漠、自由與保守、擁護與叛逆、個體與群體、縱向與橫向、矜持與放蕩、知足與貪婪、忠誠與背叛、誠信與懷疑、真理與謊言、戰爭與和平、新生與幻滅、固步自封與挑戰突破、虛與實……對比無處不在,令人印象深刻。

③植入魔幻現實主義寫法。

現實主義+魔幻夢境打造出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加西亞•馬爾克斯也許像書中的吉普賽老人梅爾基亞德斯所寫的羊皮卷,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廣泛的研究與認可,他在一些細節處備註小結,加深我們對人物描寫的印象。

魔幻場景的多次出現,又為我們理解人物做了深度補充。這樣的描寫出現多次,從驚訝到徹底理解。試想,那每一個逝去又不忍離去的鬼魂裡,藏著作者欲言又止的原因,還有宗教文化與當地傳統習俗的影響吧。

誰又能說這種寫法不是基於現實呢?逝去的人與一些事,他們真的消失了嗎?他們曾經留下的印記會留存在與之相關的人心裡。心又是可以幻化出自己內在思想世界的,就像所有筆者手中的筆,你思故在,你寫故有,有無與虛幻,不解釋誰又知真假!

四、閱讀思考

讀完這本書後,我突然羞愧於對生命的一些看法,我對自己曾面對一些個體命運的埋怨與苛責感到自責。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獨特的一角,誰也不可能完全替代誰,誰也不喜歡能完全成為別人。尋找光明與前途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生存能力,你生在何地既是命中注定,但也可以通過認識世界而改變。

閱讀本書還讓我重新思考孤獨,我認識到孤獨可以是國家孤獨,群體孤獨、家族孤獨以及個人孤獨。

梅爾基亞德斯在孤獨地寫羊皮卷時,他沒有想到在一個亂*倫的家族後代裡出現了能翻譯出他羊皮卷的孤獨智者。

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在不斷複製的姓名與命運裡被粗糙拼湊著開出異樣的花,經過歲月磨礪又串成了化石般的項鍊,那每一個曾被揉搓的人物在土裡,或成為馬孔多植物的養分被吸收,或像最後這次奧雷裡亞諾成為螞蟻飽餐的食物,還有,或許像我們今天的現代人正通過琥珀觀想裡面咽氣掙扎時的小昆蟲。

作品中從古老的警告開始,而無視於這警告的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表兄妹又相愛了,他們無視於祖代近親結婚後繁衍的帶有豬尾巴孩子的結果。這也像極了失去秩序的馬孔多。

他們結婚生子了,我們的讀者從此也進入了對他們後代命運關心的漩渦裡,難受與放棄閱讀的心反覆折磨著我直到熬到最後那一頁。

讀的人如此,那寫的人呢?加西亞•馬爾克斯無疑是用著自己最大的深情和對故土的愛來描寫刻畫這一切的。他冷靜而客觀地描述著他聽來的、看到的、想像的家鄉,他筆下的每一條鮮活生命真實存活著又似完全杜撰。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層分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是今天很多考試的必考點。它是對一個人的心理分析,那麼把它上升到對一個國家的分析也是一樣的。這部作品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實現再一一倒退但最後的姨媽外甥畸形戀帶來的滿足,只能說,作者通過這種表現來控訴殖民統治與戰爭帶來的人性扭曲。孤獨解釋了個體的無依無靠,最後只有消失不見……

作者營造的每一個獨特的靈魂裡,似乎也藏有我們一丁點的影子,所以,我才能堅持讀下去。從閱讀的陌生到熟悉再到理解和接受,我們清楚大家都不過是宇宙星球中一種渺小的生物而已,大家就是春夏秋冬,大家也是草木秋,大家還是風光雷電……挫折與風浪都無需過度呻吟,順其自然,過好當下,珍惜每一個過往的人,不糾結過去,不擔心未來,學會感恩經歷。

我們還要慎重對待未來,每一個人的每一刻選擇既是一邊解鎖又是結上新鎖的過程,這條鎖鏈就是人的命運!

那麼就放眼未來吧!走穩當,閱讀只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要跨越與抵達光明指引的真理彼岸,還需大家一起多努力。



相關焦點

  • 不得不面對孤獨時,請您拿起《百年孤獨》吧!
    三、《百年孤獨》故事簡介四、簡析《百年孤獨》寫作五、《百年孤獨》讀後感一、《百年孤獨》作者簡介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讀《百年孤獨》:在孤獨與渺小中撕裂
    「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這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結尾留下的一句話。這句話暗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造就了當時特定的人類命運, 凸顯了命運的唯一性。然而,歷史有時總有驚人的相似,《百年孤獨》裡對欲望、權利、財富,甚至亂倫等世俗生活的描寫在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縮影,只是《百年孤獨》在這些東西描寫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超越時代的孤獨,直面孤獨的存在是這本書能在每個時代引起共鳴的原因之一,也是我覺得值得花精力去探尋書本魅力的動力。這本著作在展示永恆孤獨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渺小的殘酷,人類就在孤獨和渺小中撕裂前行。因為人既是孤獨的,更是渺小的。
  • 《百年孤獨》後的孤獨
    此書最為經典的是開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開啟了整個家族孤獨模式,甚是得到廣為流傳。其實我倒沒有多大感覺,這可能就是閱讀能力欠缺,知覺感悟遲鈍,知識閱歷匱乏的我的真實寫照吧。
  • 百年孤獨是每個靈魂的共同命運
    這部小說揭示了家族的主題:每個人的命運都在不斷地被重複,無法逃避人類孤獨的命運,而孤獨的命運直接襲擊著靈魂。在迪亞布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命運和孤獨,男人有男人的孤獨,女人有女人的孤獨。喬斯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是父母中的長者,他和表弟結婚後,為了「避嫌」,帶領一些民族離開家鄉,又創造了一個小鎮馬孔多。
  • 向孤獨而生 享孤獨而活 — 讀《百年孤獨》
    以線性的時間維度敘事,面對這麼一個大家譜,一大盤的亂棋,跨域了百年的時光,中途又歷經了那麼多戰爭和政治鬥爭,經濟的蕭條和振興,外族的頻繁騷擾和入駐…… 這裡要理清的頭緒實在太多,讀者的負荷著實不小。但是,馬爾克斯沒有選擇那樣做,沒有任何刻意地澄清而把事實簡單化。
  • 百年孤獨:一個被命運詛咒的失落家族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我理所應當的懈怠、墮落,還美名其曰「享受當下」。所以,想藉此機會和大家談談《百年孤獨》這本書中的警世之言。「家族第二代老大何塞·阿爾卡蒂奧在獲得大額財富土地之後在家中遭人槍殺;蕾梅黛絲·摩斯科特將一切打理的幾乎完美卻半夜暴死;第五代小女兒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擁有智慧、美貌、勇氣等等,卻因為出軌懷孕難產致死……」書中有著許多「命運開的玩笑」,正印證著開頭的羊皮卷所指向的「家族最終消亡」的結局。
  • 《百年孤獨》:以一種孤獨狀態面對人生,不走回頭路,不戀舊時人
    曾在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巨著中看過這麼一句話:「過去是假的,記憶是一條沒有歸路的路,過去的春天都是無法挽回的,最狂野和最忠實的愛畢竟只是一個短暫的現實,只有孤獨才能永存。「雖然行裡字間都透露著一種悲傷,但卻又現實的讓人不得不接受!
  • 《百年孤獨》的「孤獨」到底是個什麼孤獨?
    書中有大量的情愛描寫,但是我們又能感覺人物在縱慾中的孤獨,因為縱慾所以孤獨,因為孤獨所以縱慾,形成一個惡性的死循環。直到家族最後一代男性,才在縱慾之後,「發現情愛低潮裡存在著未開發的領域,那比欲望的空間更豐饒幽美」。與家族男性心中無愛相反的是,家族的女性常常都是為了愛情奮不顧身,但是家族女性的孤獨來自於欲望。
  • 孤獨來自欲望——《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的書名源於梅爾吉亞德斯與奧雷裡亞諾第二講解世間萬物談及手稿時所說的那句話:「不到一百年,就不該有人知道其中的含義。「p164梅爾吉亞德斯是小說中預言家一般的角色,似乎也就是作家馬爾克斯自己在小說中的化身。
  • 我們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
    很多初讀《百年孤獨》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亂。但所有那些只不過是通往《百年孤獨》的漫長的準備期。1965年秋天的一個周末,馬爾克斯和妻子梅賽德斯駕車行駛在墨西哥城到阿卡布爾克的路上,自少年時期即開始存儲發酵的靈感突然穿透歲月擊中了他,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像畫卷一樣展現在面前。於是,當他真的開始著手描繪這幅畫卷的時候,儘管仍然可算籍籍無名,可已經是一個非常自信的掌控者。這種自信在整本書裡隨處可見,也奠定了整本書的靈魂。
  • 豆瓣評分9.2的《百年孤獨》:趨行在人生中,除了孤獨,一無所有
    許多人說,當你難過的時候不要看《百年孤獨》,因為除了讓你更加難過以外,沒有什麼其他的幫助。書中每一個家族成員都滲透著孤獨感,只是各自孤獨的方式不同,這種孤獨感並不是來源於無人陪伴,而是來源於家族命運使然而導致的根深蒂固的孤獨。但是我認為,難過的時候更應該看看《百年孤獨》,因為只有這樣,才更更好的做到與孤獨和平相處。
  • 《百年孤獨》裡的思索(生末孤獨,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說起這本書,我們首先要了解哥倫比亞作者馬爾克斯,作者童年的生長環境,寫這本小說馬爾克斯就要說起作者他的童年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在他祖母家渡過的,祖母博古通今的知識女性,經常給作者講一些光怪陸離的神話和鬼怪小說,讓他之後的創作奠定基礎。而烏爾蘇拉這個原型是作者的妻子,在作者創作這段艱難歲月,妻子獨自扛起家庭所有的重擔,在作者心理有了烏爾蘇拉這個偉大母性角色。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這本書,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一個百年家族的興衰史,七代人,曾經轟轟烈烈,卻始終逃不掉的是孤獨。書中每一個家族成員都滲透著孤獨感,只是各自孤獨的方式不同,這種孤獨感並不是來源於無人陪伴,而是來源於家族命運使然而導致的根深蒂固的孤獨。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一、故事主題: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百年孤獨》講述的是跨越了百年的布恩迪亞家族,歷經7代人,在光怪陸離、虛無的馬孔多小鎮上崛起和衰落的故事。百年裡,家族在神話和科學的交織中,演繹著永不枯竭的情慾,一代又一代人被推上命運的輪盤,不斷地帶來希望又不斷地絕望。
  • 你看不懂的《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被譽為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初看這本書就被裡面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和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每看一段,又要返回前面熟知人名。《百年孤獨》裡總共寫了布恩迪亞家七代人的故事。雖然每個人物都與周圍的人有著人際交往,但他們無一不是孤獨的。如書名一樣,孤獨好像成了整本書的基調。
  • 孤獨的燦爛——讀《百年孤獨》有感
    「所有的燦爛時光,最終都要用孤獨償還。」為了不讓自己陷於冗長反覆的人名之中無法脫身,在跨度約一星期的空閒時間,讀完了這本曾令無數人「望而生畏」的《百年孤獨》。我們偉大的造物者讓世界窺探到了馬孔多的孤獨靈魂。透過一個家族的百年盛衰,透過那一雙雙自降臨人世以來或勇敢,熱情,或冷淡,孤僻的眼睛,閱盡滄桑。他們在與命運抗爭的洪流之中一次次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天賦,最終卻沒逃出跨越百年的預言。這大概可以歸於一種生活的嘲弄。但是在這片無盡泥沼中掙扎的日子,也有許許多多的燦爛時刻,也有生命的輝煌綻放,孤獨又盛大。
  • 經典巨著《百年孤獨》影響無數人!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寫盡人生孤獨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這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經典序言。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創造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事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顧過去!獨特的開篇方式吸引了無數作家競相模仿。
  • 《百年孤獨》: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在上校的回憶中展開:二十戶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蘆葦蓋成的屋子沿河岸排開,湍急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如史前巨蛋。在一百年來馬孔多的歷史裡,布恩迪亞家族中的人缺少任何實質上的感情溝通,沒有信任和了解。
  • 從時代背景和人物命運角度——淺析《百年孤獨》
    孤獨是不朽的。無論你看得懂《百年孤獨》亦或是看不懂《百年孤獨》,這都是這部書的主旨,當然,也是我們人生的主旨——孤獨是不朽的。《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扛鼎之作,書中再現了拉丁美洲的歷史社會圖景。
  • 如何閱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讀《百年孤獨》前便有充分心理準備:小說縱跨百年,七代人,人多,名字都很長,長得還都很像,布恩迪亞家族給新生兒命名總是翻來覆去叫「奧雷裡亞諾」或者「何賽·阿爾卡蒂奧」,一堆酷似或者乾脆一樣的名字聽說是很多人怕讀和讀不下去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