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每個靈魂的共同命運

2020-12-21 陪伴的告白11

哥倫比亞作家加布裡埃爾加西亞馬奎茲的小說《百年孤獨》出版,在阿根廷引起轟動。很快,這部小說席捲了整個拉丁美洲。多年後,馬奎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作為他最著名的作品,乘勢而上,風靡全球,他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分布在許多國家,被評為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

馬奎茲去世時,總統宣布全國哀悼三天,所有公共機構都派出下半旗哀悼,並號召人們在家中哀悼死者。與此同時,全世界的歌迷都為這位文學巨匠的離去而嘆息。

儘管馬奎茲一生中有許多傑作,《百年孤獨》仍然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據作者餘華曾:

一些剛剛出版的暢銷文學作品是不朽的,比如《百年孤獨》;另一些正在消失,沒有《百年孤獨》。

為什麼《百年孤獨》特別受歡迎和高度讚揚?馬奎茲自己說他很驚訝。正如他自己所說:

當小說家閱讀其他小說家的作品時,他們會像機器一樣把他們一個一個地撕碎。在教你如何寫小說時,沒有什麼比讀另一本小說更有效的了。

受此啟發,我懷著「探秘」的心情開始讀這本書。最後,我明白了《百年孤獨》之所以長期佔據文壇榜首的原因:除了作者生動流暢的文字之外,書中緊湊而不拖沓的情節也讓人們閱讀欲罷不能,主要是以故事主題為主,馬奎茲小說類型的敘事描寫方法與獨特的創作能力,我將從這三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故事主題:百年轉瞬即逝,孤獨是無盡輪迴中的永生

《百年孤獨》講述了布恩直徑家族在光怪陸離,虛無主義者馬孔多小鎮上歷經百年七代的興衰。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家族在神話與科學的交織中發揮了取之不盡的色情作用,一代一代人被推上命運之輪,帶來希望和絕望。這部小說揭示了家族的主題:每個人的命運都在不斷地被重複,無法逃避人類孤獨的命運,而孤獨的命運直接襲擊著靈魂。

在迪亞布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命運和孤獨,男人有男人的孤獨,女人有女人的孤獨。

喬斯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是父母中的長者,他和表弟結婚後,為了「避嫌」,帶領一些民族離開家鄉,又創造了一個小鎮馬孔多。他超前思考,熱愛科學,想改變文明和家族的命運。沉迷於科學的世界,一生瘋狂。他解開了未解的許多謎團,而卻從未被別人理解,最後,他被綁在樹上獨自等待死亡。

在家族居住時間最長的烏爾蘇La是Jose阿爾卡Dior布恩dia的妻子,她見證了六代人的命運,像她丈夫一樣,她是家裡最堅強的支柱,也是家族命運的見證人。看到烏爾蘇來了,看到一切一次又一次的平靜。眼看黑髮人過世,他們再次歡迎生的希望,愛撫著一代又一代的小生命,努力保護自己的家園。最後,卻沒有人能分享她的內心深處孤獨,晚年,她也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孤獨,漸漸被遺忘而死去。

家族、所有的奧雷裡亞諾和阿爾卡西奧的後代繼承了他們祖先的特點,他們無法逃脫被孤獨襲擊的命運。

他們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家族的保護,為了馬孔多的繁榮,為了老納新的不斷嘔吐而奮鬥。他們一代又一代地保存著祖先的實驗室,做著小金魚,研究著祖先留下的羊皮卷,在對日復一日的痴迷中,他們要麼抗拒,要麼享受內心無法理解的孤獨,並逐漸變老。

正如書中所說:

過去都是假的,記憶是一條不歸路,過去的春天都無法挽回,即使是最熱情最忠誠的愛情,歸根結底,也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現實,只有孤獨是永恆的。

因愛或痴迷而拘束自己或出國的男女。最後,無論你選擇與真愛在一起還是與愛分離,你都無法抗拒內心深處的深深寂寞。

「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

通過這部小說,可以清楚地看出感受到:七代人的經歷只是一個不變的重複,一百年只是一個瞬間,孤獨在無盡的輪迴中是永恆的。同時,對孤獨也會有一種新的詮釋和接受:生活中所有的輝煌,終究都需要用孤獨來回報。孤獨是一種體驗,是一種正常的生活。

二、小說獨特的敘事方式:開頭與細節描寫

《百年孤獨》深深地影響了中國許多作家,他創造了許多獨特的敘事描寫方法,特別是開頭描寫和細節描寫的方法,許多大師都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描寫。

1、不斷被模仿的開始:短暫,令人震驚

像許多小說家一樣,馬奎茲認為小說的開頭,特別是第一句話,往往決定了整個小說的方向和風格、結構,甚至長度,這是最難寫的。一旦開篇好了,後面的靈感就會繼續,整本書的風格自然會決定方向。

顯然,在《百年孤獨》中,開頭一章的第一句話起著這樣的作用:

幾年後,面對行刑隊,迪亞上校將回憶起遙遠的一個下午,父親帶他去看冰面。

這是從回顧過去和描述過去的未來的角度開始的,這個奇特描述不僅同時解釋了幾個時間狀態,而且以簡潔的方式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一旦打開,他們就有繼續閱讀的欲望,同時,故事慢慢展開順其自然。

馬奎茲曾經說過他寫得很快,但他花了很長時間才開始寫卻。這句話對《百年孤獨》意義重大,尤其對小說家。他開創了描寫的先河,成為許多著名作家的典範,他可以在許多中國作家的小說中找到。

例如,《白鹿原》開始於陳忠實:「白嘉軒後來被認為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一生娶了七間臥室」,他曾被許多人視為經典,但也受到馬奎茲的影響。許多著名的作品,包括《兄弟》,《紅高粱》,都能讀懂《百年孤獨》中其他類似的句子。

從這個角度看,馬奎茲無疑是一位敘事風格上的大師。

2、獨特的細節描述:襯託人物特徵,巧妙解決姓名與人物關係的複雜閱讀障礙

因為這部小說時間長、跨度大,也是一部家族史,涉及人物眾多,而且家族中人物之間的關係複雜,有人說他們很佩服馬奎茲的勇氣,畢竟要把這些人物和故事講清楚,讓讀者讀起來並不容易。

馬奎茲以其獨特的敘事能力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馬奎茲用冗長的名字和重複的方式給小說中的人物命名,光照家族就有幾十個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空間,這讓人讀起來很頭疼。這是這部小說被許多讀者,甚至有些讀者不敢讀的唯一一點。用家族圖表,感覺:

其實,那麼多難以記住的名字都是馬奎茲的一種無意的意圖:有意的,為了尊重實際和故事的需要,無意的,因此「為難」讀者的閱讀體驗。

這一命名不僅是為了襯託和增加小說中七代人命運輪迴的宿命論,也是為了捕捉現實生活和命名「順勢而為」。

命運輪迴的命運已經在故事的介紹中提到了,這裡不再贅述。實際上,家族中有那麼多的「奧蕾裡亞諾」和「Jose阿爾卡Diors」,他們也是來自於拉丁美洲的獨特命名方法。把馬科斯自己帶走,他的家族人丁興旺有很多成員,在他的這一代,兄弟姐妹中至少有11個成員,重複更名是正常的,馬科斯有一個和他一樣的兄弟名字,也叫加布裡埃爾。

如果你仔細閱讀,你會發現,即使你完全讀完後記不住每個人的全名,你也會非常清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性格之間的關係,這些複雜而重複的名字不會影響讀者對故事的理解。仔細分析與作者描述細節的獨特方式有很大關係。

在小說中,每當一個新的人物出現,或從一個人物變成另一個人物時,作者不僅通過描寫細節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通過反覆閃動來強化印象,使讀者自然地注意到他們的獨特性格。

例如,阿瑪蘭妲用黑色紗布遮住因嫉妒而受傷的手:這個細節一出現就會被提及。有趣的是,連奧雷裡亞諾布恩dia返回到馬孔多,幾乎忘記了她,阿瑪蘭妲還通過舉起手上的黑紗布來提示對方。

再舉一個例子,迪亞腋下的癤子導致她在執行死刑時雙手被抬走,這一點在關鍵時刻中仍然會提到,包括籤署停戰協議自殺,以及再次提及癤子影響的感情,這將使人們想起過去的歷史。

有很多這樣的細節和描述:奧雷裡亞諾眼睛的特徵,還有黃蝴蝶伴著美眉的情人馬烏裡肖·巴比倫和蕾梅黛絲誰不喜歡穿衣服,等等。

這樣一個詳細的描述,不僅可以使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還可以讓讀者快速地標記,有時甚至可以根據瞬間的細節回憶起角色的遭遇,就像一個特別的提示,他可以迅速調動深層的記憶。

此外,小說還多次提到人物性格相似性的總結,除了命運的反省和暗示家族個性特徵不斷輪迴之外,讀者也可以藉此機會快速地稱呼人物

在書中,我們使用了烏爾蘇爾的描述:「她從家族悠久歷史中的重複命名傳統中得出了一個不爭的結論:所有被命名為奧雷裡亞諾的人都是古怪、頭腦敏銳和有洞察力的;所有被命名為Jose阿爾卡的人都是衝動和進取的,但是命中注定是悲劇性的。"

這種詳細的描述總是恰如其分地出現在書中,仿佛當你即將忘卻或迷茫時,會及時提醒你,這是馬奎茲創建的高超。

三、創造新型小說: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

魔幻現實主義是一種獨特的小說創作方式,他擺脫了直接的社會現實,以類似神話的方式反映了社會現實,嚴格地說,雖然不是馬奎茲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但正是他的《百年孤獨》把魔幻現實主義與小說中的現實主義結合起來,直到現在,這些小說仍然是許多大師模仿的模型。

從諾貝爾文學獎那裡得到的莫言曾經承認他深受馬奎茲的影響。他說:

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百年孤獨》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這一代包括上一代對文學的理解。他坦率地說:我在讀過《百年孤獨時》,就像馬奎茲讀過《變形記》,所以這部小說可以這樣寫。

馬奎茲之所以以這種方式開始《百年孤獨》寫作,不僅受到《變形記》的影響,而且與其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馬爾克斯曾經說過:在他的成長環境中,許多祖先把神話和傳說作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拉丁美洲特徵世界。在他的潛意識裡,他也受到祖母講故事的啟發。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祖母總是給他講很多故事,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好像真實世界會發生一樣。

因此對於馬奎茲來說,所謂的先驅者只是簡單地捕捉和描述一個充滿徵兆、民間療法、歸納和迷信的世界,並以祖母的故事方式創造《百年孤獨》。

神話傳說曾經是每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在文學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初,他們是最喜歡的故事主題之一,馬奎茲融會貫通使他們在小說中扮演了一個獨特的閱讀體驗,這也是因為小說增加了很多神奇的色彩,讓人誇張,覺得真實有趣,為什麼人們會贏。

俗話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儘管馬奎茲說起來很容易,但對小說家來說,這是一種難得的靈感和勇氣,能夠融會貫通並掌握他需要非凡的創造力。

從多年的良好口碑和不斷被視為典範來看,《百年孤獨》無疑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類型的開拓者和成功者。

四、寫在後面

在幾天後,「探秘」的結尾,面對封閉的小說,我想起了那些進入幻覺和迷戀的閱讀時刻。一個接一個地,角色和命運被纏繞,意識到「馬孔多」已經被颶風捲走拋在身後。

最後,我們了解了《百年孤獨》成為文學經典的原因,明白有其「孤獨」的含義,也得到了一點啟發:

生活從來就不是孤獨的。不管我們出生,我們長大,我們相愛,或者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像影子一樣存在於生活的角落。

命運是輪迴,孤獨是布恩迪亞每個成員的共同命運,也是人類生命的永恆。既然你逃不掉,為什麼不珍惜現在,在有限的生命裡過上獨一無二的精彩生活呢。畢竟一百年轉瞬即逝,生命比預期的要短。

我想紀念偉大的加布裡埃爾加西亞馬奎茲,並把他獻給有機會閱讀這篇文章的人:《百年孤獨》值得仔細閱讀。

相關焦點

  • 從時代背景和人物命運角度——淺析《百年孤獨》
    而這種孤獨又恰似一種遺傳病一般,影響了布恩迪亞整個家族的後代,成為了家族的底色,裡面的每個人都沒能逃脫孤獨的命運。家族第二代——何塞的兒子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長大後加入了反政府自由黨的軍隊,並當上了領袖,被人尊稱為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
  • 《百年孤獨》感悟:惜當下,命運的鎖鏈指向我們不得不面對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一、《百年孤獨》作者簡介加夫列爾·加西亞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二、走進閱讀買來《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因筆友說,這是拉丁美洲版的《紅樓夢》。進入閱讀後,我因那複雜的名字一遍遍放下又拿起,最後發現,人物遠不及《紅樓夢》多,但離奇魔幻與人性扭曲的內容卻把人折磨得神疲心乏,幻滅的結局更令我瞠目結舌。
  • 每個人註定都是孤獨的-《百年孤獨》
    又一個午夜,發出一聲輕嘆,緩緩合上《百年孤獨》這本書。也算一種如釋重負,因為不會再有一個個悲劇和宿命在面前演繹。1據說這本書是史上最難讀的書,所以買來後一直等到所有書看完才翻起它。《百年孤獨》則是「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書寫了100多年的歷史中一個家族7代人的歷程與興衰。甚至每一代人,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拿出來單獨書寫都可以成為一個精彩的小說。這本書像過電影一樣,一個一個人物的出臺,謝幕,再魔幻般重生,又有靈魂和精靈的偶爾穿插。
  • 施蟄存:一個百年孤獨的靈魂
    朱大可老師回憶施蟄存先生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一個百年孤獨的靈魂」,他說:「施蟄存不是顧準式的文化英雄,他並未直接批判專制,卻保持了知識分子的氣節;他雖不能『大濟蒼生』,卻做到了『獨善其身』。」  我們印象中,在上海長寧區的岐山村隱居了半個世紀的施蟄存,晚年研究金石碑帖、唐詩宋詞,不問世事,努力擺脫魯迅一句差評「洋場惡少」的惡劣影響,低調,平平淡淡才是真,得享天年。
  • 讀《百年孤獨》:在孤獨與渺小中撕裂
    「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這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結尾留下的一句話。這句話暗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造就了當時特定的人類命運, 凸顯了命運的唯一性。然而,歷史有時總有驚人的相似,《百年孤獨》裡對欲望、權利、財富,甚至亂倫等世俗生活的描寫在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縮影,只是《百年孤獨》在這些東西描寫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超越時代的孤獨,直面孤獨的存在是這本書能在每個時代引起共鳴的原因之一,也是我覺得值得花精力去探尋書本魅力的動力。這本著作在展示永恆孤獨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渺小的殘酷,人類就在孤獨和渺小中撕裂前行。因為人既是孤獨的,更是渺小的。
  • 讀《百年孤獨》:孤獨,源於愛的缺失
    1馬孔多:百年繁華如一夢《百年孤獨》是一部史詩級的巨著,在小說中,加西亞·馬爾克斯通過講述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描述了小鎮馬孔多百年的興衰。作者用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將一部家族的孤獨史呈現在人們面前。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不同,但是他們的名字卻又如此相似,作者以此暗示他們的命運——從被捆在樹上的布恩迪亞開始,到最後被螞蟻吃掉的布恩迪亞終結,整個家族在一場荒唐可笑卻又無限荒涼的失落中,陷入了宿命式輪迴。
  • 《百年孤獨》後的孤獨
    開啟了整個家族孤獨模式,甚是得到廣為流傳。其實我倒沒有多大感覺,這可能就是閱讀能力欠缺,知覺感悟遲鈍,知識閱歷匱乏的我的真實寫照吧。此書本人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家族交叉的命名方式、翻來覆去的孤獨模式、小到不能再小的生活空間,這些都將孤獨縮小得不能再小,也就將孤獨放進了孤獨盒子,沒人回去釋放,自願被孤獨枷鎖關住,還不亦樂乎,自然而然。
  • 《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熱鬧,但孤獨的底色大致相同
    ——加西亞·馬爾克斯這是馬爾克斯在他的經典著作《百年孤獨》中寫的《百年孤獨》是世界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這本小說他讓我們知道了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熱鬧,但孤獨的底色都大致相同。對於這本書,每個人都是愛恨有加,愛的是真愛,因為他從中讀懂了孤獨,恨得也是真恨,因為裡面複雜的人名、文化背景,讓他們看不大懂。其實簡單概括,書中寫拉美一個家族七代的命運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活著本就是孤獨的。
  • 不得不面對孤獨時,請您拿起《百年孤獨》吧!
    三、《百年孤獨》故事簡介四、簡析《百年孤獨》寫作五、《百年孤獨》讀後感一、《百年孤獨》作者簡介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一、故事主題: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百年孤獨》講述的是跨越了百年的布恩迪亞家族,歷經7代人,在光怪陸離、虛無的馬孔多小鎮上崛起和衰落的故事。百年裡,家族在神話和科學的交織中,演繹著永不枯竭的情慾,一代又一代人被推上命運的輪盤,不斷地帶來希望又不斷地絕望。
  • 每個孤獨的靈魂 都渴望被溫暖
    每個孤獨的靈魂 都渴望被溫暖我希望有一個自己的房子,開超就能夠看見遠山和河流,微風輕輕吹動窗簾,我希望有一天有一個她能夠一起去一次大理,我希望生活沒那麼多身不由己,以後也不會為滿載寂寞的日子而感覺荒涼。
  • 讀《百年孤獨》,體味孤獨百年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記錄在羊皮卷上的這句話完美概括了居住在馬孔多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百年孤獨。整本書詭譎,奇妙,風格獨特,是非常典型的魔幻主義現實創作。「孤獨」二字貫穿全書,貫穿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的一生,它深深地刻在基因裡面,成為了不可逃避的宿命的一部分。
  • 孤獨情結:「兩百年的孤獨」與「精神失根的孤獨」
    普羅米修斯心懷人類的幸福未來,不惜以身犯險,失去了自由,最終換來的是永遠的孤獨與寂寞。另一位古希臘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便是描繪了一位孤獨的英雄一生孤獨的命運。俄狄浦斯自始至終都在獨自追尋著自己的神秘身世,在被無情的命運打敗後又孤獨地在自我流放中度過殘生。這種對人類孤獨的生存困境的文學表現,同樣存在於中國的神話傳說中。
  • 孤獨的燦爛——讀《百年孤獨》有感
    「所有的燦爛時光,最終都要用孤獨償還。」為了不讓自己陷於冗長反覆的人名之中無法脫身,在跨度約一星期的空閒時間,讀完了這本曾令無數人「望而生畏」的《百年孤獨》。馬爾克斯具備這樣的造物靈魂,讓人震驚。所以即使布恩迪亞家族世代重複著名字,你也能完全區分出他們每一個人。儘管我也畫出了家族族譜好迅速串連起前因後果,但用心去讀,其實他們都無可替代,十分獨特。我們偉大的造物者讓世界窺探到了馬孔多的孤獨靈魂。
  • 火了半個世紀的《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孤獨的情感爆發
    此刻,我身心疲憊,在漫長的百年歲月裡,經歷了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家族一個輪迴,被家族中每個人的孤獨重重纏繞,縱然颶風捲走了一切,連痕跡都未曾留下,但那種無法自拔的孤獨以及擺脫不了的命運在我心中深深紮根。
  • 《百年孤獨》為何能夠影響中國當代文學,有一個原因必不可少!
    沒有「序」、「跋」,也沒有「後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小編的眼帘。關於書中內容的簡介,與其他書也不同,摘錄部分是一小段關於作者的簡介,這是書中唯一的介紹。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麼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己一個小宇宙,誰能說得清、講得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 《百年孤獨》裡的思索(生末孤獨,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說起這本書,我們首先要了解哥倫比亞作者馬爾克斯,作者童年的生長環境,寫這本小說馬爾克斯就要說起作者他的童年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在他祖母家渡過的,祖母博古通今的知識女性,經常給作者講一些光怪陸離的神話和鬼怪小說,讓他之後的創作奠定基礎。而烏爾蘇拉這個原型是作者的妻子,在作者創作這段艱難歲月,妻子獨自扛起家庭所有的重擔,在作者心理有了烏爾蘇拉這個偉大母性角色。
  •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我選擇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即使是像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樣一世英名,百年過後也依然被小鎮的人所遺忘,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有時候我會覺得每個人的心中,或者說每個人都曾生活在像馬孔多一樣的小鎮,無論你是積極入世,還是消極避世,都會受到這個環境的影響,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記憶。其實,馬孔多首次出現不是在《百年孤獨》中,是在馬爾克斯的另外一短篇小說《枯枝敗葉》中,不過是《百年孤獨》廣為人知罷了。
  •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擺渡人》克萊爾·麥克福爾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與父親素未謀面,和母親爭吵不休,在學校受捉弄,被欺負被嘲諷,她的世界孤立無援。為尋求新的希望,她踏上了尋找父親的列車,但命運總是造化弄人,火車發生事故,而在此中,她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她驚恐而費力地打開車門穿行於山洞之中,周身被恐懼所充斥,到結果總叫人失望,她盼望著能找到一線生機,直到遇到了他――崔斯坦,她靈魂的擺渡人。於這片荒原之中,他是她的擺渡人,是她前行的方向,是光,是希冀。
  • 每個時代,都在書寫著百年孤獨的輪迴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寫的《百年孤獨》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莫言把它當做是引路人,他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而在網上,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如果這一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選《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