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2020-12-06 光明日報

編者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西方新史學的影響,「記憶」逐漸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有學者甚至認為史學發展經歷了一場「記憶的轉向」。記憶研究的興起,既與20世紀人們的時代經歷有關,又與多關注底層群體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史、口述史等勃興相關。在從事記憶研究的過程中,法國史學家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理論,強調記憶的社會性;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此基礎上,強調記憶的「文化」維度,即「文化記憶」理論。這些理論的提出,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記憶在民族建構和國家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刊發的文章,既有對記憶史學影響的探討,又分別選取了文化記憶形式中的符號和建築物,以期對史學領域內的記憶研究有進一步的認識。

法國是一個移民大國,1/5~1/3的人口是移民。移民在法國人中的比例雖高,但在很長的時間內,法國人的集體記憶裡鮮有移民的色彩。在20世紀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出版的重要的法國史學著作中,移民史佔據的比重微乎其微。比如,喬治·杜比的《法國通史》、皮埃爾·肖奴的《法國》和費爾南·布羅代爾的《法蘭西特性》,對移民問題往往是一筆帶過。皮埃爾·諾拉的《記憶之場》,前兩卷對移民問題更是隻字不提,後面五卷雖稍有涉及,但篇幅也頗為有限。法國移民史的重要拓荒者熱拉爾·努瓦利耶毫不客氣地把移民群體在法國集體記憶中的缺位現象斥為「記憶的不在場」。

法國歷史學家對移民問題的集體漠視,與二戰以後法國獨特的政治、社會和智識環境密切相關。由於歐洲兩次成為世界大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殘酷的軍事衝突與種族屠殺,所以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成為戰後法國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禁忌,鮮有人願意公開討論。不難理解,長期遭受歧視的移民群體也因此很少見諸同期法國的知識世界裡。同樣,年鑑學派在戰後法國史學界獨領風騷的事實也不利於移民問題的歷史化,因為它推崇中長時段的、結構性的社會經濟尤其是地理環境等因素,所以像移民問題這樣隸屬於短時段(即政治史)範疇的課題很難進入他們的視野。唯有法國共產黨、社會黨、總工會以及其他左翼政治組織出於政治鬥爭的考量,為了爭取移民群體的支持,通常會把他們看作是無產階級的重要範疇。此外,「輝煌三十年」期間法國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需要從伊比利亞半島尤其是馬格里布國家不斷引進移民勞工,這也讓絕大多數的法國民眾對移民群體保持善意。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法國陷入經濟長期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窘境,法國公共輿論對移民群體的看法也逐漸變得負面。法國極右勢力死灰復燃,他們重拾排擠移民的歧視性話語。讓-瑪麗·勒龐在1972年成立的「國民陣線」把法國的諸種困境歸咎於移民群體,主張驅逐外國勞工,保護法國工人,強調「法國是法國人的法國」。執掌權力的溫和右翼則訴諸更為隱蔽的修辭,主張奉行審慎的移民政策,只選擇符合法國需要的移民,並嚴厲打擊非法移民。

面對咄咄逼人的右派,移民群體為改變自身不利的處境,紛紛採取反制措施。最有名的集體行動當屬1983年的「捍衛平等、反對種族主義的行軍」,法國左派對此積極響應。密特朗總統在愛麗舍宮接見了「捍衛平等、反對種族主義的行軍」的代表,左翼媒體更是將由馬格里布裔青年主導的1983年大遊行親切地稱為「柏爾人的行軍」。不過,「柏爾人」的概念很快被右派「汙名化」,變成了宗教原教旨主義、犯罪和騷亂的代名詞,有時還和恐怖主義相連。如今,許多馬格里布裔群體已經開始公開抵制歧視色彩日趨明顯的「柏爾人」概念。

移民問題重新出現於公共視野及其引發的激烈爭論,導致法國思想界圍繞移民在法國歷史上曾經發揮的作用,進行了一場持續而影響深遠的「記憶戰爭」。

皮埃爾·諾拉的《記憶之場》雖然對移民史鮮有涉及,但它掀起的記憶史研究熱潮卻極大地推動了移民史的研究,尤其推動了各個移民群體重構自身群體和法國的歷史關聯。移居法國的少數族群,如波蘭人、義大利人、猶太人、葡萄牙人、阿爾及利亞人、摩洛哥人、黎巴嫩人、塞內加爾人、越南人等紛紛書寫各自的歷史,並強調自己在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等領域對法國作出的貢獻。隨著文化多元主義的興起,少數族裔開始強調自己所屬宗教、語言與文化的特殊性與正當性;各種後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後殖民主義的流行,則讓前殖民地的移民及其後裔傾向於將其目前承受的諸種痛苦和法國殖民母國的歷史相連。也就是說,對自身族群的歌頌和對法蘭西共和國「殖民原罪」的譴責,是絕大多數移民史著作的主要特徵。

在右翼的歷史敘事中,外來移民對法國而言始終是一個問題。他們認為,外來移民搶劫了「本土法國人」的工作,破壞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其攜帶的外來文化也有損於法蘭西文化的統一性。譬如,近年來在法國思想界炙手可熱的埃裡克·澤穆爾竭力鼓吹法蘭西認同中的天主教因素,把信奉基督教的國王、大臣、政治家、思想家視為法國歷史的創造者。

左派和右派之間尖銳的政治鬥爭促進了移民話語在當今法國社會中的廣泛流行,並由此催生了各色各樣的移民記憶。左派(及其代表的少數族裔)和右派構建了兩種迥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移民敘事:前者倡導多元主義的文化政治,抨擊共和國的「殖民原罪」,而後者則宣稱要捍衛共和主義的整合模式,維護法蘭西的民族認同,指責移民入侵並破壞了法國的安定團結。顯而易見,這兩種截然對立的歷史敘事都嚴重扭曲了歷史的真相,它們或者遮蔽了移民群體融入法國社會的障礙,抑或抹殺了共和國整合移民的努力,因而會不可避免地加劇少數族裔與國家權力的誤解、矛盾和對抗。

許多法國歷史學家對囿於自身族群立場抑或黨派偏見的移民敘事表達了強烈的不滿,要求推進能夠超越黨派紛爭,符合歷史真相的、科學的移民史研究。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法國史學界湧現出了一批以研究移民史見長的知名學者,熱拉爾·努瓦利耶、派屈克·韋伊、多米尼克·施耐普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表示,科學的移民史研究必須要以檢討、批判和拒絕右派的民族主義敘事與左派的後殖民主義話語為前提。

首先,要破除法蘭西民族是單一種族構成的神話,它是由先後來到「六邊形土地」的無數種族與族群構成的「大熔爐」。如今,此種觀點已經成為法國歷史學界的共識。比如,法蘭西公學講座教授派屈克·布瓊在其《法蘭西世界史》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法蘭西是一個混雜的、移民的共同體。

其次,要破除基督教的、歐洲的民族比非歐洲、非基督教的民族更容易融入法蘭西民族的神話。努瓦利耶的《屠殺義大利人:1893年8月17日艾熱-莫爾特事件》再現了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19世紀末,法國工人追殺義大利移民工人的血腥場景。實際上,信奉基督教的歐洲民族在融入法國的過程中,也流淌了不少的淚水甚至鮮血。

再次,要破除少數族裔的宗教文化阻礙他們融入法國社會的神話。施耐普令人信服地指出,由於移民群體及其後裔無法找到足夠的資源,立足於法國社會,所以才無奈地訴諸其社群與宗教,以捍衛自身的權益。換言之,「共和模式」之所以失敗,首先是因為法國社會自身出了問題,是因為其國家機構、政治制度與社會體系喪失了整合少數族裔的能力。

最後,抵制少數族裔尤其是前殖民地的移民及其後裔所建構的後殖民主義敘事,拒絕他們只把法蘭西共和國及其公共機關刻畫成為壓迫者的極端做法。法國移民史學者普遍同意,應當嚴格區分社會鬥爭和學術研究,並警惕將族群記憶和科學史學混淆的做法。派屈克·韋伊強調道:「歷史並不是現實的奴隸。歷史學家不能把當代的意識形態框架建立在過去之上,不能把今日的敏感問題強加給往昔的事件上。……歷史要理解記憶,但不能簡化為記憶。」

在當代法國多數移民史學者看來,若想超越偏狹的移民敘事,就不能拘泥於某個少數族裔的考察,而應當研究所有的移民群體,並把其共同命運的變化置於法國歷史的整體變遷中分析。為了更好地理解法國移民群體的歷史,需要考察法國民族國家的構建、身份證制度的演變、國籍法的頒布及其修訂、殖民化與非殖民化的進程、民主制度的嬗變、知識分子的轉型以及交通、媒介、貨幣等社會治理技術的革命等重大問題。

此外,法國移民史學者也迫切希望將其研究成果直觀地呈現給公眾,藉此塑造各個社會團體都能普遍接受的集體記憶。在他們的積極推動下,法國政府於2007年批准在巴黎郊區成立了「國家移民史博物館」。它的目標是協調政府機構、民間社團和學者,通過研究、展覽與宣傳,致力於勾勒「共同的歷史」,提倡「共享的遺忘」,團結所有法國人的記憶。在某種意義上,「國家移民史博物館」標誌著法國移民史告別了無人問津的局面,移民群體及其後裔也擁有了自己的「記憶之場」。

移民問題在法國引發的「記憶戰爭」以及法國移民史專家的集體反思說明,不偏不倚地研究移民群體的共有歷史,消除各個族群之間的分歧與仇恨,塑造所有人都能認可的集體記憶,是法國社會整合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作者:樂啟良,系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從「邊緣」看「華夏」:歷史的真偽與社會記憶的構建
    來源:第一財經從「邊緣」看「華夏」: 歷史的真偽與社會記憶的構建作者: 維舟按人口計算,以「華夏」為核心的中國自從兩千多年前秦漢一統天下起,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共同體。在此,他注重的不是像以往的實證主義史學那樣去辨別歷史記載的「真偽」,而是試圖去挖掘人們留下這些歷史記載的動機:「因為它們是一種社會記憶,所以我們希望從中得到的信息是,當時人為何要選擇這些記憶?為何要保存這些記憶?在什麼樣的社會情境中,這些記憶對他們有意義?」
  • 社會整合視域下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建設研究
    □楊立志  社會整合是政黨的基本功能。政黨文化是執政黨在自身整合中形成的一種政黨特質,是政黨組織的核心元素與關鍵變量,在彰顯政黨德性、感召社會力量、傳承政黨文明中形成對社會的持久整合力量。
  • 重拾鄉村社會記憶
    鄉村作為人類族群聚居的基本物理和文化單元,在歷史長河中留有豐富的痕跡。通過對特定鄉村社區的文化遺蹟遺產、集體的社會生活經歷進行整理,可重新審視過去的社會生活。每一個村落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當地鄉村社區的集體記憶心靈史。假若鄉村的社會記憶能夠得以喚醒,圍繞在鄉村生活主線上的當地鄉村文化志就可以建立起來。
  • 維繫社會記憶的紀念儀式和身體實踐——讀《社會如何記憶》
    關鍵詞:社會記憶、儀式、身體實踐 」 李聰,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 受到盧梭集體性觀念的影響,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提出「集體意識」是社會整合的主要工具,共同回憶創造了一種凝聚感,集體意識能為共同體找到一種描述他們自己的方式
  • 程小純認為文化的建構,意義在於一個民族和社會的精神整合
    文化是一種依靠記憶和象徵符號體系而維繫的社會共同經驗。作為文化活動的方式之一,文學創作有責任通過文學敘事建構國家和民族記憶,通過文學形象塑造並豐富文化符號系統,參與社會共同經驗這一價值和意義體系的 文化是一種依靠記憶和象徵符號體系而維繫的社會共同經驗。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能夠建構社會記憶,成為體現社會記憶的標杆。  「社會記憶」最早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所使用。他認為一個人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特別定製,而是產生於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個人只能在集體的、社會的框架內進行回憶。
  • 2021初中歷史記憶方法總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歷史記憶方法總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學習的方法   第一,興趣至上--對歷史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覺得歷史很難,學習很苦,從而把學習歷史看作一件苦役,那麼他只會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學習。
  • 社會記憶的語言化——語言變異與文化記憶的關係
    語言的變異,因為改變了社會認知的範型而必然連鎖性地引發社會記憶的重新整合;而社會記憶的變化,其直接的表徵就是語言的變異。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中,語言變異的研究集中在語言變體、多語多言、語言接觸、語言轉移和言語民俗等領域中,尤其是在新詞的出現和舊詞的消亡、優勢話語的更迭、方言對地理民俗的存檔等具體事項上著墨尤多,所反映的是社會記憶紛雜而細微的改變,基本不涉及類似語法變異這樣對認知和記憶影響甚大的話題。當然,這也是由於語法的變異通常是緩慢的,在社會語言學才半個世紀的探索歷史中還極為罕見。
  • 在激活歷史文化記憶中增進文化認同
    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價值觀念化育為具體行動,就要激活歷史記憶,增進文化認同,藉助歷史故事和歷史知識展開更加生動的傳播,讓公眾在藝術欣賞和文化享受中提升精神氣質。不同文化的祖源記憶決定了文化基因的不同,同時也造就了異彩紛呈的世界文化。文化傳統中蘊含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總體精神,構成國家或民族的特徵,具有穩定性。同時,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傳統」也是包容開放的,具有選擇性和建設性,並能與時俱進地發展。人類的文化創造過程,是在歷史脈動中不斷與自然、社會、現實相融合的過程。
  • 選擇性記憶與遺忘:文化整合與吐蕃崛興
    (25)很有可能鶻提悉補野本來是六犛牛部共同的傳說始祖,他來自天上(意為難以追溯到更早);聶墀贊普則是松贊家族藉助傳入外來宗教想像的始祖,他當然也來自天上(本教傳統),因而很容易與鶻提悉補野整合,從而改造六犛牛部的歷史記憶(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26)),實現族群認同。統一以後,聶墀就成了贊普的父系傳說,悉補野則是母系傳說。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
  • 彭剛: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記憶的轉向」
    在作者看來,受當下關切、文化傳統、社會體制、政治權力和語言馴化等因素的制約,記憶不免具有重構和詮釋的特性,但也不應因此而全然否認其通向真實過往的可能性。此外,在利用記憶伸張正義和實現政治目標之間也需作謹慎的處理和把握。我們期待更多學者參與有關歷史記憶問題的討論。
  • 碑刻文化與歷史記憶
    碑刻是歷史記憶的一部分。由於信息豐富,可信度高,碑刻這種「石頭上的歷史」早已成為重要的文獻資料。西塞羅曾說歷史是記憶的生命。碑刻如我們所熟知的《史記》等史書一樣具有記憶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彌補了史書記載不足的重要歷史事件的一些碑刻,更是充實了我們的歷史記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塊碑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的可信度,因而具有了歷史記憶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 碑刻文化與歷史記憶
    碑刻是歷史記憶的一部分。由於信息豐富,可信度高,碑刻這種「石頭上的歷史」早已成為重要的文獻資料。西塞羅曾說歷史是記憶的生命。碑刻如我們所熟知的《史記》等史書一樣具有記憶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彌補了史書記載不足的重要歷史事件的一些碑刻,更是充實了我們的歷史記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塊碑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的可信度,因而具有了歷史記憶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 唐納德·裡奇:口述歷史中的公眾記憶與集體記憶
    什麼是公眾記憶? 同個人關於自身經歷的記憶相對應,公眾記憶代表了一個社會對於過去的集體認知。公眾記憶包括符號和故事,它們幫助一個社區根據其記憶中的(或想要記憶的)過去定義和解釋當前的處境。表現形式可以是遊行、聚會、重演和慶典。
  • 正覺:佛教促進社會慈善資源的整合
    正覺:佛教促進社會慈善資源的整合 2014-08-27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趙明傑 歷史上高僧碩德救苦濟世的事跡,代不絕書,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界四眾弟子的優良傳統之一。近代以來,佛門慈善理念的闡揚成為中國佛教在近代振興的強大推助力。佛教高僧本著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宗旨,積極倡導大乘佛教的六度菩薩道,而六度的實修首重布施精神,興辦服務於社會人群的慈善公益事業。
  • 心理所揭示句子和語篇水平的語義整合受工作記憶能力的調節
    在語言理解過程中,人們經常將當前聽到或看到的信息和之前已加工的信息進行整合,這樣可以完整地理解語言包含的信息。人們進行整合的不僅有單個句子中的內容,還包括更大的段落內容的整合。理解句子和語篇時整合的心理表徵是否有差別是研究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 關注|神話和節日構建雅典歷史記憶
    然而,節日與城邦歷史記憶的關聯,即節日在塑造和傳承城邦歷史記憶中的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充分探討。事實上,在雅典的城邦節日中,有關早期城邦歷史想像的神話題材反覆出現,充分體現了節日傳承城邦歷史記憶、構建和強化共同體認同意識的功能。 第一,建城神話分為兩大主題。
  • 神話和節日構建雅典歷史記憶
    然而,節日與城邦歷史記憶的關聯,即節日在塑造和傳承城邦歷史記憶中的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充分探討。事實上,在雅典的城邦節日中,有關早期城邦歷史想像的神話題材反覆出現,充分體現了節日傳承城邦歷史記憶、構建和強化共同體認同意識的功能。  第一,建城神話分為兩大主題。
  • Cell|機器學習通過對海馬結構的泛化來整合空間和關聯記憶
    撰文 | Qi人類和其他動物能夠從零碎的觀察中得出複雜的推論,並迅速整合新知識來控制其行為,這些表現與海馬-內嗅系統(hippocampal-entorhinal system)對於空間和關聯記憶的調控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