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能煮,卻不適合久泡!

2020-11-22 騰訊網

茶葉能煮,卻不適合久泡!

進入冬天,不少茶友都開始煮茶喝。而不少人也在疑惑茶葉既然不能久泡,又為什麼可以煮呢?

為什麼茶不能泡太多次數?

對於茶葉不能泡太多次數的原因,大多數人可能只單純覺得茶葉泡太久會索然無味,但其中的道理遠不止如此。

茶葉中含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樞神經愉快的咖啡鹼,以及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等養分物質。

這些養分物質能析出多少,和衝泡的次數有很大的關係。

養分物質的析出速度與茶葉外形有關。通常外形顆粒越大的茶葉,養分物質析出的速度越慢;顆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茶葉一般在四泡後有益成分析出得差不多,茶湯的香氣逐漸低沉,滋味淡薄,但茶葉中苦澀成分也將逐步析出,故口感較差,再泡意義不大。

為什麼有的茶可以煮?

茶葉不可久泡,但有的茶卻可以煮,而且茶湯的滋味比泡的更好,這是因為茶葉中不同物質的沸點不同。

泡茶的水一般在80-100度,這時候茶葉中的溶於水的物質是低沸點物質,煮茶的時候,茶葉中的高沸點物質才會釋放,這時候的茶湯會變得更加香醇。

此外,英國科學家發現,和用沸水泡茶相比,用茶壺煮茶可以讓茶葉釋放出更多的抗癌物質,抗癌效果更好。

煮茶還可以使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因、茶色素等物質充分釋放出來,提神、消脂、預防疾病等功效都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

煮茶的歷史是很悠久的

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時飲茶開始由粗放走向精工。

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衝水將茶末點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煮茶的方法繁瑣,喝起來失去了茶葉的本味。

宋元以後,改煮茶為泡茶,不加入調料,人們嘗到了茶的清香。

明清以後,盛行泡茶,而且喜歡飲蓋碗茶。

煮茶常見煮法?

一是喝過十多道後再拿來煮,二是不經衝泡直接就煮。二者用量不同,滋味上也不一樣。

第一種方式,若是喝過十道後再把茶葉放入煮茶器中煮茶。這種方式煮茶,更要求茶葉底質棒,最好已存放多年,如果是臺地茶,則寡淡或澀麻。

第二種方式,若是未經衝泡直接煮來,則茶氣更烈,滋味更醇,當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即可。

具體比例可以根據你手上茶葉不同慢慢摸索調整,原則是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濃影響口感,不像泡茶可以調整出湯時間等方式來補救茶量過多。

最常見、最適合煮的茶?

最常見、最適合煮的茶:老白茶、老普洱、老黑茶。

若是喝過十道後要煮的老白茶或者老普洱,更要求茶葉底質棒,最好已存放多年,如果是臺地茶,則寡淡或澀麻。大樹的普洱煮起來,有濃濃的棗香,這是平時衝泡中難以體會到的。陳年的白茶煮起來,有濃濃的藥香,這要比平時衝泡濃鬱得多。

如果有紅棗和老陳皮,可以加入少許:半顆紅棗或一指甲蓋的老陳皮加入壺中共煮,以上兩個東東補血理氣實乃養生佳品,但不宜放過多,否則奪茶之美味也。

還有什麼茶可以煮?

除了老白茶、老普洱或老黑茶,其他茶類之中,當然還有巖茶,最好是正巖茶,或者是老叢水仙。

在武夷山,最常見的則是拿名叢白雞冠慢慢熬煮。南宋白玉蟾真人的一首詩中寫到「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痾蘇。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巖茶的巖骨厚韻,煮才見長。

奇丹或鐵羅漢,若先以大火再以文火煮開,則香氣四溢,茶的俠骨深情,快慰人心。你如果一直對「巖骨」一詞不曾有體悟,則當開湯煮茶。以正宗建盞,一如千年前的奢逸時光,雅意無間。不煮,無以暢衷腸。對於正巖之茶,如果不曾體驗煮茶之樂,則當引為茶人之深憾矣。

除了人們深為迷戀的巖茶與普洱,每類茶也有底質甚好的,特別是野生紅茶,更堪一煮。我試過宜興的野生紅茶,武當山的高山紅茶或桐木關的老叢紅茶,皆可入壺,一煮為快。茶味更烈,香氣稠密,當是一大樂事。

煮茶用冷水還是熱水?

建議用沸水投茶更好。

在煮茶時,先把水煮沸,再投入事先備好的幹茶,只要等水再沸騰就能喝了。對於品質好的有年份的老茶來說,內含物質的釋放是很快的,一般而言,這些內含物質只要和沸水接觸十幾秒就能漸漸釋出,時間越長,溶出越多,茶湯的滋味就會越甘醇。另外如果在水沸騰之後投茶,便於控制煮茶的濃度,避免出現茶湯過於苦澀的情況。

那麼如果在冷水時就把茶放入開始慢慢煎,又會是什麼情況呢?

冷水投茶,就是在冷水狀態下就煮茶。在冷水逐漸加熱最終變成沸水的這個過程中,茶都是在不斷釋放其內在物質,這樣會讓茶葉變得非常柔軟,茶湯變濃,容易變得苦澀。若是用冷水煮陳年的老茶,那滋味容易偏濃烈,不如熱水煮茶那般綿柔,滋味甘醇。

《茶經》中有「五之煮」一章,說到燒水和煮茶的方法,其關鍵是要掌握好「三沸」。

「沸如魚目,微有聲」為第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第二沸。「翻波鼓浪」為第三沸。

用陸羽老師的理論來說,水在第二沸的時候先舀出一勺水,然後投茶,等再沸騰之時,把剛剛那勺水再倒入煮水器中止沸,此時即可分湯品飲了。

此理論,在如今一樣適用。一般我們在看到壺裡的水沸時,就可以倒入準備好煮的茶葉。等到壺裡的水似波浪一般翻滾時,就可以關閉電源,再靜置一會,即可倒出茶湯品嘗。

煮茶注意事項?

1、老茶,醇厚的茶更適合,不是所有茶皆宜煮;

2、煮茶不宜時間過長,以免滋味過於濃烈,苦澀;

3、更好的方法是把茶先用普通泡茶方式,泡幾道後再煮更宜;

4、信得過,安全衛生的茶更適合煮飲。

其實無論泡茶還是煮茶,只要掌握了科學正確的方法,對人們的身體健康能起到有利的作用,就已經達到了我們喝茶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茶葉能煮著喝,卻不能久泡?
    那麼茶葉既然不能久泡,又為什麼可以煮呢?別著急,這就給你答案。這些養分物資能析出多少,和衝泡的次數有很大的關係。通常外形顆粒越大的茶葉,養分物資析出的速度越慢;顆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茶葉一般在四泡後有益成分析出得差不多,茶湯的香氣逐漸低沉,滋味淡薄,但茶葉中苦澀成分也將逐步析出,故口感較差,再泡意義不大。
  • 茶葉不能久悶泡,為啥可以煮?
    親朋好友來家裡玩,很多人喜歡煮茶招待,一來可以喝到一杯口感醇綿的茶,還可以享受煮茶過程帶來的美好享受。那麼問題來了,茶葉不能久泡或者長時間悶泡,為什麼可以煮呢?
  • 為什麼白茶可以煮,卻不適合久泡?
    更何況,有的茶友泡茶粗暴,把茶泡在水裡,都不出湯,直接悶著。等到從室外回來,都成了久泡茶,喝不得。關於久泡茶不能喝的緣由,能說上一二三五六點,全部還是不利於身體的。可有茶友問了,煮茶,茶葉不是一直泡在水裡?不也是久泡嗎?
  • 為什麼茶葉可以煮,卻不可以久泡?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茶葉可以煮,卻不可以久泡?這是為什麼呢?茶小妹今天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原因!為什麼茶葉不能久泡?原因二:長泡以後,茶葉中的有益物質都被析出的差不多了,此時茶湯中的香氣也逐漸低迷,滋味轉淡,茶葉中苦澀的成分也逐漸被析出,所以久泡的話,口感相對來說比較差。
  • 為什麼有的茶能煮而不能久泡呢?
    前兩天小陸發了一篇關於煮茶的小知識之後,有茶友問了小陸:「為什麼茶葉可以煮而不能久泡呢?」,這兩天小陸查閱了許多資料,整理好了素材,今天就來解答下茶友的疑問吧~為啥茶葉不能泡太多次呢?然而茶葉一般在5泡後,茶湯的香氣逐漸低沉,滋味淡薄,而茶葉中苦澀成分也將逐步析出,最後口感會變得很差,繼續泡茶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凡事都有兩面性,茶葉在泡的過程當中,泡的次數越多或者時間越久,茶葉的營養價值越低,而茶葉中的一些有害物質也可能會慢慢析出。
  • 為何茶葉不能長時間悶泡,卻能煮茶?什麼茶可以煮什麼茶不能煮?
    中國飲茶歷史源遠流長,在唐朝時期,泡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到了宋代又開始流行點茶,明清以後才普遍應用泡茶法。但是,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喜歡用煮茶的方式來喝茶。同時,我們也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茶葉不能久泡,茶葉悶泡的時間過長,對身體沒好處。為何茶葉不能悶泡,卻可以進行煮茶呢?
  • 茶不可久泡,卻可以煮著來喝,你知道為什麼嗎?
    而對於愛喝茶的人來說,最堪恨的,莫過於茶不可久泡了,還未盡興,短短4-5泡之後,茶湯便味道寡淡了。可這纖弱的茶葉雖不耐久泡,自古卻有煮茶喝的方式存在,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茶葉為什麼不能久泡?其一,久泡的茶葉營養物質變少。
  • 為什麼茶葉不能泡很久,但是可以一直煮?
    如果說泡茶不嚴格講究什麼技巧的話,那可以說是人人都會。如果用蓋碗茶壺的話,茶葉不能夠泡太多次,每一泡也不宜浸泡過久。那麼就有很多人有疑問了,那為什麼可以煮茶?先來看看為什麼茶葉不能久泡。茶葉久泡除了會味道變淡,口感不佳之外,最重要的是茶葉的營養價值也已經不在了。茶葉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鹼、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隨著衝泡時間跟次數的增加,析出的速度越來越慢,也越來越少。而且茶湯味道也會愈發苦澀,時間更長的話甚至會變質。所以泡茶講究的是即泡即飲。為什麼茶葉可以煮?
  • 茶葉該"煮"還是該"泡"?
    前面我們講了到底是"吃茶"還是"喝茶"的問題,今天咱們再來看一下茶葉到底是該"煮"還是該"泡"呢?一般來說飲茶的方式分為兩種:煮茶和泡茶。泡茶有著豐富的口感、賞心悅目的湯色,還可以讓人感受它每一泡口感的變化,而煮茶則有著穩定的口感。兩者之間有哪些具體區別呢?
  • 為什麼茶葉能煮著喝,卻有人說不能悶泡?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懂點茶的人應該都聽過以下兩個知識點:1)茶葉可以煮著喝 2)茶不能長時間悶泡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兩句話是有衝突的,因為煮茶時間比較長,這不就相當於長時間悶泡嗎?那麼,這兩種說法到底衝不衝突,其中的癥結點又在哪裡呢?
  • 茶葉,冬天就別泡了,直接煮它!
    我又不愛開空調,總覺得太乾燥。這種時候,我就打開「小太陽」放在腳邊,圍著茶桌,泡一壺茶,想要驅散一些寒意。「小太陽」是給力的,腳確實不冷了。奈何那可憐的熱量輻射不到半米就徹底沒威力了。茶桌上面還是一片冰冷之意。燒一壺開水,衝一杯茶,才喝了 一兩口,公道杯裡剩下的茶湯就已經冷了。壺裡的開水冷的也快,每一次衝泡,都要重新燒水一次,很是麻煩。
  • 泡茶不如煮茶,學煮茶怎麼能不知道這幾點
    唐朝以前以煮茶、煎茶為主,唐以後流行煮茶,但是煮的為茶沫,宋朝點茶開始流行起來,到了明清時期以蓋碗泡茶成為飲茶的主流,現如今茶的飲用方式已經演變成我們日常生活最常見的泡飲,殊不知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靜靜的煮一壺茶也別有一番風味。
  • 老白茶怕悶泡卻可以煮,這些煮茶細節,你都注意到了嗎?
    都說老白茶煮著喝,那為什麼又不適合悶泡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老白茶為什麼怕悶泡?而且煮茶使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因、茶色素等物質,充分釋放出來,能更好的發揮提神、消脂、預防疾病等功效,更有益於人體健康。為什麼不建議煮新白茶?
  • 泡茶注意事項 茶葉切忌不能久泡
    對於茶葉不能泡太多次數的原因,大多數人可能只單純覺得茶葉泡太久會索然無味,其實其中的道理遠不止如此。茶葉為什麼不能久泡呢?泡茶有哪些誤區要避免?  茶葉為什麼不能久泡  茶葉泡的時間過久,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質等會自動氧化,降低茶湯的色、香、味;茶中的維生素C、P、胺基酸等也會因氧化而減少,而降低茶湯的營養價值。
  • 白茶不能悶泡卻能煮,衝泡時的煮茶和快出水,不矛盾嗎?
    白茶,是適合悶一會兒再出水,還是要立即出水?答案是:看茶葉品質。對於優質的白茶而言,快出水才更能體現出白茶的精髓。而品質不佳的白茶,只有通過悶泡才能勉強泡出些許的味道。真正的老白茶精髓,不是靠悶泡體現!《3》老白茶要快出水,和煮茶不矛盾嗎?當然不!快出水、煮茶,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衝泡方式。並且二者所使用的方式不一。
  • 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到底哪個適合煮茶葉蛋?
    當時許多人紛紛嘲笑臺灣教授認知水平太低,在微博一項調查裡,還有80%的網友自嘲「根本吃不起(茶葉蛋),高帥富專屬消費品,購買要分期」。既然茶葉蛋作為炫富神器,茶葉蛋要怎麼做才好吃呢?要用什麼茶葉呢?隨便在網上一搜,都能找出千千萬萬個菜單,在這眾多的菜單中,基本都推薦紅茶。
  • 什麼茶葉適合冷泡?
    什麼茶適合冷泡?我認為原料鮮嫩的綠茶和滋味淡雅的白茶適合冷泡。解決了茶在高溫水中長期悶泡後,茶湯苦澀難耐的困擾。因此綠茶用來冷泡一定是不錯的選擇。以下幾種類型的茶葉不適合冷泡:1、粗老的茶葉不適合冷泡。
  • 為什麼白茶不能悶泡卻能煮?有4大原因,一次說清
    悶泡會讓茶多酚、咖啡因肆無忌憚的析出,打破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的某種平衡關係,讓茶湯變得苦澀難喝。 而「快出湯」則能很好的解決茶湯苦澀的問題。 它能讓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這3種物質達到某種平衡,使得茶湯不苦不澀且鮮爽起來。
  • 白茶,是泡還是煮?還得看茶葉年成
    新白茶適宜衝泡飲用,而老白茶適宜煮茶飲用,新白茶是採摘細嫩原葉,經過萎凋、乾燥等工序製成,茶內物質豐富,泡飲則更利於物質析出,從而品飲到鮮醇之感,而老白茶經過時間的陳放,茶內物質更加渾厚,煮茶可使得風味與香氣得到充分釋放。對於新白茶來說,泡為最佳方案:新白茶是採用大毫、大白茶為原料製成,不經發酵,自然萎凋、乾燥,茶葉保存了大量茶葉的內含物質。
  • 煮出來的茶,和泡出來的茶味道可是不一樣的哦
    喝慣了衝泡的茶,也可以煮一煮來換個口味嘛衝泡,是我們如今最常用的飲用茶葉的方式,以至於很多時候「泡茶」成了喝茶的代名詞。但在古詩裡,我們卻往往能讀到「煮茶」、「烹茶」等詞句,說明在古代,煮飲茶葉曾經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