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眾多文學影視藝術作品再創作的對象,2006年被荷蘭民眾評為荷蘭最美畫作,自1902年始藏於荷蘭海牙的毛裡茨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Museum)。
毛裡茨皇家美術館,海牙,荷蘭
她,就是荷蘭藝術大師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於1665年所畫的一幅神秘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英文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荷蘭語Meisje met de parel),被稱作「荷蘭的蒙娜麗莎」。這幅只有40釐米見方的畫作(44.5x39cm)被稱作「Tronie」 (頭像畫),是常見的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作品(Dutch Golden Age Painting)。至今,沒有人知道這位少女的真實身份。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約翰內斯.維米爾,約1665年
不知道你看到她第一眼的感受是什麼?她是向你靠近還是離你遠去,她讓你內心平靜還是怦然心動,她是鄰家女孩還是王公貴族。為何一名荷蘭姑娘卻穿著東方風格的衣裳,而質樸的衣著之外,卻佩戴一枚有著金屬質感的珍珠耳環。
還是你與我一樣,僅僅在第一眼,就已被她清澈的雙眸、溫柔的面龐和紅潤的雙唇所吸引,內心無比平靜。看著看著,突然也想和她說說自己的故事。她緩緩轉身,欲言又止,好像你兒時的夥伴。就是這一刻,喧鬧的周遭仿佛都安靜下來,內心油然而生歲月靜好之美。
那麼,為什麼她的身姿攝人心魄又柔和微妙?為什麼她被稱為荷蘭的蒙娜麗莎?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畫家維米爾的重要成就,他與哈爾斯、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與倫勃朗的聚光畫法不同,維米爾更擅長用精密的構圖製造出一種平衡的和諧。他在表現物體的質地、色彩和形狀上到達了煞費苦心的絕對精確,卻又不使畫面看起來有費力或刺眼的地方。維米爾使輪廓線柔和,卻無損其堅實、穩定的效果。正是柔和與精確的絕妙結合,使他的作品讓人難以忘懷。
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維米爾對光影和明暗對比的運用,深色平面的背景突出了人物的立體。她並沒有置身於戲劇性的敘事場景,而是變成一個心理主體。她的眼神和輕啟的雙唇,好像有話要說,讓我們注意到她的凝視。維米爾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變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他沉靜內心的思考,穿透每一個觀者的心。
維米爾一絲不苟的繪畫技巧,也源於他對顏料的選擇,維米爾特別喜歡使用黃色、藍色和紅色。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檸檬黃是作為少女頭巾中的一小部分而出現,並且與藍色貼合在一起。頭巾中的黃、藍兩色面積佔畫面比重都不大,檸檬黃這樣高調的顏色與佔大比重的衣服的棕色統一了色系,使得畫面看起來和諧、安靜、淨化心靈。除了細膩、和諧的筆法,畫面另一神秘之處在於少女左耳佩戴的一隻珍珠耳環,在頸部的陰影裡似隱似現。這隻略顯誇張、金屬質感的珍珠耳環,讓這位質樸的少女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時尚。其實,維米爾的光影、色彩和布局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維米爾為什麼會畫一位無名的神秘女性呢?
17世紀,維米爾所在城市德爾福特市以及整個荷蘭,經過80多年對西班牙統治力量的反對,希望能實現自治並建立政治共和國。以商人為代表的中產階級成為了藝術家的贊助人,贊助人希望繪畫作品表現自己的生活、陳設和情趣。《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帶著東方式頭巾,也強調了以東印度公司為代表的商人階級世俗化。當時的人們,珍珠象徵著財富,是一種誇張表現。從遠處看,珍珠又圓又重,但是細看它只是一個浮動的色團。這讓我們想起,維米爾是一個通過光影來實現幻想的製造大使。但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真實身份,她用一種神秘的方式表現了現代視角下的經濟、政治和愛。
1881年,荷蘭陸軍官、收藏家德湯貝(Arnoldus Andries des Tombe)以兩荷蘭盾(約合24英鎊)的價格在海牙拍得這幅作品,並於1902年捐獻給毛裡茨皇家美術館。1965至2014年間,畫作先後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和義大利博洛尼亞市展出。此後她回到海牙,沒有再離開過。2018年2月,毛裡茨皇家美術館組建國際專家團隊,開啟了為期兩年的研究項目,探索畫布、顏料背後的神秘少女。這一研究項目本身也是開放的展覽,名為「聚光燈下的少女」。如果你去海牙旅遊,請一定不要錯過她。
國際專家研究團隊,毛裡茨皇家美術館
此外,《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於1999年被作家崔西.雪弗蘭(Tracy Chevalier)創作成同名小說,並於2003年改編成同名電影由演員斯嘉麗(Scalett)主演。這位神秘少女以維米爾女傭的身份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演繹了一段與畫家的特別愛情。2014年,英國街頭藝術家班克西(Banksy)在布裡斯託(Bristol)街頭牆上再創作,用滑稽風格將象徵著財富的珍珠耳環換成了報警器(Alarm Box),並最終以40.3萬英鎊的高價賣給私人藏家。
斯嘉麗(Scarlett)主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劇照,2003年
班克西(Banksy)在布裡斯託的街頭塗鴉
生活窘迫的維米爾沒有想到,在沉寂了兩個世紀後,他的作品被追捧並流傳至今。他似乎是個慢工出細活的人,存世真跡僅有34幅,一生都在畫同一種題材。也許正是這份專注和執著,才有了少女眼神中的純淨、平和與從容。
毛裡茨皇家美術館文創商品,合成紙材料
參考資料:
1.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Girl_with_a_Pearl_Earring
2. http://ed.ted.com/lessons/why-is-Vermeers
3. Vermeer,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ColourLex
4.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llumination of Vermeer's Girl wih a Pearl Earring
5. Book The Story of Art written by E.H.Gomb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