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趙麗穎等穿在身上的非遺,用旅遊傳承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

2020-12-04 牛煮青春

我至今還記得,當林青霞、寧靜、趙麗英等偶像明星身著蒙古族服裝,走進草原錄製節目時,他們在鏡頭前展現的不僅是個人魅力,更是服裝帶來的靈活性。民族服飾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服裝在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和展示,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收視能力。內蒙古民族服飾是草原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內蒙古獨特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審美取向和文化精髓。

第十六屆蒙古族服裝藝術節錫林郭勒分賽區在錫林郭勒開幕。在長期的遷徙和歷史演變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體系,在服飾色彩搭配上體現了遊牧民族獨特的色彩美學。男裝的顏色更強調深色女裝是亮色蒙古服是蒙古袍。

草原上,男女老少都喜歡常年穿著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長袍。當人們去一個地方旅遊時,第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往往是衣服。因此,服裝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引旅遊者的重要文化符號,是旅遊者凝視的對象元素,是旅遊發展的重要資源。如今,各地的那達慕、旅遊節、文化節等活動也把特色服裝作為重要資源,展示自己獨特的文化。

服裝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服裝的變化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文化的進步。男裝、美女裝、象徵尊嚴的帽子、實用的長袍、功能獨特的腰帶、方便舒適的靴子這不僅關係到蒙古族的審美觀念,也反映了蒙古族固有的風俗習慣。想想夏天蒙古族婦女穿上漂亮的蒙古袍,站在草原上的景色是多麼美麗。

蒙古袍發揮了自身的廣泛優勢,不僅可以在白天穿著,晚上還可以作為被罩。蒙古袍是蒙古族最重要的服飾。它顯示了蒙古人民的智慧。它將美感與實用性相結合,打造出蒙古最具特色的服裝。蒙古族服飾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色彩豔麗。這也是因為蒙古族是騎馬的民族。

蒙古族服飾雖有裙子,但不系,也不會綁人。它們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習俗。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情,以袍為主體,便於騎馬。蒙古族服裝比賽最重要的是了解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否則創新就會失去它的脈絡。只有準確把握當前流行元素,才能使蒙古族服飾成為身上的「流行文化」,真正起到傳承和保護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作用。

從款式、設計、質地的選擇到注重品牌,從地域、民族潮流、國際化的結合,這些變化都譜寫了繁榮時代民生變遷的輝煌篇章。服飾追求美,靈魂追求美,境界追求美,這是新時期的一種社會氛圍。內蒙古民族服飾博大精深,氣勢恢宏,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草原文化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承載著遊牧民族獨特的審美意向和追求,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藝術結晶。隨著歷史的發展,蒙古族服飾從社會功能的載體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是生活所必需的。它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徵,容易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目前,蒙古族服飾已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蒙古族地域文化的象徵。它體現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成為中國民族服裝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通過挖掘少數民族服飾的文化內涵,以文化帶動旅遊,以旅遊帶動文化,促進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加強民族服飾的

相關焦點

  • 雪山蒙古族繡娘:改良傳統服飾 一針一線傳承民族文化
    【解說】今年60歲的娜仁其其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肅北蒙古族服飾」的傳承人,自小跟隨奶奶做傳統蒙古族服飾的她,已經是第四代傳承人了。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南北兩側的肅北縣,是甘肅省國土面積最大,也是唯一以蒙古族為聚居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服飾又稱為「雪山蒙古族服飾」,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傳統文化 ——肅北縣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8月3日下午,肅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城灣鎮紫亭社區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肅北蒙古族服飾」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娜仁其其格走進社區,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文明實踐活動,為居民群眾和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 讓傳統服飾成為「穿在身上的非遺」
    3月23日,在廣州圖書館,專業模特演繹了一場「嶺南服飾秀」,動態地呈現了嶺南不同地域的錦繡。作為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服飾應該如何與時尚結合、塑造品牌、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這是傳統服飾技藝傳承人普遍關心的問題。
  • 非遺|察哈爾蒙古族服飾
    服飾,對於任何一個民族,永遠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載體和文化符號。察哈爾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察哈爾部的形象標誌,是察哈爾古老文化的縮影。察哈爾蒙古族服飾歷史淵源,積澱深厚,它反映了察哈爾蒙古人的心理素質、自然環境、民族節慶、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禮儀習俗、審美追求。它是察哈爾蒙古人特殊智慧、特殊技巧創造出來的生活必需品,是草原文化的集中展示,蘊含著蒙古族歷史、文化、風情、禮儀,似一部原生態的百科全書,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察哈爾蒙古族服飾是正藍旗蒙古族服飾的典型代表。
  •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展示「寫在身上的歷史」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19日電(記者李雲平)為期6天的第十五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11月19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開幕,集中展演近2000套蒙古族服裝服飾,向廣大觀眾述說「寫在身上的歷史」。民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文化」「寫在身上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蒙古族傳統服飾是中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於2012年發布《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準,為規範蒙古族傳統服飾的製作和使用提供了依據,為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開闢了新途徑。
  • 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展示「寫在身上的歷史」
    模特展示蒙古族服飾。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電(記者李雲平)為期6天的第十五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19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開幕,集中展演近2000套蒙古族服裝服飾,向廣大觀眾述說「寫在身上的歷史」。
  • 「非遺傳承」翁牛特旗、阿旗蒙古族服飾
    翁牛特旗這塊寶地元代屬弘吉剌部,入清以後屬翁牛特部,解放以後蒙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起,翁牛特旗蒙古族服飾也隨著歷史發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色。近代翁牛特旗蒙古族服飾保留著科爾沁、巴林地區服飾的款式風格和縫製工藝。翁牛特旗蒙古族男女服飾有年齡和季節的區別。中老年人不穿有鮮豔色彩的服飾,兒童、青壯年的服飾色彩鮮豔,種類繁多。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講述蒙古族服飾傳承 蒙元素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
    服飾秀以蒙古族老人為孩子穿戴傳統服飾的故事作序,以蒙古族盛裝開場,用120餘套服飾還原了蒙古族元素的細節,並展現了傳統元素在當代時裝中的應用。10月25日,草原繡夢巾幗匠心——內蒙古布絲瑰&蒙元素民族服飾秀在北京舉行。主辦方供圖「蒙古族服裝的每一個細節和工藝之背後,都有它文化的內涵與詮釋。
  • 新時代蒙古族服飾文化:創新+生活+時尚=未來
    熔鑄創新之魂   服飾是一個民族的符號,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文化歷史畫卷。   繼承了北方草原幾千年來的遊牧文明傳統,並在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飾文化。如今,一場前所未有的時尚聚會,再次凝聚了世界的目光。
  •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彰顯指尖上非遺時代意蘊,全盟蒙古族刺繡和...
    11月28日下午,2020年自治區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錫林郭勒盟蒙古族刺繡和蒙古族繩藝培訓班結業儀式暨學員作品競賽頒獎儀式在蘇尼特左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行。盟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斯琴巴特爾、蘇尼特左旗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娜日蘇、全體培訓老師、學員、工作人員參加了結業儀式。
  • 見證光輝歷程 展示優秀傳統文化——肅北讓非遺活起來
    2008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絢麗多彩的雪山蒙古族服飾文化,2005年7月1日,肅北啟動了「推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雪山蒙古族服飾日」活動,將每周三定為「民族服飾日」。如今穿民族服飾已逐漸成為日常化和「新時尚」。
  • 見證光輝歷程 展示優秀傳統文化 肅北讓非遺活起來
    在慶祝自治縣成立七十周年縣慶開幕式上,身著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蒙古族傳統服飾走秀,展示了肅北蒙古族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服飾文化。2008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絢麗多彩的雪山蒙古族服飾文化,2005年7月1日,肅北啟動了「推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雪山蒙古族服飾日」活動,將每周三定為「民族服飾日」。如今穿民族服飾已逐漸成為日常化和「新時尚」。現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自小跟隨奶奶做傳統蒙古族服飾,是該傳統服飾的「第四代傳承人」。
  • 美輪美奐的蒙古族服飾,你認為是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嗎?
    為了深入的挖掘弘揚傳承蒙古族服裝服飾文化,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業和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提升內蒙古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以打造內蒙古精品文化和旅遊項目作為目標,推動蒙古族服裝服飾國際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呼和浩特每年都會舉辦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暨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
  • 用工匠精神傳承非遺 「繡」出多彩生活
    在內蒙古通遼市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科爾沁服飾代表性傳承人、通遼市豁爾沁蒙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斯琴高娃經營的蒙繡作坊展館裡,她手拿著一件精美的蒙繡服飾向記者訴說著蒙繡的故事。「蒙繡」文化底蘊深厚,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承人的田斯琴高娃不僅傳承著蒙繡的技術,也在傳承一種精神,一針一線的工匠精神。
  • 霓裳|阿拉善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傳統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款式和顏色上有所差異。阿拉善蒙古族傳統服飾分為和碩特服飾、喀爾喀服飾、土爾扈特服飾和蒙古族穆斯林服飾,各部落服飾各具特色,蘊涵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 霓裳|烏拉特蒙古族服飾
    烏拉特,一個能工巧匠的蒙古族部落,在360多年前,由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徙至封賞之地烏拉特草原,在漫長的歲月裡,用他們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獨特、優秀而燦爛的民俗文化。烏拉特蒙古族服飾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中華民族服飾林裡獨佔一席。
  • 指尖上的非遺文化——巴林蒙古族刺繡
    以針為筆 以線為墨一針一線繡出草原風情這就是和蒙古族服飾一樣源遠流長的蒙古族有著悠久的刺繡藝術傳統以彩色絲線、棉線、駝絨線、牛筋、馬尾鬃等繡線為主通過繡、帖、堆、剁等多種技法在綢、布、羊毛氈、牛皮等上面繡出各種美麗圖案
  • 通遼市首屆蒙古族服裝服飾培訓班開班,傳統文化激發出新活力!
    為提高我市蒙古族服裝服飾行業設計製作水平,挖掘蒙古族服裝服飾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服裝服飾企業競爭力,拉動全市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6月28日,由通遼市委宣傳部、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市婦女聯合會、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共同主辦,通遼蒙古族服裝服飾協會承辦的通遼市首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設計製作理論培訓班正式開班
  • 蒙古族服飾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其豐富多彩的服飾,不僅源遠流長,而且也是該民族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長期逐水草而居,遷徙遊牧,因受地理環境,生產方式與生活條件的影響,他們的服裝多以皮料為主。款式主要有長皮袍,蒙古語稱「德五裡」。除袖口呈馬蹄形外,其他式樣與藏袍基本相同。長皮袍分兩種=一種是光板不掛麵子,另一種是以綢緞或棉布為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