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清故宮
從康熙開始,形成了新登基的君主必須東巡謁陵的慣例,而「留都宮殿」又是他們當然的行宮,因此「天脊盛京」瀋陽的古建築文物不僅保存完好,而且歷代都有所修葺或擴建,規模日益宏大。它是除北京紫禁城外國內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習慣上稱為「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清初兩代皇帝親自經手營建的,兼有早期女真族的生活習性和吸取漢文化傳統後所創造的建築風格,其中,尤以清初皇帝主持政務的大正殿區最具特色。該殿初建時命名為篤恭殿,因平面為八角形,故習慣稱為八角殿,寓清王朝的政治基礎是「八旗制度」之意。和明成祖在北京建造的皇宮相比,此大殿似覺簡陋。但是,瀋陽故宮建築群是女真族從遊牧生活轉為定居生活那段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研究滿清入關前政治、經濟和建築文化的典型實例,是一部「石頭的史書」中不可缺少的頁次,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大政殿座北朝南,殿前東西兩側分別二列亭子,東西各五座,人稱「十王亭」。這種布局,再現了當年女真部落鏖戰沙場的宏偉場面。按清初「八旗軍制」,部隊出徵時首領居中由親兵護衛,將士分左右兩翼前進,每翼各設一王,領導所屬四旗前進,每旗分設一王,故共有十王。承德避暑山莊內保留有一幅珍貴的掛圖「萬樹園」,畫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71年)乾隆親自宴請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圖的情景,其陣勢與「十王亭」的布局完全相同。由此可見,這樣的總體布局是滿族統治者緬懷列祖展示軍威的一種手段。同時也說明,當時主持該工程的匠師(清代稱「樣式」)劉光先並未受漢族宮殿型制的約束,而是根據民族習性、地方特點創造出此獨具風格的民族宮殿建築群。這樣的設計構思,值得後世效法。
建造者在總體布置時,將大政殿置於正中,一條石砌甬道貫穿全場,直達御路,造成了一條強烈的中軸線。十王亭沿此軸線對稱布置,相對距離從北到南逐漸展開,左右翼王亭的相對距離為33.25米,而東西兩樂亭的距離卻是49.15米,使大政殿前的開闊地帶形成一個縱深較長的梯形廣場,因而從南端入口望去,由於梯形布置加大了縱深的透視感,所以造成了比實際更為深遠、倍感莊嚴肅穆的氣氛。當你站在該組建築的入口注目北望,短短一百多米的距離,似覺無限深遠,旗聲颯颯,衛士持刀列於王亭之前,使人頓生散畏之情。
滿清列朝的皇帝都對瀋陽故宮十分喜愛,其欣喜之情,比北京紫禁城尤過,在《乾隆御製詩》中,有這樣一首談到他對「留都宮」的激情:
大政居當央,十亭兩翼張;
八旗皆世冑,一體匯宗璜。
瀋陽故宮的大政殿,系按滿清入關前命名的東京城(現遼寧遼陽市)的八角殿乎面仿建的。遼陽是清明建國的重要踞點之一,是祖先早年活動之地,因而被後世尊為聖地。瀋陽建築仿製遼陽京都的大政殿,說明滿族十分注重傳統。瀋陽故宮是清初兩朝統治者極盡全力完成的,是我們研究清初政治、經濟、文化的好課堂,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