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獎賞女相撲手,為什麼卻激怒了司馬光?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八百年前,相撲則是宋朝最流行的大眾體育運動之一,不但城市中有日常性的相撲商業表演,還出現了全國性的相撲競技大賽。

出土的宋代相撲俑

北宋嘉祐七年(1062)正月二十八日,司馬光向宋仁宗上了一道奏議,大意是奏請朝廷整頓汴京街市、勾欄的女相撲表演,因為這類女相撲節目,就如後世車展女模的走秀、電視劇《武媚娘傳奇》的擠胸鏡頭,露的肉太多了,有傷風化。

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但在八百年前,則是宋朝最流行的大眾體育運動之一,不但城市中有日常性的相撲商業表演,還出現了全國性的相撲競技大賽。汴京、杭州等城市的瓦舍勾欄,每天都有藝人表演相撲節目,並向觀眾收取門票。南宋後期,杭州最有名的相撲高手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賽關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鄭伯大」、「鐵稍工」、「韓通住」、「楊長腳」,等等。這份名單收錄在南宋筆記《夢粱錄》中。

臨安城護國寺南的高峰露臺,則是一個相撲擂臺,經常舉行全國性的相撲錦標賽,登臺競技的相撲手來自「諸道州郡」,都是各州選拔出來的好手。獲勝者可得到獎金、獎盃、錦旗,只有「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冠軍的獎品,包括「旗帳、銀杯、彩緞、錦襖、官會(會子)、馬匹」。宋理宗景定年間,曾有一個叫做韓福的溫州相撲手,因在相撲錦標賽中「勝得頭賞」,得以「補軍佐之職」。

最讓後人有理由覺得新奇的是女相撲比賽。不難想像,女相撲肯定是很香豔的,甚至可能「很黃很暴力」。從出土的宋代相撲陶俑、宋墓壁畫的相撲圖來看,男相撲手都是赤裸上身,下體只包裹一塊布條,展露出矯健的肌肉;女相撲手即使不是像男相撲手那樣袒胸露臂,也必定是穿著極節約布料的緊身衣,曲線畢露是毫無疑問的。

《水滸傳》第一百零四回描寫了一場男女混打的相撲較量,女的叫段三娘,男的叫王慶:「那女子有二十四五年紀,她脫了外面衫子,卷做一團,丟在一個桌上,裡面是箭杆小袖緊身,鸚哥綠短襖,下穿一條大檔紫夾袖褲兒,踏步上前,提起拳頭,望王慶打來。王慶見她是女子,又見她起拳便有破綻,有意耍她,故意不用快跌,也拽雙拳吐個門戶,擺開解數,與那女子相撲。」從小說的描寫看,這女相撲手穿了緊身衣。

《水滸傳》雖然是成書於明代的小說,書中所述未必盡符宋朝事實,但女相撲表演賽確實是宋代瓦舍中很常見的娛樂節目,而且女相撲手的著裝也要比小說中的段三娘更惹火。

話說嘉祐七年正月十八日,正是元宵期間,汴京市民鬧花燈,按照宋朝的慣例,宋仁宗出宮與民同樂,駕臨宣德門城樓,「召諸色藝人,各進技藝」,其中便有女相撲表演賽。這些女相撲手著裝火爆,因為司馬光後來用「婦人臝戲」來形容表演。

諸色藝人的精彩表演結束後,宋仁宗很高興,吩咐「賜與銀絹」,犒賞藝人,女相撲手也得到賞賜:「內有婦人相撲者,亦被賞賚」。皇帝此舉,激怒了司馬光。十天後,即正月二十八日,司馬光便上了一道《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婉轉地批評了仁宗皇帝。

司馬光認為,「宣德門者,國家之象魏,所以垂憲度,布號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臝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陛下聖德溫恭,動遵儀典,而所司巧佞,妄獻奇技,以汙瀆聰明。竊恐取譏四遠。」 當然,司馬光不可能直接罵皇帝「不成體統」、「貽笑四方」,而是說他受了「巧佞」之臣的誤導。

因此,司馬光強烈建議:「若舊例所有,伏望陛下因此斥去;仍詔有司,嚴加禁約,令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若今次上元,始預百戲之列,即乞取勘管勾臣僚,因何致在籍中,或有臣僚援引奏聞,因此宣召者,並重行譴責,庶使巧佞之臣,有所戒懼,不為導上為非禮也。」

翻譯一下,司馬光的意思是說:一、如果元宵節在宣德門廣場舉行女相撲表演,是一直以來的舊例,那麼請皇上將這一慣例廢除掉。二、請皇帝詔令有司,出臺禁令,禁止民間在街市上表演女相撲節目。三、如果並無舊例,那麼請朝廷調查這一次是什麼人安排了宣德門廣場的女相撲表演,必須對他們「重行譴責」,以使巧佞之臣今後不敢再引誘皇上做出有違禮制的事情。

站在一名現代人的立場,以及一名儒者的立場,我對司馬光的意見,既有贊同之處,也有不能贊同之處。在宣德門這麼莊重、嚴肅的場合,安排身材火辣、著裝清涼的女相撲手「肉搏」,讓一國之君領著一幫朝廷命官觀賞這麼粗俗、輕佻的表演,確實與禮不合,不成體統。司馬光完全有理由要求皇帝與政府官員今後不得在公共場合觀看有失身份的節目。

他提議查處誘導皇帝的巧佞之臣,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些人讓君主擺脫了禮教的嚴格約束。畢竟,在君主制時代,君主作為道德禮儀的象徵,不可以任性。在禮制上,理當嚴格限制君主的自由。

但是,司馬光建議有司查禁市井間的女相撲,則是多管閒事了。女相撲不過是市民自發的娛樂文化,並不需要擔負沉重的禮教功能,它可能有些低俗,但那是小市民的趣味所在,何妨尊重?儒家講究「禮不下庶人」,並不以嚴格的禮制要求市井小民。

司馬光的《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進呈御覽之後,宋仁宗到底給予什麼反饋,我沒有查到,不過可以通過其他史料記載略為推測。記述北宋後期汴京風俗的《東京夢華錄》,描繪了東京元宵節的諸般熱鬧,卻無關於宣德門前女相撲表演的記載,看來官府應該廢止了女相撲手獻藝宣德門的舊例。

但民間的女相撲表演應該並未受到限制。因為另據《夢粱錄》和《武林舊事》,南宋杭州的瓦舍勾欄內,一直都有女相撲比賽:「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民間藝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手之資。先以女颭(即女相撲手)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睹,然後以膂力者爭交。」這些收費的商業性相撲表演賽,通常都以女相撲比賽熱場,招徠觀眾入場,然後才是男相撲手的正式競技。

日本昭和初期出現在雜誌封面上的相撲女郎

《夢粱錄》和《武林舊事》還收錄了杭州瓦舍好幾位女相撲手的名號:「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韓春春」、「繡勒帛」、「錦勒帛」、「賽貌多」、「僥六娘」、「後輩僥」、「女急快」等。這些女相撲手跟男相撲手一樣,在「瓦市諸郡爭勝」,並且打響了名頭。顯然,宋朝政府並沒有對民間的女相撲作出禁制。

不過,宋朝之後,市井間再也未聞有女相撲之娛樂,甚至連瓦舍勾欄這樣的城市娛樂建制也消失在歷史深處。這可能是宋後的元、明、清三朝,禮教對於庶民的束縛、國家對社會的管制趨向於嚴厲的原故。(首發於騰訊·大家)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日國技曾是宋朝最流行運動 女相撲手曲線畢露
    現代女子相撲(資料圖)北宋嘉祐七年(1062)正月二十八,司馬光向宋仁宗上了一道奏議,大意是奏請朝廷整頓汴京街市、勾欄的女相撲表演,因為這類女相撲節目,有傷風化。宋理宗景定年間,曾有一個叫作韓福的溫州相撲手,因在相撲錦標賽中「勝得頭賞」,得以「補軍佐之職」。最讓後人有理由覺得新奇的是女相撲比賽。不難想像,女相撲肯定是很香豔的,甚至可能「很黃很暴力」。
  • 日本國技曾是宋朝最流行運動 女相撲曲線畢露
    宋理宗景定年間,曾有一個叫作韓福的溫州相撲手,因在相撲錦標賽中「勝得頭賞」,得以「補軍佐之職」。最讓後人有理由覺得新奇的是女相撲比賽。不難想像,女相撲肯定是很香豔的,甚至可能「很黃很暴力」。從出土的宋代相撲陶俑、宋墓壁畫的相撲圖來看,男相撲手都是赤裸上身,下體只包裹一塊布條,展露出矯健的肌肉;女相撲手即使不是像男相撲手那樣袒胸露臂,也必定是穿著極節約布料的緊身衣,曲線畢露是毫無疑問的。
  • 宋仁宗觀看女子相撲,遭大臣司馬光怒懟:婦人不得以此聚眾為戲
    受當時的禮法限制,女相撲手當然不會如此暴露,但她們也只是身著短袖無領的緊身服裝而已,雄壯矯健的身姿肯定是暴露無遺了。這樣的女子相撲比賽,以當時世俗的眼光看來,肯定是無法讓人直視的。但是,本應為天下表率的皇帝,卻也全然不顧自己的身份,湊起女子相撲的熱鬧來。下面將要提到的這段文字記載,就涉及到宋朝皇帝親自觀看的女子相撲。
  • 宋朝官員地位高,宋仁宗看了一場女子相撲,就被老臣司馬光指責
    為什麼呢?因為相撲是一種摔跤競技遊戲,兩個人頭抵著頭,互相抓住對方的手臂,想辦法出其不意的將對方摔打。為了把對方摔倒下,自然要減少衣服的束縛,穿的越少越好。而「女子相撲」就更是精彩了,上場的人都是女子,穿著很少的布料,在舞臺中間你掙我扎,白花花的肉體若隱若現,女子的呻吟聲聲聲可聞,真是刺激阿!視覺上的衝擊,競技的精彩,令宋朝的百姓趨之若鶩。
  • 《清平樂》:宋仁宗也愛看相撲?宋朝相撲運動有多受歡迎?
    「《夢粱錄》:若論護國寺南高峰露臺爭交,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甚至還能因為相撲某得一官半職,宋理宗時,就有一個叫韓福的相撲手,因為在相撲比賽中獲勝,得以「補軍佐之職」。03、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不論男女都喜歡北宋嘉祐七年元宵期間,宋仁宗出宮與民同樂,到了宣德門城樓,「召諸色藝人,各進技藝」,這其中,就有女相撲表演。
  • 日本的女子相撲,早在宋朝就已經風靡中國,宋仁宗都為之痴迷
    當時坊間出現諸如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女子相撲高手,《武林舊事》稱她們「女飈」,指其招數變幻難測,身法疾速如風之意,其技巧氣勢不弱男子令人心神激蕩。宮廷中的女子相撲卻別有一番風味市井中的女子相撲比的是技巧和氣勢,而宮廷中的女子相撲則是觀賞性第一,衣服更少,還要走走臺步,扭一扭胯。
  • 宋仁宗廢掉郭皇后,郭皇后是被宦官毒死的嗎?司馬光:死的很蹊蹺
    最後,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為大家揭開真相。宋仁宗趙禎生於1010年,是宋真宗的第六子,也是宋真宗當時唯一的兒子。宋仁宗出生後,宋真宗為她取名為趙受益,對外宣稱趙受益乃是寵妃劉娥所生,因此立劉娥為皇后。實際上,趙受益的生母是李宸妃。
  • 為什麼日本有很多漂亮的女明星會嫁給相撲手?原因其實很現實
    為什麼日本有很多漂亮的女明星會嫁給相撲手?原因其實很現實在日本,有兩類運動非常有人氣,一是棒球,二是相撲。因為這兩項運動正好代表了日本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兩極」。相撲是本土的(其實是中國傳過去的。如果你不理解明星為什麼會選擇嫁給相撲運動員,就想想為什麼國內很多女明星願意嫁給長得不大好看的富商,你就能理解了。在日本,嫁給相撲手的漂亮女孩往往家庭問題多,而且有的在精神上出軌或者肉體上出軌,但是由於相撲手更看到名譽和職業地位,以及社會地位,往往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表面上看起來,生活還是很美滿的。
  • 《清平樂》再現勁爆的女子相撲,司馬光曾為此諫言!
    《清平樂》再現勁爆的女子相撲,司馬光曾為此諫言!《清平樂》是最近熱播的古裝劇,它不同於狹義的宮鬥片,還展現了北宋仁宗時代的朝野政局以及社會經濟生活風貌。隋唐時期,角牴十分盛行,有專門為皇帝進行相撲表演的相撲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間相撲運動也如火如荼。到了北宋相撲表演形式多樣,除了男子相撲,還有女子相撲,男女混撲。四大名著中之《水滸傳》就寫到了相撲: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燕青自幼跟著盧員外學得這身相撲本事,江湖上不曾逢著對手。他在泰山廟會上進行相撲比賽,香客觀眾人頭攢動。
  • 吃螃蟹被禁,看女相撲被罵,義釋出牆妃子;宋仁宗:做好皇帝要忍
    「女飈」就是女相撲手,在北宋已經職業化、規模化,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吳國。吳國後主吳皓有嬪妃5000,為了讓這些女子有事可做,吳皓就在後宮裡經常舉辦「角牴」大賽,贏者重獎。唐朝時傳入日本,宋朝時正式命名為「相撲」,是標準的民間行為藝術。
  • 相撲源自中國,宋仁宗特愛看女子相撲,還被司馬光批評教育了一頓
    嘉佑年間,宋仁宗因為偶然發現廣場上火爆的女子相撲表演,一下子來了興致,投入地觀看起來,看完表演,宋仁宗還對她們進行了賞賜。後來,宋仁宗對女子相撲著了迷,經常來看女子相撲比賽,並給予獎勵,勉勵大家再接再厲。
  • 宋仁宗趙禎喜歡的女子相撲,顛覆了以往的認知,司馬光都不敢直視
    話說,有一天宋仁宗趙禎帶著後宮嬪妃一起到宣德廣場遊玩。廣場上面有著各種各樣的雜技表演,趙禎走著走著就被一項獨特的女子運動吸引住了,這個運動就叫做女子相撲。兩名女子需要袒胸露乳站在臺子上面,進行力量角逐,誰先將另一個人推到臺下,就算是獲勝。趙禎第一次見到這種女子運動,一下就被激烈的女子相撲比賽所吸引住了。
  • 看日本國技女相撲如何充斥著下流色情
    其後開始慢慢地在民間流行,女相撲受歡迎程度雖比不上男性相撲,但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過由於女性相撲選手和男性一樣要裸露身體,故到近代時,人們認為女相撲有失大雅,繼而被禁止。但山形、秋田、長崎、佐賀等縣仍保留女相撲,只是一般都會穿上衣服。
  • 女相撲手陪嫁900萬美金沒人理!
    女相撲手陪嫁900萬美金沒人理! 提到相撲,人們引入腦海的便是來自日本的兩個幾乎全裸的男性大胖子抱在一起摔跤。沒錯,相撲在日本地位很高,從平民到首相都非常喜歡,已經成了日本的一種文化,被譽為「國技」。
  • 為什麼說司馬光是「中國一千年以來最偉大的史學家」
    以「司馬光代言人遇到唐代戶籍警」為題,姜鵬與陳尚君在12月21日舉行的學習讀書會上暢談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這次讀書會也是姜鵬新作《稽古至治:司馬光與》的首發會。司馬光不僅嚴謹地追求作為歷史學必須要解決的真實性問題,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方法。《資治通鑑》的另一個特點是對歷史真實性的超越。司馬光為什麼要編《資治通鑑》,在書名中已經充分展示。作為當時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希望歷史對現實有所幫助,因此在討論歷史時不可能不把自己的理念、價值導向隱含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
  • 是砸缸救人的司馬光變壞還是怎麼了?
    司馬光影視劇照進士及第,獨愛髮妻,文史得意宋仁宗寶元元年,年僅19歲的司馬光高中進士甲科。金科中榜,洞房花燭,這樣的人間美事自然也落在了司馬光身上,這一年,司馬光娶了張存之女張氏。說起張氏,司馬光在她身上上演真正的士大夫情操,終生不納妾,夫人說看花,司馬光陪她看花;夫人想看雪,司馬光陪她去看雪;夫人無法生育,司馬光就無子無女……諸如此類,只羨鴛鴦不羨仙。
  • 日本漂亮女明星嫁給相撲手的2點原因,主要在生活上需要!
    小編今天給大家說日本女明星會嫁給相撲手的2點原因。在日本,相撲是被稱為國粹的一項運動。而且以前的時候,相撲是只能表演給天皇看,平民百姓無法看到的。可以認為相撲是一種貴族運動,在日本的地位也很高。不過。隨著現代的變化,越來越少的人想當相撲手。先不說相撲手很勞累,他們平均壽命也短。但他們的待遇比演藝圈明星還好。就好比大家因為你踢足球技術好而喜歡你。他們的高工資和高地位,是日本女明星嫁給他們的重要原因。
  • 王安石與政敵司馬光的「君子之交」
    司馬光曾三次寫信王安石,例舉出了變法中一系列的缺點,希望王安石廢止興新,修復舊法。而王安石則通過回信,將司馬光的所列見解一一辯駁,希望司馬光思路更開闊、見解更深刻一些。在他們的一生中,雖然見解截然不同,但一直惺惺相惜,堪稱君子之交,值得後人學習。先說王安石: 王安石自幼聰明,既有才華,又能實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