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促進「非遺+」助力殘疾人就業 殘疾人也有機會成為非遺傳承人

2020-10-09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曉慧 北京報導

金秋迤邐,碩果纍纍,在美麗的「塞上江南」,寧夏博物館展廳正在展出殘疾人文創作品,一朵朵鮮豔清雅的荷花在屏風上靜靜綻放,肢體殘疾人田慧君用美麗的絲線繡制著粉色的花瓣。在寧夏殘疾人文創作品展上,田慧君展出了5組刺繡作品,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多年來她的辛苦付出和匠心積累。

「寧夏對非遺項目特別重視,不過,刺繡這個工藝耗時比較長,要有相當的功底和耐心,很多人學不下去。」田慧君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政府的鼓勵和支持,進一步將刺繡發展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把刺繡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我國目前約有殘疾人8500餘萬,殘疾人城鎮就業人口僅為2000多萬,即就業殘疾人約為總人口四分之一,其中,殘疾人從事的行業多為盲人按摩、社會福利中心和簡單體力勞動等薪資不高的工作,殘疾人就業率低、就業方向較為單一、就業層次較低和個人價值難以實現等多重問題依然存在。

而殘疾人就業與非遺傳承存在較大的互補性,非遺相關行業可成為許多殘疾人就業的新選擇,即殘疾人有望成為非遺藝術的傳承者和發揚者。

近年來,在中國殘聯、寧夏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寧夏殘聯廣泛宣傳,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鼓勵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為促進殘疾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作出了積極貢獻。

多方合力搭建殘疾人非遺就業平臺

寧夏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也是我國回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在這片土地上,擁有著大量典型的回族民間文化資源,然而,早年間,這類資源因種種原因缺乏開發。為此,2003年,寧夏正式啟動非遺保護項目,至今,已過去整整17年,寧夏的「非遺」傳承保護之路雖走得艱辛,卻也一路繁花,未來可期。

據記者了解,寧夏已相繼建立了62個非遺保護傳承基地,經普查確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2968項,其中,有大量殘疾人創業和就業的身影。

6歲時,一場意外事故讓田慧君的右腿受傷,從此她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走路。母親不忍看著田慧君天天望著窗外發呆,開始教她刺繡,誰料這一繡讓她愛上了那枚小小的銀針。但是,田慧君的針法始終限制於當地傳統的家庭式刺繡,殘聯得知她擁有刺繡特長後,選送她參加非遺培訓,隨著刺繡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她在刺繡業內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據記者了解,田慧君的作品多次獲獎,作品《寧夏印象》、《留守兒童》被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壯麗70年,美麗新寧夏」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集收錄,其中,作品《寧夏印象》獲三等獎。此外,由於在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突出,她還被評為優秀黨員。

為了更好地弘揚刺繡文化,帶動婦女就業,田慧君成立「慧君刺繡工作室」以及寧夏慧繡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刺繡、編制、剪紙、布藝製作及銷售,公司現有產品200餘種。2017年7月還成立了寧夏慧君手工職業技能培訓學校,2020年6月學校被固原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刺繡)傳承保護基地。

學校成立以來,共舉辦殘疾人編織、刺繡、剪紙等各種技能培訓5期,學員人數達到230人次,培訓固原市四縣一區城鄉勞動力、建檔立卡戶、留守婦女剪紙、刺繡、編織、布藝、串珠手工技能培訓班72期,學員3600餘人次,取得國家專項技能資格證書的學員有1820人。這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945人,在帶動建檔立卡戶、殘疾人、留守婦女就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隆德縣42名殘疾婦女提供就業崗位,學習刺繡技藝是殘疾婦女脫貧致富的一個途徑,她們通過掌握刺繡技能,參與民間傳統刺繡手工藝品製作和銷售,不僅使經濟增長,增收致富的同時,也推進了隆德縣刺繡的傳承、延續和產業的發展。

此外,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寧夏殘聯實施「百店千人」、「千名手工藝師」等就業項目,組織開展殘疾人各類技能培訓1.5萬人次,針對優秀的殘疾人手工藝者繼續開展師資培訓、非遺傳承培訓等,培養了一批精工巧匠。

殘疾人非遺就業是最美傳承

非遺可為殘疾人提供創業就業的空間,殘疾人可以通過培訓掌握非遺知識技能,在實現就業的同時傳承非遺文化,甚至可以帶動其他殘疾人共同創業就業,成為財富創造者和文化傳承者。

據記者了解,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雖然身懷絕技,但由於大多居於偏遠地區和農村,不但經濟窘困缺乏資金,而且沒有進入市場的營銷手段和經驗。即使有人勉強進入市場,還是因傳統技法無法與現代消費意識相結合而導致叫好不叫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工作艱難前行。

而殘疾人就業與非遺傳承存在較大的互補性,殘疾人通過非遺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對政策環境和社會認知產生了積極影響,為殘疾人就業和社會融入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助於促進殘疾人就業,提高殘疾人收入,同時,增加非遺產品的附加值,豐富非遺產業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目前,殘疾人非遺就業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尤其是手工藝類非遺項目有很多與殘疾人結合的嘗試,充分發揮了殘疾人與非遺結合的優勢。不過,就目前來看,殘疾人非遺就業發展規模較小,社會關注度較低,殘疾人非遺就業項目還存在一些困難亟待解決。

為此,寧夏出臺了系列措施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就業創業。

就在今年7月,為有效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發揮「非遺+」扶殘助殘作用,寧夏殘聯、文化和旅遊廳印發了《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強殘疾人非遺傳承基地建設、師帶徒培訓和產品銷售等。

方案要求,各地殘聯要選取適於帶動殘疾人就業、有市場潛力的傳統工藝項目,因地制宜推進殘疾人非遺傳承培訓基地建設;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要面向殘疾人尤其是貧困殘疾人開展非遺傳承師帶徒培訓,培養一批非遺扶貧帶頭人;支持電商企業等通過訂單生產、以銷定產等形式,幫助銷售殘疾人非遺傳承培訓基地的傳統工藝產品。

方案還明確了經費保障,要求各地殘聯將殘疾人參與非遺傳承項目培訓經費納入本地殘疾人保障金培訓補貼範圍,寧夏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對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培訓和師帶徒行動予以培訓補貼。

其中,寧夏的賀蘭硯雕刻、刺繡和沙畫入選全國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持項目。

據記者了解,通過多年來的不斷培養,寧夏殘疾人中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團隊,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能傳授給更多殘疾人,使他們掌握獨立創作能力,找到了自信和方向,實現了夢想。

相關焦點

  • 田先敏入圍我國首批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與中國殘聯聯合發文推動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持地區及項目名單、第一批試點支持的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公布,瑞昌市南義竹編工藝廠的竹編項目成功入選;同時,瑞昌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田先敏入圍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
  • 文創就業的殘疾人:心中有夢,努力追夢
    張斌 攝中新網福州12月11日電 題:文創就業的殘疾人:心中有夢,努力追夢作者 閆旭 彭莉芳四歲半時因機械事故造成雙腿高位截肢的王輝,如今能開車、能釣魚、能打羽毛球,能用椅子自如「行走」。但王輝的人生不止於此,他還是寧夏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學畢業後,王輝開始學習賀蘭石雕刻,經過30餘年,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有了一個滿意的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職業,也是精神寄託。」王輝常帶著這些作品到各地參加殘疾人交流活動。圖為聽障人士黃楊隆正在蛋殼上雕刻。
  • 聊城市殘聯舉行殘疾人非遺傳承培訓創業基地揭牌儀式
    11月25日,聊城市殘疾人非遺傳承培訓創業基地揭牌儀式在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辦公樓三樓會議室舉行。聊城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周江濤和聊城市文旅局局長劉光輝為基地揭牌,並為非遺項目工匠室授牌。聊城市人社局就業辦主任寧吉木,聊城市高新區管委會二級調研員楊印成參加儀式。
  • 瑞昌人田先敏入圍我國首批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記者 瑞昌臺 熊昱康)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與中國殘聯聯合發文推動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第一批試點支持的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公布,共有28名殘疾人入圍,其中瑞昌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田先敏成功入圍。
  • 「非遺+扶貧」,傳統手工藝帶動產業,拉動就業
    昨天(8.28),國家文化和旅遊司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組,走進羌族草編研學體驗培訓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羌茶手工製作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扶貧車間、婦女靈活居家就業基地等,認真了解每一個非遺產品,認為北川依託豐富的非遺文化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通過做靚非遺節會、培養非遺人才、研發非遺產品、創建非遺基地,助力百姓脫貧增收、形成長效的脫貧機制上成效顯著。
  • 北京:抓培訓強素質,促進殘疾人高層次穩定就業
    在2017年全國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職業指導競賽中,北京市2名參賽選手分別獲得小組第一和第二名的好成績,同時找到了一條以技能競賽為切入點,不斷促進全市殘疾人就業培訓新發展的路子,全面推動了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 助殘進行時:京繡名家助力非遺傳承
    12月3日,是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由北京市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就業服務中心以及昌平區殘聯等部門主辦的2020「愛立方」殘疾人優秀作品產品評選頒獎及展示活動在昌平區十三陵鎮舉辦,其中一幅獲得金獎的京繡作品,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幅作品作者背後的故事。
  • 中國殘聯調研廣東省殘疾人就業工作
    來源:華夏時報2020年12月10日-12日,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程凱一行赴廣東省參加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相關活動並調研殘疾人技能提升和就業創業工作。調研組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開幕式,看望了參加展演活動的殘疾人技能能手,並先後走訪了廣東省、汕頭市和潮州市各級多個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殘疾人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殘疾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社區康園和殘疾人創業企業,考察了汕頭市特殊教育學校,詳細了解了調研地區殘疾人就業培訓、職業康復、託養照料和特殊教育等工作情況。
  • 非遺文創研討會暨仁臻文創園考察行在京召開
    2020年9月8日,非遺文創研討會暨仁臻文創園考察行在北京市昌平區仁臻文創園順利召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數十位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參會,在考察入駐仁臻文創園的同時,共同探討了如何通過非遺、文創事業來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和增收。
  • 金光明:推進輔助性就業 助力殘疾人脫貧
    日照市政協委員、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金光明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加強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助力殘疾人脫貧奔康已成為各級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日照市現有持證殘疾人7.5萬人,其中就業年齡段的持證殘疾人3.2人。現已就業殘疾人1.7萬人,未就業1.5萬人。
  • 寧波:小康路上,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
    作為寧波唯一的省級殘疾人文創孵化示範基地,「燦益工坊·印象寧波」的產品均由殘疾人機構或個人提供,除了李勤的布藝文創產品,還有非遺產品「象山盤扣」,餘姚土布品,奉化布龍、泥塑、木刻等,都出自殘疾人之手。「燦益工坊·印象寧波」還設有專業指導老師和產品經理,根據市場需求對殘疾人進行指導,為他們拓寬文創思路和產品銷路。
  • 傳遞非遺文化丨城廂鎮開展殘疾人麵塑培訓活動
    為進一步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推動社區殘疾人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廂鎮龍潭社區「融樂陽光家園」開展了為期2周的殘疾人麵塑培訓活動。此次活動還有一大亮點就是助教老師,他們雖是殘疾人,但通過自身的刻苦練習,切實掌握了麵塑技藝,成為任老師團隊裡的一員。在培訓期間,他們積極與本地學員溝通、交流,通過他們的帶動,學員們也深深受到了鼓舞,增強了自信心。培訓到現在為止,已有3名學員做的作品達到產品級別。
  • 喬家手工皮藝傳承人——新型網際網路文創手工皮藝
    將民族文化和非遺技藝進行傳承、推廣和宣傳,重新被後人、年輕人所接納,讓傳統藝術再次擁有新的生命力。2016年,獲得第三屆寧夏巾幗創業之星。產品主要銷往國外,帶動上百位婦女和殘疾人實現居家就業、脫貧致富,具有較強的社會效益。  創業故事  「女漢子」「女創客」「傳承人」「設計師」「手藝人」,不如一聲「喬幫主」貼心知底」,文創手工皮藝傳承人喬雪經常這樣說。  她,用雙手致富,巧手之上,綿延出對皮藝的深情與執著。
  • 湛江市級非遺雷州根雕傳統技藝正煥發魅力
    助力當地根雕事業的發展培訓課上,學員們學習了根雕的製作定義、藝術內涵、產品各類、製作過程等,並參觀了根雕作品、觀摩根雕製作過程,現場提問求解。雖然並非藝術院校科班出身,27歲才「半路出家」拜師學習根藝雕刻,但陳國玉靠著悟性和後天努力成為雷州根雕非遺傳承人。
  • 「用藝術澆灌的殘疾人創業之花常開不敗」
    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將雲集於此,帶來豐富多彩、創意美奐的美術工藝品和非遺手工製品。期間還將有一道獨特的、絢爛的風景呈現在觀眾面前,他們是由雲南省殘疾人聯合會組織的大部分來自雲南16個州市的殘疾人製作的近千件豐富展品。欣賞這些來自殘疾人「用心」刻畫的作品,讓你感悟這扇獨特的藝術之窗,色彩是那樣絢爛,作品是那樣純粹。
  • 創新守護非遺工藝,青春助力非遺傳承
    為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廣大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近日,瀋陽萬方職業培訓學校攜手國家非物質文化手工藝傳承人馮元平老師舉辦了「剪紙培訓」活動,為在校的180餘名學生展示傳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剪紙藝術。
  • 山東濟南為殘疾人大學生開闢就業「快車道」
    為促進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創業,省、市、區三級聯動,千方百計摸清每一位應屆高校殘疾人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服務活動,為有需求的殘疾人大學生提供政策諮詢、職業能力測評、心理諮詢、職業介紹等一對一就業指導,多措並舉努力為應屆殘疾人大學生開闢就業「快車道」。2020年,全市124名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 公益幫扶傳承人,助力非遺發展!張新發非遺產業化成果,首次公開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湖南廣電多媒體功能廳盛大舉行,長沙棕編、瀏陽夏布等13位非遺傳承人進入公益幫扶名單,百年張新發為他們提供50萬幫扶基金,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湖南都市傳媒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越勝、紅網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成輝等政府和媒體領導為幫扶項目頒獎。而這次「非遺傳承人幫扶」,也成為了全國首例非遺傳承人公益互幫項目。
  • 以興趣為引 助力殘疾人就業——新疆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就業...
    中國日報烏魯木齊5月17日電 在新疆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四樓的貓館文創工作室內,一名學員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在手繪板上製作插畫,創始人王琳說:「這是我們目前接收到的第一個殘疾人學員」。對於工作室招收殘疾人學員的事,王琳一直想做,只是礙於之前沒有機會接觸到熱愛繪畫的殘疾人學員只好作罷,此次殘疾人雙創平臺的開園,實現了王琳原有的想法。
  • 名家丨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方法與路徑
    非遺手工藝的發展在提升和發展鄉村經濟、繁榮鄉村文化和培養鄉村人才等層面助力甘肅脫貧攻堅,促進了甘肅的鄉村振興。甘肅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充分發揮了傳統工藝帶動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的優勢,也發揮了傳統工藝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和「扶智」作用。工坊激發了貧困戶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加收入,助力精準扶貧,為甘肅省脫貧攻堅提供了產業支撐。在這些扶貧就業工坊中,有一些優秀的工坊已經走出了值得借鑑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