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來!「非遺+扶貧」,傳統手工藝帶動產業,拉動就業

2020-12-05 今日速訊

草編掛畫、耳環、茶具;羌繡創意服裝,創意羌繡筆記本、提包;古羌茶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它們在傳承發展中,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

昨天(8.28),國家文化和旅遊司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組,走進羌族草編研學體驗培訓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羌茶手工製作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扶貧車間、婦女靈活居家就業基地等,認真了解每一個非遺產品,認為北川依託豐富的非遺文化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通過做靚非遺節會、培養非遺人才、研發非遺產品、創建非遺基地,助力百姓脫貧增收、形成長效的脫貧機制上成效顯著。

北川是大禹故裡、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禹羌文化交相輝映,擁有101項非遺項目,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到170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先後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大禹文化之鄉」。近年來,我縣把非遺的搶救、保護、傳承、弘揚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大力實施「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以羌族草編為例,5.12特大地震後,我縣開展了大量的非遺文化進校園及扶貧工作,通過羌族草編培訓,不少殘疾人和失去土地的群眾,多了一技之長,也多了一項收入。

「為了方便教授大家學習技術,我們在北川的各個鄉鎮,利用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編傳承及加工基地20多處,並成立了合作社6家。」羌族草編傳承人黃強介紹,通過學習草編技術、加工產品,或者開店、擺攤設點,在學校興趣班上課等各種形式,讓超過100多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非遺的保護與發展,更重要的是走進當下生活。目前,我縣已形成家裡小孩在校學草編,父母、老人在家做草編的局面。已經改變了原來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無事打麻將,說長道短的情況,形成了人人學技術,家家家庭和睦,鄰裡團結的和諧氛圍。在「非遺+文創」為扶貧賦力的同時,先後組織攜手阿里、京東、拼多多等10餘個電商平臺,為非遺發展助力,讓非遺走出了國門,深受外籍友人好評。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深挖禹羌文化資源,做靚非遺節會,並與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區互動交流學習,以此提升非遺技藝的傳承、創新水平與能力,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縣文廣旅局局長郭志武告訴記者。

記者:萬書明 王萍

相關焦點

  • 陝西探索特色文化產業扶貧之路 傳統手工藝搭上產業車
    除加大文藝下鄉力度、通過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群眾享受文化服務等「扶志」「扶智」類精神層面的扶貧方式外,不少代表和委員認為,各級政府及社會力量要通過特色文化產業扶貧,讓老百姓在參與文化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嘗到甜頭」,調動自主脫貧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扶貧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在這方面,陝西各地有著諸多嘗試,在認清「家底」的基礎下,尋找可以背靠的「資源樹」,通過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 「活」起來的非遺「火」起來
    展示推介結合,讓非遺活起來、「晉藝華彩」非遺傳統美術和技藝作品展示、「晉味薈萃」傳統食品展銷、非遺影像展、非遺項目推介會、「非遺+扶貧」工作交流等7項活動。「晉藝華彩」非遺傳統美術和技藝作品展,集中展示依託非遺核心元素,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創作的具有實用性和市場前景的傳統美術作品、非遺技藝產品、文化創意產品,顯示出帶動山西產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力量。
  • 「非遺+扶貧」任重道遠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通知,支持各地特別是國家級貧困縣以傳統工藝為重點,依託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設立一批特色鮮明、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貧困人口學習傳統技藝,提高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 巾幗脫貧|「非遺+扶貧」帶動萬名千陽婦女告別貧困
    脫貧攻堅集結號吹響以來,千陽縣委、縣政府抓住國家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發展機遇,圍繞傳承非遺文化,充分發揮各級婦聯組織作用,積極探索就近就業、居家就業、扶貧扶志、項目帶動的「非遺+扶貧」模式,壯大刺繡產業,讓更多婦女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增收,不斷提升貧困婦女產業參與度,刺繡產業逐漸成為解決農村貧困婦女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
  • 名家丨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方法與路徑
    甘肅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充分發揮了傳統工藝帶動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的優勢,也發揮了傳統工藝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和「扶智」作用。工坊激發了貧困戶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加收入,助力精準扶貧,為甘肅省脫貧攻堅提供了產業支撐。在這些扶貧就業工坊中,有一些優秀的工坊已經走出了值得借鑑的發展道路。
  • 非遺「活起來」,路子寬起來
    舉辦傳統技藝手工製作培訓班,讓「非遺」活起來。雲南省非遺保護中心胡榮海等專家維西縣國家級、省級、州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各鄉鎮文化站負責人參加培訓。在培訓現場,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戶、藏族傳統古典熱巴舞傳承人黃照清聽得很認真。
  • 用特色產業,讓扶貧行以致遠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發展,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用文化產業、生態農業、特色種養殖業,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扶貧行以致遠。
  • 當非遺手工遇到現代設計 新的扶貧模式誕生了
    為徹底終結困擾涼山州的深度貧困,在中華慈善總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支持下,中國平安發起了公益扶貧項目——「媽媽的針線活」。該項目通過舊衣回收、非遺設計、手工加工等環節,旨在讓涼山州貧困婦女通過靈活就業,實現脫貧致富並向外推廣涼山非遺文化與手工藝成品。「媽媽的針線活」項目著眼於環保。
  •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 苗繡、傳統銀飾成致富「金鑰匙」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項目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居家就業、就近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潘仕學感慨地說,努力去傳承文化,傳承技藝,自己的生活得以改善,憑著手藝真的能活下來,而且越過越好,這很鼓舞人心,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創業,選擇回歸傳統手工藝製造。
  • 唯品會首創電商扶貧+非遺模式 唯愛工坊
    作為國內知名時尚電商,唯品會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唯愛工坊」電商公益平臺,聚焦非遺手工藝,將非遺與扶貧開創性結合,探索出「電商+非遺+扶貧」的非遺扶貧新經濟特色化路子,在精準扶貧的同時實現非遺活化傳承,創新踐行電商精準扶貧。
  • 非遺+扶貧,加速奔向小康路 第B01版:人文周刊 20201027期 濟南日報
    43個扶貧就業工坊和「魯渝協作非遺扶貧」以及青海果洛、山西忻州、重慶榮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果。在這個板塊,參觀者不但可以一覽各地特色非遺產品,還了解到小小的刺繡、銀飾、織布、藤編等手藝,在扶貧路上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非遺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居家就業、就近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項目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居家就業、就近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
  • 榕江易地移民開設傳統手工藝扶貧車間
    榕江易地移民開設傳統手工藝扶貧車間 發布時間:2020-12-02 10:09:57      來源:黔東南日報
  • 甘肅省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吸納4700多人
    記者從會上獲悉,文旅部、國務院扶貧辦目前共支持我省建成了兩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省文旅廳、省扶貧辦共同認定91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市(州)認定13家,這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吸納就業人口4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
  • 支持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培養非遺扶貧帶頭人
    支持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培養非遺扶貧帶頭人 2020-12-23 | 來源: 國新網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  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面試熱點:重視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王先生自幼喜歡畫畫、書法,在母親的薰陶下,對傳統手工藝蠟染充滿興趣。可當時的苗家蠟染「養在深閨無人識」,想通過這門技藝賺錢,沒有門路。2003年中專畢業後,王先生選擇外出打工。2016年8月,王先生和合伙人在丹寨縣城創辦了「千年傳蠟染製作坊」。「我感到時代在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傳統工藝品。」
  • 浙江寧波:「非遺+旅遊」讓非遺「活」起來
    文旅融合為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8月5日、6日,由專家學者、作家、市民以及20餘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採風團,通過探訪越窯青瓷之旅、鎮海口海防歷史故事之旅、寧海十裡紅妝之旅以及鄞州國家寶藏之旅4條非遺線路,實地感受浙江寧波文旅融合「非遺+旅遊」讓非遺「活」起來的魅力。
  • 魯渝鄉村旅遊扶貧一年「成績單」:非遺培訓1000餘人,馬鈴薯種植總...
    據了解,在山東省品牌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建立重慶專區,有力拓寬了營銷渠道,在帶動重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又滿足了山東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實現扶貧協作雙方的合作共贏。截至目前,重慶已有14個貧困區縣的100餘款產品進駐平臺,累計銷售額達到460萬元。
  • 秀山2020雨露技工非遺土家織錦手工織造扶貧培訓班開班
    光明網重慶5月16日電   5月15日,由秀山縣扶貧辦主辦,縣婦聯、縣文旅委、清溪場鎮政府承辦的秀山2020雨露技工非遺土家織錦手工織造扶貧培訓班在清溪場鎮大寨村舉行了開班典禮。縣扶貧辦、縣文旅委、縣婦聯等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出席開班典禮。
  • 煥新傳統技藝驚豔國際時尚周舞臺 碧桂園產業扶貧打造「東鄉樣本」
    傳統技藝煥發時尚新生幫扶「非遺」產業化發展東鄉刺繡是一個有著千年傳承的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女承母藝、婆媳相傳,主要用來做枕頭、鞋墊、衣服裝飾等,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但和很多傳統非遺技藝一樣,東鄉刺繡面臨著審美不能適應當下,產業化開發利用滯後的問題。
  • 「媽媽的針線活」——涼山非遺藝術扶貧模式新探索
    中國平安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舊衣回收、非遺設計、手工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讓貧困婦女通過靈活就業,實現脫貧致富並向外推廣涼山非遺文化與手工藝品。該模式將中國基層家庭婦女創收,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環境保護、婦女就業、民族文化及非遺傳承等諸多焦點內容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