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掛畫、耳環、茶具;羌繡創意服裝,創意羌繡筆記本、提包;古羌茶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它們在傳承發展中,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
昨天(8.28),國家文化和旅遊司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組,走進羌族草編研學體驗培訓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羌茶手工製作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扶貧車間、婦女靈活居家就業基地等,認真了解每一個非遺產品,認為北川依託豐富的非遺文化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通過做靚非遺節會、培養非遺人才、研發非遺產品、創建非遺基地,助力百姓脫貧增收、形成長效的脫貧機制上成效顯著。
北川是大禹故裡、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禹羌文化交相輝映,擁有101項非遺項目,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到170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先後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大禹文化之鄉」。近年來,我縣把非遺的搶救、保護、傳承、弘揚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大力實施「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以羌族草編為例,5.12特大地震後,我縣開展了大量的非遺文化進校園及扶貧工作,通過羌族草編培訓,不少殘疾人和失去土地的群眾,多了一技之長,也多了一項收入。
「為了方便教授大家學習技術,我們在北川的各個鄉鎮,利用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編傳承及加工基地20多處,並成立了合作社6家。」羌族草編傳承人黃強介紹,通過學習草編技術、加工產品,或者開店、擺攤設點,在學校興趣班上課等各種形式,讓超過100多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非遺的保護與發展,更重要的是走進當下生活。目前,我縣已形成家裡小孩在校學草編,父母、老人在家做草編的局面。已經改變了原來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無事打麻將,說長道短的情況,形成了人人學技術,家家家庭和睦,鄰裡團結的和諧氛圍。在「非遺+文創」為扶貧賦力的同時,先後組織攜手阿里、京東、拼多多等10餘個電商平臺,為非遺發展助力,讓非遺走出了國門,深受外籍友人好評。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深挖禹羌文化資源,做靚非遺節會,並與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區互動交流學習,以此提升非遺技藝的傳承、創新水平與能力,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縣文廣旅局局長郭志武告訴記者。
記者:萬書明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