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發展,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用文化產業、生態農業、特色種養殖業,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扶貧行以致遠。
突出優勢資源,搶抓機遇,增加特色經濟,培養特色產業,讓其成為穩定脫貧的基礎所在,成為山區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在產業扶貧的推動下,讓貧困群眾能夠將實用技能學到手,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同時促使經濟結構轉型提升,拉動經濟發展,讓群眾既富了腦袋也富了口袋,有效發揮出特色產業多線和保持穩定發展長線的作用,防止返貧現象的出現。
突出非遺文化傳承,讓技藝相繼。當前,脫貧攻堅的主陣地集中在邊遠鄉村,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非遺在這裡有著天然和深厚的基礎。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掌握非遺技藝開展生產活動,對農業、林業等各種資源進行傳統手工藝加工、編織、刺繡,讓非遺的物質化成品,推動脫貧致富。通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讓傳統工藝走向復興,開展手工技能培訓和產品設計研發,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為困難群眾帶來訂單,為留守婦女創造居家就業機會。非遺要想長足發展,不能做孤芳自賞的「老物件」,而是要與時俱進,融入數位化大潮。在不「變味」的前提下,優化產品設計,促進產銷對接,尋求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讓「老物件」有新活力。
突出培養草畜產業,讓綠色相存。當前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對綠色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大。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發展綠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環境美、效益好、脫貧穩的產業扶貧之路。建設綠化樹苗為一體的綜合性扶貧基地,採取「政府政策扶持+企業精品打造+貧困群眾提供勞務」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人口居家就業。依託貧困地區人煙稀少自然條件優越,乾淨的水、乾淨的土壤、乾淨的空氣援建現代農牧產業示範園,著力發展現代農牧業、食品加工業和倉儲物流業,生產天然、安全、健康、綠色的產品,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條,大大提升了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突出精深加工中藥,讓品牌相傳。據了解,在疫情期間中藥治療方案在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人們對中醫藥學認可程度的逐年提升,中草藥種植也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當前許多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流轉土地進行中草藥種植,增加村集體經濟值,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益,同時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開拓線上線下銷售市場等,在充分調動多要素、多資源和多平臺的共同作用下,實現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跨越,不斷擴大和加強品牌價值與市場影響力,助力脫貧攻堅事業加快發展。
眼下,2020年還剩下不足6個月時間,戰鼓催徵,時不我待。越到關鍵時刻,越要用產業讓貧困群眾挺起脊梁,立足本地選準項目,創新模式接上市場,著眼長遠利益,真正把決戰決勝的硬仗打得響亮,更打得漂亮。
作者:靜心 江夏區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責編:張慕琪
校對:趙一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