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的疑云:古書裡的司南到底長得什麼樣?

2020-10-17 國家人文歷史

文|郭曄旻

與《韓非子》等書一樣,對《論衡》裡的這段話的解釋至今仍有不同意見,甚至對「柢(抵)」字是否為「杓」之誤,而應解釋為「使用」也有爭議。但比較主流的一種看法認為,「杓」就是勺子。「地」指託著勺子的地盤。而「柢」則指「勺柄」。以此推知,王充筆下的「司南」應當是做成勺子樣式,當它放置在堅硬光滑的「地盤」之上,其柄便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會不會就是一種磁石勺呢?首先,迄今為止尚未在考古中發現古代磁石勺的實物。依照王國維在20世紀早期提出的「兩重證據法」,古文獻記載需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因此考古證據的缺失不能不成為「司南是磁性器物」一說的重要遺憾。

不過,即便如此,依照《論衡》的說法,是否有可能在當代復原出「司南」呢?20世紀40年代,科技史專家王振鐸先生在研究了王充的記載後做到了這一點,而且是在非常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司南復原實驗。第一步,1945年10月,王振鐸在四川南溪李莊這個在八百分之一的軍用地圖上難以找到的小鎮,利用通電線圈將鎢鋼勺磁化後製成的人造磁鐵在地盤上完成了撥動實驗。其目的是考察磁勺在撥動後,其磁力是否能夠克服它底部與地盤的靜摩擦力,在其靜止時,其柄是否可以指南。第二步,1947年8月王振鐸又委託工匠用河北武安磁山的磁石製成勺狀磁體,個別勺體用銑床加工後進行了實驗,證明「其勺首指南,同前文所述借人工磁鐵傳磁所制司南表現之功用全合」。

最終完成的司南復原模型由一個「地盤」和一把「勺子」兩部分組成。內圓外方的地盤材質是青銅,其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準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天幹、地支和四卦,標示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磁石磨成的,磁石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將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會轉至與地磁場的南北極相一致的方向,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

其實,王振鐸早已坦率地承認,這只是一個模型,「未發現原物以前,姑以古勺之形體充之,以徵驗其究竟」。加上當時條件所限,他也沒有進行科學檢測:「惜無合宜之量磁儀器,用測其磁性。」然而,這個司南的復原方案很快就深入人心。王振鐸製作的模型不僅先後出現在教科書、辭典和郵票上,還在很長時間裡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作為「司南」的現代復原方案進行輔助性展示。

但爭議也隨之而起。最主要的疑問是,王振鐸的實物復原表明磁石勺製品具有指向性,可是在他之後,迄今無人能夠用天然磁石再度重複「司南」的試驗結果。甚至坊間還一度流傳著這樣的說法:1952年,郭沫若率中科院代表團訪問蘇聯科學院,希望帶一個司南復原品作為禮物。複製司南的任務下達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由錢臨照(日後1987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卷》物理學史分支學科的主編)主辦。錢臨照找到最好的磁石,請來琉璃廠的玉工按王振鐸的方案雕琢。可磁勺做出後,就是不指南。代表團行期已近,只好用電磁鐵給這個「司南」人工充磁(也有說法是用磁化鎢鋼代替)。

當然,此事未見錢臨照本人記述,現有說法都是層層轉引,彼此也不一致,因此也未必靠譜。另外也有學者指出,唐代及以前正是地磁水平分量高峰期,當時的地表磁場強度約為今天的1.7至1.9倍。這一時期,用中等以上的磁石製備「司南」就會具有上好的可用性。據此看來,當代復原「司南」屢屢未果,與古今磁場變化也不無關係。

無論如何,即便《論衡》裡的那幾句話日後被考古發現證實為勺形「司南」,這種古代指南器還是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點。首先,天然磁體並不易找到,而且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必定較弱,加上它放置在銅盤上,哪怕接觸處再光滑,轉動時也會產生摩擦阻力,這就大大影響了靈敏度,所指的方位準確度難以保證。而且,「司南」所用的磁石在盤心並無法固定在一個特定的位置,而是必須用手放在適當的部位,然後再撥動使其旋轉。因而它是手動裝置,不能自動指出方位,在顛簸的狀態下也就不能使用。所以還遠遠稱不上是一種理想的指向儀器。這可能是古時「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儘管如此,「司南」的出現還是奠定了後世中國人將指示方向稱為「指南」而非「指北」的基調。相比之下,雖然古代希臘、羅馬早就知道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但西方在很長時間裡都搞不清楚磁石的指向性,自然更無法將其用於指向了。

相關焦點

  • 司南之「勺」有了「鐵」證?
    現在一般認為司南指南的「勺」是由天然磁石打磨而成的;但在現實裡,司南的真實形象在學界一直有一定的爭議,因為用天然磁石複製出的司南還沒有真正指南過。司南到底是用什麼材質製成的?漢代真的能做出指南的司南?中山一位中學物理老師潛心研究司南數年,並提出了一個新的猜想:鐵製的司南「勺」可以實現司南功能。大膽推測:司南可能是鐵勺而不是磁勺?
  • 國博藏「司南」復原件誤解歷史?(組圖)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已故科技考古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王充《論衡·是應篇》的這十二個字,考證中國古代有過名為「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並據此設計了司南復原模型,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長期以來,司南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大重要發現。
  • 磁石勺「司南」的重製者黃興
    自然也存在不同觀點,其中尤以「指南針的前身——司南」爭議最多。 比如,我們從小到大課本上講的磁石勺「司南」,並未發現古代原物,而是王振鐸先生依據文獻記載提出的復原方案,因故才有不明就裡的人在多年後驚嘆——「這麼多年的教育受到了侮辱」。
  • 「司南」真的是一把磁勺嗎?| 短史
    」圖:王振鐸40年代繪製的司南復原模型圖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曾在文章中稱,留在國家博物館內做陳列之用的司南模型他說:『司南藉天然磁石琢成之可能性較多。』可是天然磁石的磁矩很小,製作過程中的振動和摩擦更會使它退磁,這是一宗不易克服的困難。王先生於是採用了另兩種材料:一種是以鎢鋼為基體的『人造條形磁鐵』,另一種是『天然磁石為雲南所產經傳磁後而賦磁性者』。漢代根本沒有人工磁鐵,自不待言;他用的雲南產天然磁石也已被放進強磁場裡磁化,使其磁矩得以增強。
  • 司南真實性遭質疑 《博物館奇妙夜》解歷史之謎
    ,「司南」由理論基礎到製造成功起碼要有5000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司南都被認為是磁羅盤或指南針,而司南到底是什麼?沒有任何史書有圖片的記載,本期《博物館奇妙夜》偵探小組將去尋找有關司南的秘密。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科技考古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王充《論衡•是應篇》的這十二個字,考證中國古代有過名為「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並據此設計了司南復原模型,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長期以來,司南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大重要發現。
  • 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根據記載,近50年來日本、英國等多個國家都曾按照不同比例復原了水運渾象儀,有學者將其稱作世界的科學遺產。這一讓世界多國專家、學者關注的儀器,到底是個什麼樣呢?   北京古觀象臺副臺長肖軍介紹說,水運渾象儀常被稱作水運儀象臺。據文獻記載,它由宋代天文學家蘇頌主導研製,於北宋元佑七年投入使用,僅僅運行了34年後便被金兵掠走,下落不明。北宋南遷後,多次想重新製作,均因技術問題而未果。
  • 司南,指南針的始祖
    司南的簡介: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傳統的觀點認為司南是中國漢代甚至戰國時代華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但還不是指南針。司南的歷史起源:一篇提到司南的典籍是《鬼谷子·謀篇第十》:「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
  • 國博撤下磁石司南,是磁性不足還是沒有存在過?中科院來告訴我們
    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而現在廣為流傳的司南復原品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由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書記載所復原,真實的「司南」究竟是不是這個模樣,迄今還沒有達到共識;網絡上關於司南的各種武斷和臆測之說從未停止過,如今,百度上還能搜到一大堆關於司南的不實言論;那麼,如果對司南的真或假、存在與否沒有做深入的科學解讀的話,反而會降低司南的可信度,甚至會導致我們的文化自豪感會在失望的漩渦中被消磨殆盡;下面就司南的幾個爭議焦點來答疑解惑
  • 司南,世界上最古老的磁性指向器,其科學依據是啥?
    司南,一種世界上最古老的磁性指向器,在戰國時期已被用作指示方向的儀器。以天然磁石加工而成,形如勺。它可以自由旋轉,當其靜止時,勺柄就指向南方,故古人稱之為司南。《韓非子·有度篇》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
  • 古人容貌復原技術,讓人驚嘆,康熙復原照一出,網友:周杰倫?
    古人容貌復原技術,讓人驚嘆,康熙復原照一出,網友:周杰倫?文/喵哥觀史大家會發現,現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帥哥美女,有的是純天然的,有的就是依靠整容技術來變美的。但是天然的和整容的,仔細看還是能夠看得出來的。現在我們不僅僅只有整容的技術了,還有容貌復原技術。
  • 司南之謎——讀史札記(之八)
    古代典籍關於「司南」的記述頗多,這則充滿了古賢的智慧,言之鑿鑿,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偉大發明,竟被後生學者證明是偽命題,何也?根據文物專家,考古學家孫機老師的研究,現存《韓非子》之最早的註解是:「司南即司南車也。」司南車裝有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連接車上的木人,它的手臂平舉,作指向狀。車雖轉向,但木人一直指南。
  • 迷倒兩個皇帝的孝莊到底長什麼樣?樣貌復原後,專家:難以置信
    對此,後世的人們也有些好奇起來了,迷倒兩個皇帝的孝莊,到底長什麼樣呢?在經過樣貌復原後,專家稱:難以置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請接著往下看。在1643年是,皇太極逝世,而福林便繼位為順治帝,且遷都北京,並尊孝莊皇后為太后,以皇叔多爾袞攝政。
  • 司南是否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科院物理教授做了一次實驗
    而且,司南車(指南車)與我們熟知的司南,兩者結構製作並不相同,司南車應該是複雜的機械裝置,司南是簡潔的磁石旋轉指南。大約到了戰國末期到漢朝時期,史書上才有了如今我們熟知的磁性司南記載。《論衡·是應篇》中大致描述了司南的製作與工作原理,「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即「如勺之司南,投轉於地盤(東漢佔卜器具)之上,勺柄指南」,王振鐸的方案、錢臨照的仿製,依據的都是這一段記載。
  • 除了「司南像一把湯勺」,小時候學的張衡地動儀也不是那麼回事
    前幾天,短史記發表了一篇文章《別再說「司南像一把湯勺」了》,對歷史學者王振鐸根據個人見解所提出的司南進行了考證,並指出這樣的模型並不能指示方向。其實,王振鐸先生不僅在復原司南的問題上出了漏子,在復原地動儀的時候,同樣犯了想當然的毛病,由此看來,讓學歷史的搞科研,真的是不靠譜。
  • 唐朝以胖為美,楊貴妃到底長什麼樣?容貌復原後,和她有幾分神似?
    楊貴妃是中國的四大美人之一,毫無疑問她自然是美的,雖然根據歷史記載所說唐朝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朝代,楊貴妃與其他三位美人相比自然也是豐腴了許多,如今也有很多現代人希望自己活在唐代,因為自己長得太胖了沒準去了唐代就能成為和楊貴妃一樣的女人了呢。
  • 為何博物館中,很少展出司南模型了,因為加工過的磁勺不指南
    「司南」在國人心中,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指南針,也就是說,指南針最初的名字,就叫司南。華夏民族在2000多年前,就利用物體的磁性,發明了司南。按照常理來說,博物館中,都應該擺放司南的模型,因為它可是四大發明之一,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如今的博物館,卻很少展出司南的模型了,你可知道是為什麼嗎?小編這就來為您解密:(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首先我們要知道司南到底是什麼。
  • 《DNF》怎麼獲得司南 司南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DNF司南怎麼獲得?
  • 《DNF》司南怎麼用 司南是用方法攻略
    導 讀 地下城與勇士是目前玩家比較關注的一款遊戲,很多玩家都喜歡玩這款遊戲,那麼各位小夥伴們知道司南有什麼用嗎
  • dnf單人司南和組隊司南有什麼不同 單人還是組隊司南好
    但是進入這個地下城需要玩家準備好門票——司南,而司南又有組隊和單人的區別,那麼哪種模式比較好呢。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詳解吧。 dnf單人司南和組隊司南有什麼不同 單人和組隊司南的區別很小,只有在最終boss掉落的物品上有一點小小的區別,單人司南的boss是有機率掉落同樣階層或者更高階層的司南的,但是組隊司南就無法爆出這些東西了。
  • 勺子狀的司南是朝廷誡勉器物,相當於座右銘
    戰國末期的《韓非子·有度》記述:「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中記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其中「杓」即勺子;「地」指地盤,一種盤狀物;「柢」指杓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王振鐸先生通過考證和實驗,認為「司南」是磁性指南器,它是由天然磁石磨製而成的勺子,放置在表面光滑的銅質地盤上,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其柄指向南方,並復原出「司南」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