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是什麼意思?

2020-12-02 小可的文化生活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話是來自於《增廣賢文》。原本的意思是心腸軟的人不適合領導軍隊,因為沒有威嚴,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一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

義不掌財

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這個義,一般是指講義氣,豪氣沖天的那種,比如,魯智深,李逵,宋江這樣的,天天就講義了,義靠什麼,仗義疏財,靠錢,宋江號稱孝義宋三郎,其實就是孝義送三郎。你不送東西,不送錢,還有什麼義氣!

太過仗義的人,重朋友而輕財務,讓這樣的人掌管財權,結果可想而知。商場如戰場,經商的時候如果太過講義氣,那是很難掙到錢的。這句話並非是奉行無奸不商,這樣的商人也走不遠。

義不掌財,真正的意思是仗義疏財不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不能意氣用事。真正做大事,掙大錢的人都是要有責任感,講信譽,講義氣的。比如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他顧及國家大義,為國家仗義疏財,最終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慈不掌兵

戰爭都是兇殘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優柔寡斷,很可能措施戰機,所以,在我國歷史上,基本所有帶兵的都兇殘無比。

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很多人會說,你看劉備是一個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帶的也很好,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郵的是劉備,參與衣帶詔要反曹操的還是劉備,其實劉備和曹操差不多,只不過劉備能夠打著比曹操更不要臉的旗號,才逐漸壯大。

真正掌兵厲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氣魄;那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打敗敵人,上他們的老婆孩。

掌兵,執掌兵權,領兵打仗,將也。

而兵家之爭,只有一個目的:贏得勝利。 用數量、力量、勇氣、謀略等等一切手段去贏得勝利。要贏就必須爭。

有句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所以將可以勇,可以謀,還可以奸,甚至可以怯,這些都基本不會亡,最多不戰而逃。唯慈必敗亡!因為慈之處事有個特性就是避爭,所以慈與爭是南轅北轍的兩個極端。

義,仁義,它處事也有一個類慈特性:結果末置而仁義品行先。

財的得來講的就是低進高出,奇貨可居,爾虞我詐…甚至坑蒙拐騙。這又與仁之行徑截然相反。

相關焦點

  • 天機;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很多人都清楚,一個家庭,有個負責賺錢的;有個負責管錢的,為了保護家裡的財產相對穩定,所以一般兩個人同時同意支持大筆款項,才能落地,一定有人扮演紅臉,有人扮演白臉。而掌管錢的這個人;一般不會被情緒和心情改變自己用錢的規則和秩序,有些錢雷打不動,給父母養老送終的錢,給自己預備治病的錢,以及替別人掌管的錢,這是做人最起碼的原則。
  • 農村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為何這樣說?有什麼講究嗎?
    其中農村人不僅熱情周到,並且還能夠說出一些耳熟能詳的俗話俗語,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為何這樣說?有什麼講究嗎?   首先,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那就是「心腸柔軟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非常講義氣的並不適合掌管財務。」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你被這句「人生智慧」騙了多久?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常常被眾多企業領導掛在嘴邊,為自己嚴厲的企業管理政策做理論支撐。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辭海關於「慈不掌兵」的解釋筆者又採用近似搜索,找到了百度百科中的一個詞條「仁不帶兵,義不行賈」,但仍然沒有標明出處。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人生百態,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4句話
    今日為大家帶來的俗語就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商場如戰場,做生意的人不妨學習下。在過去社會,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世世代代依靠農耕來維持生活,若是碰上天災的年成,就會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現象。即使生活中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為此總結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今日為大家帶來的就是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人生百態,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4句話,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老話有沒有道理。第一、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說說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縱橫讀初中的時候,臨畢業的時候,大家提議一人五十元給班主任買點禮物,買什麼不知道,先提上來再說,於是班長當天就收了兩千多元吧,具體多少誰也不知道,因為,後來他一個朋友過生日,他去了,吃飯,唱K,兩千元花了了。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小路,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會用不一樣的視角與你一共見證歷史,共享知識,下面請欣賞我的原創文章。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圖片來源網絡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比較陌生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老實人該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啥意思,有何深意?老實人該看看!在古代的時候就很注重教育了,在很早之前就編寫了一些啟蒙讀物,像很多的小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背誦《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等等。
  • 古語講義不掌財,慈不掌兵——對義不掌財的辯證理解
    慈不掌兵,由於作者缺乏領導經驗,故不敢妄談,本篇文章不討論。而對於義不掌財,這句話,作者經過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和觀察他人,有了自己新的辯證看法。『義不掌財』這句古語,出自《增廣賢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古時候人們很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編寫了很多兒童讀物用以啟蒙孩子,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熟知《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這些經典讀物。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慈不掌兵是統兵古訓,增廣賢文中有: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或養財)之語。俗語又延伸成四句: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養財,善不為官。命理中,擇業屬於幹預一個人後天運勢的成分。關於慈不掌兵。孫子曾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8張圖告訴你什麼叫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這是古人很有名的帶兵名言。 正如孫子所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古來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後面還有什麼?
    而到了明朝,又有人撰寫了《增廣賢文》,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這句話就出自此書。後來又有人補充了幾句 ,一起來看看吧。慈不掌兵 仁慈的將領不適合帶兵打仗。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這是古人很有名的帶兵名言 正如孫子所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古來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 這不是說要對部下黑臉,而是說關鍵的時候,絕不能因為婦人之仁而誤了大事。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咱們看電視或讀文史類的書籍,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何用意?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幾句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訓,是值得每一個人都好好體會和領悟的。所謂「慈不掌兵」,是一句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能仁慈過度。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關鍵的時候,統帥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果斷的決心,絕不能因心軟而壞了大事。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實在的人要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實在的人要看看隨著現代社會競爭趨勢加強,教育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實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對教育格外重視了。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經典名言,「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其實後面兩句話是由民間不斷的流傳而改編出來的版本,出處並不知曉。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句話到底說的是什麼呢?其實,這16個字我們都應該記住,而老實人要更加留意。
  • 俗語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有何深意?
    比如這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至今依舊受用。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到底有何深意?一、慈不掌兵這個詞很好理解,就是仁慈且優柔寡斷的人,完全不適合做領導。二、義不養財這裡的「義」,指的是道義,也就是說,一般太過注重道義和原則的人,是賺不了大錢的。俗話說「無奸不商」,如果是商人,肯定是將利益放在首位的。可倘若一個人做生意太過注重義氣和情面,難免會被身邊的親戚和朋友所掣肘,他們很容易就能在你身上討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