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這句話常常被眾多企業領導掛在嘴邊,為自己嚴厲的企業管理政策做理論支撐。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用在此處是否合適?
筆者先後查找了百度百科、新華詞典、辭海等工具資料,僅在辭海中找到了前半句的相關解釋,卻也是民間流傳,不足為信。
筆者又採用近似搜索,找到了百度百科中的一個詞條「仁不帶兵,義不行賈」,但仍然沒有標明出處。
看到網絡上很多人說,這句話來源於《增廣賢文》,於是筆者翻閱了全文,終於找到了這句話。如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增廣賢文》。根據百度百科,《增廣賢文》為明朝時期編寫,具體作者不詳。
「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
從對書籍的介紹中,我們能夠看出,《增廣賢文》並非是人生至理的集撰,而是有對社會黑暗現實的諷刺,有對忠孝禮義的強調,有關於天文地理的諺語彙編。
正是由於編撰思想的龐雜,不同的人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認可的觀點,為己所用。
單是筆者的這張截圖中,就出現了「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金錢至上觀和「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的宿命論。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了更準確地解釋這個詞語,筆者再通過資料庫檢索,發現了古人偶有引用。我且直搬過來,各位看官自有定奪。
光緒《湖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劉式恕嘗督辦江西軍務,不妄殺一人。或以「慈不掌兵」為言。式恕曰:「兵者,國家不得已而用之,了事則已,奚忍濫及無辜?」楊慎《丹鉛總錄》卷九:諺曰:「慈不掌兵,義不主財。」君子曰:「惟慈掌兵,惟義主財。」論語曰:「仁者必有勇。」非慈何以掌兵?《易》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非義何以主財?不慈掌兵,賊也;不義主財,盜也。陳亮《喻夏卿墓志銘》:昔孟子有取於「為仁不富」之論,而世俗之常言曰:「慈不主兵,義不主財。」其說遂以行,而閭巷之姦夫猾子借是以成其家,雖見鄙於清論,見繩於公法,而人樂其生得以自資,終不為之變也。
三條引用均對此語持批判態度。足見,這句話並不是不可刊易的至理名言,更談不上是華夏千年的智慧結晶。
至於這句話為何在商場上屢試不爽,甚至被奉為人生智慧,只能說,屁股決定腦袋,位置決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