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你被這句「人生智慧」騙了多久?

2020-12-13 沉沒日記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這句話常常被眾多企業領導掛在嘴邊,為自己嚴厲的企業管理政策做理論支撐。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用在此處是否合適?

筆者先後查找了百度百科、新華詞典、辭海等工具資料,僅在辭海中找到了前半句的相關解釋,卻也是民間流傳,不足為信。

辭海關於「慈不掌兵」的解釋

筆者又採用近似搜索,找到了百度百科中的一個詞條「仁不帶兵,義不行賈」,但仍然沒有標明出處。

百度百科關於「仁不帶兵,義不行賈」的

看到網絡上很多人說,這句話來源於《增廣賢文》,於是筆者翻閱了全文,終於找到了這句話。如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增廣賢文》。根據百度百科,《增廣賢文》為明朝時期編寫,具體作者不詳。

「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

從對書籍的介紹中,我們能夠看出,《增廣賢文》並非是人生至理的集撰,而是有對社會黑暗現實的諷刺,有對忠孝禮義的強調,有關於天文地理的諺語彙編。

正是由於編撰思想的龐雜,不同的人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認可的觀點,為己所用。

單是筆者的這張截圖中,就出現了「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金錢至上觀和「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的宿命論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了更準確地解釋這個詞語,筆者再通過資料庫檢索,發現了古人偶有引用。我且直搬過來,各位看官自有定奪。

光緒《湖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劉式恕嘗督辦江西軍務,不妄殺一人。或以「慈不掌兵」為言。式恕曰:「兵者,國家不得已而用之,了事則已,奚忍濫及無辜?楊慎《丹鉛總錄》卷九:諺曰:「慈不掌兵,義不主財。君子曰:「惟慈掌兵,惟義主財。」論語曰:「仁者必有勇。」非慈何以掌兵?《易》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非義何以主財?不慈掌兵,賊也;不義主財,盜也。陳亮《喻夏卿墓志銘》:昔孟子有取於「為仁不富」之論,而世俗之常言曰:「慈不主兵,義不主財。其說遂以行,而閭巷之姦夫猾子借是以成其家,雖見鄙於清論,見繩於公法,而人樂其生得以自資,終不為之變也。

三條引用均對此語持批判態度。足見,這句話並不是不可刊易的至理名言,更談不上是華夏千年的智慧結晶。

至於這句話為何在商場上屢試不爽,甚至被奉為人生智慧,只能說,屁股決定腦袋,位置決定想法!

相關焦點

  • 古訓「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是什麼意思?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話是來自於《增廣賢文》。原本的意思是心腸軟的人不適合領導軍隊,因為沒有威嚴,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一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人生百態,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4句話
    今日為大家帶來的俗語就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商場如戰場,做生意的人不妨學習下。在過去社會,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世世代代依靠農耕來維持生活,若是碰上天災的年成,就會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現象。即使生活中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為此總結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今日為大家帶來的就是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人生百態,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4句話,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老話有沒有道理。第一、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 天機;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很多人都清楚,一個家庭,有個負責賺錢的;有個負責管錢的,為了保護家裡的財產相對穩定,所以一般兩個人同時同意支持大筆款項,才能落地,一定有人扮演紅臉,有人扮演白臉。而掌管錢的這個人;一般不會被情緒和心情改變自己用錢的規則和秩序,有些錢雷打不動,給父母養老送終的錢,給自己預備治病的錢,以及替別人掌管的錢,這是做人最起碼的原則。
  • 農村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為何這樣說?有什麼講究嗎?
    其中農村人不僅熱情周到,並且還能夠說出一些耳熟能詳的俗話俗語,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為何這樣說?有什麼講究嗎?   首先,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那就是「心腸柔軟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非常講義氣的並不適合掌管財務。」
  •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說說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這個班長就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平時對大家都很照顧,有人被別班的欺負了,還給找人,很好的一個人,但是就是這樣的人,他管不了錢啊!這個義,一般是指講義氣,豪氣沖天的那種,比如,魯智深,李逵,宋江這樣的,天天就講義了,義靠什麼,仗義疏財,靠錢,宋江號稱孝義宋三郎,其實就是孝義送三郎。你不送東西,不送錢,還有什麼義氣!
  • 古語講義不掌財,慈不掌兵——對義不掌財的辯證理解
    慈不掌兵,由於作者缺乏領導經驗,故不敢妄談,本篇文章不討論。而對於義不掌財,這句話,作者經過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和觀察他人,有了自己新的辯證看法。『義不掌財』這句古語,出自《增廣賢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這四句話是民間諺語,是古代勞動人民集思廣益的處世智慧。當然如果一定要找出處的話,還是找得到的。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句子「慈不掌兵」,出自明朝兒童蒙學讀物《增廣賢文》。《增廣賢文》集結了中國從古到今(明朝)的各種格言、諺語。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這就很明顯地進行了職能領域的區分。前兩句說行商,中間兩句說當官,後面兩句說將相。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老實人該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啥意思,有何深意?老實人該看看!在古代的時候就很注重教育了,在很早之前就編寫了一些啟蒙讀物,像很多的小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背誦《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等等。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古時候人們很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編寫了很多兒童讀物用以啟蒙孩子,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熟知《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這些經典讀物。
  • 俗語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有何深意?
    書中收集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俗語故事,或是談論人際關係,或是教你為人處世,或是講述勵志勸學。比如這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至今依舊受用。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到底有何深意?
  •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小路,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會用不一樣的視角與你一共見證歷史,共享知識,下面請欣賞我的原創文章。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我們中華民族是有淵源的文化的,我們的先輩們用他們的經驗為我們總結出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有的是講述生活道理的,有的是講述接人待物的,有的是講述為人處世的,很多的俗語中都是含有非常多的人生道理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品讀學習,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幫助。
  • 老話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實用,讀懂終生受益
    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的含義。第一,慈不掌兵。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統兵的將領一定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說在統兵的過程中不能仁慈過度。孫子在《孫子兵法》中也曾強調:太過寬厚就無法指使別人,太過仁愛也無法做到令行禁止。這樣一來,犯了錯誤也無法進行懲治。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實在的人要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實在的人要看看隨著現代社會競爭趨勢加強,教育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實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對教育格外重視了。後來到了明朝的時候,《增廣賢文》這本書逐漸流行起來,慢慢取代了它們的地位。《增廣賢文》在當時的意義非凡,就連很多現代流行語也都是出自於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經典名言,「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其實後面兩句話是由民間不斷的流傳而改編出來的版本,出處並不知曉。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句話到底說的是什麼呢?
  •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慈不掌兵」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幾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些話,只適用封建時代,這幾句話反映的都是古人為人處世的智慧,而在當今看來。只有借鑑意義,而沒有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兵不厭詐都是必須的,因為戰爭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優柔寡斷之輩是無法帶兵打仗的。當然也有愛兵如子之說。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仁和嚴是並行不悖的。為將者要淡看生死。對於將領而言,戰場上的生死,就是一個數字,無任何實際意義。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讀懂終身受益
    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該書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後面還有什麼?
    而到了明朝,又有人撰寫了《增廣賢文》,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這句話就出自此書。後來又有人補充了幾句 ,一起來看看吧。慈不掌兵 仁慈的將領不適合帶兵打仗。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8張圖告訴你什麼叫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這是古人很有名的帶兵名言。 正如孫子所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古來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