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千年來,中國古人將他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都歸納為一些「俗語」。有些俗語淺顯易懂,有些俗語意味深長,但我們若能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必定能受益終生。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的含義。
第一,慈不掌兵。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統兵的將領一定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說在統兵的過程中不能仁慈過度。孫子在《孫子兵法》中也曾強調:太過寬厚就無法指使別人,太過仁愛也無法做到令行禁止。這樣一來,犯了錯誤也無法進行懲治。心慈手軟,自然無法掌兵。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項羽,他對手下士卒甚是關愛,面對劉邦也心慈手軟,最終導致自己一敗塗地,在垓下被漢軍圍殺。韓信在點評項羽的失敗時說了四個字:「婦人之仁」。可見,仁慈過度確實不適合統兵。
第二,義不養財。這句話是說,太講義氣的人無法做生意。商人逐利是本能,如果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太講江湖義氣,那很可能導致己方利益受損。當然,古人也並不是鼓勵大家去做奸商,而是說要按照商場法則、規章去辦事。不能因為兩人關係好,就隨便處理生意上的事。親兄弟也要明算帳,利益要分割清楚,一切以帳目和契約為準。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開飯店。如果一個特別重兄弟感情的人開飯店,今天免單,明天免單,那堅持不了一個月生意就黃了。一是沒收益,二是你開了免單先河後,如果碰到那不識相的兄弟,天天來吃不給錢,提錢還說你物質。不僅賺不到錢,而且還傷了兄弟感情。而且生意場上爾虞我詐,太講義氣也容易吃虧。
第三,善不為官。同慈不掌兵一樣,這句話也不是說當了官就不能善良,而是說心地太過善良的人不適合當官。比起商場上的爾虞我詐,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更令人心驚膽戰。善良的人一般缺少城府,把官場上的人都當好人。殊不知,自己無意中一句話,就可能人頭落地。而且善良的人容易受到貪官汙吏的排擠和打壓,如果沒有為民請命的決心和勇氣,最好不要去做官。
第四,情不立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太過感情用事的人,無法幹成大事。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堅持己見。有些人耳根子太軟,別人說兩句話便會動搖自己的思想。因為意志不堅定,做事搖擺不定,終究難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