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實用,讀懂終生受益

2020-12-13 送歷史個救生圈

在幾千年來,中國古人將他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都歸納為一些「俗語」。有些俗語淺顯易懂,有些俗語意味深長,但我們若能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必定能受益終生。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的含義。

第一,慈不掌兵。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統兵的將領一定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說在統兵的過程中不能仁慈過度。孫子在《孫子兵法》中也曾強調:太過寬厚就無法指使別人,太過仁愛也無法做到令行禁止。這樣一來,犯了錯誤也無法進行懲治。心慈手軟,自然無法掌兵。

慈不掌兵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項羽,他對手下士卒甚是關愛,面對劉邦也心慈手軟,最終導致自己一敗塗地,在垓下被漢軍圍殺。韓信在點評項羽的失敗時說了四個字:「婦人之仁」。可見,仁慈過度確實不適合統兵。

第二,義不養財。這句話是說,太講義氣的人無法做生意。商人逐利是本能,如果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太講江湖義氣,那很可能導致己方利益受損。當然,古人也並不是鼓勵大家去做奸商,而是說要按照商場法則、規章去辦事。不能因為兩人關係好,就隨便處理生意上的事。親兄弟也要明算帳,利益要分割清楚,一切以帳目和契約為準。

義不養財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開飯店。如果一個特別重兄弟感情的人開飯店,今天免單,明天免單,那堅持不了一個月生意就黃了。一是沒收益,二是你開了免單先河後,如果碰到那不識相的兄弟,天天來吃不給錢,提錢還說你物質。不僅賺不到錢,而且還傷了兄弟感情。而且生意場上爾虞我詐,太講義氣也容易吃虧。

善不為官

第三,善不為官。同慈不掌兵一樣,這句話也不是說當了官就不能善良,而是說心地太過善良的人不適合當官。比起商場上的爾虞我詐,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更令人心驚膽戰。善良的人一般缺少城府,把官場上的人都當好人。殊不知,自己無意中一句話,就可能人頭落地。而且善良的人容易受到貪官汙吏的排擠和打壓,如果沒有為民請命的決心和勇氣,最好不要去做官。

情不立事

第四,情不立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太過感情用事的人,無法幹成大事。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堅持己見。有些人耳根子太軟,別人說兩句話便會動搖自己的思想。因為意志不堅定,做事搖擺不定,終究難成大事。

相關焦點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讀懂終身受益
    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其中的含義你真的明白嗎?讓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吧。慈不掌兵這個慈,指的是無來由的背離信譽和紀律的心慈手軟。"
  • 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其實後一句更實用,讓人終生受益!
    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其實後一句更實用,讓人終生受益!人這一生向來起起伏伏,沒有誰敢說自己會一帆風順的,或許蹉跎半載,仍然一事無成,因此我們難免抱怨,上天為何這樣厚此薄彼?所以,老祖宗為了讓我們更好掌握人生,認識自我,便總結了這樣一句處世箴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這句話歷經數千年的歲月考驗,至今依然值得引以為戒,其蘊含的生活智慧,更是常常為人稱道,那俗語的背後說什麼呢?下面就來逐個分析一下。「慈不掌兵」說的是太過仁慈之人不適合領兵打仗。
  • 俗語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有何深意?
    比如這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至今依舊受用。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到底有何深意?一、慈不掌兵這個詞很好理解,就是仁慈且優柔寡斷的人,完全不適合做領導。二、義不養財這裡的「義」,指的是道義,也就是說,一般太過注重道義和原則的人,是賺不了大錢的。俗話說「無奸不商」,如果是商人,肯定是將利益放在首位的。可倘若一個人做生意太過注重義氣和情面,難免會被身邊的親戚和朋友所掣肘,他們很容易就能在你身上討到便宜。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後面還有什麼?
    而到了明朝,又有人撰寫了《增廣賢文》,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這句話就出自此書。後來又有人補充了幾句 ,一起來看看吧。慈不掌兵 仁慈的將領不適合帶兵打仗。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慈不掌兵 義不養財」,你可知後3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其實不然,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智慧,但是現在掌兵的將軍都有自己的學校專門學習,這句話難道就不能用在普通人身上了嗎?慈不掌兵這句說的是古代的將軍,一定要有自己的威嚴,不能對手下太仁慈,否則手下就越來越將軍規無視。
  •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 俗語講「慈不帶兵,義不養財」,下半句更精髓,若能讀懂受益終身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就是通過人的性格弱點,說出工作方面的不足之處。試想一下,心地特別善良的人,如何能看得慣戰場上的血肉橫飛;特別講義氣的人,如何能不在意朋友的損失。其實這句話還有更經典的後半句,字字都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 俗諺「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三句才是重點,求職者看了不吃虧
    然而俗話說「慈不帶兵,義不養財」,由項羽最終被劉邦打敗、自刎於烏江的結果看來,此句俗語確實有獨到之處,不過其下半句更加精髓,讀懂後能夠受益終生! 所謂「慈不帶兵」者,意指軍隊的統帥除了要具備軍事才能,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強硬的手段。該心狠手辣時就要心狠手辣,否則就很容易因為心軟而猶豫,喪失了大好局面造成更大的損失。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下半句更加精髓,如果能讀懂則受益終身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就是通過人的性格弱點,說出工作方面的不足之處。試想一下,心地特別善良的人,如何能看得慣戰場上的血肉橫飛;特別講義氣的人,如何能不在意朋友的損失。其實這句話還有更經典的後半句,字字都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你被這句「人生智慧」騙了多久?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常常被眾多企業領導掛在嘴邊,為自己嚴厲的企業管理政策做理論支撐。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筆者先後查找了百度百科、新華詞典、辭海等工具資料,僅在辭海中找到了前半句的相關解釋,卻也是民間流傳,不足為信。
  •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另外,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趣的俗語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像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串細細想來很有意思的俗語,那便是:「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句俗語提到了五種人分別不適合、不應做的五件事或五個方向,那麼,它到底有著怎樣的道理,是否對如今的我們有借鑑意義呢?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
    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慈不掌兵指的是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義不養財指的是一直注重道義的人,是賺不了錢的。古往今來那些會賺錢的商人都是逐利的,在他們眼裡,利益是擺在第一位,在利益面前他們也顧不上什麼道義了。
  • 古人講:「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面2句更精闢,老實人該看看
    其實不然,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智慧,但是現在掌兵的將軍都有自己的學校專門學習,這句話難道就不能用在普通人身上了嗎?慈不掌兵這句說的是古代的將軍,一定要有自己的威嚴,不能對手下太仁慈,否則手下就越來越將軍規無視。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嚴明的紀律和服從性都是最重要的。有觸犯軍法者,貪生怕死者,畏懼不前者,造謠生亂者,販賣軍情者,都是大罪。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它不是深不可測的晦澀語言,而是由一些極為通俗的大眾語言組織羅列而成,更像是一本民間流行「安身立命」的教科書。《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國作為一個擁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華夏的沃土之上,孕育出了很多絢爛多彩的優秀文化,經過人們的代代流傳,傳承至今。
  • 古訓「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是什麼意思?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話是來自於《增廣賢文》。原本的意思是心腸軟的人不適合領導軍隊,因為沒有威嚴,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一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看透人情世事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看透人情世事不同性格的人適合不同的職業,這一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深有體會。就比如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一個心懷不軌的人,自然而然也就不適合從事比較公正的職業。
  • 古人云:「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慈不掌兵」,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在《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俗語"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慈不掌兵"。很多人不懂其中的智慧,認為"仗義疏財""為官以仁""愛兵如子"才是正確的做法,為什麼要反著來呢?慈不掌兵《孫子兵法》有云: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古代要求為將之人,必須要有定策的智謀;要有團結上下的威信;要有仁愛之心才能被下屬、百姓愛戴;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敢;要有嚴格紀律才能駕馭士兵。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下半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下半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俗語有著它的趣味性,也有著一定的道理,而且還透著一股子哲理,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慈不帶兵,義不養財」這句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