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平和! 咬一口艾草粿,春天的味道~

2021-02-09 平和新聞

假期去哪玩

一個個小長假接踵而來 

不出去逛吃逛吃

怎麼對得起假期呢

你們還記得孩童時期

傳統工藝做成的艾草粿

現如今很多傳統的東西都逐漸開始消失

傳統工藝承載著人情的記憶

是一個時代留下來的標誌

清明時節,平和人喜歡做艾草粿、吃艾草粿

特別是用傳統工藝做成的艾草粿更是勁道爽口

入口留下滿嘴的青草香

或許就是最撩人的鄉愁

小溪鎮高南村盧小斌一家人三代

堅持用傳統手藝作艾草粿

保留下這誘人的舌尖古早味

艾草艾草艾草艾草

隨波飄搖~

艾草艾草艾草艾草

浪花裡舞蹈~

一本滿足!

就從這裡開啟▽

—— 清明時節的味道 ——

跟著我們的鏡頭去盧小斌的家裡看看

她正在和長輩們一起包艾草粿

一個個的像豆腐塊的

艾草粿在她熟練的動作下很快就包好了

為了讓艾草粿保留最正宗的古早味

盧小斌她們在製作過程中採用了

傳統的配方、持傳統手工進行製作

盧小斌

做艾草粿步驟挺多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去採摘艾草,採摘回來之後把它洗乾淨。再之後,我們都是選用最好的糯米,拿回來之後石磨,都是用最傳統石磨出來的糯米漿,它那種會比較細膩比較不會發掉(熟了)。

林美香

(用石磨磨米漿)比較不會熟了,磨了20多年了。

/  手    /

『 「要做,就得做傳統口味的」 』

製作艾草粿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難

要想讓它的口感在蒸煮過後保持彈性

必須用傳統的手法製作

石磨磨出來的米漿與艾草融合後

要放在石臼裡,經木槌不停錘擊

才形成柔韌的粿團

再放上老式灶臺,用柴火燒

我真的沒有流口水!

盧永利

捶打到會發出鞭炮的聲音,比較乾淨比較會有彈性。

『 「一口艾草粿,不負春光。」 』

和大多數平和人一樣

盧小斌從小就耳濡目染長輩們用傳統的手工做法製作艾草粿

傳統做法做出來的艾草粿不僅好吃

其製作的過程以及特殊的香味

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鄉愁的記憶

盧小斌

我記得挺小可能10多歲,那時候覺得好玩,看著媽媽奶奶在那邊做挺好的,那時候是玩的心態。包著包著就覺得這門老手藝挺好玩的,挺有意思的,就一直包到現在,將近10年的時間。

/  對  味  /

『 「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

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盧小斌都是在家製作艾草粿,但是由於其製作的艾草粿勁道爽口,許多人都慕名前來定製。

盧小斌

3月中旬就開始做了,一直做到現在基本上就沒休息,每天都有做。現在很多出門在外的遊子,很多都在我們這邊訂單,他們都說都挺喜歡我們家自己做的艾草粿,說很有家鄉的味道。他們吃得開心,我們做的其實能夠讓他們吃到我們做的家鄉味的艾草粿,我們也很開心、也挺有成就感的。我就想著說這門老手藝必須要給它傳承下去,一直一代一代的傳承,讓它永遠的保留傳統的艾草粿味道。

沒有艾草粿的四月不能叫春天

透著淡淡的青草香的外皮包裹著豐富的餡料

把春光都揉進了「肚子裡」

這是能讓人惦念一整年的味道

...

相關焦點

  • 艾草綠了,龍遊清明粿香了
    年年艾草綠,清明粿泛香 又是一年清明至 清明粿——龍遊人清明標配美食 每年這個時候3月30日上午9點,在龍洲街道後田鋪村,村民汪越一家的廚房都早已騰出空間,長輩們正忙著揉面胚,因為疫情原因在家的汪越也加入到製作清明粿的行列中。「還是第一次親自動手做,以前都是吃現成做好的呢。」他說道,老一輩製作清明粿的一些工藝年輕人都不了解,剛好趁著難得的機會學一學傳統美食製作手藝。
  • 艾草粿飄香,老手藝最棒!
    年年艾草綠,年年果泛香。有一種粿,叫艾草粿,寄託一份不變的鄉愁,更是遊客必品的美食...... 每逢清明, 艾草一出, 平和縣的村民為了紀念先祖的功德, 都會親手做艾草粿(又稱清明粿), 將其作為清明祭祀時的供品。
  • 草仔粿:艾草與粿的春季米食滋味,關鍵做法打造 Q 彈!
    春季點心理,Q 彈的草仔粿,使用艾草呈現漂亮的綠色外觀,咬一口清香滿溢。草仔粿是糯米類點心,你可能不一定知道,傳統清明節、重陽節時,它可是祭祖必備食物。草仔粿包有蘿蔔絲等內餡,可甜可鹹、柔軟卻有嚼勁,草仔粿融合著文化傳承和米食變化,意義深遠。草仔粿只能用艾草製作嗎?自製草仔粿,不能忽略的做法又有哪些?草仔粿怎麼來?
  • 每到清明,最想念那帶著艾草香氣的青團了!
    清明時節,吃青團是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杭州人亦是如此。揪下艾草(民間也有艾蒿、艾葉的叫法)的嫩葉,搗成汁,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的碧綠糰子,咬上一口,軟軟糯糯、筋道又帶著餡兒的香甜氣息,沁人心脾。傳統意義上的清明節,是人們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日子,而現如今的清明時節則更增添了一份春意,是出遊踏春的好時節。上好的青團該是用早春艾草芽頭擠出來的汁,將糯米粉染成碧綠色,同時留有清香,還能看得見艾草。每到清明,最想念那帶著艾草香氣的青團了!估計沒有什麼比青團更適合春天的這個季節,艾草的顏色、艾草的香氣、軟糯細膩、香甜爽口、難怪有人說,吃青團就是為了在多雨的沉悶春日裡笑出聲來。
  • 以「清明」之名品嘗春天:潮汕做時粿 閩南潤餅菜
    以「清明」之名品嘗春天:潮汕做時粿 閩南潤餅菜 2017年03月28日 16:27 來源:羊城晚報
  • 艾葉煎餅、艾草戚風蛋糕卷、艾草果,一口咬下春天的味道,香!
    艾葉煎餅 、艾草戚風蛋糕卷、艾草果,一口咬下春天的味道,香!艾葉煎餅 食材:艾葉100克、麵粉200克、花生油6ml、白砂糖20克、生薑5克。艾草蛋餅 食材:艾葉50克、土雞蛋3個、花生油5ml、鹽1克、生薑1克。做法:1.艾草挑選嫩葉,洗淨,瀝乾水分。2.清水煮沸,放入艾草汆燙。3.撈出瀝乾水,切碎、生薑洗淨切碎,一起拌均。4.雞蛋打散,把切碎艾葉、生薑末、鹽放入雞蛋碗盆中拌均。5.熱鍋,倒油,小火煎至微黃。6.翻轉另外一面繼續煎至微黃。
  • 潮汕粿之|艾草版酒殼粿
    臨近清明/江南的家家戶戶都做起了清明果>/而在潮汕/很多地方會做酒殼粿   家裡最會做酒殼粿的是外婆/往年在家的時候/外婆帶來的酒殼粿我可以一次吃兩   酒殼粿其實學名叫鼠麴粿/是用鼠麴草搗爛為原材料/據說因為閩南沿海一帶氣候溼熱/食用鼠麴粿可解決身體不適/因潮汕方言各地多有不同/故衍生各種民間叫法
  • 蛋黃肉鬆艾草粿,清明特色小吃
    蛋黃肉鬆艾草粿By 朱朱_oysy原料:熟艾草、糯米粉、粘米粉、蛋黃、魚肉鬆、鹽。
  • 清明節吃清明粿,閩南的風俗
    清明粿是一種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清明草是清明粿的主要原材之一。清明粿的做法多樣,閩南這邊的清明粿是清明草(也就是鼠麴草),跟糯米粉揉成粉團,綿軟的粉團在手裡不斷捏揉,隱隱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揉好的粉團,取一小塊往裡面加入餡料,餡料可根據自己口味的喜好來添加可甜可鹹。
  • 艾草,一種具有多種藥效的草,簡單又美味的食用方法:艾草包粿
    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用艾草製成食物,既美味又營養。包粿是我最喜歡吃的食物,二者合一簡直再好不過了。
  • 舌尖上的清明美食: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怎麼做?
    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在德化,這是一種清明時節才會製作的小吃。  「每年清明前後,正是鼠粬草快速生長的時候,這時的草嫩綠嫩綠的,不會太老。」林女士說,南安也有製作「鼠粬粿」的習俗,但是兩地製作方法不同。德化做的「鼠粬粿」不會加芥菜汁,全部是用鼠粬草搗碎成泥,加入用冬季稻米磨好的粉,反覆攪拌。蒸熟後倒入石臼中連續捶打,直至全團柔軟細膩,再放入圓形模具中。
  • 帶你看下井岡山的特色小吃艾米粿是怎麼做的,吃過的不多!
    這個月初放假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去了一趟井岡山玩兒,其實我們這次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純粹的玩兒,做為兩枚資深吃貨來說,當然尋找當地的特色美食才是最重要的,而井岡山這裡還真有一種特色吃食,就是艾米粿。1、這裡是井岡山地區的一戶農家樂,老闆娘一大早去山上採來的新鮮艾草,用山間的清水泡洗乾淨。
  • 包清明粿的葉片到底是什麼?
    包清明粿的葉片到底是什麼植物?今天的談天說地,就讓我們來聊聊福州清明節被誤讀的植物。鼠麴草艾草 各有美顏在清明節前後,清明粿上市,和福州傳統祭祀用的白色外皮的「[米][齋]」不同,它有綠色的外衣。福州本地的菠菠粿,外衣顏色是黃綠色的。而在一些烘焙店,出售的青團,顏色更接近於墨綠。
  • 潮汕年的味道之粿品篇-鼠殼粿
    這簡單的米食,在潮汕人人的手裡,往往寄予了好彩頭,按味道的不同,粿有鹹、甜和雙拼之分。鼠殼粿印成桃形,表示對健康長壽的追求,蒸鼠殼粿也寄予了潮汕人蒸蒸日上的願望,這就是粿文化。鼠殼粿的製作步驟及其複雜,方法主要如下:1、到田間採摘新鮮的鼠殼草,取其嫩心,放進石臼中搗碎,將搗碎的鼠殼草清洗十幾遍,放入鍋中加水和花生油小火熬製至粘稠,中間要不斷攪拌以防粘鍋。
  • 清明用它做草粿,端午拿它掛門口,用來泡水好處還很多
    就像我們今天要來介紹的艾草,它就屬於其中一種。艾草也被人們叫做冰臺,它屬於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或者略成半灌木植物,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也比較廣,除了一些乾旱和極寒之地,這種艾草幾乎遍布全國。這個範圍在人們來真的是非常廣泛的,畢竟我們都知道,對於自然界大多數的植物,它們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也是無法生存的。
  • 閩南怪甜點,平和「掀片粿」,媽媽手工做的,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雖然不一定符合大眾口味,但是總會留有一絲懷念的味道,心裡最深處的那種難忘的味道。今天就來說一個小時候的味道,漳州地區平和的「掀片粿」。小時候,一到中秋節,村子裡就很熱鬧,普度、唱歌仔戲、放廣場電影,那時候總會有些小吃過來擺攤,燒烤、棉花糖、三毛錢總報紙捲起來裝的花生瓜子之類的,這些攤位總會被一群小朋友包圍著,拿著為數不多的零花錢,盯著自己想吃的食物。
  • 從餬口到口福,清明果:吃的是味道,憶的是鄉愁
    從餬口到口福,清明果:吃的是味道, 憶的是鄉愁清明時節,吃青團是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杭州人亦是如此。揪下艾草(民間也有艾蒿、艾葉的叫法)的嫩葉,搗成汁,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的碧綠糰子,咬上一口,軟軟糯糯、筋道又帶著餡兒的香甜氣息,沁人心脾。
  • 春天的味道 軟萩餅的味道
    辦公室白領說,春天的味道是剛剛收到父親從老家寄來的一掬茶香,早餐店的大姐說,春天的味道是剛剛蒸出來的一籠薺菜大包;建築工地大叔說,春天的味道是從老家過來的工友帶來的一罐鹹菜;而我卻要說,春天的味道就是軟萩餅的味道——清香四溢,回味悠長。青青食草味,悠悠軟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