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作為中國人春節的一種文化的傳承,從最初的實體紅包,到後來網際網路和手機的流行,這些年的紅包也慢慢變成大企業之間擴張用戶的一種活動,而且這種資本的玩家也越來越多,為了留住客戶,增加用戶的粘性,春節紅包活動已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而且各大企業撒錢力度也是極大的,可謂是揮金如土,現在就來捋一捋從春節紅包活動初期,到現在的各大手機客戶端的紅包大戰,到底都經歷了哪一些階段。
第一階段:初期階段
從2014年開始,馬化騰率先開啟了春節紅包活動,微信紅包也是從那時候上線的,但14年剛剛起步支付行業的微信,在春節紅包活動便獲取了很大一部分用戶。而最大的一次真正打開微信支付市場的是2015年與央視春晚的合作。
此次活動便打開了微信支付的市場,為之後微信成為10億人用戶的超級app打下了基礎。而在15年,支付寶的紅包活動參與人數卻差了微信紅包活動參與活動的5,6倍。
第二階段:跟上節奏
阿里在15年紅包大戰的失利,在2016年就緊跟節奏,和春晚來了一次緊密合作,從掃五福預熱活動一直到最後五福開獎,不僅收穫了大多數的用戶參與,還將春晚的收視率拉回了一個多的百分點,可謂是多方得利,用戶也在集五福活動中享受到了不一樣的活動,從此集五福的活動也漸漸成為支付寶的一個新的宣傳熱點。
第三階段:百家爭鳴
到了2018年,在春節到來之際,微信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用戶,宣傳力度也沒有之前大了,不過依舊在開展相關活動,這場混戰的活動開始變得多了起來:
阿里旗下支付寶「集五福」等活動,新浪微博的「讓紅包飛」活動,字節跳動旗下抖音視頻紅包,今日頭條的「生肖紅包」,騰訊QQ的「好運紅包」等等……
今年更是有百度的參與,百度官方宣布已和春晚達成了獨家合作,據說累計現金紅包數量達到了19億之多,支付寶的集五福活動也在繼續,但力度相較百度來說要小一些,五福發放的現金紅包總額在5億元,還有字節跳動的紅包活動,主要在今日頭條app開展,累計發放總金額也有10億元之多,還有最近才開始有動作的銀聯旗下雲閃付app也會有紅包活動。
大企業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動作,是因為線上線下的流量融合也是大勢所趨,大力開發自己的用戶量才能更好的布局線下消費,不過有競爭總是好的,總也不能讓一家獨大,這樣的活動也能讓用戶享受一部分優惠,所以大家也可積極參與進來,為數據化時代作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