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男性舉報家暴 性別平權成功?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臺灣新聞報導,「我被打了」這句話在家暴事件中,不再是女性專利,男人逐漸拋開面子,勇於申請保護令。有學者因此認為「這代表臺灣地區性別教育成功」。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男性在臺灣社會中所佔據的結構優勢位置並沒有大幅度變化,舉發家暴的情況是相當複雜的。男女告家暴的原因也大不同,不是簡單的「性別平權」,就可以充分解釋清楚。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臺灣新聞報導,「我被打了」這句話在家暴事件中,不再是女性專利,男人逐漸拋開面子,勇於申請保護令,有些學者因此認為「這代表臺灣地區的性別教育成功」、「性別平等觀念逐漸紮根,男生遭家暴願意站出來,顯示大男人的觀念逐漸淡化」。然而,「報家暴」這個動作,對男人女人而言,都代表「不同」的意義。我們認為,男人舉報家暴,是相當複雜的社會結果,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性別平權的出現。 

  傳統的性別觀念,確實使得某些男性不願意去舉發家暴,就如一位男性家暴相對人說的:「男人死要面子,不會像女人一樣用這種方式來要求離婚…查埔人(閩南語:真正的男人)就是要忍耐,老婆抓乎緊緊、抓到破也是要忍,如果被打,被怎樣,也只能『丹田』捏著,惦惦而已,不可能有什麼驗傷單…告家暴是只有女人才做的出來的鳥事」。 

  但是去舉發家暴的男性,就是因為性別意識平等而去舉發嗎?這就如勞資關係中的資方告勞方一樣,是勞資平等意識的結果嗎?顯然不是,男性在臺灣社會中所佔據的結構優勢位置並沒有大幅度變化,因此去舉發家暴的情況是相當複雜的。 

  以經常看到的越南女性與臺灣丈夫家暴為例,很多時候臺灣丈夫也會去申請「家暴令」,例如一位男性受訪者說:「我打她,因為我們兩個吵架,她去廚房拿菜刀,我賭爛,就把椅子拿起來丟過去了,怕什麼!……我踢她,踢她之後,她就跑去驗傷,驗傷之後,她去申請保護令,那我也去申請保護令;要請大家來請,她有傷,我也有傷。」這個案例可以發現,女性是基於自衛而還手,但男性並非是基於「性別平等意識」而舉發家暴,反而是利用法院去脈絡化的判決習慣來申請保護令,以便在未來的兩造訴訟中,取得有利的位置。 

  一位舉報家暴的受訪者說,他舉發前妻家暴,是希望這個女人不要來煩他就好,並非基於男女性別平等的觀念去舉報的,所以後來的後續處理,也是依循著傳統觀念在處理。他說:「她這次(被我告的罪名)絕對一定會成立,但我最後還是撤掉,她被罰,還不是我要拿錢出來,因為我有錢我還是一定會拿出來給她」。這表示,即便男性舉發家暴,傳統的性別價值仍是繼續存在。 

  「告不告家暴」不但是個性別的問題,男女告家暴的原因也大不同,不是簡單的「性別平權」,就可以充分解釋清楚。家暴法的成立,的確記錄了性別關係的轉變,但是不是就進一步證明了性別已經平權?值得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臺灣性別平權還有努力空間
    李順德/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8月2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推動性別主流化,女性政治參與雖大為提高,公部門推動3分之1性別比例原則有進展,但包括性別薪資有落差、婚姻與家庭仍影響女性就業、遺產拋棄繼承人數,女性遠高於男性,及女性人身安全問題,都是未來要再努力的方向。
  •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成功人士的聚會上,各行各業的精英都是女人,而男人在這樣的場合則通常是作為這些成功人士的伴侶。鏡頭裡的每個小角色設置都注意到這一性別反轉,才使得這樣一個異世界格外真實。唯一讓我跳戲的是這個世界卻不是中國。中國的女人暫時還不用非要從眉毛到腳的毛都要拔一遍,才被異性接受。在中國也很少有男生有勇氣搭訕或言語騷擾。
  • 中美比一比 | 兩國性別平權還有哪些絆腳石?
    中美比一比 | 兩國性別平權還有哪些絆腳石?男女平等:中國徘徊中段水平、美國走在前列從2006年起,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在瑞士發布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報告比較各國男女在工作權利、學習權利、政治權利及生存權利四個範疇中的差距。2014年,中國在142個國家中排名87位,美國排名20位。中國的排名持續處於中段水平,性別平權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
  • 《性別為本》女性平權電影就該看這一部
    《女性平權》是一部講述現任美國最高法庭大法官之一,Ruth Bader Ginsburg在職業生涯裡為推動女性平權而努力以及與丈夫婚姻家庭故事的紀錄片。年輕的羅斯進入男權當道的哈佛法學院就讀,可是進來卻發現學校裡面無論是男學生或者是男老師都對她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
  • 你還在為同性平權努力發聲 可同性之間的家暴也別忘了
    然而,當家暴在異性戀順性別(跨性別的反義詞)女性的生活中被一再提及時,LBGT的生活話題卻局限在反對保守勢力的汙名化,以及支持平權運動、努力塑造LGBT的積極形象之中。在性與性別少數人群中,親密關係暴力是一個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認真對待的議題。
  • 「我支持平權,而不是女權。」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我說的不是女權,是平權」「我們要的是平權,不是女權。」社交媒體的蓬勃態勢為性別平等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由於發布信息的便捷,以及受眾領域的細分,在「宇芽被家暴」、「Metoo運動」等事件中,社交媒體都在女性弱勢群體發聲抗爭、尋找同伴並相互療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金斯伯格 一個值得被永遠記住的性別平權運動者
    金斯伯格去世以後,中文社交網站上對她的描繪或者人云亦云,或者將聚光燈指向她最後十年的「博出位」舉動以及她的愛情生活,而對她50年以來,在性別平權方面的成就不求甚解,只是將對她的紀念「飯圈化」,那是一種悲哀,甚至是對她這一生為之奉獻的事業的褻瀆。  金斯伯格之所以成為金斯伯格,是因為她是一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法學家,一個在歷史洪流中值得被永遠記住的性別平權運動者。
  • 人工智慧助手的性別平權之路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世界頂級的超級計算機IBM沃森卻有著一個男性的名字和聲音。倫敦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家凱薩琳·理查森(Kathleen Richardson)也曾表示,多數完整的類人機器人同樣是男性。不少消費者和用戶認為,這種對不同智能產品的差別化人設,會讓人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女性在社會中只能承擔服務他人的角色,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觀。
  • 「網紅」金斯伯格,一個值得被永遠記住的性別平權運動者
    金斯伯格之所以成為金斯伯格,是因為她是一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法學家,一個在歷史洪流中值得被永遠記住的性別平權運動者。開創性的種族平等到性別平權自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Earl Warren)領導「正當程序革命」以降,雖然最高法院在多個平權領域碩果纍纍,但其應用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司法邏輯中,從來對「平等保護」的理解都最多限於種族歧視,而拒絕擴展到性別歧視這個層次。
  • 性別平權須建基於包容和尊重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鮑傳文這個話題本可令人愉悅,但事實是,《深圳經濟特區性別平等促進條例》(下簡稱《條例》)幾度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而引發的社會討論,卻伴隨著苦澀與沉重。因為事實上不平等,所以才立法改善。改善的目的,不是相互計較,更不是對立,而是促進男女之間的相互尊重、彼此呵護。以積極促平等則平等存,以消極求平等則平等廢。
  • 一輩子為性別平權努力的傳奇女法官!得知她去世,全美政界、名人...
    金斯伯格是美國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在美國社會充滿了性別歧視的年代,她憑藉個人奮鬥,躋身到了金字塔的最頂端,被認為是為性別平權奮鬥終生的超級英雄。 這得從她幾十年的性別平權鬥爭說起。 性別平權先從自己做起 金斯伯格1933年出生在紐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父母都沒讀過大學,但是卻很重視教育。 特別是母親,從小就經常帶她去圖書館。
  • 婚姻平權法案在臺灣出現前所未有的進展
    實際上,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初審通過」的結果,已是臺灣同志運動的重要裡程碑,這幾乎可以說是同性婚姻合法化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提出草案的立法委員尤美女在會後強調 」這樣一個法不會改變現在任何異性戀婚姻」。這是一個描述一對跨性別者與女同志,筑紫與位子兩人於 2013 年 12 月登記結婚,成為臺灣合法結婚的同志伴侶的故事。與 K 先生一樣,郭昕瑩也在 12 月 26 日來到立法院外,但她比現場聲援民眾多了一項工作,她正在替」臺灣同志諮詢熱線」紀錄現場的影像。
  • 英美平權運動轉向「封殺文化」 我們需要怎樣的性別哲學?
    比如,羅琳因為強調女性與跨性別女性(即生理性別為男性、性別認同為女性者)的差別而被批評(詳見被哈利·波特粉絲網站「開除」,J·K·羅琳是「自食其果」嗎?)。她擔憂跨性別身份會被性犯罪者利用,但這種論述頗為蹩腳,因為跨性別身份與性犯罪手段之間並沒有顯著聯繫——這種利用當然是可能的,但性犯罪者同樣能利用其他形式,例如金權誘惑、武力、欺騙等。
  • 英美平權運動轉向「封殺文化」,我們需要怎樣的性別哲學?
    比如,羅琳因為強調女性與跨性別女性(即生理性別為男性、性別認同為女性者)的差別而被批評。她擔憂跨性別身份會被性犯罪者利用,但這種論述頗為蹩腳,因為跨性別身份與性犯罪手段之間並沒有顯著聯繫——這種利用當然是可能的,但性犯罪者同樣能利用其他形式,例如金權誘惑、武力、欺騙等。
  • 動漫都是男性向?這些經典為女性平權,最後一部出自手塚治虫
    12話的完結是一個故事的結束,但並不代表女性平權話題爭議性的結束,再加上當下女權釋義模糊、宅文化普遍都是男性向視角,相關的動畫作品可以說是非常難得,但ACG次元飯君還是找到了幾部相當珍貴的老古董,和大家分享。《十二國記》是一部被奉為經典的作品,用最中二的人設和故事,構建龐大的框架,達到最鼓舞人心的效果。
  • 楊笠被舉報挑起「性別對立」:調侃背後,戳中了男性的什麼痛處?
    但很快,她被網友舉報到廣電總局。「涉性別歧視,宣揚仇恨,煽動群眾內部矛盾,製造性別對立」。從站上脫口秀舞臺開始,楊笠講得最多、最好的段子,都是關於女性困境。她代表著諸多被外貌、身材、婚戀所困擾的女孩,輕鬆詼諧地為像她一樣的女性發聲,但有些男人坐不住了,他們覺得楊笠的脫口秀冒犯了整個男性群體,覺得她的出現會誘導更多女性拿男人開涮,造成嚴重的性別對立。
  • 遙遠的平等 | 2019年性別新聞盤點
    然而,從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公眾號於11月25日發布的《試用離婚冷靜期制,雨花臺法院成功化解一起離婚家暴案》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司法實踐中,「離婚冷靜期」已經應用於家暴的案件。在女方被男方毆打至顴骨骨折並起訴離婚之後,法官還要求雙方回到共同的居住地「冷靜考慮」15天。
  • 爭取兩性平權的反思
    圖: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英國女星愛瑪屈臣(Emma Watson)為兩性平權運動HeForShe發表演說,引起極大迴響/網上圖片  在女性權益日益受到關注的今日,兩性平權運動也愈來愈多  愛瑪屈臣說,女人在職場上值得擁有跟男人同樣的薪水、有參與政治以及決策的權利、同等的社會尊重等,但時至今日世上仍沒有一個國家的女性能夠享有這些權利,也沒有一個國家敢說他們已經達到性別平等。另一方面,她指出,許多年輕男子害怕表露情緒會讓他們看起來失去男子氣概,所以無法開口要求幫助、不願當眾表達脆弱而深受精神疾病所苦。因此男性同樣感受到性別不平等的壓力。
  • 從「女權」到「平權」,是《傳聞中的陳芊芊》的可貴之處
    不僅如此,《傳聞中的陳芊芊》還借著女尊的設定,呈現出了女尊社會下,男性遭遇的種種歧視,一定程度上,給予觀眾更多關於平權的思考。當下,前有《餘歡水》因為一句臺詞引起性別對立被怒打低分,後有papi醬因為孩子冠姓權的問題上了熱搜,性別矛盾大有成為網際網路主流矛盾之勢。然而,女尊標籤的網絡文學,早在2009年便步入下滑期,關於女尊題材的影視作品亦是少得可憐,且大多籍籍無名。
  • J.K.羅琳發表反跨性別言論,面對聲浪她選擇「自揭傷疤」
    iWeekly 近日,《哈利·波特》小說作者J.K.羅琳捲入平權運動漩渦。她因涉嫌歧視跨性別者而受到了廣泛抨擊。雖然羅琳事後否認了有關言論,但輿論並不買帳。當地時間10日,羅琳再髮長文,敘述曾遭性侵家暴往事。「自揭傷疤」能為她挽回聲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