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碘的最低生理需要量為60微克,而每日碘的供給量一般要多於生理需要量,所以一般為每日150微克。·
執筆:喬蘇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自從不知什麼時候流傳「缺碘會得大脖子病」後,家長都特別喜歡給孩子吃鹽,但是吃過多的鹽,雖然會預防這一疾病,但是在更多的方面,會對孩子的健康構成威脅,那麼關於吃鹽的幾大誤區,你還在蒙在鼓裡嗎?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吃鹽的4大誤區,家長早知道早改正
1、寶寶夏天出汗多,應該多吃鹽
夏天一到,寶寶就開始坐不住了,總是想四處跑,動一動身上就一身汗,有些寶媽就非常擔心寶寶的水分補充的不足,既讓寶寶多喝水,又會讓他多攝入鹽分,美名其曰,補充寶寶因為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鈉鉀等電解質。
但其實,汗液中所含的鈉離子比較少,寶寶再調皮,一次出汗也不會缺失很多鈉離子,一般母乳、配方奶還有配置的輔食中都含有大量的鈉,寶寶食用後可以及時的補充回來,所以不用再專門讓寶寶攝入過多的鈉離子。
2、輔食不加鹽味道太淡,寶寶不愛吃
一般情況下,家長在給寶寶食用輔食前,如果自己先嘗了的,就會發現味道非常的淡,幾乎沒有什麼味道。看見寶寶不愛吃或者拒絕吃輔食,就自然而然的認為是輔食的味道不符合寶寶的口味,所以就在其中加鹽,加調理劑,來幫助他們更好的接受。
但其實,生物學家發現,人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味蕾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地退化,所以輔食中不加鹽,寶寶也可以感受到食物中最本真的味道,加了鹽萬一過量,對寶寶的味覺發育還會造成影響,尤其寶寶的味覺比大人敏感,大人感覺鹽分正好,在寶寶口中就可能過鹹了。
而寶寶拒絕輔食一般情況下分兩種情況,要麼食用輔食的時機過早,寶寶還不能完全的咀嚼消化輔食,要麼剛開始接觸輔食,從母乳或者配方奶的甜味轉換到鹹味、酸味或者更多的味道,一時間轉換不過來,所以有些不適應,多吃幾頓慢慢的就接受了。
3、吃鹽補碘
人體中含有的碘大約為15~20毫克,這其中的70%~80%都存儲在甲狀腺組織中,如果含碘量減少,確實能引起甲狀腺腫大,即我們俗稱的「大脖子病」,但是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碘的最低生理需要量為60微克,而每日碘的供給量一般要多於生理需要量,所以一般為每日150微克。
而食物是人體每天獲取碘的主要途徑。除了食材中含有的碘外,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食用鹽每包(500g)中含有17.5毫克的鹽,只要小小的一勺鹽就可以滿足人體一天的需求量,所以現在基本上看不到甲狀腺腫大的人群了。
4、不吃鹽沒有力氣
這句話是有一些科學道理的,鈉離子本身不能提供能量,但是鈉離子在神經活動和傳導信息功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體內嚴重缺乏鈉離子,對肌肉的控制力就會減弱,從而使人感覺到沒有力氣。所以鈉離子是保障體內穩態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但是想要根本性的保證寶寶健康,還是要給他補充充足的營養物質,鹽吃多了反而對他的健康不好。
過早吃鹽的危害,寶媽要牢記
1、導致孩子養成重口味的習慣
孩子過早的接觸有鹹味的食物,一開始可能會非常的牴觸,但一旦接受,就會發現這種味道很新鮮,和之前淡淡的母乳完全不同,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迷戀上重口味的食物,以後食物中不加調料劑孩子就不願意吃,而對母乳配方奶更是不屑一顧了。
2、導致鈣流失影響骨骼發育
孩子過早的攝入過多的鹽,那麼體內不需要的鹽含量就會增加,過多的鈉會隨著尿液排出到體外,這個過程會消耗鈣,一般每排洩1000毫克的鈉,就會損耗大約26毫克的鈣,而鈣對孩子的骨骼發育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少吃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3、影響孩子的腎臟功能
攝入鹽越多,那麼排出體外的鈉就越多,這會增加孩子的腎臟負擔,腎臟過度的透支很可能就會發生不可挽回的結果。
1歲嬰兒不需要額外吃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很多食物中都含有鈉,1歲內的寶寶對鈉的所需含量較低,可以直接從母乳、配方奶或者輔食中獲取,所以不必額外吃鹽。
每克鹽中含有400毫克的鈉,所以2.5克鹽中就含有1克的鈉,這對寶寶來說含量太大了。
在給寶寶調配輔食時,首先不要在食物中添加鹽,如果他可以接受這種清淡的味道,就不用專門在輔食中添加食鹽,等到寶寶開始對輔食有些興致缺缺的時候,再漸漸的在輔食中加少量的鹽來增添味道,從而勾起他的食慾。鹽的增加量有一個從少到多的過程,但最終的添加量也要符合膳食標準,從而保證孩子飲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