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期的中國名茶故事中,我們提到了紅茶在清代取得了巨大發展,遠銷海外,紅茶如今是全球第一大茶類,同時也是中國六大茶類中最晚流行的,紅茶為何能取得如此迅猛的發展,首先,我們從一首詩談起。
一抑重教又一揚,能從草質發花香。神奇共詫天工妙,易簡無令物性傷。——明 朱升《茗理》
神機妙算劉伯溫在他青年時曾遊覽武夷山,並在他的書中記載了「蘭膏紅茶」、「酥籤紅茶」的製法,與他同遊武夷山的朱升在《茗理》一詩中寫道把茶樹原葉按壓在一起,堆實,會使原葉發熱,變柔軟,讓草氣漸漸消除,轉化成花香陣陣,這其實就是最早的發酵茶。
很多人並不知道,紅茶和綠茶的茶樹是一樣的,區別在於紅茶是採用全發酵工藝制茶,因其發酵後茶湯是紅色,而被稱為紅茶,相比綠茶,紅茶沒有綠茶的澀感,喝起來口感更加溫潤,卻也沒有綠茶的清香。
紅茶製法雖然在元末明初時就已被劉伯溫和朱升記載,卻一直聲名不顯,直到15世紀前福建武夷山產茶區發明「正山小種」紅茶,這是歷史上最早的一種紅茶,也是現今所有紅茶的鼻祖。
正山小種發祥於福建崇安縣村,功夫紅茶則在小種紅茶之後,由武夷山推廣傳播到東南產茶區,簡化了製法,到16世紀發展為功夫紅茶,到了19世紀時,工夫紅茶從福建傳到安徽,原來盛產綠茶的祁門產茶區開始「綠改紅」,世界三大紅茶之一的祁門紅茶由此誕生了。
紅茶由於其滋味濃醇,湯色紅亮的特性,一經面世受到了巨大歡迎,同時也得到了歐洲人士的青睞,成為清代出口的第一大茶類。
紅茶始祖正山小種是紅茶中最早銷往海外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1610年荷蘭人將福建生產的正山小種運往歐洲,此時的中國紅茶對於歐洲人來說還是奢侈品。
到了18世紀時,紅茶開始在英國流行,與紅茶相關的衍生作品也逐漸在英國各領域流傳開來,由此產生了英國紅茶文化。
由於紅茶出口量劇增,出口紅茶產地從福建武夷山擴張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在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朝被迫開放了廈門、寧波、福州、上海、廣州五口通商,紅茶出口量達到鼎盛。
在1870年前後,英國開始在殖民地使用機械化生產來嘗試製作工夫紅茶,到20世紀時,印度、斯裡蘭卡產茶區已經可以滿足歐洲的需要了,逐漸將中國紅茶擠出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