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初,本該是茶農打理茶園最繁忙的時段。不過,記者近日在安溪桃舟鄉吾培村卻看到,茶園裡幾乎見不到茶農。另外,這裡灌木叢生,茶樹枝條參差不齊。
茶園難道被廢棄了?非也!當地茶農告訴記者,這是「放養型」茶園。去年以來,桃舟鄉部分茶農一改傳統茶園的生產模式,實行「放養」,即在茶葉生長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和工業化肥,也不隨意修剪茶枝,而是讓茶樹自由生長。
「這幾年,茶葉消費者的無公害理念在提升,去年年中,我們對精耕細作好幾年的茶園嘗試『放養』,為茶樹還原自然的生長環境。」吾之茗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連地說,合作社現有社員250多戶,「放養」茶園1000多畝。
茶園「放養」,茶葉生長所需的養分哪裡來?蟲害如何防治?
「放養並不是不管。」肖連地說,除草不用農藥,改用手拔,並把草覆蓋在茶樹行間,既可當有機肥,又可保持水土;蟲害則用辣椒水、黃色黏蟲板、殺蟲燈等物理、生物方式防治。
在業界人士看來,茶園「放養」,至少有三大利好。
利潤提升。茶農肖安然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放養前,他的8畝茶園成品茶總量200公斤,合作社以每斤100元-150元的價格收購,扣掉採摘、加工等成本,淨利潤1萬多元;放養後,產量減半,但品質更好,合作社以每斤300元-500元的價格收購,採摘、加工成本節省一半,淨利潤1.8萬元,比原來增收近8000元。
銷路更暢。「眼下這些茶園的春茶還沒上市,可一些老客戶春節前就下了訂單,不僅有本土茶商,還有廣東、山東的茶商。沒想到茶葉價格高了,銷路卻更暢了。」肖連地說。
綠色環保。談到茶園「放養」,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張育松說,這種方式,為安溪鐵觀音茶樹生長提供了無汙染、無人工幹預的環境,品質必然上升;不使用農藥與工業化肥,極大地改善了土壤、水源等環境,有利於茶產業可持續性發展。
安溪茶葉協會會長李文通告訴記者,從吾培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實踐看,「放養」模式比較成功,接下來將通過各種途徑,向更多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和茶農推廣。
記者手記: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把發展建立在資源能支撐、環境可容納的基礎上,率先實現生產、消費、流通各環節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吾之茗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茶園「放養」新做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國內茶葉消費市場之所以出現產能過剩、銷售下滑等問題,就是因為早期的茶業粗放型發展,不少地方發展茶產業一味求產能,對環保工作不夠重視,結果往往是量增價跌。
茶園「放養」,既節約了人力,迎合了消費市場的新變化,更順應了綠色環保新趨勢,利潤得到提升,給以綠色謀發展、向生態要效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參照。(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