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訊,從9月16日開始,國家博物館南1、南4展廳迎來了如潮的觀者,人們徜徉在魯迅《自題小像》手稿、齊白石《松鶴旭日圖》、張大千《華山雲海圖》等43位文學藝術巨匠的書畫、出版物、手稿、照片之前,回望大師們的人生履歷,感受他們對中華文化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這場「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是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的階段性成果展示,其背後凝聚了攝製團隊長達八年、奔波世界各地拍攝採訪的努力與心血。而這項體量巨大、為大師作傳的工程,卻是由民間力量所策劃推進的。《百年巨匠》的總策劃、總製片人楊京島在展覽開幕後,就不斷接到各種名家、好友打來電話祝賀,今天展覽即將結束,楊京島感嘆:「現在越想越覺的做這個事情值。能夠得到各方面的認可,我覺得我心血沒白費。」
各界文藝名家鼎力支持
按照楊京島最初的計劃,《百年巨匠》只是拍攝美術界的大師,包括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等12人,共36集。沒想到這一項工程自啟動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如今的《百年巨匠》,已經囊括了美術篇、書法篇、文學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六大篇章,回顧了43位文學藝術大師的人生歷程。
《百年巨匠》拍攝的43位文學藝術大師皆已作古,對他們的重新回顧與梳理,都要建立在後人的講述、資料的收集整理、遺蹟的尋訪等工作之上,這讓拍攝難度幾何倍增加。令楊京島感動的是,《百年巨匠》的拍攝得到了文學藝術各界的鼎力支持。
楊京島說,《百年巨匠》的每一個篇章都有該領域當下重量級的藝術家擔任顧問,比如「話劇篇」是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舉辦的開機儀式,濮存昕擔任顧問,藍天野、鄭榕、蘇民、朱旭等老藝術家們都接受了採訪,「藍天野先生對我們的拍攝十分支持,只要我們有活動叫他,他都會出席,他說這些藝術巨匠們,有的他曾觀摩過其演出,有的他曾導演過其作品,他同時又熱愛書畫,所以聽到為這些巨匠以紀錄片方式立傳,就特別興奮。」
「文學篇」則邀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擔任顧問,莫言同時還參與了紀錄片宣傳片的撰稿和主題曲作詞,莫言當時在研討會上就表示,《百年巨匠》選擇的大師都是他心目中的高山,這些巨匠、大師的個人命運始終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他們在書寫個人痛苦的同時,也把民族的痛苦、人民的痛苦融入進去了。後來《百年巨匠》製作國際版,還邀請了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了宣傳片。
許多受訪者已去世
《百年巨匠》的43位大師中,拍攝難度最大的是張大千。楊京島對記者表示,張大千一生遊歷甚廣,子女眾多,人生也十分傳奇,為了能夠以最真實的面貌還原這位藝壇巨擘,攝製組花費了不少心思。
「張大千這一集我們做了兩個版本,第一版做好已經播出了,有人找到我們問,怎麼沒有採訪張葆羅?我們決定想方設法找到他。」楊京島說的張葆羅,是張大千在美國定居的兒子,他從小跟隨父親,一路從中國遊歷印度、阿根廷、巴西,對張大千後半生十分熟悉。楊京島輾轉聯繫到張葆羅,專程赴美國與他見面。張葆羅所居之處位於美國加州一個叫卡梅爾的小鎮,就是當年張大千與攝影家郎靜山一起選址的「可以居」,由於此前張葆羅從未接受過媒體採訪,楊京島決定先不帶攝製組,自己獨自帶了一個手持攝像機就去拜訪張葆羅,並與他暢談了大半天,「我們聊得非常開心,他對我說,你做的片子不是功利的,很感動,很支持」,楊京島說。
後來《百年巨匠》在臺北舉辦開機儀式,楊京島又見到了一位重要的採訪對象,「北洋軍閥」孫傳芳的兒子孫家勤。「他是張大千的學生,跟張大千去巴西住了幾年,感情特別深。我們去臺灣搞開機儀式,他晚上就來賓館看我,拍攝過程中採訪都掉眼淚,還邀請我們吃飯,我們在臺北那四天他都在,結果片子還沒出來,他心梗去世了,這讓我覺得特別遺憾。」楊京島還採訪了張大千的弟子、著名畫家晏濟元,拍攝的時候他已經一百多歲了,無法講話,只能由他兒子代為講,沒多久他也去世了。張大千這一集紀錄片播出的時候,許多採訪對象都已經過世了。
楊京島透露,《百年巨匠》拍攝八年下來,期間採訪過的三十多位講述者都相繼謝世,包括梅葆玖、蘇民、鄒佩珠、廖靜文等等,這讓他更加意識到拍攝《百年巨匠》紀錄片這一工程帶有搶救性質,使他覺得重任在肩。
此次拍攝的經歷讓楊京島深思:「這43位偉大的藝術巨匠,每個人無論是人生經歷,還是藝術成就,都讓我們心存敬意。我們拍攝的過程,也是汲取學習他們藝術精神的過程。」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