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分享|《活著》作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2020-08-10 睿哲之家

01.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眾所周知,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家喻戶曉。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學語文課文就收錄了好多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等,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以說,這兩位作家是我國文學史上殿堂級的人物,代表了中國文學史的最高榮譽。然而,卻有一個作家,竟然敢對這兩位作家「口出狂言」。

在一次讀書會訪談中,他被問到關於莫言43天寫完49萬字的《生死疲勞》怎麼看時,他說:

我和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在說他創作的時候,就是談他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所以不要當真。

《生死疲勞》出來以後號稱四十天就寫完了,他寫得飛快,一群人批評他。你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一部小說寫了三十八天,寫得快不一定是不負責任的粗製濫造。

這意思是說:我告訴你們,莫言在「吹牛」,你們不要當真。

談到魯迅棄醫從文時,他說:「魯迅走上文學,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根據我讀了魯迅那麼多作品,我相信魯迅還沒那麼幼稚,認為他能夠救國救民,拯救民族的靈魂。誰都拯救不了,民族的靈魂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拯救得了的。」

而且他還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小的時候,他覺得魯迅的文章很沉悶、灰暗,甚至無聊透頂,讀了17年的魯迅,都不知道他寫了什麼。上學的時候,只要是魯迅的文章,老師都要求背誦,這就讓他更討厭了。

在他生活的60年代,魯迅是被標籤化、神化的。他小時候與哥哥吵架,總是吵不贏,但只要他跟哥哥說:「這是魯迅說過的話。」,他哥哥就認輸。仿佛只要魯迅說的話就是對的,孩子們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直到他36歲的時候,魯迅才從一個「標籤」變成了一個作家,這時候的他才真正讀懂了魯迅。他說「一個讀者與一個作家的真正,是需要時間的。魯迅是不屬於孩子的,他屬於成熟並且敏感的讀者。」

這個敢「口出狂言」的作家就是《活著》的作者餘華。看到這,我們當然知道,餘華和莫言是好友,對莫言的「狂言」就是一種調侃,而對魯迅,其實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剖析。其實,不管是魯迅,還是莫言,對餘華的寫作生涯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02.和魯迅一樣,棄醫從文

1960年,餘華出生在浙江杭州,上面還有一個哥哥。他的母親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父親在防設站工作。

在他一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為了實現成為一名外科醫生的理想,離開杭州去了海鹽,終於如願以償。

在海鹽順利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後,餘華的父親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母親,「花言巧語」地把海鹽誇了一番,於是,他的母親就放棄了杭州的工作和生活,帶著兩個兒子來到了海鹽。而餘華就在這個小縣城裡生活了30幾年。

在餘華的印象中,父母總是很忙碌,上班後,就把他和哥哥鎖在屋中。兄弟倆人就經常撲在窗口,觀察窗外在田裡耕作的農民。

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和其他同學不同,餘華從小就很喜歡聞酒精和福馬林的氣味。那時候,他一放學就去醫院,在醫院的各個角落遊來蕩去,對從手術室裡提出的一桶一桶血肉的東西也習以為常。

他的父親給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從手術室出來的模樣,他的胸前總是有斑斑的血跡,口罩掛在耳朵上,邊走邊脫下沾滿血的手術手套。

在餘華10歲的是時候,他父親的單位分了一套職工房,就在醫院裡,而他家的對面就是太平間。每隔幾天,都會聽到悽慘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餘華對此沒有絲毫恐懼,也一點都不害怕看到死人。

這樣的生活和成長環境,對後來餘華的寫作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早期的小說總是充滿了血腥、暴力、死亡。

在他小學畢業那一年,縣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他的父親給他哥哥辦了借閱證。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徜徉在小說的世界裡,基本上把那個年代所有的作品都讀了一遍,也因此,對文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1978年高考恢復,不務正業只喜歡看小說的餘華落榜了。在父親的安排下,他成了一名牙醫,一當就是5年。

但是這種一板一眼、按時上下班的工作讓他覺得反感,他覺得自己還是喜歡比較自由、有想像力、可以發揮的工作。那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進入縣文化局,他覺得那樣懶懶散散的工作很適合自己。

於是他開始利用下班時間寫作,而且是非常勤奮地寫,終於,他如願以償地進入了縣文化館。之後的工作就都和寫作有關了。

03.一部作品就享譽世界,連莫言都嫉妒了

1984年,餘華開始發表小說,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人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峰文學」,因其犀利的筆鋒,也被看作是魯迅先生的精神繼承人。

1993年他創作的中篇小說《活著》享譽國內外,使他成為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活著》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後來《活著》還被張藝謀改編為電影,獲得了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

小說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轟動,迅速佔領全國各大書店暢銷榜,不僅在國內獲得了「冰心文學獎」等眾多獎項,還一舉拿下堪比諾貝爾文學獎的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4年,餘華還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使得他成為國際上最有名的中國作家。

在這幾年經典文學遭遇網絡文學衝擊後,餘華的《活著》銷量仍然執著強勁,截止目前銷量已經突破2000萬冊,每年還在以300萬冊的數量增長。

連莫言都有點「嫉妒」了,感慨道:

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以後我要好好對待我的作品,不要寫些可發不可發的東西。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在《活著》這本書中,餘華會告訴你答案: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說起《活著》,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路遙的《人生》,這兩部小說都是中篇小說,雖然寫作的時代不同,但都是講的一個主角的一生。

《人生》講的是知青下鄉那個激情壯闊的年代,主人公高加林從農村到城市又再次回到農村的故事。高加林在村子裡的教師崗位被頂替之後,在苦悶中接受了同村姑娘劉巧珍的愛情。

後來,高加林在叔父的幫助下轉到了城裡,碰到了昔日的同學黃亞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高加林選擇了黃亞萍放棄了巧珍。不幸的是,高加林的美好未來因為一封檢舉信被斷送了,高加林只得再次回到農村,而此時的巧珍已經嫁人了。

相比較起福貴所遭遇的苦難,高加林所遇到的挫折那還真算不了什麼。但其實兩部作品都講的是關於人生選擇或者說是命運的故事,如果福貴聽家珍的話,不去賭博,也就不會有後面一連串的不幸,而如果高加林不移情別戀,也就不會失去善良美麗的巧珍。

所以,人生啊,就像《活著》裡,富貴最後說的一段話: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但不管怎樣,這兩本中篇小說都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人生》有很多困難,但我們不應該放棄生活,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全兩冊精裝版原價74元,現價只有59.9元,如果你喜歡文學小說,誠摯推薦你看一下,戳下方連結【看一看】即可下單。

相關焦點

  • 吐槽莫言只會吹牛,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生死疲勞》出來以後號稱四十天就寫完了,他寫得飛快,一群人批評他。你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一部小說寫了三十八天,寫得快不一定是不負責任的粗製濫造。這意思是說:我告訴你們,莫言在"吹牛",你們不要當真。俗話說得好:"文人相輕",有才華的人往往會因為某種原因看不起同行。餘華還曾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 餘華評價魯迅:他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直到36歲才改變
    餘華也是個真性情的作家,他曾說: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還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表達對魯迅的討厭。餘華就這樣讀著魯迅的作品,從小學讀到了高中,可是就算是讀到了高中魯迅仍然沒有讀懂魯迅到底寫了什麼。餘華覺得魯迅的作品,沒有任何的文學價值,充滿著暗淡和沉悶,所以不喜歡他。
  • 餘華:魯迅曾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那是在我36歲之前
    在濃淡相宜的時光裡,有著許多文人墨客留下的驚世名作震耳發聵,作者傾盡才華把文字折射成最熾熱的光芒,將浮生流年映射在白紙上,所感所思皆令能人證悟。魯迅先生是以文字化作一聲聲奮力激呼,讓傍徨眾生清醒直面現實的先鋒作家,每代人都是在他那穿透人心的思想鞭策下成長。然而近代著名作家餘華卻曾說,此生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就是魯迅,但那是在他36歲之前。
  • 餘華說莫言只會「吹牛」,網友:這些年他靠「吹牛」起家
    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作家餘華對於莫言的創作不要當真,言外之意就是莫言愛「吹牛」咯!莫言大方地說,儘管改,你改魯迅的、茅盾的、巴金的要尊重人家的原著,我的不用,《紅高粱》裡寫了「我」奶奶九兒和於佔鰲在高粱地裡的浪漫愛情,你(張藝謀)可以改成他們在高粱地裡研究日本人的秘密武器。這就是莫言的作品,不僅自己可以天馬行空地肆意想像,更是樂意讓導演替他「吹牛」。
  • 餘華: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 鳳凰副刊
    可是那些簡譜,我根本不知道它們在幹什麼,我只知道那些革命歌曲一旦印刷下來就是這副模樣,稀奇古怪地躺在紙上,暗暗講述著聲音的故事。無知構成了神秘,神秘變成了召喚,召喚勾引出了我創作的欲望。我絲毫沒有去學習這些簡譜的想法,直接就是利用它們的形狀開始了我的音樂寫作,這肯定是我一生裡唯一的一次音樂寫作。
  • 餘華演講公開吐槽:魯迅是我唯一討厭的作家,原因讓人目瞪口呆
    《活著》的作家餘華,曾發表過演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在這個長篇演講裡,超過五分之四的篇幅,餘華都在講當年他如何討厭魯迅,瞧不起魯迅的作品。直到最後,就在大家都以為他真的就是為了說明他有多討厭魯迅的時候。突然峰迴路轉,圖窮匕見,之前所有的壓抑、所有的貶低,都是為了最後的高山仰止。他說:「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 莫言《豐乳肥臀》停版,賈平凹的書被禁,顧彬坦言:我只看好魯迅
    在聲討浪潮中,難逃被禁16年的命運,直到二零零九年才正式解禁,由作家出版社重新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廢都》在法國獲得了「費米娜外國文學獎」,賈平凹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也是至今唯一一位獲獎的中國作家。
  • 莫言:我們這代作家寫的農民,應該比魯迅寫的更豐富
    在大雪紛飛的北歐,滯留機場的莫言想,如果能把這大雪挪到常年乾旱的家鄉高密多好啊。頒獎當天,諾獎委員會秘書的女兒剛剛出生,這讓他想起歸葬於大地、在遷移中最終蕩然無存的母親的屍骨。如果說,十個小時的飛行距離讓莫言感受到了世界對於渺小個人的無限廣袤,生命的輪迴則彰顯了個體內部的斷崖與縱深。五年之後,斯德哥爾摩加冕之旅的原班人馬齊聚思南公館,與讀者們一同分享「中國文學傳統的當代繼承與轉化」。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敢批莫言魯迅
    推薦語:中國從古至今誕生過許多文學巨匠,就好比魯迅、莫言等這些為中國文學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說道莫言,大家並不會覺得陌生,中國自開國以來唯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就是這樣一名文學巨匠,居然也被人冷嘲熱諷?
  • 餘華:守著太平間長大,從牙醫改行作家,寫死29條人命後,火了!
    "我一生唯一討厭的作家是魯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什麼人如此狂妄,敢「蔑視」大文豪魯迅,不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放在眼裡?在一篇散文中,此人直言不諱地寫到,我一生唯一討厭的作家就是魯迅。
  • 餘華作品破2000萬冊,吐槽莫言愛吹牛,莫言:但你的書比我少一半
    餘華的書一直都是「暢銷貨」,最具代表的作品是長篇小說《活著》,發布以來出版數量突破2000萬冊的銷售佳績,這足以看出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作品。1998年獲得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成為東亞地區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作家,當然也是當代中國第一位。這是一個曾被譽為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的西方文學獎。
  • 魯迅先生除了這三部經典小說外,還有一部被莫言、殘雪深深喜愛著
    莫言、殘雪:魯迅的這部「冷門」小說寫得很好,但很多人並沒讀過。在很多人眼裡,真正的好書不僅書寫出了流暢的文字,也體現了深刻的主題,但在作家眼中,好作品不僅僅有上面這些共性,更多的則是深藏於作品中的藝術性。比如魯迅的小說。
  • 德國漢學家顧彬談中國作家:莫言等人雖獲得大獎,但只欣賞魯迅
    莫言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自家,馬悅然和葛浩文「功不可沒」,算是「牽線人」。在葛浩文翻譯的《天堂蒜薹之歌》。這是一部莫言創作的現實主義小說,莫言明明沒有寫大團圓的結局,而葛浩文竟然把它翻譯成了理想主義的結尾,當然理想主義也更吻合「諾貝爾」先生對文學的期望。
  • 莫言說他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這部小說,餘華也因作者「真香」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讓我們得以見識到很多偉大的文人墨客。但不管是誰,都逃不過自然的法則,文人墨客最終也會化為黃土,可以證明他們存在過的東西,只有他們的作品。好的作品可以源遠流長,也可以為作者帶來榮譽,比如我們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他的作品自然是好的。
  • 德國漢學家顧彬談中國作家,對莫言餘華王安憶不看好,只欣賞魯迅
    特別是王安憶寫上海,只是浮於表面,只寫出了抽象的上海,不像西方作家能寫出心靈融合於城市的一體感。餘華莫言不被顧彬看好顧彬這樣評價;喜歡講已經講過的故事,他們沒有什麼想像力。這或許是當代在中國最具影響的作家,不懂英語,或看不懂英文作品原文的緣故吧。第三顧彬對現當代作家的看法,多數都持批判態度,而單說喜歡魯迅。為什麼?那要從魯迅先生的學識。其實在當代以來,學校「去魯迅化」開始,人們對魯迅的質疑也在加深,認為他沒有寫過長篇小說,當然作家王朔也說過。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竟然有人敢這樣公開調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一次採訪中,他說道,魯迅的文學是投槍匕首,因為他總是跟人吵架。有次一個人跟他說,他們要做一個雜誌,給我們寫一篇東西,他就給他寫了《狂人日記》, 沒想到這篇小說出來以後那麼的有名,後來他就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 諾獎作家莫言:我是讀魯迅長大
    特別是文學巨頭的看法,讓魯迅的文學價值重新被審慎。餘華是我國當代在海外最具名氣的作家之一,他從小就「討厭」魯迅,小時候讀也不大明白,但這不代表魯迅不適合孩子們。餘華眼中的魯迅餘華成年後參加工作,因為偶然的因素,他重新翻起《狂人日記》。
  • 《活著》銷量破2000萬,莫言:餘華書少我一半影響力多我一半
    當然了陳忠實已經仙逝,長江後浪推前浪,莫言率先獲得了最具文學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儘管如此,莫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沒有達到《活著》這樣的銷量熱度。為此,作為餘華同窗的莫言說道;餘華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多我一半。
  • 餘華:寫書不唯市場、不為迎合,只為作者自己
    我的閱讀和人生一樣精彩  談及文學和人生,餘華認為當從閱讀和寫作兩方面來說。  他這輩子對閱讀是刻骨銘心,也是深受廣益。餘華自認為這一生的閱讀史非常豐富和精彩,他天生就對閱讀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孩提時去圖書館偷書,到挑燈夜讀《毛澤東選集》的注釋,再到像今天的搶房潮一樣排隊買書,那時的他聞到書的油墨味就興奮。
  • 莫言:我願意用我全部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
    因此,莫言才打比方說:"我願意用我全部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如果能寫出《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這不僅是莫言的謙虛,更是對這魯迅的膜拜和尊敬。他是魯迅到今天,提到魯迅這兩個字,不可能會有誰給出"誰是魯迅"的回答,在他逝世八十多年後,人們對魯迅依然懷有高度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