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敢批莫言魯迅

2020-11-04 子乎者也


推薦語:中國從古至今誕生過許多文學巨匠,就好比魯迅、莫言等這些為中國文學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說道莫言,大家並不會覺得陌生,中國自開國以來唯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就是這樣一名文學巨匠,居然也被人冷嘲熱諷?在某一日,記者隨機採訪,那人聲稱自己曾跟莫言同舍友2年,他說莫言曾經對他說過自己的創作過程,比他所寫的內容還要浮誇,就比如《生死疲勞》其實也就花了40多日,不要太信以為真。不僅如此,他還強調,魯迅能走入文學世界,純屬偶然。到底是誰敢對中國近現代兩名文學巨匠大放其詞?

一.家庭頻繁搬遷,環境影響童年

此人,同樣也是走入文學世界的"先鋒",是20世紀末的——餘華。餘華,出生於1960年,浙江人,餘華的童年時光受父親的影響較大,因為父親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從醫。後來家庭搬遷,餘華隨著父母親來到了海鹽縣,還沒安頓完,父親就丟下手中的活跑去做手術了。

父親作為一名醫生,從來都是排滿了日程,早出晚歸,接到手術活兒更是不眠不休。在餘華小時的回憶中,父親的面孔總是模糊的,即使住在同一屋簷下,可每日清晨起來都只看到殘留一絲溫度的空被褥。

沒過多久,餘華一家又迎來了新一輪搬遷,而此次搬遷所處的環境給尚在幼年時期的餘華帶來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這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也造成了一定影響,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二.晝夜啼哭聲,思考生命與血肉

那個地方就是"太平間"太平間是個什麼地方?可能大多數人都透過電視屏幕看到,可即使如此,也能感受到一股子悽涼。從搬到此處開始,每日都會有不間斷的哭啼聲和叫喪聲,像太平間這樣的地方,裡面都是鮮血和肉體堆砌的人類,只不過鮮血不再灼熱,肉體變得僵硬,再感受不到生命的氣息。

這樣的環境讓童年引發了餘華對生命和血肉深層次的思考。為了進一步了解,餘華常常在放學後跑到醫院裡,用眼睛看、用鼻子嗅消毒水的味道,用心去感受,由於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有專門的手術室,餘華也有進出的自由,只不過在此期間見過的血肉模糊的東西也不少。

小學讀完後,餘華的父親為了鼓勵兒子豐富學識修養,給他辦了張圖書館借書卡。而餘華也不負父親的苦心,成日沉浸在圖書的海洋中,帶著一顆好奇心去探索書中未知的世界,久而久之,閱讀成了癮,常常翹課,連醫院也不踏入了,成日鑽在書堆裡。

三.小說常寫"死人",噩夢一槍驚醒夢中人

餘華那時候,正趕上8年後的文化大革命,即使在文革結束後,由於成日專心讀書無心學習,自然與高考無緣,父親見到自己兒子這般情況,二話不說就將他扔到社會去歷練,成了一名牙醫。

拔了數不清的牙齒後,餘華實在按奈不住了,心中逐漸對"寫作"燃起了欲望之火,那時的餘華十分羨慕在文化館裡忙碌的身影,他也想成為當中的一份子,而寫作是其中一個捷徑。下定決心後,他開始專心投入小說創作,可他認識的字不多,讀書時沒打好基礎,標點符號都不太懂,就買了雜誌來借鑑,動起了筆。

即使懷著一腔熱血去寫小說,可由於剛經歷特殊時期,稿件一而再再而三被退回,餘華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可能會甘心,而內心的叛逆和陰暗逐漸發洩在小說中,他的八本短篇小說中,統共寫了二十九個離奇喪命的"死人"。直到一日,他夢到自己被壓在處決臺上,槍對準他腦門打響的那一刻,他似乎被警醒,從此再無"殺人"內容。

總結:每個人的誕生都有他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其實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不在於出身,而是他對任何一件事的態度,餘華曾思考過"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都有自身的經歷和遭遇,無時無刻在證明自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

餘華把常人難以接受的苦難一件件接連不斷地壓在《活著》主人公福貴身上,再結合極具現實意義的時代背景,讓讀者得以與福貴同甘共苦。

《活著》劇照

所以在福貴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依舊能樂觀地活下去時,讀者也被這種堅韌積極的態度所感染,在面對現實的挫折時,也更能迎難而上。

如果你已經體會過活著的苦難,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愛讀書的易烊千璽,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18歲書單時,就曾曬出這本《活著》,還分享了他的讀書感受:「讀《活著》,就是隨著福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於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麼?儘是人生。」

點擊下方商品卡,只需要28元,就可以把這本精裝珍藏版《活著》帶回家

相關焦點

  • 《活著》作者: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竟然有人敢這樣公開調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這個人,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棄醫從文,被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在拔了上萬顆牙後,餘華實在不想拔了。說起來,餘華決定寫小說也十分「衝動」,他只是看到在文化館工作的人每天都清閒自在,覺得那樣才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想了很久,餘華發現只有寫小說可以讓自己跟這些人一樣。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遭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是誰,竟然敢這樣公開調侃莫言、魯迅,這個人就是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一、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餘華小時候的家境還算可以,他的父親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當一名外科醫生,所以舉家搬到了一個叫海鹽的小縣城。因為當地急缺醫生,餘華的父親很忙,他小時候很少見到父親,後來醫院給餘華的父親分了一套職工宿舍,而這次的搬家,直接影響了餘華後來的寫作風格,因為新家的對面就是太平間。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遭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竟然有人敢這樣公開調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這個人,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棄醫從文,被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在拔了上萬顆牙後,餘華實在不想拔了。說起來,餘華決定寫小說也十分「衝動」,他只是看到在文化館工作的人每天都清閒自在,覺得那樣才是適合自己的工作。
  • 他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了29人,他的作品憑什麼能成經典?
    當然,這不過是他無傷大雅的調侃而已,但接下來的一句話直接震驚四座:「魯迅走上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看到這可能有的網友會問了:這到底是哪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敢這麼說?他在太平間長大,瘋狂熱愛小說,高考落榜從醫他,就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60年代,浙江海鹽縣的某醫院裡,總能看到兩個小男孩四處遊蕩。他們哪兒都去:診室、病房、手術室、太平間……。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投稿5年都被退,8部作品寫死了29人
    究竟活著是為了什麼,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或許,我們也可以從《活著》這部作品以及作者的經歷中獲得想要的答案。,外界對他的評價也只剩下了數不盡的誇讚,可是有一個人卻說: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這個人不僅如此調侃莫言,就連魯迅先生他也不放過,他這樣評價魯迅:魯迅從文也是湊巧。
  • 《活著》的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經歷了什麼?
    然而,很多讀者不知道的是,這位優秀的文學家,是在太平間長大的,而且曾經還是一位牙醫。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因此,他從小在醫院長大,對酒精和馬爾弗林的味道習以為常,對太平間毫無恐懼,而在成年後,因為他一直沉浸在小說閱讀中,高考落榜,所以父母就將其安排到了醫院做牙醫,而且一拔就是五年。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投稿5年都被退,8部作品寫死了29人
    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也許,我們也可以從《活著》和作者的經歷中得到想要的答案。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外界對他的讚譽數不勝數,但有一個人說:莫言只吹噓自己寫書!這個人不僅取笑莫言,而且也沒有放過魯迅。他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文學生涯也是巧合。敢這樣攻擊這兩個文學巨擘,恐怕今天沒有第二個人了,這個直言不諱的人就是餘華。
  • 餘華: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為何能寫出《活著》?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向死而生」,我認為餘華就是這樣的人,在早年的生活中,他不止一次的「死」過了,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在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在了這本《活著》之中。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悽慘,在餘華的小說裡用生動真實的手法表現出來,讓所有人看了都為之感到悲憫。因為童年的一切見聞,幫助餘華成為了一位擅長描寫苦難的作家,同窗好友莫言稱讚他是:「殘酷的天才」。《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在餘華還不到1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的縣城。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竟然有人敢這樣公開調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一次採訪中,他說道,魯迅的文學是投槍匕首,因為他總是跟人吵架。有次一個人跟他說,他們要做一個雜誌,給我們寫一篇東西,他就給他寫了《狂人日記》, 沒想到這篇小說出來以後那麼的有名,後來他就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在太平間長大1960年,餘華出生在浙江杭州。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長大,曾被連續退稿,8部作品竟寫死29人
    關於作家餘華,我們應該都聽說過,作為當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影響深遠,那麼他本人又有什麼故事呢?從小在太平間長大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從小就住在父親分的一套職工宿舍裡,這個宿舍的地理環境很特殊,因為對面就是太平間。有一年夏天,天氣格外炎熱,餘華還跑到太平間睡了個午覺。這樣的童年經歷,讓生離死別在餘華的筆下顯得是那樣的微薄和冷酷。
  • 餘華:守著太平間長大,從牙醫改行作家,寫死29條人命後,火了!
    "我一生唯一討厭的作家是魯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什麼人如此狂妄,敢「蔑視」大文豪魯迅,不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放在眼裡?在一篇散文中,此人直言不諱地寫到,我一生唯一討厭的作家就是魯迅。
  • 《活著》作者餘華: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後,他火了
    在一次的採訪中,有一位被採訪者笑嘻嘻的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調侃了莫言也就罷了,而接下來的一句話更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捏一把汗:「魯迅走上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這個人是有多大的勇氣能夠說出這句話呢?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 餘華:太平間長大,被連續退稿5年,他用8部小說寫死了29個人
    人怎麼才算是活著?我們每個人看上去都在呼吸,都有心跳,都在活著,只不過,大多數人卻不一定能活得明白。《朗讀者》第二季最後一期,請到了《活著》的作者,他在作品中關於人生的思考,引起了讀者的共鳴。這樣的少年對人性、生存、活著,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與洞察。而這樣的經歷,也讓餘華對生命和血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人們都通過餘華的作品認識了餘華,卻不知道他最初是一名鄉村牙醫,在拔了上萬顆牙之後,餘華實在不想拔了,於是便棄醫從文,辭掉牙醫的工作,開始在家裡寫小說。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在搬家之後,餘華的家就住在太平間對面,從小他就面對著人的生死離別。眾所周知,太平間是停放屍體的地方,來來往往的人們也都是哭喊不止。這樣的情形可能會給小孩子帶來心理上的陰影,但是對於小餘華來講這不算什麼。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不過,對於這個看上去平淡的工作,他並不感興趣,反而對於小說的熱愛日漸增強。他愛看小說,也想寫出自己的作品,於是他便毅然決然的辭了職,開始在家創作。,就有29個人死亡。從此,他的人生一片灰暗,妻子死了、孩子死了就連孫子也死去了。可以說,他活到最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可他卻又仿佛留下了什麼。年老的福貴已經不再是那個輕狂的小夥子,反而變成了一位更加堅韌的老人,留下了不屈的精神。看完這本書,讀者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會感受到活著的力量。因為,活著就是活著,不是為別人活,甚至不是為自己活,活著沒有理由。
  • 好物分享|《活著》作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眾所周知,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家喻戶曉。《生死疲勞》出來以後號稱四十天就寫完了,他寫得飛快,一群人批評他。你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一部小說寫了三十八天,寫得快不一定是不負責任的粗製濫造。
  • 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終於沒在這本書裡「殺」人
    餘華小時候住在太平間對面,他從小就見慣了血肉模糊的手術室,聽遍了哭天搶地的悽慘哀嚎。在做了5年牙醫,拔了上萬顆牙後,他決定辭職在家寫小說。寫作前期,他的作品充滿死亡與暴力,曾經在8部小說裡寫死了29個人。
  • 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連續5年投稿被退,卻把張藝謀推上職業巔峰
    提到餘華,有人說,莫言的創作水平遠高於餘華,但在我看來,餘華的偉大,在於他寫了部《活著》,這部作品用近乎「華語第一電影」的實力直接把張藝謀推上了「神壇」。也有人說,是餘華把張藝謀推上職業巔峰。《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人在漫長的時光中,如何掙扎地、拼盡全力地活著,這背後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餘華的童年生活,那時的餘華,在太平間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