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中國從古至今誕生過許多文學巨匠,就好比魯迅、莫言等這些為中國文學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說道莫言,大家並不會覺得陌生,中國自開國以來唯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就是這樣一名文學巨匠,居然也被人冷嘲熱諷?在某一日,記者隨機採訪,那人聲稱自己曾跟莫言同舍友2年,他說莫言曾經對他說過自己的創作過程,比他所寫的內容還要浮誇,就比如《生死疲勞》其實也就花了40多日,不要太信以為真。不僅如此,他還強調,魯迅能走入文學世界,純屬偶然。到底是誰敢對中國近現代兩名文學巨匠大放其詞?
一.家庭頻繁搬遷,環境影響童年
此人,同樣也是走入文學世界的"先鋒",是20世紀末的——餘華。餘華,出生於1960年,浙江人,餘華的童年時光受父親的影響較大,因為父親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從醫。後來家庭搬遷,餘華隨著父母親來到了海鹽縣,還沒安頓完,父親就丟下手中的活跑去做手術了。
父親作為一名醫生,從來都是排滿了日程,早出晚歸,接到手術活兒更是不眠不休。在餘華小時的回憶中,父親的面孔總是模糊的,即使住在同一屋簷下,可每日清晨起來都只看到殘留一絲溫度的空被褥。
沒過多久,餘華一家又迎來了新一輪搬遷,而此次搬遷所處的環境給尚在幼年時期的餘華帶來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這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也造成了一定影響,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二.晝夜啼哭聲,思考生命與血肉
那個地方就是"太平間"。太平間是個什麼地方?可能大多數人都透過電視屏幕看到,可即使如此,也能感受到一股子悽涼。從搬到此處開始,每日都會有不間斷的哭啼聲和叫喪聲,像太平間這樣的地方,裡面都是鮮血和肉體堆砌的人類,只不過鮮血不再灼熱,肉體變得僵硬,再感受不到生命的氣息。
這樣的環境讓童年引發了餘華對生命和血肉深層次的思考。為了進一步了解,餘華常常在放學後跑到醫院裡,用眼睛看、用鼻子嗅消毒水的味道,用心去感受,由於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有專門的手術室,餘華也有進出的自由,只不過在此期間見過的血肉模糊的東西也不少。
小學讀完後,餘華的父親為了鼓勵兒子豐富學識修養,給他辦了張圖書館借書卡。而餘華也不負父親的苦心,成日沉浸在圖書的海洋中,帶著一顆好奇心去探索書中未知的世界,久而久之,閱讀成了癮,常常翹課,連醫院也不踏入了,成日鑽在書堆裡。
三.小說常寫"死人",噩夢一槍驚醒夢中人
餘華那時候,正趕上8年後的文化大革命,即使在文革結束後,由於成日專心讀書無心學習,自然與高考無緣,父親見到自己兒子這般情況,二話不說就將他扔到社會去歷練,成了一名牙醫。
拔了數不清的牙齒後,餘華實在按奈不住了,心中逐漸對"寫作"燃起了欲望之火,那時的餘華十分羨慕在文化館裡忙碌的身影,他也想成為當中的一份子,而寫作是其中一個捷徑。下定決心後,他開始專心投入小說創作,可他認識的字不多,讀書時沒打好基礎,標點符號都不太懂,就買了雜誌來借鑑,動起了筆。
即使懷著一腔熱血去寫小說,可由於剛經歷特殊時期,稿件一而再再而三被退回,餘華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可能會甘心,而內心的叛逆和陰暗逐漸發洩在小說中,他的八本短篇小說中,統共寫了二十九個離奇喪命的"死人"。直到一日,他夢到自己被壓在處決臺上,槍對準他腦門打響的那一刻,他似乎被警醒,從此再無"殺人"內容。
總結:每個人的誕生都有他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其實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不在於出身,而是他對任何一件事的態度,餘華曾思考過"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都有自身的經歷和遭遇,無時無刻在證明自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
餘華把常人難以接受的苦難一件件接連不斷地壓在《活著》主人公福貴身上,再結合極具現實意義的時代背景,讓讀者得以與福貴同甘共苦。
《活著》劇照
所以在福貴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依舊能樂觀地活下去時,讀者也被這種堅韌積極的態度所感染,在面對現實的挫折時,也更能迎難而上。
如果你已經體會過活著的苦難,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愛讀書的易烊千璽,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18歲書單時,就曾曬出這本《活著》,還分享了他的讀書感受:「讀《活著》,就是隨著福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於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麼?儘是人生。」
點擊下方商品卡,只需要28元,就可以把這本精裝珍藏版《活著》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