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終於沒在這本書裡「殺」人

2020-08-28 邊牧愛看書

作為80年代「先鋒文學」的作家代表,餘華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稱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餘華的作品經歷了兩個時期的變化,而這與他的童年經歷有關。

餘華小時候住在太平間對面,他從小就見慣了血肉模糊的手術室,聽遍了哭天搶地的悽慘哀嚎。在做了5年牙醫,拔了上萬顆牙後,他決定辭職在家寫小說。寫作前期,他的作品充滿死亡與暴力,曾經在8部小說裡寫死了29個人。

後來餘華曾坦言:「那四年的寫作裡,我的精神都快要崩潰了,我白天一寫作就是殺人,到了晚上睡著後,全是自己被別人追殺的噩夢,常常從睡夢中嚇醒,一身冷汗。」

在經歷了4年頻遭退稿的寫作生涯後,直到1989年底,餘華再也沒有在小說裡「殺」人,他的寫作風格變得充滿溫情,而《許三觀賣血記》正是他這時期繼《活著》之後,寫下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許三觀賣血記》被評選為「20事跡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10部作品」,它被拍成電影搬上銀幕,被改編成話劇搬上舞臺,得到了美國、法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權威媒體的盛讚。

創作緣由

《許三觀賣血記》的創作緣起,還要從餘華偶然間看到一個老人在大街上流淚說起。九十年代,餘華在王府井的大街上,看到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淚流滿面地從對面走過來,餘華驚呆了:

「王府井是什麼地方?那麼一個熱鬧的場所,突然有一個人旁若無人,淚流滿面地走來。」

事後朋友猜測道:「那位老人會不會是賣血賣不出去了?他一輩子以賣血為生,如果不能賣了,那可怎麼辦?」於是,餘華心中有了一個呼之欲出的人物,他提起筆,寫下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

在這本書的結尾,餘華生動地還原了那位淚流滿面的老人。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年過六十的許三觀突然很想吃上一盤炒豬肝,喝上二兩黃酒,他決定為自己賣次血,可他被新來的血頭辱罵了一頓,說他身上的血只配當豬血來漆家具。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許三觀聽了之後崩潰大哭,這一輩子,無論遇到什麼天災人禍,許三觀都是靠賣血硬熬了過來,所以至少不會無路可走。可如今人到六十,突然發現自己的血賣不出去了,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抵抗生活苦難的底氣,也忽然覺得自己失去了價值。

他任由寒風呼呼地灌進衣袖,無聲的哭著,在熱鬧的街上旁若無人的走了一圈又一圈,眼淚在滿是皺紋的臉上交錯縱橫。

餘華通過對許三觀的生動描寫,將底層百姓的生活疾苦與溫情刻畫得淋漓盡致,餘華不僅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小人物在歷史長河裡經歷的種種苦難,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在面對厄運時,所表現出來的善良、樂觀、堅韌的生命力。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賣血根源

許三觀的一生一共賣了11次血,一次為娶妻,一次為全家,一次為私情,一次為二樂,七次為一樂,若要深究他賣血的根源,離不開他個人的欲望、生活的困境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所迫。

1.個人慾望引起

許三觀初次賣血,是受到他爺爺、四叔和桂花娘的影響,在那個年代,賣血是一個人身子骨結實的佐證,而沒辦法賣血、飯吃不到兩碗的男人,就相當於身體敗掉了。許三觀的賣血根源之一,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他「好面子」,而「好面子」恰恰是中國社會文化中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

於是,許三觀捲起袖管賣了兩碗血,並將賣血得到的35元,把鎮上最漂亮的「油條西施」許玉蘭娶回了家。

許三觀第三次賣血,是為了滿足「報復」的欲望心理,因為許玉蘭與何小勇發生關係生出一個一樂,他怎麼邁也跨不過這個坎,為了尋求心裡的平衡,便把蠶絲廠摔斷腿的林芬芳給睡了,出於彌補情緒去賣血給對方買補品作為補償。

這時候的許三觀,是因為自己的私慾而賣血。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2.生活困境所迫

許三觀是一個底層的工薪階級,他不像父輩們的命運,緊緊的與土地和大自然相連,他脫離了農村種田養家餬口的生存方式,卻始終沒有辦法擺脫用身體換取血汗錢的命運。

當一樂砸破方鐵匠兒子的腦袋,方鐵匠把許玉蘭辛苦經營了十年的家一把搬空,看著本來滿滿當當的家,只剩下一張床,許三觀被逼無奈,為不是親生兒子的一樂收拾爛攤子,他去賣血賠償了醫藥費。

當遭遇水災、荒年的困境,許三觀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糊,餓的面黃肌瘦忘記甜味的時候,他去賣血了,用賣血的錢,帶著精心打扮的一家人出門,去飯店吃上了一頓有油水的麵條。

當知識青年上下山,二樂被迫下鄉參加生產工作時,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許三觀去賣血了,換來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和菸酒,只為不得罪二樂的隊長,不耽誤兒子的前途。

當一樂身患重疾住進醫院,在借盡左鄰右舍的錢之後,為了籌夠醫藥費,許三觀在寒冷的冬天咕嚕的灌下刺骨的河水後,沿路走進7家醫院,連著賣了14碗血,差點把命賣沒,終於救活了一樂。

這時候的許三觀,是為了生活困境所迫而賣血。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3.社會環境導致

那個年代的底層百姓經歷了太多生活疾苦,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運動、文化大改革等引起的暴亂,小人物的生命在任何一次挫折中消逝也不足為奇。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許三觀面對人生中的一道道難關時,他缺乏抵禦的能力,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可變賣,除了力氣和血。

許三觀只能用賣血這種方式,應對各種無法預料的災難的降臨,這就是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生存之道。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生命啟示

在餘華筆下,這些小人物或許低俗,將「百貨商店」「公共廁所」之類的謾罵掛在嘴邊,往門欄上一坐就把家醜全向外揚開;這些小人物或許愚昧,堅持認為賣血前要喝上8碗水來稀釋血液,賣血後要吃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才對身體好;這些小人物或許計較,不肯用賣血換來的錢,花在不是親生的孩子的身上,即使這個孩子是三個兒子中自己最喜歡的。

但在他們身上,我們同樣看到了善良、樂觀、堅韌等品質。

1. 保持善良

當何小勇被車撞倒在醫院時,儘管許三觀嘴上幸災樂禍,可一轉頭,他卻開始勸一樂去幫何小勇喊魂。當許玉蘭被拉到大街上批鬥時,儘管所有人都在指責許玉蘭是破鞋,許三觀仍然為她泡腳,替她說話,在她飯裡藏上紅燒肉。當得知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後,儘管許三觀心內矛盾,他還是為了一樂賣了7次血,用自己的半條命換回了一樂的一條命。

許三觀無疑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雖然他身上有很多市井小民的粗俗,但我們依舊看到了他的溫情與善良。而這種珍貴的品質,正是我們現代社會所需要學習的品質。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2. 保持樂觀

面對物質、生活上的苦難,許三觀通過賣血來解決,但對於精神上的苦難,許三觀全靠「樂觀」來支撐。

對別人來說,賣血就是賣命,但許三觀卻沒有把這件事當做太悲慘的事。他用「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裡的水一樣,你不去打水,這井裡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還是那麼多......」的這種說法來寬慰自己,覺得自己還能賣血,說明自己身子骨結實。

在方鐵匠抄了他的家之後,他把二樂三樂叫到跟前,對他們說:「等你們長大以後,你們去把何小勇的兩個女兒強姦了。」就這樣說服自己為不是自己兒子的一樂收拾爛攤子。

在全家因大荒年餓的前胸貼後背的時候,他用嘴給一家人炒了三盤紅燒肉、一盤清蒸魚、一盤爆炒豬肝,一家5口躺在床上,口水譁啦響,好像真的吃到了這些食物一樣滿足。

許三觀總能找到精神勝利的轉變法則,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裡的種種遭遇,而生活在優越現代社會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在面對苦難時怨天尤人呢?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3. 保持堅韌

許三觀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凡,他是草根階級芸芸眾生裡的一員,在他們身上,即使遭遇巨大的苦難,面對戰爭動亂、貧困飢餓、階級壓迫時,他們都是「逆來順受」,硬著頭皮扛下來,他們有著頑強的求生欲望,骨子裡透著一股韌勁。

許三觀的一生賣了11次血,每一次賣血都是他與苦難抗爭的裡程碑。在他身上,我們明白了苦難會摧殘人們的身體、心靈,但是只有不放棄、保持堅韌,才會爆發勇氣與後勁。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劇照

總結

縱觀《許三觀賣血記》, 我們不禁為許三觀面對苦難的態度所折服。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了社會的不公與殘忍,但卻不是告訴我們去怨恨這個社會,而是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生活。

正如羅曼羅蘭所言:「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舊熱愛生活。」

所以說,當生活給我們一記重拳,我們依舊要保持善良的初心,用樂觀的態度,回以堅定的反擊。因為,「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使你更強大。」


參考文獻:

[1]趙珩鑫.《許三觀賣血記》對於現代人的生命啟示[J].文學教育(上),2020(05):38-39.

[2]李娜.淺析《許三觀賣血記》中人物形象的雙重性[J].文山學院學報,2020,33(02):76-79.

END.

讀書讓我們免於平庸,更多文學解讀,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在太平間長大1960年,餘華出生在浙江杭州。
  • 他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了29人,他的作品憑什麼能成經典?
    看到這可能有的網友會問了:這到底是哪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敢這麼說?他在太平間長大,瘋狂熱愛小說,高考落榜從醫他,就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60年代,浙江海鹽縣的某醫院裡,總能看到兩個小男孩四處遊蕩。他們哪兒都去:診室、病房、手術室、太平間……。因為父母都是醫生,餘華和哥哥的童年在醫院裡度過,小學四年級時,餘華全家搬到了醫院的職工宿舍,他家對面就是太平間。
  • 《活著》的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經歷了什麼?
    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因此,他從小在醫院長大,對酒精和馬爾弗林的味道習以為常,對太平間毫無恐懼,而在成年後,因為他一直沉浸在小說閱讀中,高考落榜,所以父母就將其安排到了醫院做牙醫,而且一拔就是五年。
  • 餘華: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為何能寫出《活著》?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向死而生」,我認為餘華就是這樣的人,在早年的生活中,他不止一次的「死」過了,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在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在了這本《活著》之中。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長大,曾被連續退稿,8部作品竟寫死29人
    關於作家餘華,我們應該都聽說過,作為當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影響深遠,那麼他本人又有什麼故事呢?從小在太平間長大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棄醫從文餘華中學畢業時,沒能考上大學,於是在父親的安排下,他做了牙醫。但是後來厭倦了這份工作,想要到文化館去寫作,這樣就有了大把時間創作。終於,過了5年後,在拔了上萬顆牙齒後,他實在是不想再拔牙了,就辭掉了工作,專心寫作。
  • 《活著》作者: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這個人,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餘華而他也對那句魯迅的批評做出了解釋:「魯迅寫了《狂人日記》,沒想到這篇小說出來以後那麼的有名,後來他就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遭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這個人,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而餘華這一拔,就是五年。棄醫從文,被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在拔了上萬顆牙後,餘華實在不想拔了。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悽慘,在餘華的小說裡用生動真實的手法表現出來,讓所有人看了都為之感到悲憫。因為童年的一切見聞,幫助餘華成為了一位擅長描寫苦難的作家,同窗好友莫言稱讚他是:「殘酷的天才」。《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在餘華還不到1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的縣城。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遭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
    一、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餘華小時候的家境還算可以,他的父親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當一名外科醫生,所以舉家搬到了一個叫海鹽的小縣城。因為當地急缺醫生,餘華的父親很忙,他小時候很少見到父親,後來醫院給餘華的父親分了一套職工宿舍,而這次的搬家,直接影響了餘華後來的寫作風格,因為新家的對面就是太平間。
  • 餘華:太平間長大,被連續退稿5年,他用8部小說寫死了29個人
    他告訴董卿,自己闖了禍之後,會到家門前的稻田裡藏起來。父親來找他的時候,他就會發出哭聲,給他一個"信號彈",讓他知道方向在哪裡。但是有時候,餘華躲在田野裡,父親可能在做手術沒有來,他就在那裡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父親沒有來找自己,就只好灰溜溜地回家了。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有次一個人跟他說,他們要做一個雜誌,給我們寫一篇東西,他就給他寫了《狂人日記》, 沒想到這篇小說出來以後那麼的有名,後來他就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他出生於浙江的一個小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名牙醫,按道理來講,他應該過著平淡的生活,但是,他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工作,舉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縣的小地方。而餘華的人生也就因此改變。在搬家之後,餘華的家就住在太平間對面,從小他就面對著人的生死離別。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不過,對於這個看上去平淡的工作,他並不感興趣,反而對於小說的熱愛日漸增強。他愛看小說,也想寫出自己的作品,於是他便毅然決然的辭了職,開始在家創作。甚至,在8篇作品中,就有29個人死亡。他越寫越憤怒,甚至他的精神開始崩潰,連做夢都在殺人。這樣的狀態他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有一天在夢中他站上了處決臺。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投稿5年都被退,8部作品寫死了29人
    他和他們站在同一高度發表意見。此外,他這樣說是因為,作為一名作家,他對世界的理解與他們完全不同。餘華出生於1960年,在太平間長大。他童年的經歷對他的成長有很大影響。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餘華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沒有實現他的人生夢想。當時,他不是外科醫生。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投稿5年都被退,8部作品寫死了29人
    更加重要的是,餘華在文壇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是站在和他們相同的高度來評論。此外,他這樣說,是因為他身為文學家,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01在太平間長大餘華出生於1960年,小時候的經歷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敢批莫言魯迅
    在某一日,記者隨機採訪,那人聲稱自己曾跟莫言同舍友2年,他說莫言曾經對他說過自己的創作過程,比他所寫的內容還要浮誇,就比如《生死疲勞》其實也就花了40多日,不要太信以為真。不僅如此,他還強調,魯迅能走入文學世界,純屬偶然。到底是誰敢對中國近現代兩名文學巨匠大放其詞?
  • 餘華:守著太平間長大,從牙醫改行作家,寫死29條人命後,火了!
    因為父親是醫生,宿舍就是在醫院,而且離太平間近在咫尺。太平間常有的生離死別、悲天蹌地,深深地刻在了小餘華的腦海裡,讓他對生命的來去產生了濃厚興趣。當代醫生不僅受尊敬,收入也不菲,七十年代的醫生薪水低,沒有紅包,不過薪水不低,日子也是很滋潤的。
  • 《活著》作者餘華: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後,他火了
    調侃了莫言也就罷了,而接下來的一句話更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捏一把汗:「魯迅走上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這個人是有多大的勇氣能夠說出這句話呢?這個人究竟是誰呢?餘華連續寫了5年的稿子,無一例外,全都退回。剛開始的寫作信心也被打擊得所剩無幾,這樣的心情當然也影響了他的文章風格。8部小說寫死了29人後,他火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小說成為了他情緒的出口,餘華那段日子寫過的8篇小說裡有29個人被他寫死了。
  • 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連續5年投稿被退,卻把張藝謀推上職業巔峰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人在漫長的時光中,如何掙扎地、拼盡全力地活著,這背後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餘華的童年生活,那時的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連續5年投稿被退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一家人住在縣醫院的宿舍裡,從家門到廁所,中間隔了一個太平間,在餘華的記憶中,他常常跑去太平間睡覺,因為那裡的水泥床涼快。
  • 餘華號稱「冷酷作家」,8篇小說寫死29人,唯獨一本小說大團圓!
    餘華可能稱得上是中國文壇最冷酷的作家了,因為死在他筆下的角色實在是太多了。據不完全統計,餘華開始寫作時,前8部作品中一共死了29個角色,都是非正常死亡。餘華運筆如刀,劃開了歷史的遮羞布,將一幕幕人間慘劇呈現在讀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