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純文學作品能夠銷量破千萬,在中國都是罕見的,特別是現當代文學。中國在海外名聲最大的作家之一餘華就成為了這樣的人,截止到2019年,餘華的小說《活著》就突破了2000萬冊的銷量。
有了這樣的成績在當代中國可謂是文壇的佼佼者,就連茅盾文學獎《白鹿原》都不能與之堪比。當然了陳忠實已經仙逝,長江後浪推前浪,莫言率先獲得了最具文學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儘管如此,莫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沒有達到《活著》這樣的銷量熱度。
為此,作為餘華同窗的莫言說道;餘華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多我一半。
《活著》是一部講述現代農村題材,飽含對農民疾苦同情的一部現實小說,它的寫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餘華文學創作的高峰,1998年因為這部小說,餘華獲得了來自歐洲的格林扎納卡費文學獎。
在九十年代中國文學剛剛恢復興盛之際,餘華可以說是最先走向國際的中國當代作家之一。憑藉此小說,可謂聲譽最旺,一時間風頭無兩。然而在接下來的新千年中,餘華因疾病而中斷寫作,此時賈平凹、莫言、蘇童等作家先後追逐,成為新先鋒創作者。
真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一般來說都擁有強大的創作能力和獨到原創的文藝天賦。對於中國作家來說,莫言、餘華、閻連科、賈平凹等都具有這樣的能力。然而諾獎最終選擇了莫言,而漏掉了其他也也很優秀的中國作家,這不得不說是能力與運氣的共同使然。
賈平凹與莫言同屬鄉土現實型作家,而餘華相對更加獨立,國外評論家認為餘華即是中國的司湯達,也是海明威。甚至還會把餘華比作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餘華寫現實作品時,最接近中國現代文學之父魯迅,被廣泛認為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因而在餘華筆下,來自全世界的讀者都能看到他人道關懷和同情底層人的文藝情懷。
但無論如何,餘華的文學影響力在新千年後,都在日漸下滑,特別是阿來《塵埃落定》、賈平凹《秦腔》、王安憶《長恨歌》、蘇童《黃雀記》、莫言《蛙》、畢飛宇《推拿》等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後,遲遲不見餘華的獲獎消息。
如果說是牆倒眾人推,餘華在這樣的文學背景下,可以說是真正到了日薄西山。無緣茅盾文學獎,更無力衝刺諾貝爾文學獎。儘管《第七天》和《兄弟》收穫了不大不小的讚譽,可是文學界也似乎把他忘記了。這就是社會化或者商業化的文學現象吧,但真正的文學其實並沒有消失。
除去文藝界和專家的評判,個別作家友人還是「重」情分的。莫言、畢飛宇都很期待餘華新作,能再次激蕩平平淡淡的文學界。不過,創作進入低潮的餘華並未為世界帶來新的文學衝動。
落魄文人的頭銜時刻籠罩,但靠著現有成績的餘華在讀者之中的地位卻很「奇異」。
這就要說到他的那部老經典《活著》。時間進入21世紀,文學的競爭也進入新的階段,除卻以北島、芒克為代表的朦朧派詩歌,小說創作一直熱度超高,純文學進入激烈競爭階段,世界文學的比拼更是進入白熱化。在東亞村上春樹、中東帕慕克、西方米蘭昆德拉,都無一例外地把守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下的文學高峰。
前輩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經典,法國《讀書》雜誌兩天賣出數百萬冊,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堪比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至今為止已經拿下全球5000萬冊銷量。回首國內,賈平凹成為為數不多可以走進當代世界文學史冊的本土作家,莫言破天荒為中國文界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然而他們的書在讀者之間並沒有形成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作用。
論及銷量,莫言乃至賈平凹都沒有哪部書可以與「過氣」的作家餘華相提並論。儘管《廢都》的盜版銷量奇高,但也終因為賈平凹以當代「《金瓶梅》」劍走偏鋒,這本書沒有走向臺面。故而,餘華的《活著》依然是當代中國文壇的奇蹟。銷量上的「皇冠」。
《活著》這部書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書中的福貴成為破落戶或者地痞流氓逆襲人生的榜樣,也成了看破生死,勇敢面對災難的底層人集中代表。除了感天動地的小家故事,還成為人類對抗社會與不確定的社會現象的行者。
儘管與當代社會不相吻合,但人性的力量在餘華筆下煜煜生輝。農村生活經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是陌生的,但感情的糾葛變化是人類社會的根本現象。據統計,這部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書的小說《活著》已經成為年輕讀者最愛的純文學作品之一。
越來越多的年輕讀者和「90後」加入到閱讀《活著》的大軍中。
當代純文學作品中餘華的《活著》已經突破2000萬冊銷量,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學讀物。前諾獎作家莫言面對餘華如此奇高的銷量感嘆道;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卻多我一半。截止今天,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多數因為他強大的創作能力,可以說是與賈平凹同為產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然而餘華相反,他的作品風格不成系統,而且產量很低,在日趨競爭的多產環境下,被邊緣化現象也日漸加劇。但是一部《活著》仍然在加速進入一輩輩、一代代剛剛成年的小讀者之中。
最後你是怎麼看到餘華《活著》和當代文學的關係,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歡迎討論!關注作者,精彩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