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即是有緣,閱讀本文前,請您點一下「關注」,會有更多精彩免費分享給您,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小鎮青年棄醫從文
1961年,一位母親帶著個年僅1歲的兒子,從杭州來到一個只有8000人口的小縣城——海鹽,為了和她的丈夫團聚。
丈夫是當地的醫生,一家三口就住在醫院的職工宿舍裡,而這個小男孩,從小就在醫院裡旁觀著人世間種種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這對他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小男孩的名字,叫餘華。
1977年,餘華中學畢業,有幸參加了國家剛剛恢復的第一次高考,只可惜,他落榜了。
父親嘆了口氣,憑藉自己當了多年的醫生身份,給餘華找了個牙醫的工作。
餘華上班第一天,連培訓都沒有就直接上崗了,他的師傅也同樣是土路子出身,過去怎麼學的,現在就怎麼教餘華。他說:「你看我來一遍,下一個就你幹了。」
從那天開始,餘華當起了牙醫,一幹就是五年,這五年裡一共拔了一萬多顆牙。他曾說:「我知道世界上什麼地方最沒有風景,就在嘴巴裡。」
沒有病人的時候,他就經常站在臨街的窗前,看著對面文化館工作的人,整天遊手好閒地在大街上走來走去,讓他十分羨慕。
後來,他終於決定,要效仿魯迅棄醫從文,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夠進入文化館。
1983年,餘華開啟了他的小說生涯,當時的他並沒有寫作經驗。他拿著一本《人民文學》雜誌來看,什麼時候逗號,什麼時候句號。大概看了兩頁,餘華覺得這就行了,寫!
誰知寫了兩年還真寫出了點名堂,他的短篇小說被雜誌社刊登發表,他在小縣城裡也有了些名氣。
25歲的餘華終於如願被借調到了海鹽文化館工作,同樣在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銀春。餘華憑藉自己一點小小的名氣,俘獲了潘銀春的芳心。
1986年,餘華受邀赴京參加《北京文學》的筆會,他將自己的新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交給著名文學家李陀審讀,李陀看完後說:「你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
李陀的話,給了餘華巨大的動力,他想寫出一部更好的作品,在文學圈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但餘華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妻子潘銀春的支持,她只想和餘華在小縣城裡相夫教子,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在家庭和寫作面前,餘華最終選擇了後者。第二年,餘華再次北上,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莫言、劉毅然是他的同班同學。在這個班上,餘華遇見了將會影響他一生的人——他的第二任妻子陳虹。
陳虹成就了餘華,也成就了《活著》
陳虹是一個詩人,留著一頭烏黑的長髮,灑脫的氣質外加成熟女性的魅力,讓餘華一見傾心,若不是自己已婚,定會有一番轟轟烈烈的追求過程。
1991年,越來越嚴重的分歧,讓餘華和妻子潘銀春的婚姻走到了終點。餘華收拾起自己的全部家當,再次返回了北京。
由於窮,餘華在北京只租了個9平米的小房子,屋裡除了床和一張桌子,基本上放不下任何東西。但也因為這間小屋子,讓餘華和陳虹的感情又進了一步。
陳虹常常趁周末時候,來幫餘華收拾屋子,兩人一起討論寫作。雖然窮苦,但有佳人陪伴,餘華的內心充滿著幸福。
與前妻離婚不到半年,餘華就與陳虹領了結婚證。
為了改善兩人的生活,餘華打算打破以往短篇小說的拘束,寫一篇更優秀的長篇小說。也許是要求太高,新作品的創作過程並不順利,餘華一個人埋頭走遍了周圍的大街小巷,仍沒有獲得任何靈感。
看著一籌莫展的餘華,陳虹坐在旁邊安撫他說:「既然第三人稱寫的不好,要不試試第一人稱呢?這樣小說的代入感更強。」
這句話一下子打開了餘華的心結,原來自己寫作的天花板,就在這裡。他將一切推倒重來,用第一人稱重新寫。
用了一年的時間,餘華終於寫完了這部小說,他給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活著》。
因為《活著》,讓餘華顛覆貧窮,版稅斬獲1550萬
一日清晨,一陣緊促的敲門聲吵醒了熟睡中的餘華和陳虹。一位導演激動地站在門外對餘華說:「我要拍這部《活著》。」這位導演叫張藝謀。
張藝謀用25000元,買下了《活著》的拍攝版權,當時的25000能在北京買好幾套房子。餘華將這些錢蓋在枕頭底下,開心地樂了好幾天。
這部電影版《活著》自上映後,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等獎項。小說也成為各大書店爭相熱捧的暢銷書,餘華的名字火遍了大街小巷,一年的版稅就高達1550萬。
近幾年受到網絡文學的衝擊,經典文學的境遇大不如前,但餘華的《活著》至今仍暢銷不衰,去年登頂京東圖書暢銷榜榜首,截止目前銷量已突破2000萬冊。
連莫言都感慨地說:「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希望自己以後不要寫些可發可不發的作品,要寫出像餘華的《活著》這樣的作品。」
《活著》是一本充滿血淚的小說,餘華通過描寫一位農村人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在家境破敗,親人離去的巨大苦難下仍然抱有活著的希望。
餘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如果你曾體會過生活的苦難,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因為你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沒有體會過,你也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會讓你更懂得珍惜當下的生活。
本書精裝珍藏版,僅需28元,一盤乾鍋豆腐的錢,能讓你找到人生的意義,找到苦難之下生活的勇氣和希望。戳下方圖片了解本書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