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魯迅後又一作家棄醫從文,寫小說暢銷2000萬,莫言:影響比我大

2020-12-05 千熙雲

相逢即是有緣,閱讀本文前,請您點一下「關注」,會有更多精彩免費分享給您,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小鎮青年棄醫從文

1961年,一位母親帶著個年僅1歲的兒子,從杭州來到一個只有8000人口的小縣城——海鹽,為了和她的丈夫團聚。

丈夫是當地的醫生,一家三口就住在醫院的職工宿舍裡,而這個小男孩,從小就在醫院裡旁觀著人世間種種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這對他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小男孩的名字,叫餘華。

1977年,餘華中學畢業,有幸參加了國家剛剛恢復的第一次高考,只可惜,他落榜了。

父親嘆了口氣,憑藉自己當了多年的醫生身份,給餘華找了個牙醫的工作。

餘華上班第一天,連培訓都沒有就直接上崗了,他的師傅也同樣是土路子出身,過去怎麼學的,現在就怎麼教餘華。他說:「你看我來一遍,下一個就你幹了。」

從那天開始,餘華當起了牙醫,一幹就是五年,這五年裡一共拔了一萬多顆牙。他曾說:「我知道世界上什麼地方最沒有風景,就在嘴巴裡。」

沒有病人的時候,他就經常站在臨街的窗前,看著對面文化館工作的人,整天遊手好閒地在大街上走來走去,讓他十分羨慕。

後來,他終於決定,要效仿魯迅棄醫從文,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夠進入文化館。

1983年,餘華開啟了他的小說生涯,當時的他並沒有寫作經驗。他拿著一本《人民文學》雜誌來看,什麼時候逗號,什麼時候句號。大概看了兩頁,餘華覺得這就行了,寫!

誰知寫了兩年還真寫出了點名堂,他的短篇小說被雜誌社刊登發表,他在小縣城裡也有了些名氣。

25歲的餘華終於如願被借調到了海鹽文化館工作,同樣在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銀春。餘華憑藉自己一點小小的名氣,俘獲了潘銀春的芳心。

1986年,餘華受邀赴京參加《北京文學》的筆會,他將自己的新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交給著名文學家李陀審讀,李陀看完後說:「你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

李陀的話,給了餘華巨大的動力,他想寫出一部更好的作品,在文學圈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但餘華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妻子潘銀春的支持,她只想和餘華在小縣城裡相夫教子,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在家庭和寫作面前,餘華最終選擇了後者。第二年,餘華再次北上,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莫言、劉毅然是他的同班同學。在這個班上,餘華遇見了將會影響他一生的人——他的第二任妻子陳虹。

陳虹成就了餘華,也成就了《活著》

陳虹是一個詩人,留著一頭烏黑的長髮,灑脫的氣質外加成熟女性的魅力,讓餘華一見傾心,若不是自己已婚,定會有一番轟轟烈烈的追求過程。

左1是陳虹

1991年,越來越嚴重的分歧,讓餘華和妻子潘銀春的婚姻走到了終點。餘華收拾起自己的全部家當,再次返回了北京。

由於窮,餘華在北京只租了個9平米的小房子,屋裡除了床和一張桌子,基本上放不下任何東西。但也因為這間小屋子,讓餘華和陳虹的感情又進了一步。

陳虹常常趁周末時候,來幫餘華收拾屋子,兩人一起討論寫作。雖然窮苦,但有佳人陪伴,餘華的內心充滿著幸福。

與前妻離婚不到半年,餘華就與陳虹領了結婚證。

請點擊輸入餘華一家三口圖片描述

為了改善兩人的生活,餘華打算打破以往短篇小說的拘束,寫一篇更優秀的長篇小說。也許是要求太高,新作品的創作過程並不順利,餘華一個人埋頭走遍了周圍的大街小巷,仍沒有獲得任何靈感。

看著一籌莫展的餘華,陳虹坐在旁邊安撫他說:「既然第三人稱寫的不好,要不試試第一人稱呢?這樣小說的代入感更強。」

這句話一下子打開了餘華的心結,原來自己寫作的天花板,就在這裡。他將一切推倒重來,用第一人稱重新寫。

用了一年的時間,餘華終於寫完了這部小說,他給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活著》。

因為《活著》,讓餘華顛覆貧窮,版稅斬獲1550萬

一日清晨,一陣緊促的敲門聲吵醒了熟睡中的餘華和陳虹。一位導演激動地站在門外對餘華說:「我要拍這部《活著》。」這位導演叫張藝謀。

張藝謀用25000元,買下了《活著》的拍攝版權,當時的25000能在北京買好幾套房子。餘華將這些錢蓋在枕頭底下,開心地樂了好幾天。

這部電影版《活著》自上映後,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等獎項。小說也成為各大書店爭相熱捧的暢銷書,餘華的名字火遍了大街小巷,一年的版稅就高達1550萬。

近幾年受到網絡文學的衝擊,經典文學的境遇大不如前,但餘華的《活著》至今仍暢銷不衰,去年登頂京東圖書暢銷榜榜首,截止目前銷量已突破2000萬冊。

連莫言都感慨地說:「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希望自己以後不要寫些可發可不發的作品,要寫出像餘華的《活著》這樣的作品。」

《活著》是一本充滿血淚的小說,餘華通過描寫一位農村人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在家境破敗,親人離去的巨大苦難下仍然抱有活著的希望。

餘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如果你曾體會過生活的苦難,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因為你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沒有體會過,你也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會讓你更懂得珍惜當下的生活。

本書精裝珍藏版,僅需28元,一盤乾鍋豆腐的錢,能讓你找到人生的意義,找到苦難之下生活的勇氣和希望。戳下方圖片了解本書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好物分享|《活著》作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眾所周知,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家喻戶曉。談到魯迅棄醫從文時,他說:「魯迅走上文學,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根據我讀了魯迅那麼多作品,我相信魯迅還沒那麼幼稚,認為他能夠救國救民,拯救民族的靈魂。誰都拯救不了,民族的靈魂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拯救得了的。」而且他還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 莫言:我願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這一部短篇小說!
    五年後記者對莫言先生對五年來是生活和寫作狀態進行訪問,以當時華山先生畫人物,吳悅石先生畫上風景,莫言題詩的《翰墨三人行》展覽為起點。而這句話就來自於這段訪問,莫言對記者"之前有記者說您這五年沒怎麼出過作品,然後您就說,其實您一直都是在寫,能跟我們說下這五年來您的寫作狀態嗎?"
  • 魯迅「棄醫從文」不為人知的因素
    編者按:魯迅為何棄醫從文?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因素影響他作出這一決定?且聽魯迅研究專家張映勤先生為讀者剝絲抽繭,一一道來。本書系作者研究魯迅的隨筆集,內容涉及多年來魯迅研究中不被人注意的話題,如:魯迅、周作人兄弟反目問題,朱安出售魯迅藏書風波,魯迅為什麼不回紹興,「棄醫從文」新解,魯迅為什麼離開北京,魯迅的仕途、文憑與學歷、職務與職稱等,許多內容系魯研界多年忽視的問題。作者從新的角度,以平實的語言力圖走近真實的魯迅。文 | 張映勤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 在日本學得好好的,魯迅為什麼要棄醫從文?這正是魯迅偉大的原因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先生解釋過他在日本棄醫從文的原因。那是在1905年的一堂醫學課上,學校播放了一部幻燈片。魯迅看到裡面有一名中國同胞即將被日本人斬首,而邊上無數圍觀的中國人一臉麻木,魯迅猛然醒悟:「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度,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
    棄醫從文魯迅,原名周樹人 (1881年——1936年),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
  • 魯迅為何棄醫從文,他的鄉土小說皆做了最好的詮釋
    魯迅為何棄醫從文,他的鄉土小說皆做了最好的詮釋一群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在觀看教學影片,片裡播放日本戰勝俄國的內容,其中一個片段是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看的中國人卻高呼「萬歲!」,從此魯迅棄醫從文。
  • 莫言:我願意用我全部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
    因此,莫言才打比方說:"我願意用我全部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如果能寫出《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這不僅是莫言的謙虛,更是對這魯迅的膜拜和尊敬。他是魯迅到今天,提到魯迅這兩個字,不可能會有誰給出"誰是魯迅"的回答,在他逝世八十多年後,人們對魯迅依然懷有高度的敬意。
  • 棄醫從文的文學大家們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故事,相信讀過他的散文名作《藤野先生》的讀者都很熟悉了。魯迅留學日本,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期間,一次上課看幻燈片時,看到了令他為之震驚、羞愧的場面:一些中國人麻木地欣賞著同胞被殺。這件事強烈地刺激了他:做一名作家用文章喚醒精神麻木的國人,遠遠勝過做一名醫生醫治好國人的生理疾病。於是他毅然做出了這個改寫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大抉擇。
  • [關於魯迅的資料]棄醫從文
    [關於魯迅的資料]棄醫從文 2011-11-11 17:44 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出現,他是誰
    但要說影響力,那自然還得是前輩魯迅。魯迅先生在現當代文壇的影響力幾乎無人可比,甚至自民國以來我國文壇有半數作家都是深受魯迅的影響,不止在國內,即便在世界範圍,魯迅的名氣也超乎尋常,一度成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韓國學者認為魯迅和卡夫卡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而在日本這個文學相當興盛的國度,魯迅更是受到了空前的歡迎。
  • 魯迅:他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
    你的每一個贊,都是小編努力的動力魯迅: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叫做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魯迅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小編記得還有一個以魯迅命名的的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由此可見,魯迅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刻的影響。魯迅: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
  • 好物分享|《我是貓》:這本書的主角是貓而已,卻導致了魯迅棄醫從文
    而我國也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作家,那就是魯迅先生,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是棄醫從文,那你知道是因為什麼棄醫從文的嗎?最後導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就是夏目漱石的一本小說《我是貓》。當年力圖用文字喚醒國民的魯迅,就對這本書讚嘆不已,稱之為「天下無雙」的神作,當年廢寢忘食地閱讀,他在《周作人日記》裡的記錄,足以看出對這本書的狂熱程度:「2日,晴,午後讀《我是貓》;3日,晴,牙痛,讀《我是貓》;4日,晴,讀《我是貓》;5日,晴,讀《我是貓
  • 莫言和魯迅誰的小說寫得更好呢?
    當然他除了雜文之外,那麼他還寫了很多精彩的短篇小說,例如《阿Q正傳》、《故鄉》、《藥》、《孔憶已》等等,非常優秀的小說。魯迅的很多作品,那都是充滿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在他同時代的作家中,那是比較少見。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魯迅一直穩坐近現代文學的第一把交椅。
  • 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的隱情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魯迅給我的感受(2)——思想為筆,棄醫從文!
    請打開我的主頁從頭開始看我的這系列文章,不然你會脫節。在談到國學大師魯迅的時候我的文筆也有所振動,因為他的思想如果不經歷一些事一些人你是完全體會不到的,有些文章的內容並不是說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作為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可以說棄醫從文改變了其人生軌跡,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包括我。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並不能忘記魯迅的文章,在我看來魯迅的文章在當今社會仍然很實用。我們都知道魯迅在日本留過學,當時讀藤野先生和現在讀藤野先生兩種感受。1906年魯迅毅然決定棄醫從文。
  • 決意要學好西醫救治與父親一樣病人的魯迅,為何又棄醫從文了呢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繼魯迅後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是他
    ,連科在後我們都知道,當魯迅的文學走進日本時,日本的文壇可以說是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借鑑之處,曾經在夏目漱石、太宰治等日本文壇元老級作家的影響下,日本文壇在世界都是獨樹一幟,像美國一樣,很難有外國作家的作品走進日本讀者之間。
  • 魯迅:棄醫從文,筆耕不輟,終成一代文學宗師
    古有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三國有徐庶棄武從文,現代有魯迅棄醫從文。魯迅的棄醫從文,改變了魯迅的人生軌跡,成就了一代文學宗師。本文將深度分析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經過和前因後果,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次文藝復興運動,席捲歐洲,影響極大。歐洲如此,那時的中國也需要一場新文化運動,需要愛國文人的積極參與。由此可見,棄醫從文,是魯迅思想的第二次轉折,這也為他以後的人生發展指明了道路。
  • 魯迅為什麼會選擇「棄醫從文」?談我眼中的魯迅
    ——毛澤東印象的魯迅先生,總是在各種書面的半身像中,穿一襲中式的長衫,臉頰瘦削,頭髮根根豎立,表情嚴肅,再加上他尖銳的文筆,老使我懷疑他是一個身材高大後來看到了更多的魯迅先生的照片,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麼一幅:照片中的魯迅先生身子側坐,眼窩浮腫,臉頰深陷,顴骨突出,整個人比以又瘦了一圈
  • 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為什麼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出國留學和後來棄醫從文,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和民族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