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南閣水哥
昭明太子蕭統,是歷史上最值得同情的一位皇室成員。英年早逝,給南梁留下了不穩定的局勢。但他更重要的是編撰了《昭明文選》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讓許多人的作品得以保留,其中最獨特的是一組無名氏創作的古詩,一共十九首,故謂之《古詩十九首》。
最妙的一點是,雖然沒有找到古詩的作者,但後世的名家給予這組詩非常的高的評價,比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盛讚:「五言之冠冕」。這果然是非同凡響之詩。
明明告訴你了,他們是無名氏。古詩的作者已經不可考了,為何又要問作者是誰呢?很簡單,這不是我想知道的,而是歷代的文人都在尋找的答案。他們不是為了爭辯作者是誰,只是為了顯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多高而已。訓詁學的本質就是掉書袋。
劉勰首先參與了這場猜謎遊戲之中。
《文心雕龍 明詩》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
西漢的枚乘、東漢的傅毅都各自「認領」了一篇,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感到開心?
其後,鍾嶸的《詩品》也給出了他的猜測,這一次是曹植和王粲。
其實也不用猜測了,高手在民間這句話真的不會錯。單論詩文質量,枚乘和傅毅都是他們那個時代最傑出的漢賦高手。可是若論五言詩水準,和《古詩》還有所差距。
而曹植和王粲出生的時代和《古詩》又有一點差距。
曹植寫過《送應氏》,當時洛陽已經被董卓焚毀,所以他所見到的是「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中野何蕭條,千裡無人煙」。顯然與《古詩》中的洛陽城富麗堂皇,王公貴族遊街晚宴的形象不一致。就可以將這兩位排除了。
當然這裡要明確一點,古詩並不是一人所作,但是所作的時代和風格內容大體相同,表明作品生成的的時期相近大體上判斷在漢順帝到漢獻帝之前這段期間。所以大家就不用猜作者了。
通過作品,《古詩》的作者很可能是那個時代的中下階級的文人。因為在作品裡看到了大量的離別哀怨之情。東漢是察舉制,
選舉於郡國屬功曹,於公府屬東西曹,於天台屬吏曹尚書,亦曰:&34;。凡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不得察舉孝廉。
而到了漢靈帝,因為財政困難,開始了賣官鬻爵的「風俗」,國家開始走向了敗壞而讓這些中下層的讀書人失去了上升通道,於是就有了更多的「遊子」和「蕩子」。當他們週遊四方的時候,看到的是原來同窗好友就因為家中有錢,或者是其他的途徑進入了仕途,而自己卻依然是一個窮書生的時候,不免傷感之情蓬勃而出。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
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明月皎夜光》
同樣的人、同樣的書卻沒有同樣的結局。人生的失意也就註定了東漢王朝昏昏欲墜的天下大勢。人生如此,社會亦如此。
除了在外思鄉,而家中的妻子也想念在外的丈夫。這種閨怨之作在詩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寫作題材,而五言詩更加讓閨怨變得更加真切。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雖然這是從《詩經 大東》中化用而出,但從語境和意象上更是勝出。再來看《明月何皎皎》一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這種思家不回的遊子對著月光而觸動的鄉愁,是不是讓人感到,李白的《靜夜思》、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都有那麼一點點影子呢?詩人之間的共情並不會因為時代的久遠而忘卻。
有人說《古詩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詩的巔峰,我覺得這個評價有點過頭。但是作為五言詩的成熟階段來看,倒是一個客觀的評語
不少人有所疑惑,為何《古詩十九首》讀起來一點都不累,只要一讀就基本明白 他在說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接地氣和煙火味。
曾經高高在上的文人,不屑於用勞動人民聽得懂的詞語遣詞造句,這就形成了漢賦和樂府詩的恢弘龐大的氛圍以及佶屈聱牙的用字用典。這本身對於詩歌的發展和普及是一個非常大的弊端。不是說生僻不好,而是你無法讓平民很快的理解你到底要什麼,自然束之高閣,然後逐漸被世人所遺忘。再華麗的衣服,沒有人能穿,那註定不是一件好衣服,就是這個道理。
不加雕琢、貼近自然、紙短情長、感情鋪排直陳而又婉轉。這大概就是《古詩》帶給人們的一切美好的想像。
不用名家,只要真情實感,一樣可以創造屬於他們的詩人世界。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走自己的路,讓後來人去品吧。
創造的一個時代的傳奇,正是那些默默無聞的無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