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師,他不僅在小說創作上的成就斐然,他還是一位散文大家。賈平凹先生低調冷智、謙和厚道,他是一位世間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獨行者。
這本書是賈平凹普世觀的表現,淡然從容,對生活坦然無畏,用樂而忘憂苦中作樂的任性態度來向生活致敬。書中寫情感、談社會、聊愛好、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書籍封面上印有一句「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寥寥幾個字,卻觸動了我的內心。在我看來,人生其實是一場苦修行,而我們需要不斷苦中作樂,盡力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都是孤獨的行路人,或許在某個路段中有搭伴一起行走的人——但,內心世界呢?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並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致使只能孤單一人。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做些長嘯,猶如我們看到的獸。
在這芸芸眾生中,我們每個人都獨特著,又平凡著。正如世上沒有兩片葉子的脈絡是完全一樣的,人也是如此。可又都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兩隻手,兩條腿,乍一看,似乎都沒什麼區別。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在這數年光陰中,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本書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孤獨地走向未來。生命的睿智——從容是真。第二章,默默看世界。人世的悲心——寬釋是福。第三章,獨自走一走。大地的魂靈——有敬無畏。第四章,獨處的安寧。萬物的情懷——樂以忘憂。第五章,自在的禪意。天空的禪意——行於天下。
最讓我觸動頗深的是第一章中的《人病》篇,作者因肝病而受到別人當面與暗地裡的嫌棄,哪怕是他用過的東西,也擔心會有傳染的可能性,而立馬被損毀。
書中原句是這樣描述的,「當他們用滾開的熱水燙泡我的衣物,用高壓鍋蒸燻我的餐具,我似乎覺得那燙泡的、蒸燻的是我的一顆靈魂,我成了一個廢人,一個可怕的魔鬼了。」
喜歡獨處是個人的選擇與喜好,簡單來說,是具有主動性的。然而被迫離群,孤單一人,這種感受卻讓人難受異常,是具有被動性的。所以孤獨本是個中性詞,如何定義,如何對待,卻憑個人。
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我很喜歡賈平凹先生的人生觀,看人看事,接人待物。無論是自己過往的,還是他人經歷的,都持著冷靜的態度。而這份冷靜,並不是「事不關己,就高高掛起」的冷漠狀態。
提到自在獨行,驀地讓我想起蘇軾的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古有東坡先生的吟嘯獨行,如今又有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
其實並不一定獨行方能自在,自在便一定要獨行。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然而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寧靜。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說過,「世人在提到「孤獨」一詞時,往往含帶同情和憐惜,如同霧裡看花,根本謬解了當事人的心境。孤獨是種大自在——你若讀懂這句話,就懂了孤獨,也懂了自在。」
希望大家看完這本書以後,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找到一些共鳴。願人生從容,即便獨行也自在。
作者:龔天倫
本文為原創文章,首發於百家號「知書達影」,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