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傳統文化,要分清「傳」和「承」

2020-11-26 光明網

  作者: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葛劍雄

  中國人一般把流傳下來的一些方式行為稱為風俗。其實,「風」和「俗」是有所不同的。

  2000多年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引用當時已經存在的諺語「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它的意思是講,如果從一個地方走出去一百裡,就會發現這個「風」已經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裡,會發現「俗」也變了。可見,「風」和「俗」不一樣,「風」影響的範圍比較小,「俗」存在的範圍比較大。當然,這個一百、一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字,而是一種象徵性表示。

  什麼叫「風」?「風」是流行、時尚,它的變化比較快,傳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影響的範圍也比較小。新的「風」來了,往往就會取代舊的「風」。今天也是這樣,網際網路上新出現的詞我們可能還沒有弄明白,過兩天就不見了,因為新的詞又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為習慣、方式。少數的「風」因為影響大,大家需要它,就會延續下來。延續下來的就稱之為「俗」,是一種方式,存在的時間長,影響的範圍廣,所以比較穩定。這些「俗」再延長下來、更加穩定,就成了傳統。

  這裡,我要講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傳」和「承」。傳統文化,不是一陣「風」,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已經長期存在、可以起長期作用,它的範圍也比較大。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把「傳」和「承」區分開來,一方面堅持無條件、有意識地「傳」,另一方面要有選擇、有條件地「承」。我們這樣做了,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在我們國家發揮作用,也可以為世界提供有益的經驗。

  外來文化和新文化衝擊,動搖傳統文化存在根基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定義。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觀點,文化是人類群體在長期生活、生產、生存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藝術、政治、宗教等。文化的產生和當時的地理環境、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係,包括某一特定群體在特定空間和時間裡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生存的方式、行為規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及相應的規則制度,還有與之相適應的物質和精神產物。

  過去所有的文化,並不是都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有的文化曇花一現,還有一些雖然長期存在卻得不到主流社會的承認,甚至經常要被千方百計地消滅。我們現在講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已經形成的、長期的、穩定的、佔主流的文化。再進一步,可以理解為一種觀念、一種制度、一種理論,甚至有可能成為一種信仰。

  今天,為什麼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原因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社會基礎的變化給傳統文化存續帶來了危機。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長期存在的農業社會、中央集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專制的價值觀。這個基礎變了,這種文化就難以存在下去。

  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在農業社會沒有什麼問題。那時候,家族世代種田,沒有社會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在,不遠遊」是對的,也是當時的需要。到了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通信技術發達、交通便利,「父母在」為什麼不能遠遊?遠遊既不影響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響父母在有需要的時候得到醫療和其他支持。而且,為了尋求知識、尋找工作機會,很多人必須遠遊。時移世易,當社會出現一系列變化後,在原來特定時空條件下產生的文化,確實會面臨適用的問題。

  第二,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是宗教。

  有的學者認為儒家是宗教,我不贊成這種說法。任何宗教都有神,儒家誰是神?孔子是神嗎?孔子自己都不信神。宗教要有一套宗教儀式,儒家有什麼儀式?祭孔儀式是後來慢慢加上去的,當時沒有。宗教是不需要懷疑的,總是對的,但孔子是接受學生提出疑問的。

  正因為儒家不是宗教,現在就遇到了挑戰。宗教的信仰是不需要問為什麼,只要宗教本身不發生變化,就還能夠起作用。但是,儒家的學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宗教,所以是可以被質疑,可以討論為什麼,可以改變的。

  第三,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新文化的影響和衝擊。

  歷史上,中國沒有真正受到過強有力的外來文化影響,沒有一個強大到足以和中華文明對抗的文化、文明能夠傳播到中國內陸來,原因就在於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唯一曾經對中國文化構成威脅的是北方遊牧民族,但他們的文化相對落後、人數較少。雖然有幾次在軍事上佔據優勢、建立了政權,文化上卻始終做不到「徵服」。比如說,蒙古人曾經建立元朝,滿族曾經建立清朝,但由於他們原來的文化基礎薄弱、人數也少,所以軍事上的「徵服者」最終轉化為文化上的「被徵服者」,毫無例外。

  到了近代,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挑戰。從明朝中期開始,傳教士把當時更先進的文化、科學傳播過來。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工業的發達,逐步有了報紙、電報、電話、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學校。西方文化從中國沿海逐步傳播到內地,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這一時期傳到中國的。外來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衝擊,動搖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賴以存在的基礎。

  第四,中國原來的文化傳播觀念和傳播手段是相當落後的。

  應該說,中國人從來都不願意主動傳播自己的文化。即便是我們認為最開放的唐朝,也只是相對其他朝代的封閉而言的。當西方通過大量出版物傳播知識、文化的時候,中國還長期沒有報紙、沒有雜誌,沒有好的發行手段;當西方的文化通過電影、廣播在傳播的時候,中國的很多地方還沒有這些手段。所以,等到新文化進來的時候,傳統文化越來越衰弱。到了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用原來的方式已經沒有辦法傳播,很多處於斷絕的狀態。

  對不理解的別忙著清除,不如先原汁原味地保留

  接下來,想談一下傳統文化的「傳」和「承」。

  對待傳統文化,首要的是堅持「傳」。「傳」就是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延續。很多物質或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現在岌岌可危,有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傳」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殘餘、遺蹟、遺址。所以,很急迫的問題是要趕快記錄、趕快保護保存,儘量延長它的壽命。如果實物已經不能存在,那麼就儘可能詳細地記錄,包括錄像、錄音、照片、檔案等。

  當前,最重要的也是「傳」。「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要儘量把不自覺、無意識變成有自覺和有意識。為什麼要重視「傳」?

  首先,中國物質文化存在先天不足。比如說,中國大量的古建築是磚木建構,即使沒有被破壞,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很難修復。西方國家的古建築用的是石材,如希臘、羅馬用的是花崗巖和大理石,石結構保存時間要久一點,而且即便有缺損,也不太會影響下面的基礎。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部分的社會基礎已經減弱或者消減。中國原來的倫理道德制度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年長和年幼的人、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間是有次序的。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大家認為原來的一套禮儀沒有必要,要講平等。這部分文化再不記錄下來的話,後面的人恐怕就不知道了。

  再次,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傳?也要傳。因為這也是傳統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這部分記錄下來,我們的後人怎麼會相信和理解歷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惡的集中表現,但它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因為要保存下來時刻給後代一個警醒。

  最後,物質條件一般來說總是不斷在進步,但人類的精神未必一直進步。我們今天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過古人,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中也許隱藏著今天還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築全部是木結構,就靠卯榫連接起來,即便經過強烈的地震,也一直沒有倒。如果認為這些建築物不是現代結構,就不注意保存,那麼裡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又如,24個節氣曾經被認為沒有什麼用,但這些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它是非常合理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時間體系。對傳統文化中的這部分內容,包括我們今天不理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著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也許中間所蘊含的智慧今後可以發揮作用。

  另外,要儘量把我們不自覺、無意識的保護變成自覺的、有意識的。今天不少被稱之為傳統文化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某種精神的,很多是無意識、不自覺地保存下來的。比如,一些傳統建築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們處在窮鄉僻壤,當地百姓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舊房子,這樣才把古建築保存下來。現在,窮鄉僻壤都通了公路,有人就跑到那裡去把傳統建築買下來,有的甚至被商人賣到了國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建築很難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要積極轉變,要自覺的、有意識的保護。

  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藝術品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就馬上開發旅遊。在這方面,不妨借鑑一下日本的做法。日本一旦確定某個項目為文化遺產,就把傳承這個文化遺產的人確定為「國寶」。成為「國寶」後,就能得到政府或基金會的供養,而「國寶」的任務就是繼續自己的工藝,帶好徒弟,把技藝傳授下去。所以,日本的很多工藝能夠長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我們往往過多考慮能不能利用、過多考慮商業化,這是錯誤的。

  文化比較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講究「本土優先」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承」。

  「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保留下來,之後怎麼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對於精華的部分,不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不要複製,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禮節,這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也有缺點。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上用的是中國宮殿形式,裡面則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本土優先」。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採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應該分輕重緩急。比如,同樣是精華,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就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應該是無條件,「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現在有些地方講傳統文化,就要讓小孩子穿上漢服跪拜,整天念著儒家的經典,甚至叫大家坐在一起給父母洗腳,真有效嗎?今天我們講孝道、講仁義,要根據社會需要採用適當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內容。如果不完成創造性轉化,那麼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很難得到延續,更難以得到弘揚。

  以孝道為例。中國孝的本質是保證家庭、家族的延續,也就是生孩子。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及時結婚生子,把孩子撫養成人,家族的門風和血緣才能延續。

  我曾經研究過中國人口史。中國的人口從公元初6000多萬,到宋朝時突破1億,到清朝突破2億,到清朝後期突破4億,到現在中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靠的是什麼?當然一靠物質條件,二靠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長期講的孝道。

  這個觀念到今天有什麼用?今天,很多國家都碰到人口老齡化的難題。越是發達國家、越是現代社會,人口數量越在下降。很多國家通過物質獎勵生育,目前看都沒有成功。那要靠什麼呢?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國,可以通過對傳統孝道做新的轉化來解決這個問題。

  怎麼轉化?就是要對孝道作出新的解釋:孝道不僅僅是尊老愛幼,而且是每一個人要承擔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當然,解決老齡化問題不能光靠孝道,還需要相關社會制度加以配套。同時,也有必要尊重現代人的多元生活方式。

  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實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真正起到「承」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當然,文化離不開社會大環境。中國證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國家生效。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採取包容和多元的態度,在文化交流和對話中實現彼此借鑑和相互交融。

  (整理人:王珍、周丹旎)

[責編:秦超]

相關焦點

  • 985相親、南京城牆記憶、尋找臺城、傳統文化的傳與承|人文周刊薦讀
    【百家】  傳統文化要分清「傳」和「承」  文|葛劍雄  應該說,中國人向來不願意主動傳播自己的文化。當西方通過大量出版物傳播知識、文化的時候,中國還長期沒有報紙、沒有雜誌,沒有好的發行手段;當西方的文化通過電影、廣播在傳播的時候,中國的很多地方還沒有這些手段。所以,等到新文化進來的時候,傳統文化越來越衰弱。到了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用原來的方式已經沒有辦法傳播,很多處於斷絕的狀態。  因此,我想談一下傳統文化的「傳」和「承」。  「傳」就是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延續。
  •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我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先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是個重要的問題。在這裡,有兩種錯誤地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一是採取虛無主義或取消主義的態度,不問青紅皂白,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把它們統統歸之為「封建、迷信、落後」,乃至「反動」的範疇,甚至把近代中國的貧弱、目前中國存在的困難統統歸咎於傳統文化。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全盤肯定,並且不允許人們對之有任何懷疑與批判,否則就是貶低中華文化,數典忘祖,崇洋媚外。
  •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今天,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怎樣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如何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高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闡述了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與方法。 首先,辯證地繼承。
  • 淺談: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但是,我國不少傳統文化都存在著香火中斷、繼承人匱乏的威脅。這些自古以來就與我們生息為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會這樣一直流傳、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世嗎?臂如說我們的傳統節日會不會被「洋節」取代呢?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久承贊品: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儀式感與參與感
    物質化的今天,下至過往溫馨的生活記憶,上至我們孕育千年的傳統文化,包括傳承久遠的民間藝術,都在逐漸消亡。在經歷了一段哈日哈韓,西方文化大行其道的時期之後,連伴著網際網路出生的00後都已經成年的這個年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要尋回一些中國人自己的傳統。
  • 久承贊品: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儀式感與參與感
    物質化的今天,下至過往溫馨的生活記憶,上至我們孕育千年的傳統文化,包括傳承久遠的民間藝術,都在逐漸消亡。在經歷了一段哈日哈韓,西方文化大行其道的時期之後,連伴著網際網路出生的00後都已經成年的這個年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要尋回一些中國人自己的傳統。
  • 沿承傳統手工藝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贛州大學生在行動
    沿承傳統手工藝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贛州大學生在行動 2018-07-06 08:50:00
  • 2020遴選策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夏兒女,根植於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對於傳統文化一些人要麼盲目崇拜、全盤接受,要麼囫圇吞棗、流於形式,要麼陶醉其中、固步自封……種種態度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發展,更不利於中華民族的繁榮。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才是發展的應有之義。
  • 2021中央遴選公務員議論文: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夏兒女,根植於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對於傳統文化一些人要麼盲目崇拜、全盤接受,要麼囫圇吞棗、流於形式,要麼陶醉其中、固步自封……種種態度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發展,更不利於中華民族的繁榮。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才是發展的應有之義。
  • 對待傳統文化需謹防一些傾向
    當前,我國社會興起了傳統文化熱,由此也引發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目前總體上對於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是比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和傾向。  傾向之一:過分抬高「新儒學」的地位  社會上和學界有一種傾向,排斥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將「新儒學」抬到至高無上地位。
  • 承李記文化
    承李記傳統古法釀酒技藝,寧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承李記酒人當下釀酒理念。承李記·酒道承李記·酒人承李記·酒魂承李記·酒史承李記·酒鑑承李記·酒質
  • 2021年中央遴選考試策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2021年中央遴選考試策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2021中央遴選和選調考試備考正在進行,為方便廣大考生備考公務員遴選、公選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2021公務員遴選和選調考試公文寫作相關閱讀資料
  • 許昌王氏傳拓技藝——「存儲」傳統文化的「真跡」
    傳拓是以紙緊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圖畫上面,然後用墨列印。在傳拓過程中,有一套技術方法,故名傳拓,也稱金石傳拓技法。2019年,許昌王氏傳拓技藝入選第五批許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8月17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該怎麼傳承
    年關將近,中華傳統文化之問再起,筆者整理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的文章《傳統文化的「傳」與「承」》當中的一些觀點,供廣大網友參考,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諺語有云: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 我們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發表時間:2014-07-14   來源:鞍山文明網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傳統文化,我非常同意這一點,我們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怎麼可能會讓西方的文化取代?所以我們要加強中華文化的宣傳力度。   在大力倡導國學之餘,我的腦海裡始終有著一個問題困繞著我。我們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可是為什麼西方的節日等衝擊十分嚴重?為什麼非得在政府的倡導下,而不是全民自覺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一下。
  • 四川揚琴的傳與承
    建國後,揚琴藝人一躍成為文藝工作者,他們整理傳統曲目、改進音樂,尤其對接班人的培養傾注了心血。在李德才、雷子云等老藝人的專心培育之下,造就了近百名揚琴專業演員,如徐述、劉時燕、付兵等人。這些年輕演員功底紮實,操琴和演唱水平都很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演唱一些現代作品,如《小二黑結婚》《菊花勸母》等。
  • 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反對四種錯誤傾向
    如何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要回答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牢牢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旗幟鮮明地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以古非今、簡單復古,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妄自菲薄、去中國化等四種錯誤傾向。
  • 如何正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傳統文化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課題,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原則遵循。
  • 承傳統文化 養人生智慧 塑美麗心靈
    原標題:承傳統文化 養人生智慧 塑美麗心靈  ——記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朝陽學校(北京)德育創新之舉   「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
  • 何兆基:做視野開拓、根基紮實的傳統文化學習者和傳播者
    閱讀時間10分鐘。【編者按】月初發布的《何兆基:開設「傳統文化修養課」的回憶、思考和建議》一文,得到了很多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回應。有些人如此信口開河地大吹大擂《弟子規》,不僅僅是無知的表現,而且有故意誇大、刻意作秀的成分,這種故弄玄虛的做法,絕對不是實事求是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予以摒棄。第三,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運用一分為二的科學方法,辯證地和批判繼承地進行學習,不能捋到籃裡都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