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承傳統文化 養人生智慧 塑美麗心靈
——記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朝陽學校(北京)德育創新之舉
「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5年「兩會」已經漸行漸遠,但政府工作報告還言猶在耳。加強德育,回歸傳統,這是國家根據時代發展對於百年大計——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今後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方向。如何將德育與弘揚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使二者相得益彰,成為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和實踐的一個嶄新教育課題。在這方面,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朝陽學校已經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在這方充滿希望的校園中,德育因文化而靈動,文化因德育而閃光,教育因創新而精彩!
1 親近經典,化育美德,為生命注入文化基因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一方文化成就一方教育。華師一附朝陽學校來自楚地湖北武漢,楚文化有800多年歷史,燕京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因此學校對中華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結合國家教育部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學校做出了用傳統文化來統領德育工作的戰略決策。經過深入細緻的研究,學校發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一個根本性的內核,那就是注重孝道的傳承。為此,學校決定以「孝親尊師」為中心,提綱挈領地開展德育工作。蘇遠東校長提出了「有效德育」的理念,有效德育的「效」,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孝(孝心孝行)、笑(樂觀友善)、校(教者:示範榜樣)、效(效果、仿效)上行下效,達到結果,也就是通過孝、笑、校,結合「學習雷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成為孝親尊師的人,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定人格和道德的基礎,也使學校在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徵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誦讀經典。一是利用新生入學教育,通過暑假高一軍訓和初一文訓的機會讓學生開展傳統文化經典如《弟子規》和《大學》的誦讀,並通過讓學生每天踐行《力行表》來加深學生對孝道的理解並落實到行動中。二是利用晨讀午讀時光讓學生開展集中誦讀。三是利用周末開展親子經典誦讀活動。每周六上午開設親子共讀《論語》課程,不論校內校外、年長年幼,凡是熱愛經典誦讀的人都可以參加。四是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教學。初三年級語文備課組策劃實施了《漫步宋詞》誦讀活動,學生自主編劇、排劇,為全區語文老師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誦讀節目,廣受好評。2013級語文組組織學生開展了《夢回經典》經典誦讀活動,受到了北師大人文學院中小學名師交流團和朝陽區初中語文組的高度評價。教師進行的「誦讀與教學」語文課題研究成果展示也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讚揚。
在讓學生讀經典的同時,學校還讓學生抄寫經典,既能加深記憶,又能練習書法,還可明理修身。學生堅持抄寫《弟子規》描紅本,每天一頁,語文老師負責檢查。寒暑假讓學生練習「書寫經典」硬筆書法,開學後舉辦書寫經典展覽並進行評比表彰。
通過讀寫經典,學生的舉止文明了,氣質優雅了,校風和學風有了很大改觀,學校期末考試及格率位居朝陽區三甲行列。
2 學科滲透,講座拓展,將文化融入學習點滴
華師一附朝陽學校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引導教師走出了一條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和德育相結合的有效之路。
語文學科組織學生開展了讀書交流會、語文讀書報告展、語文詩詞小型朗誦會、語文詩詞小報展、語文「開卷8分鐘」等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兩位老師的區級研究課展示《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和《胡同文化》帶領學生走近文化名人,領略北京傳統文化,產生了良好的反響。英語教師讓學生背誦英文版核心價值觀,學生用英文介紹傳統文化的節目進入了「第三屆首都學生外語展示系列活動複賽」。高一年級組織了臉譜繪畫美術作品展;初二組織了以傳統文化為核心要素的信息技術作品展,等等。學校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區「陽光體育運動」中小學生武術比賽,學生在南拳、器械、集體功力比賽中獲得了佳績。學校棒壘球隊參加北京市比賽分獲男女隊之冠。
在通過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浸染的同時,學校還舉辦了一系列講座,包括道德講堂(共10期)、家長學校(共31期)和家長會(學期中、學期末)、校友講座(共4期)、敏行瘦身班(共3期)、學科講座等,對學生和家長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指導。講座內容豐富,生動深刻,為學生及家長帶來了一場場精神盛宴,讓校園乃至家庭都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充滿了向善向上的成長正能量。
3 注重體驗,強化實踐,讓德育綻放美麗容顏
華師一附朝陽學校大膽打破傳統的說教式德育的窠臼,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經典「制乎外,養其內,行諸外」,涵養學生性情,塑造文雅之氣,達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幫一,一對紅。學校積極探索實施「大組套小組,一對一師友結對」的班級管理模式,讓同桌結成學習共同體,需要的時候也可以四人或者六人組成學習小組。小組內有「師傅」和「學友」之分,在課堂學習、紀律、生活等方面實現互幫互助。「一幫一」課堂將時間權、學習權、話語權、探索權、教學權還給了學生,課堂成為了學生互助學習、研究、交流的場所,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互助交流、主動思考、質疑創新、動手實踐的能力,將雷鋒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中關愛他人、樂於助人、感恩等因素引入了課堂,體現在每一周、每一天、每一堂、每一刻,實現了德育與教學的完美結合。
感恩歌曲,唱出心聲。學校充分發揮音樂強大的教化功能,通過音樂課堂讓老師教授感恩歌曲,並讓學生利用周二、周四午唱時間學唱感恩的20首必唱歌曲,還通過舉辦紅五月歌唱比賽,讓學生抒發心聲,一展風採。
學生舞蹈,突顯文化。學生舞蹈社團在代表學校參加市區「學生藝術節」展演中所編導產生的舞蹈節目,充分而有機地融入了荊楚文化與燕京文化的核心要義和基本元素;從2011年的《扇花花開》到2015年的《鳳翥火煌》,學生們用曼妙的舞姿和奪目的變幻闡述了愛國、和合、開放、包容的文化內涵。
學習禮儀,習練技能。學校注重對學生加強禮儀教育,通過禮儀培訓、每周升旗時行鞠躬禮、校領導每天早上在校門口鞠躬迎候學生等途徑,讓學生知禮、行禮。成立了黃鶴國學社,學生誦讀的《春江花月夜》參加朝陽區教育部門的誦讀活動,一舉奪得最佳展示獎之一。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習練太極拳、參加京劇系列培訓活動,並舉行漢字書寫大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古詩詞大賽,高一學生參加了央視成語大會的錄製,學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全面洗禮。
播撒愛心,廣行善舉。學校廣泛開展敬老愛幼、光碟行動、認養樹木等活動,讓學生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將愛心擴展至整個社會。關愛空巢老人、「西部溫暖計劃」志願公益活動、到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站少先先鋒崗以及誠信貨站、誠信考場的設立等,都很好地培養、強化了學生愛國、誠信、友善等優秀品質。
行萬裡路,育文化情。為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真切、更深入的認識,學校開展了「訪先師聖地,尋文化之根」中國傳統文化實踐行活動,組織學生到北京孔廟瞻仰至聖先師孔子,到山東曲阜祭拜孔子。連續幾年舉辦「社會實踐愛國行——走中軸、傳文化、磨意志、展風採」活動,讓學生沿著北京中軸線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該活動被北京市評為十佳社會實踐活動之首。
學校還利用春節、清明節、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重陽節、感恩節、父母生日等機會,讓學生踐行孝道。做家務、給父母擁抱、洗腳、跪拜長輩等系列「十個一」活動,教育了孩子,感動了家長。學校定期評選年級和校級「最美孝親少年」,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和楷模。學校的做法得到了家長的讚譽和支持,家長主動為學校獻愛心30多人次,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為學生提供公益講座,有的直接捐贈1800多本經典誦讀本,家校互動走上良性循環。
如今,走進華師一附朝陽學校,濃濃的文化、文明氣息撲面而來。校園中「國學育人牆」、「荊楚傳奇故事牆」的景觀使人肅然起敬,《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的展板讓人心生感動,學生朗朗的誦讀聲、精彩的展示以及文明有禮的舉止令人如沐春風,生生、師生和家校間融洽的氛圍讓人切實感受到了「和諧」二字的生動內涵。「華師一附朝陽學校每一位老師都值得我們真心去感謝、去尊敬、去讚揚,我堅信今日你們這個大集體的共同努力,定會為孩子們奠定美好的未來,定會實現學校卓越的目標!」正如一位家長在感謝信中所寫的那樣,華師一附朝陽學校人以他們卓有成效的實踐,證明了「學校是繼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以人為本,追求卓越」,華師一附朝陽學校將繼續秉承「自主創新體驗,多元優質發展」的教育理念,堅定地擎起文化傳承的大旗,深入開展「孝親尊師,關愛他人」的系列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