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四句偈語,徹悟佛理,瞭然修行法門,人人皆可成佛!

2020-11-22 墨易塵

《六祖壇經》是禪宗一部重要典籍,是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演說,其徒弟法海等人整理的一部經卷。《六祖壇經》全名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簡稱《六祖壇經》或《壇經》,此經卷還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部白話文著作,經中收錄了惠能大師一生傳法的事跡及言論,教義精湛發人深省,從而成為禪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經論。

拋開《六祖壇經》的經義不說,此經的偈語也有其深刻的勸進向善之妙,偈語是佛經之本,是根據經文內容得出的總結與修行感悟,比如《金剛經》的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偈語便得經文妙處,見則生悟。以下便列舉《壇經》中的四句偈語與君共瞻。

偈語一: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良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釋義:前兩句便是我們常說的「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卻能醫人病痛,中肯的言論雖然逆耳,確實肺腑良言,有助於修正自己的品行。一心護短避而不談的人,一定成不了聖賢,因為他們即使看到自己的缺點也不做改變。

偈語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釋義:佛法便存在於我們的凡塵俗世當中,要想覺悟真正的智慧,便要從人世感悟,如果想要以跳脫塵世來尋覓菩提之道,無異於是去尋找兔子的犄角,當然荒謬至極。

偈語三: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敬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釋義:如果能端正自己的內心,就不必用戒律來約束,品行正直一心向善,就不需要什麼禪定開悟,報答恩情就好好的孝敬父母,行道義就要上上下下都要愛憐,內不愧至親至愛,外對得起好友親朋。

偈語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釋義:本來就沒有菩提樹,從來也沒有明鏡臺,心若空性,哪裡還會染上塵埃。佛家的修行修的便是無相之境,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空」,內心如若達到空靈之境,世間便沒有可以將其汙染之物了。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弟子們要按「真假動靜偈語」修行,就不會迷失宗旨
    六祖《壇經》|弟子們要按「真假動靜偈語」修行,就不會迷失宗旨在我國歷史上六祖《壇經》是第一部為白話文的作品,如果有詳細研究,會發現六祖惠能大師在歷史上就把佛法已經生活化。也因此,六祖《壇經》在哲學史上受到了中西方的認可。我們都知道,壇經裡的偈語可謂是六祖惠能許多核心含在內,就在《壇經》裡,報恩寺即將建成時,六祖惠能也知曉很快自己就要圓寂而去,並把弟子們召集起來。給他們念誦了一首「真假動靜偈」,並告誡弟子們,如果按照此偈就不會迷失宗門的宗旨。我們從偈語中無不含有生活中的道理。
  • 六祖壇經|向惠能學習
    《六祖壇經》是個人很喜歡的一部經典。經典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張地圖,沿著地圖所指示的方向前行,也就可以到達先聖曾經所達到的終點。這個終點,也就是完全覺悟的狀態。如果想要去到終點,也並不需要去研讀所有的佛經,能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也就足夠了。而禪宗的出現,使得修行對於一些人而言變得簡單起來。禪宗的頓悟法門,是講究讓人頓悟終點在哪裡,這樣也就有了很清晰的方向。在迷茫的時候,可能需要有老師來指點方向。而當頓悟了方向之後,本心也就是自己的老師,可以指引著自己不斷地前行,直至真正地到達終點,達到完全覺悟的狀態。
  • 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六祖壇經》傳世,中土唯此一人
    五祖令人誦讀此偈,說依此修行可免墮惡道,有大利益,但對於神秀禪師,五祖囑咐,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令他再作一首新偈子。還未出家受戒的惠能,聽到有人在誦念神秀的偈子,覺得神秀的偈語,雖然也有利於修行,但還未能契悟佛意,領悟心性空寂的道理,於是也作偈一首,請人代為書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 六祖壇經|惠能講「修行」
    修行禪宗的法門,在家與出家並無差別。在家是入世,在世間修行禪宗法門,能夠幫助去更好地精進。以東方人和西方人比喻在家和出家,在家修行,好比是東方人心善,出家不修行,好比是西方人心惡。不管在家還是出家,心性清淨,即在佛門淨土。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對於敦煌寫本《壇經》的研究,有了新的見地與研究視野,他在《敦煌壇經新書》中說:「敦煌寫本確是當時普遍流行的抄本,並非被後世輕視的所謂誤本惡本。我們把這種錯覺掃除後,再仔細觀察這個倫敦所藏的壇經寫本,便應該承認它是一個很質樸,很接近原本的早期鈔本。」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他把般若之智和佛性、空觀和心性之有,加以會通結合,把般若學說所說的「空」與心性等同起來,說人人皆具清淨的佛性本心,然而因為受到世俗「妄念」掩覆而不能顯現,如果藉助般若智慧來觀察領悟世界的實相,便可使各種掩蔽自性的煩惱和妄念斷滅,從而覺悟本有的清淨佛性,達到至高的精神解脫的境界,即「一悟即至佛地」。
  • 六祖壇經|修習《法寶壇經》
    惠能說,我所說法,有抄錄流行於世,名為《法寶壇經》。你們可守護壇經,相傳相授,度化眾人。能夠依照《法寶壇經》所說,即是正法。我為你們說法,但不託付法衣,是因為你們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此外,根據達摩祖師所傳授的偈語,法衣也不需要再傳了。達摩祖師的偈語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些都是凡夫眾生不能體認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
  • 壇經:不識字能否成佛?可以,他便是六祖惠能大師
    所以佛陀說眾生皆在苦海中爭渡,放不下是煩惱的源頭,若能放下便得了智慧便覺悟了。這個「佛」就是眾生放下後的覺悟,當明白這個概念之後不識字的惠能成佛也就不那麼讓人驚訝了,因為他連文字都放下了,完全是用「心」在感悟佛法中的智慧。惠能的事跡同樣在證明佛經的正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雖然禪宗留下很多文字,但這是為了給愚昧的人看,若是能夠覺悟,這些文字也就放下了,不再執著於佛經,智慧通達無障礙,那便是「佛」。
  • 壇經:不識字能否成佛?可以,他便是六祖惠能大師
    所以佛陀說眾生皆在苦海中爭渡,放不下是煩惱的源頭,若能放下便得了智慧便覺悟了。這個「佛」就是眾生放下後的覺悟,當明白這個概念之後不識字的惠能成佛也就不那麼讓人驚訝了,因為他連文字都放下了,完全是用「心」在感悟佛法中的智慧。
  • 六祖壇經|以惠能為師
    我滅度之後,依此修行,如同我還在世。如果違背我教授的,即便我還在世,也沒有什麼益處。然後惠能再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惠能說完偈語,端坐至三更天,忽然對門人說,吾行矣。然後惠能滅度涅槃。
  • 六祖壇經|自性真佛
    六祖惠能在涅槃之前,給弟子們留下一篇偈語,名為《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能夠領悟這篇偈的含意,能自見本心,可自成佛道。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當下是佛是魔,全看自己是邪迷還是正見。如果當下有邪見,生貪嗔痴三毒,那就是魔王在心中。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的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後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臺灣慧律法師:自過去以來,研究《六祖壇經》的人不在少數,也有許多法師演講的題材,都籍著六祖的話,籍著《法寶壇經》的話來說,研究《六祖壇經》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法寶壇經》而明心見性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們是弘揚淨土,主要是弘揚念佛法門,但是對於我們的本性,明心見性重要的事,這是非常重要的。
  •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 文 青衫文齋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悟道,在人間弘法度化眾生,可以說佛的一切離不開人間。早就指出其實,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就完美地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他開示說:要成佛,必須在人間磨練、修行,脫離人間,是無法成就佛道的。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主要通過《壇經》,總結成4點,成為《壇經》說法的法門和宗旨。
  • 祖師聖誕│恭迎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 緬懷他這智慧與傳奇的一生
    (備註:獦獠 gě liáo,意為打漁砍柴的夷蠻) 惠能大師的回答直契佛法的核心,因為佛法講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惠能大師雖一字不識,但對佛法卻有著非凡的根性。在這次問答中初顯智慧,這也讓他受到五祖的重視,安排他到後院碓房劈柴舂米。這日常俗事中的修行,也為他後來的「頓悟」打下堅實的基礎。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弟子令韜說:「彼意在供養,且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柳刺史嘉嘆其言,釋滿不治。  《六祖壇經》由六祖首座弟子法海記錄整理六祖一生行履及法語而成,為唯一公認之中國僧人  所撰佛經。現存最早的《壇經》敦煌本,名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 恭逢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獦獠 gě liáo,意為打漁砍柴的夷蠻)惠能的回答,直契佛法的核心,佛法講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惠能雖一字不識,對佛法卻有著非凡的根性,在這次問答中初顯智慧,這也讓他受到五祖的重視,安排他到後院碓房劈柴舂米,在日常俗事中修行,為後來的「頓悟」打下堅實的基礎。
  •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禪宗由達摩傳入中國之初,以《楞伽》印心。自四祖後,《金剛經》逐漸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據記載,四祖道信便常勸人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指月錄·道信傳》)。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更普勸僧俗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見《六祖壇經·行由品》)。傳至六祖惠能,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
  • 臺灣維鬘學會論壇 陳木子博士發表《六祖壇經》演繹論文
    身兼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的陳木子博士,近日在中華維鬘學會舉辦的《六祖壇經》論壇上,發表「六祖壇經要義與演繹之研究」論文;論文內容包括:禪宗與壇經、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方法、六祖惠能大師略傳、《壇經》的版本、《六祖壇經》的要義、《六祖壇經》的演繹等單元。據了解,這篇論文的研究方法,是採取縱向的歷史研究,和橫向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二法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