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女子的服飾也是隨著歷史的長河發生著變化,每朝美代對美,對時尚的定義不同,服飾的樣式不一樣,展現了不同社會文明下,不一樣的美。
下面就給大家說說各個時期女子衣櫥必備的華服:
深衣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服飾之一,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款式,一種是上衣下賞分開的,另一種是上衣下賞連在一起的,深衣長度齊腳踝,以不露體膚,不拖地為宜,所以深衣的特點就是&34;。&34;指將衣襟接長成為一個三角的形狀,穿著時將三角的長衣襟繞到背後,以免露出裡面的衣服。&34;則指衣襟邊緣的裝飾,深衣用不同色彩的錦來做領子、袖口、衣襟、衣裾的邊緣,這就是所謂的&34;。與男子一樣,深衣也是古代女子的心頭好,腰肢柔軟纖細的姑娘們穿上層層包裹的深衣,更顯得曲線玲瓏有致。
等到了漢朝時期,女子的深衣就出現了新的變化。愛美的姑娘們會把衣襟接得很長,穿的時候在身上纏繞很多道,再用好看的帶子系好,這樣每一道花邊都露在外面,一層一層的看起來別致又優雅。
在這之後,隨著內衣和褲裝的發展,人們也開始慢慢摒棄這種層層疊疊的衣服,由此,裙裾開始慢慢流行起來,還增加了很多裝飾。裙裾的裝飾上廣下狹,形狀像倒三角,又有點像燕尾,帶有這種裝飾的深衣被叫作&34;。穿著袿衣的女子,聘聘婷婷的走來,微風吹拂,層層袿飾隨風飄動,搖曳生姿,給人飄飄欲仙的感覺。
再後來的演變,就更加的仙氣逼人了,又有一些女子開始在胳膊處搭一條飄帶,這就是被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稱為&34;的深衣款式。纖就是指飄帶,髯就是指那些形如燕尾的裝飾。東晉畫家顧愷之在《洛神賦圖》中描畫出了寬衣博帶、飄飄而至的女神,這畫中女神之衣就是當時深受貴婦們喜愛的蜚纖垂髯。南朝文學家沈約在《會圃臨春風》一詩中還有關於這款深衣的描寫:&34;(趙帶,一般指的是女子身上的各式各樣的飄帶)
衫是在東漢末年出現的,最初是男子喜愛的夏服,女子一般不穿衫,因為衫是對襟的,寬鬆肥大,很容易暴露脖子和胸口的肌膚。但是到了唐代,這個民風開發的時代,衫成了女子的心頭好,在這個中國歷史繁榮開發的朝代裡,女子也不再拘泥於禮法,她們也開始像竹林七賢一樣有了&34;。
唐高宗李治為政時,女子服飾的領口和裙裾就已經開始慢慢往下移了,尤其是武則天當政的事情,上襦領子開的更低,領口更大,一種新型的服飾---大袖衫也很快流行起來。大袖衫用很薄的紗做成,衣袖非常寬大,寬能到1.3米,因此才得名的。
到了宋代呢,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女子們穿衣服又開始走向保守,這時候的女子雖然還是穿衫,但是經常會在衫的外賣再加一層襯衣,有時候甚至直接在衫子裡面加上內襯,成為&34;的樣式。
宋代時還有一種叫&34;的衫子也很受歡迎,褙子形似大袖衫,直領對襟,兩腋開叉,衣長過膝,但是它的衣袖不再肥大寬博,而是貼合臂膀裁剪,穿起來簡單舒適,看起來也乾淨利落。褙子可以罩在襦襖外,也可以穿在大袖裡,而且不分高低貴賤,無論皇妃貴族還是民女,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穿。可能正是因為褙子這種淳樸簡約的特點,以至於到了相隔幾百年後的明朝,它仍舊受女人們的喜愛,成為衣櫃中必不可少的一件衣服。
襦一般稱為&34;,長度一般到腰間,古人十分注重搭配,上襦下裙,通常將襦束在裙內。搭配長褲時,通常用襦的下擺擋住褲腰,所以襦的長度會根據個人需要調整。襦有單衣和袷衣之分,單衣是春夏款,袷衣裡有絲綿的為秋冬款。至於襦的質地和裝飾,全憑個人的經濟能力和愛好。華美的絲綢上不管有無點綴,總歸是輕滑亮麗,色彩柔和,腰襦都能襯託出女子的卓越風姿。雖然沒有真實見過千百年前的佳人到底有多美,但是從古人留下的畫作中,我們仍舊可以暢想一番。
&34;稱之為短襦,在短襦的基礎上又演變成新的短衣款式,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34;了,所以襖最初也叫&34;。隨著襖的普及,襦和襖逐漸分離,有了明確的劃分,長及腰的短衣仍然被稱之為&34;,長度介於襦和袍直接的被稱作&34;。襖多為秋冬衣服,內有襯裡的是&34;,內有棉絮的是&34;。
半袖就是只有一半袖子的衣服。古人和現在人一樣,都有短袖的衣服,但是不同的是他們的半袖一般穿在長袖外面。在漢代時期,半袖被稱為&34;,款式多為大襟交領,衣長到胯部,袖口比較寬。《東觀漢記》中記載有些將軍穿著繡掘這種女人的衣服,在長安城招搖過市,引起市民們的譏笑。這說明在兩漢交替時,繡掘穿著者多為女子,男子穿繡掘被時人認為是不合時宜的。
魏晉南北朝時,男子穿半袖的較多。據《晉書》記載,魏明帝曹睿曾經穿著&34;會見臣子楊阜(fu)。楊阜見到皇帝的穿著,直諫說:穿聯珠紋錦半&34;皇帝自臂和襦裙自覺理虧,尷尬不語,以後會見楊阜時必穿朝服。其實楊阜並不是不贊成皇帝穿半袖,而是不贊成皇帝所穿之衣的顏色,因為古人認為&39;不過,由此可見在魏晉之時半袖已經很流行了,連皇帝都喜歡半袖,甚至還穿著會見賓客。隋唐時,女子穿半袖者就更多了,這時半袖改稱為&34;,可外穿也可內穿。相對更加時尚,也更加開放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