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衣櫥裡竟然有這麼多和現代類似的服飾,如襖、衫、短袖

2020-09-05 想要綻放的花火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女子的服飾也是隨著歷史的長河發生著變化,每朝美代對美,對時尚的定義不同,服飾的樣式不一樣,展現了不同社會文明下,不一樣的美。

下面就給大家說說各個時期女子衣櫥必備的華服:

層層裹束的----深 衣

深衣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服飾之一,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款式,一種是上衣下賞分開的,另一種是上衣下賞連在一起的,深衣長度齊腳踝,以不露體膚,不拖地為宜,所以深衣的特點就是&34;。&34;指將衣襟接長成為一個三角的形狀,穿著時將三角的長衣襟繞到背後,以免露出裡面的衣服。&34;則指衣襟邊緣的裝飾,深衣用不同色彩的錦來做領子、袖口、衣襟、衣裾的邊緣,這就是所謂的&34;。與男子一樣,深衣也是古代女子的心頭好,腰肢柔軟纖細的姑娘們穿上層層包裹的深衣,更顯得曲線玲瓏有致。

等到了漢朝時期,女子的深衣就出現了新的變化。愛美的姑娘們會把衣襟接得很長,穿的時候在身上纏繞很多道,再用好看的帶子系好,這樣每一道花邊都露在外面,一層一層的看起來別致又優雅。

在這之後,隨著內衣和褲裝的發展,人們也開始慢慢摒棄這種層層疊疊的衣服,由此,裙裾開始慢慢流行起來,還增加了很多裝飾。裙裾的裝飾上廣下狹,形狀像倒三角,又有點像燕尾,帶有這種裝飾的深衣被叫作&34;。穿著袿衣的女子,聘聘婷婷的走來,微風吹拂,層層袿飾隨風飄動,搖曳生姿,給人飄飄欲仙的感覺。

再後來的演變,就更加的仙氣逼人了,又有一些女子開始在胳膊處搭一條飄帶,這就是被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稱為&34;的深衣款式。纖就是指飄帶,髯就是指那些形如燕尾的裝飾。東晉畫家顧愷之在《洛神賦圖》中描畫出了寬衣博帶、飄飄而至的女神,這畫中女神之衣就是當時深受貴婦們喜愛的蜚纖垂髯。南朝文學家沈約在《會圃臨春風》一詩中還有關於這款深衣的描寫:&34;(趙帶,一般指的是女子身上的各式各樣的飄帶)

從開放變回保守----衫

是在東漢末年出現的,最初是男子喜愛的夏服,女子一般不穿衫,因為衫是對襟的,寬鬆肥大,很容易暴露脖子和胸口的肌膚。但是到了唐代,這個民風開發的時代,衫成了女子的心頭好,在這個中國歷史繁榮開發的朝代裡,女子也不再拘泥於禮法,她們也開始像竹林七賢一樣有了&34;。

唐高宗李治為政時,女子服飾的領口和裙裾就已經開始慢慢往下移了,尤其是武則天當政的事情,上襦領子開的更低,領口更大,一種新型的服飾---大袖衫也很快流行起來。大袖衫用很薄的紗做成,衣袖非常寬大,寬能到1.3米,因此才得名的。

到了宋代呢,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女子們穿衣服又開始走向保守,這時候的女子雖然還是穿衫,但是經常會在衫的外賣再加一層襯衣,有時候甚至直接在衫子裡面加上內襯,成為&34;的樣式。

宋代時還有一種叫&34;的衫子也很受歡迎,褙子形似大袖衫,直領對襟,兩腋開叉,衣長過膝,但是它的衣袖不再肥大寬博,而是貼合臂膀裁剪,穿起來簡單舒適,看起來也乾淨利落。褙子可以罩在襦襖外,也可以穿在大袖裡,而且不分高低貴賤,無論皇妃貴族還是民女,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穿。可能正是因為褙子這種淳樸簡約的特點,以至於到了相隔幾百年後的明朝,它仍舊受女人們的喜愛,成為衣櫃中必不可少的一件衣服。

短款的打扮也很驚豔---襦襖

一般稱為&34;,長度一般到腰間,古人十分注重搭配,上襦下裙,通常將襦束在裙內。搭配長褲時,通常用襦的下擺擋住褲腰,所以襦的長度會根據個人需要調整。襦有單衣和袷衣之分,單衣是春夏款,袷衣裡有絲綿的為秋冬款。至於襦的質地和裝飾,全憑個人的經濟能力和愛好。華美的絲綢上不管有無點綴,總歸是輕滑亮麗,色彩柔和,腰襦都能襯託出女子的卓越風姿。雖然沒有真實見過千百年前的佳人到底有多美,但是從古人留下的畫作中,我們仍舊可以暢想一番。

&34;稱之為短襦,在短襦的基礎上又演變成新的短衣款式,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34;了,所以襖最初也叫&34;。隨著襖的普及,襦和襖逐漸分離,有了明確的劃分,長及腰的短衣仍然被稱之為&34;,長度介於襦和袍直接的被稱作&34;。襖多為秋冬衣服,內有襯裡的是&34;,內有棉絮的是&34;。

內外皆可穿的T-恤----半袖

半袖就是只有一半袖子的衣服。古人和現在人一樣,都有短袖的衣服,但是不同的是他們的半袖一般穿在長袖外面。在漢代時期,半袖被稱為&34;,款式多為大襟交領,衣長到胯部,袖口比較寬。《東觀漢記》中記載有些將軍穿著繡掘這種女人的衣服,在長安城招搖過市,引起市民們的譏笑。這說明在兩漢交替時,繡掘穿著者多為女子,男子穿繡掘被時人認為是不合時宜的。

魏晉南北朝時,男子穿半袖的較多。據《晉書》記載,魏明帝曹睿曾經穿著&34;會見臣子楊阜(fu)。楊阜見到皇帝的穿著,直諫說:穿聯珠紋錦半&34;皇帝自臂和襦裙自覺理虧,尷尬不語,以後會見楊阜時必穿朝服。其實楊阜並不是不贊成皇帝穿半袖,而是不贊成皇帝所穿之衣的顏色,因為古人認為&39;不過,由此可見在魏晉之時半袖已經很流行了,連皇帝都喜歡半袖,甚至還穿著會見賓客。隋唐時,女子穿半袖者就更多了,這時半袖改稱為&34;,可外穿也可內穿。相對更加時尚,也更加開放了一些。

相關焦點

  • 襖,中國古代服飾裡的妖孽,紅樓夢裡的襖,貴不可言,美不勝收
    《紅樓夢》裡的人初春,冬季和深秋都穿襖。一年四季有三個季節要穿襖。從賈母到王夫人大觀園姊妹都穿襖。襖,是中國古代的主要服飾,那時候沒有毛衣,沒有保暖衣褲,只能穿襖。襖,這個字是由「衣」和「夭」組成,意思是它是衣服裡妖孽般的存在。《紅樓夢》裡的襖,無處不在,琳琅滿目,貴不可言,美不勝收。
  • 古代女性怎麼穿?且看傳統服飾之美
    5、唐朝唐朝婦女服飾風格最為開放浪漫,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經典的時尚元素;襦裙服、胡服、男裝則是大唐女子最主要的三類服飾。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配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服飾。群腰上提,有些甚至可以掩胸。
  • 漢服唐裝之美-中國古代服飾
    本文從史料中查閱漢唐時期的服飾文化,以饗讀者。秦漢時期,仕女的服飾為高髻、穿花襦和褂裙曳地,文吏的服飾為束帶、穿褲裙和戴冠幘,農民的服飾為束髻、穿草鞋和短袖長襦,市民的常服為包發巾,加抹額、穿襜褕和束大帶,廚役的服飾為扎帶、著褠、穿襦褲和戴小帽,勞役人的服飾為束髮、穿衫褲和加臂褠。
  • 宋代女子服飾之襦襖、窄袖衣
    襦與襖是相近似的衣式,襦形式短小,自膝以上或至腰部,對襟側縫處下擺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區別於衫,故稱襦。襦有單襦近似於衫,復襦則近似於襖。高髻,金花細飾,上襦、下裙、披帛,結玉環綬宮女。庶民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貴族婦女,也喜歡服用紫紅色襦。龐元英·老婦吟:「紫襦葉葉繡重重,金雀銀鳳各一叢,汗溼時裝行漸困,橫塘水影同春送」。山茶花羅衣而襖大多是有裡有棉絮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的,又稱「旋襖」。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
  • 古代女人服飾是什麼樣?從我國發掘的古墓能找到其「真容」
    漢服是明末以前,我國漢民族傳統服飾。雖然經歷了清朝時期的斷代,但漢服依然是我們傳統服飾。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他們民族服裝都是從中國古代演化而來,只是沒經歷過滿清統治,以至於還保留著那些改良後模樣。漢服是什麼樣呢?
  • 滿漢交融對清代服飾有什麼影響,男女服飾都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
    進關之前,棉紡和絲織幾乎沒有,男子袍服外套馬褂,女子旗袍樣式起初為寬袍大袖,後來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 這些古代服飾穿搭的搭配你知道嗎?
    鳳冠霞帔鳳冠:古代貴族婦女所戴的禮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在古代呢,普通平民是一概不能佩戴。不過到了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從唐代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許多平民女子也有穿袒領襦裙的跡象。
  • 中國傳統服飾女裝的變遷:隋朝女子服飾
    雖然隋朝被稱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但歷經動蕩的社會還是因為隋朝的統一而終於安定了一段時間,南北方由多年戰亂終於達到了民族的大融合,在服裝上,各民族特色也相互借鑑吸納,隋朝婦女日常服飾大多為襦、衫、襖、裙等。
  • 盤點古代各個朝代女子的服飾變遷,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秦王嬴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漢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
  • 明代中後期的女子們都穿什麼衣服?帶你了解明朝女子襖服
    女襖的源起和發展襖,《中國衣經》中解釋為有襯裡的上衣,而《漢語大詞典》中襖的釋義為「短於袍而長於襦的有襯裡上衣」。漢代及其以前,通常將上衣下裳統稱為衣裳,而在東漢以後,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
  • 讓古代朝鮮人和古代越南人爭相學習的服飾——襖裙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歷經幾千載歲月,在保持基本的形制不變的情況下,發展出來很多的款式,有秦漢時期的曲裾、有隋唐時期的齊胸襦裙和圓領袍,有明朝的襖裙和曳撒等。雖然每個朝代基本會有新的款式,但是有些款式是從先秦流傳到明朝,例如裋褐等。
  • 淺談古代婚姻史:唐代的婚嫁年齡和服裝風格的轉變
    雖然當今社會的大齡未婚青年男女非常多,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尤其是唐代,針對男女的婚嫁年齡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僅如此,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亂之後,民族文化大融合,唐代人們的服飾觀念和服裝設計風格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唐代的婚嫁年齡是多少?
  • 傳統女服都有哪些稱呼?衣裳裙紗、袍衫襖褙都在哪個朝代流行
    從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開始建立,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傳統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子服飾以深衣為主,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魏晉時期女服大體上還是承襲秦漢舊制,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長。
  • 「廣裁衫袖長制裙,金鬥熨波刀剪紋」,縱觀唐朝女子服飾的變遷史
    人生有四件事情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衣、食、住、行。前一段時間在一部特別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當中,唐朝女子華麗的衣服也有著不同的展現。在唐朝,衣物的變遷一點也不遜色於當今的流行趨勢,而且也不僅僅停留在唐朝以胖為美上。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唐朝女子服飾的具體變遷趨勢吧!
  • 唐的衣,唐朝女子服飾是盛唐象徵之一,胡化、女子男裝大唐獨有
    在中國古代,服裝作為禮法的一部分,象徵著等級和權力。唐朝女子,尤其是初唐和盛唐,當她們的男人們在外與胡人戰爭或者用大唐特產掙胡商錢的同時,大唐女子的服裝、髮式、音樂、舞蹈卻在向胡人風格轉變。衫是貼身穿著的衣服,有對襟和右衽大襟兩種。《簪花仕女圖》中所繪的唐朝女子,身穿薄羅繡花大袖直領對襟衫,一直下垂到腳踝處,內著紅色團花長裙。夏衫可以用紗羅製成,輕薄透明,晚唐開始流行。
  • 「漢服入門」區分衫襦襖就這麼簡單
    &34;是有裡子的對襟夾外衣,用於擋風塵。&34;又叫&34;,袖長及肘,衣身很短,亦有無袖式樣。從隋代開始流行,到宋時袖子延長,作為內用的衫,即貼身穿用的汗衫,用大襟和對襟兩種形式。衫為貼身穿著的單層衣物,沒有祛。以南北朝前後為界,在此之前,衫與襦一致,為分裁,南北朝之後變為通裁開衩。
  • 五臺服飾冠戴首飾風俗
    古代服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社會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頻繁和新文化、新思想的不斷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漸趨一致。服飾服飾包括髮型、衣著和冠戴首飾。髮型現代服飾老三區不產棉,不織布,衣料多用河北省平山小布。清朝以前,村裡農民多穿短衣,婦女著小袖對襟式上衣,蓋在下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