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白描、波斯有細密畫、歐洲有版畫,而日本有浮世繪。或許,很多人並不十分了解浮世繪,其背後的時代背景、興起與隕落的原因、以及作品的可複製性並不是人盡皆知的,但其精美細膩的畫面卻歷經幾百年,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如今,當代的插畫藝術早已打破了書籍內插頁的屏障,很多插畫作品本身就具備獨立的藝術及商業價值。而傳統意義上的插圖藝術,是離不開書籍這個載體的。在這當中,無論是出自名家之手還是民間小畫,都在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抬高著身價,逐漸成為只可遠觀的藝術珍品。
西方人眼中的日本美術,浮世繪總是要被提出來濃墨重彩地講述一番的。對於日本,浮世繪更像是被「逆向輸入」的文化。只因明治維新後,很多日本人因其創作內容包含過多藝伎、舞伎等畫面而被排斥。但浮世繪卻因其獨特的創作內容和繪畫形式流傳至西方,對梵谷、莫奈等印象派畫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西方藝術家們因浮世繪而創作出多種形式的繪畫內容,使畫面內容及創作手法更加多元化,而這樣的藝術創作反而卻在日本廣受好評。比如,莫奈讓自己的妻子穿上和服做模特,創作出《穿和服的女人》;而梵谷更是臨摹創作過至少30幅浮世繪作品。其實,欣賞浮世繪作品,並不需要太多的苛刻眼光,它只是源於民間,取材於生活習慣和日常風景的創作而已。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至1867年之間)興起的產物。如今,因為很多動漫的介入使得年輕人對於日本江戶時代較為熟悉,比如,《犬夜叉》《銀魂》《一休和尚》《怪化貓》等等,都是以江戶時代作為故事背景的。日本的江戶時期跟中國的明朝末期至清朝末期處於同一個階段,也是日本最後一個武統的封建制朝代。江戶是日本的地名,這個時代也稱之為德川時代,由當時的德川家族以江戶為都設立幕府進行的統治,所謂的幕府就是現在所說的政府機構。
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整個城市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人們手裡有了閒錢,滋生出劇院、妓院、相撲場等娛樂場所,而浮世繪所描繪的便是這些世俗生活。它的受眾並非是當時的皇室和貴族,而是普通民眾;所畫內容並不詩情畫意,而是偏向於歌舞伎或是春宮圖。但是,即便如今的浮世繪名氣很大,影響眾多,但在日本依舊很難被認可。甚至有人說浮世繪在日本近乎失傳,只有少數人還在堅持創作著這種藝術。
說起來,浮世繪最初借鑑於中國古代的木刻版畫。木刻版畫最早出現於漢朝的畫像磚中,主要用於記錄生活。到了唐宋時期,多用於佛經中的插圖,其目的在於輔助理解書中的文字。比如人們所熟知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插圖,便是現存最早的木刻版畫。明末清初時期 ,木刻版畫最為盛行,幾乎每本書都配有插圖。雖說木刻版畫早在唐宋時期便流傳於日本,但這期間日本人的創作與木刻版畫並無區別,圖畫只是文字的依附,直至出現在江戶時代的菱川師宣將插圖從繪本中分離,以插圖作為獨立的繪畫作品,文字為輔,才真正成為浮世繪作品。
菱川師宣所創作的浮世繪作品礙於當時印拓技術不發達,只有黑白兩色,個別作品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會採用手工上色的方法。雖然由於審美不同,很多人覺得菱川師宣的美人畫並不好看,但不能否認的是,正是他的創作奠定了日本浮世繪的基礎。
浮世繪藝術佔據日本畫壇二百六十餘年,它以人物創作為主,描繪了許多當時社會的各種奇人異事以及神話故事,為眾多藝術家的創作注入了更多的可能。隨著研究的深入,現代人對於浮世繪的認識也愈加全面,藝術家們以許多別具一格的方式對其進行著再創作,使這一迷人的藝術重新煥發了生機。就比如在動畫製作人瀨川三十七和宮崎駿的作品中,浮世繪是整個作品的添加劑,用來體現人們日常生活中某些或真實或誇張的情緒表達。再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磯部磯兵衛》則完全使用浮世繪的表達方式進行創作,也可以說這部作品是浮世繪的二次元打開方式。
浮世繪之所以在整個世界美術史中有著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其原因在於它是門源於生活本身的藝術,它的很多創作設計源於極為生活化的片段,並融入了細微的情緒感受,令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可以說,每一幅浮世繪都是一位日本民生歷史的講述者。而今,浮世繪的文化內涵正在以全新的姿態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關注並喜歡上這門特殊的藝術。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與浮世繪有關的創作呢?不妨在評論中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