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和越窯秘色瓷的傳承與發展

2020-12-06 中國輕工業網

      「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龍泉青瓷與龍泉寶劍作為龍泉的標誌而聞名於天下。寶劍至剛,青瓷至柔,剛柔並濟,相得益彰。龍泉青瓷更以其清新雅致、或登堂、可入室等獨特優勢,受眾人青睞,成一時之風尚。

    龍泉位於浙江西南部,是浙江歷史文化名城,是青瓷的發祥地。據史料記載,龍泉青瓷始於五代、盛於南宋,在爾後的1700多年的歷史長流中,集端莊、典雅、青淳、古樸之色於一身,憑其端莊渾樸的造型、明快流暢的線條、純潔而斑斕的色澤與細膩的瓷質,方得以在千百年來一脈相承,沿江下海,駛向世界。

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始於東漢晚期,盛於六朝、唐五代和北宋前期,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秘色瓷則是指古代越窯青瓷中的傑出品種,是進貢朝廷的珍品。古文記載得知,「秘色」一詞中,「秘」即為「機密」、「保密」,「色」即「釉料配方」,顧名思義,「秘色瓷」則是指「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民間尚有流傳「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在越窯青瓷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秘色瓷可謂是人中龍鳳,最為有名,是越窯青瓷當中最高水準的標誌,是我國陶瓷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獨特風格的優質瓷種。

在坯體上施以青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制,溫潤如玉,道法自然,這就是我國著名傳統瓷器之一即青瓷。青瓷窯系可分為唐越窯、官窯、哥窯、龍泉窯、耀州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龍泉窯了。「叢臺澄泥鄴宮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亭不瀉,以古為之出其下。」龍泉青瓷從早期的青黃、淡黃到後來的純青等色澤,兼蒼天、青山、綠水、碧玉之萬般靈秀於一體,盡顯層翠欲染、濃豔淺淡相宜,無青不為尚。其中,釉色是青瓷藝術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釉色之中融合了山水之本色、大自然之靈魂以及工匠們對於大自然獨到的感悟見解,遠山晚翠,碧水通靈,藍天白雲相稱,嫩草初春淺唱,一切沾染著大自然之本色——青綠,都賦予給了龍泉青瓷。歷朝歷代的作品中既涵蓋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融合了青瓷藝人們高超的智慧及對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追求。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其製作與技能性主要表現在原料配製、成型裝飾、高溫燒成等方面。具體包括粉碎、淘洗、陳腐、練泥、成型、晾乾、修坯、裝飾、素燒、上釉、裝匣、裝窯、燒成等十幾道工序。熟練掌握傳統技藝和紛繁的製作工序,堅持傳承的方式與現代審美觀念銜接,推陳出新,才是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是每一位工匠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龍泉青瓷的傳承與發展自然離不開每一位青瓷藝人的努力和創新。在熟練掌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龍泉青瓷與現代審美觀念進行銜接,整合周邊領域資源,推陳出新,努力做到在製作工藝上、藝術風格上、釉料的研製上等實現新的突破,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跨越性的進步,從而譜寫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的新篇章。在眾多青瓷藝人之間,便有這樣這樣一位秉承古意、獨具匠心的國家級青瓷藝術大師、國家塑藝陶藝「非遺薪傳」十大名師劉法星。他執著於工匠精神,從傳統的民間工藝中獲得技能,從傳統的民間美術中吸取養料,花鳥、山水、動物、人物的形態勾畫無一不傳神,木雕、根雕、泥雕的陰刻、陽刻、浮雕、堆塑技藝無一不精湛,雕梁畫棟、油彩繪畫、佛像彩繪的色彩搭配無一不出彩。早年,他虛心地投到中國「青瓷泰鬥」、一代青瓷大師徐朝興的門下,經大師的言傳身教,掌握了青瓷燒造的各種絕技,並成為松陽縣挖掘恢復處州古窯青瓷燒造技藝的第一人,並且最新研發的越窯秘色瓷釉研製成功。徐朝興大師曾寄語劉法星:「人貴德,德立品高;藝貴道,道法自然;瓷貴魂,魂如清泉;形貴簡,簡極生美;功貴勤,勤能補拙。」因此直到現在,即使在陶瓷界已經頗有威名的他依舊為人謙遜隨和,懷抱無限感恩。

龍泉青瓷能有今日之成就,得益於當今一代龍泉青瓷藝人努力耕耘,努力貼近當代生活,既保留了傳統青瓷釉色晶瑩剔透的特點,又大膽吸收了現代的藝術思想,追求多元化,宜靜宜動,凸顯個性,創作的作品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藝術感染力,使得龍泉青瓷瓷藝能夠走在時代的前沿,備受關注和喜愛,獨具風格,自成一派,獨領風騷。

作者簡介

 

劉法星1959年出生於浙江麗水松陽縣,徐朝興關門弟子,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塑藝陶藝,非遺薪傳,十大名師。浙江省首席技師,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工商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浙江省青瓷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矽酸鹽學會常務理事,麗水市高技能人才專家委員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南方青瓷的驕傲,越窯青瓷和秘色瓷!
    >浙江作為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在經歷了東漢至商朝幾百年的發展,其技術日趨成熟,至唐代,終於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當時浙東寧紹平原為青瓷的主要產地,地屬越州,故越窯青瓷因其卓越的成就而被千古傳頌。初唐越窯還較多地保留著南朝和隋代的傳統,胎灰白而松,釉色青黃,長頸龍首柄雞頭壺和聯珠足闢雍硯是此時的典型產品,由於端石硯的流行和注子的出現,中唐以後瓷硯和雞頭壺基本上被取代。
  • 龍泉青瓷 | 傳說中的越窯「秘色釉」與龍泉青瓷釉色的價值真相
    龍泉青瓷 | 傳說中的越窯「秘色釉」與龍泉青瓷釉色的價值真相 龍泉旅遊 隨時隨地了解龍泉旅遊那些事兒 龍泉青瓷因其美輪美奐的
  • 慈谿越窯秘色瓷:再現千年中國絕技
    上林湖秘色瓷獨步天下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黨總支書記沈嶽明介紹,夏商之際,浙江北部出現了原始瓷的製作工藝,到了東漢時期,他們創造性地燒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其技藝已接近現代手工瓷器製作水平。在此背景下,位於慈谿上林湖的越窯青瓷開始興起,直到西晉時期都是一枝獨秀。東晉以後,北方開始燒制瓷器,到了晚唐時期,出現了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的「南青北白」局面。
  • 慈谿越窯秘色瓷大熱 陶瓷藝人攻關秘色瓷技法
    業界普遍認為,誕生於晚唐時期的秘色瓷,代表了上林湖越窯青瓷的最高成就。然而,到北宋中晚期,上林湖瓷業趨向衰落,到南宋時停燒,舉世聞名的「秘色瓷」和秘密配方一同消失了。  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厲祖浩告訴記者,隨著越窯遺址再度入圍申遺目錄,現在慈谿興起了復古秘色瓷燒制術的熱潮,有的已見成效。
  • 來慈谿領略秘色瓷之美 第五屆越窯青瓷文化節舉行
    11月14日起,在秘色瓷的產地—寧波慈谿市,將舉辦第五屆越窯青瓷文化節活動,以此來推動秘色瓷走向世界。據介紹,自2011年以來,寧波慈谿市人民政府與浙江省文化廳共同主辦越窯青瓷文化節,該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對深入挖掘越窯青瓷文化內涵,推動越窯青瓷產業的傳承和創新,提升慈谿城市品位與形象,進一步擴大慈谿乃至浙江青瓷文化的對外影響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 慈谿越窯秘色瓷文化促進會成立
    今天上午,慈谿越窯秘色瓷文化促進會舉行成立儀式。寧波杭州灣新區管委會主任、黨工委書記,市委書記楊勇為慈谿越窯秘色瓷文化促進會授牌授印,向著名文化學者、作家餘秋雨先生頒發促進會名譽會長聘書,並共同為促進會會徽揭彩。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海達主持,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紅軍致辭。寧波市政協原副主席、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傅丹,市領導樓雪聰、王益女出席。
  • 越窯青瓷:記憶與傳奇
    創燒於東漢的越窯青瓷,歷經三國、西晉的發展和晚唐、五代的全盛,至北宋中期趨於衰落,終於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停燒,時間持續長達1000多年。在中國各大著名窯系中,越窯青瓷是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  歷史上,先後有三大越窯青瓷生產中心,一是上虞曹娥江中遊地區,二是慈谿上林湖一帶,三是鄞縣東錢湖地區。三大中心,以慈谿上林湖為最盛。
  • 盛世傳承——大唐青瓷:看越窯
    唐越窯青瓷荷葉帶託茶盞越窯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裡程碑。越窯在東漢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燒造歷史裡,經歷了創燒、發展、鼎盛和衰落的發展過程。
  • 青瓷風骨:從人間秘色到天下龍泉
    那麼,越窯究竟是如何被皇家看中,並一步步發展至頂峰的呢?越窯仿金銀器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為其贏得了榮譽和廣闊的市場。到了唐代中晚期,飲茶風氣盛行,類冰似玉的越窯青瓷受到了茶聖陸羽的大力推崇,越窯一時之間凌駕於其他瓷窯之上。
  • 化土為「玉」的越窯青瓷
    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特等獎、浙江青瓷精品展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展銅獎……她的不少作品還被浙江省博物館、臺灣會館等永久收藏。復活古老的絕色施珍的心裡有一個夢想:復活那「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的秘色瓷。「龍泉青瓷已經破解了冰裂紋的秘密,越窯青瓷為何不能破解秘色瓷的奧秘?」這個念頭日夜盤桓在施珍心頭。「最大困難在於秘色瓷存世很少。」
  • 秘色瓷頂級大展或將掀起越窯青瓷收藏熱
    文化價值:  「御用瓷」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秘色瓷開了第二階段的先河  宋代以後,關於秘色瓷器的記載越來越模糊,以至於後世學者們對它的認知莫衷一是。  法門寺地宮不僅出土了13件越窯青瓷碗碟,更重要的是同時出土的一塊物品清單——「衣物帳」碑上列出的名稱,明確表明這些碗碟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地宮還出土一件越窯青釉八稜淨瓶,與衣物帳碑記載的13件秘色瓷特徵一致,因此也被認為是秘色瓷。由此,秘色瓷有了可資參考的標準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標準器確立之後,與之相同的青瓷得以認定為秘色瓷。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傳承基地
    傳承項目: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申報單位: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 命名時間:2009年6月 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由陶藝工藝美術師孫邁華先生於2001年創立,其宗旨是重建、恢復和創新始於東漢、停止於南宋、曾延續燒制了一千多年而中外聞名的越窯青瓷技藝,培養出新一代能熟練掌握已經中斷了千餘年的該項燒制技藝
  • 越窯青瓷文明範本
    7月21日,文明的碎片——「越窯青瓷標本展」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展品(完整器、殘器、殘件、殘片)共計700餘件,展出內容分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越窯釉色(秘色瓷)和越窯窯具5個部分,分作2次展出,首次展出的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
  • 越窯之美,濃縮於秘色瓷,堪稱世界陶瓷史的一個奇葩
    詩人曾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該窯口青瓷質感如冰似玉、釉色千峰玉翠,不僅有著中國最美窯址上林窯,還有神秘的「秘色瓷」傳說。直到它的誕生,世界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中國也成為了發明瓷器的國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尋越窯青瓷之美,尋找青瓷鼻祖的秘密。
  • 越窯秘色瓷九問
    2、通訊錄中「添加朋友」或「查找公眾號」:輸入「龍騰古玩城」或「longtenggwc」關注本平臺。  一、秘色瓷的產地在哪裡?  這個問題在過去是十分明確的。唐代以來的文獻都明白無誤地記載了產地在浙江的越窯。自從法門寺秘色瓷出土後,有的學者認為北方、南方都有秘色瓷燒造窯廠。
  • 越窯青瓷被唐代詩人文藝成了「秘色瓷」,讓人們找了一千多年
    (秘色瓷碗) 原來,秘色瓷就是我們早已熟悉的越窯青瓷,只不過這種越窯青瓷是專燒特供給皇室的一種特製瓷器罷了。說白了,就是上上品的越窯青瓷。這種極品青瓷經過唐代文人的悶騷抒臆便成了其筆下的「千峰翠色」之秘色,生生就忽悠出了一種新瓷——「秘色瓷」。可以說,秘色瓷最終能夠成為傳世名瓷,唐代墨客功不可沒,否則失傳的瓷器不止一種,怎就它一個「秘色瓷」竟讓人找了千餘年!
  • 50圖欣賞中國青瓷,為什麼龍泉青瓷遍天下,汝瓷存世不足百件?
    因此,整一龍窯中也只在某一些窯位,才能有恰到好處的溫度和還原氣氛,才能夠燒出明亮的青色瓷——秘色瓷。,龍泉的水,則為龍泉青瓷走向世界增加了籌碼,水路運輸方便。龍泉青瓷雖技術上源于越窯,但與之有別,不僅是胎土方面,連紋飾、造型上如是,紋飾上以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為多。
  • 上林湖越窯青瓷亮相寧波文博會
    人民網寧波4月13日電  作為2018中國(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場飽含千年古韻的青瓷秀12日在慈谿上林湖越窯博物館亮相,許多觀眾親眼目睹到當地工匠燒制的精美新秘色瓷,中斷千年的秘色瓷古法燒制絕技又被接續。 從東漢時期一直到南宋初年,越窯燒制青瓷的歷史長達1100餘年。
  • 上林湖越窯遺址:世界上最大的青瓷「露天博物館」
    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導採訪組來到上林湖,領略當年當地越窯青瓷的風採。 上林湖作為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朝廷曾先後在此設立「貢窯」和「置官監窯」,大量燒制「秘色瓷」,「秘色瓷」一度成為上林湖越窯精品的代名詞,代表了越窯青瓷生產工藝的最高成就。 上林湖越窯遺址的荷花芯唐代龍窯遺蹟,是當年越窯青瓷繁榮的歷史見證者。
  • 越之風物——越窯青瓷
    這是唐代農學陸龜蒙的一首反映越窯瓷釉色特點的詩,猶如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越窯青瓷是中國最久遠的瓷器之一,器形豐富,具有裝飾的特點,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貼等手法,秘色瓷造型清秀,胎體瑩薄,釉質青翠,胎質細膩堅硬,青釋亮澤,頗富有生活情趣,尤其在五代的秘色瓷成為越窯青瓷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