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寧波來說,這是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回歸。作為越窯青瓷的發祥地和中心產地,1000多年前,慈谿上林湖越窯生產的青瓷源源不斷地輸往大江南北,開闢了從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陶瓷之路」。
而今,在全國各地陸續出土的100餘件(組)各個時期的越窯青瓷遺珍首次回「家」,在寧波博物館展出。
「這是一次系統的、高端的、空前的中國越窯青瓷展。」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王莉英說,「從這些展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一部完整的越窯青瓷發展史。」
燒制了千年,消逝了千年,在千年的輝煌與千年的落寞之後,越窯青瓷再次回歸,重放光彩。
在古代,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主要源於三種獨具東方色彩的物品:絲綢、茶葉和瓷器。從某種意義上說,瓷器的影響甚至要超出絲綢和茶葉,這一點從西方人對「China(中國)」的稱謂可以看出。不管學界對china一詞的起源如何眾說紛紜,但肯定的一點是,正是由於中國古代陶瓷以及「陶瓷之路」對西方生活的深刻影響,使得「瓷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瓷器的影響甚至足以與中國的四大發明相提並論。學界有人主張將陶瓷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並列一起,稱為中國的五大發明。瓷器作為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的實證,是中華文明的驕傲與財富;而作為瓷器的發祥地,寧波書寫了中華文明璀璨的一頁,演繹著陶瓷文化獨特而豐厚的記憶與傳奇。
瓷都記憶
70多年前,在慈谿上林湖畔的荒山荊莽之中,時常會出現一個清瘦的身影,他獨自一人埋首荒野,苦苦尋覓著什麼。這位個子不高、面龐瘦削的書生,就是故宮博物院的陶瓷專家陳萬裡先生。他來上林湖,是要揭開蒙塵千年的一段瓷器的傳說。
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在何處?傳說中的「秘色瓷」又在哪裡誕生?當人們還普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時候,30歲的陳萬裡邁出了中國田野考古的第一步。踏破鐵鞋的工夫沒有白費,經過反覆的調查、對比、走訪,陳萬裡終於初步揭開了上林湖作為「唐宋瓷都」的神秘面紗。
一個時代過去了,考古界已經形成一致的看法:慈谿上林湖一帶,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唐宋「秘色瓷」的中心產地,「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點。
在蒼翠的栲栳山麓,環上林湖及周邊的杜湖、白洋湖、古銀錠湖,方圓數十公裡,密布著自漢至宋的190多處古窯址遺蹟。破碎的瓷片和廢棄的窯具散落荒野,堆成了山嶺。在野草的掩映與湖水的衝刷下,這些碎片無言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與傳奇。
早在1800年前,上林湖一帶已是窯場密集、作坊林立,沿湖幾十公裡,有龍窯上百座。每至天黑,環湖窯火熒熒,人影攢動,煞是壯觀。因古代上林湖地屬越州,故名越窯。就是在這些越窯的龍窯裡,中國最早的成熟瓷器——青瓷誕生了。越窯青瓷也因此有了「母親瓷」的美名。
創燒於東漢的越窯青瓷,歷經三國、西晉的發展和晚唐、五代的全盛,至北宋中期趨於衰落,終於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停燒,時間持續長達1000多年。在中國各大著名窯系中,越窯青瓷是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
歷史上,先後有三大越窯青瓷生產中心,一是上虞曹娥江中遊地區,二是慈谿上林湖一帶,三是鄞縣東錢湖地區。三大中心,以慈谿上林湖為最盛。從遺址的情況看,上林湖越窯遺址堆積豐富,規模宏大,時間跨度大,因而被稱為「露天青瓷博物館」。迄今已經發現的7處東漢晚期至三國時期的窯址表明,早在東漢時,上林湖就已成功燒制出大型的罐、壇等日用青瓷器皿。瓷器紋飾簡古,造型淳樸,製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到了晚唐、五代,延至北宋初,上林湖越窯青瓷生產進入鼎盛時期,僅窯場就有150多處,就其燒造規模之大、產品質量之精、影響之廣而言,上林湖窯場均凌駕於各窯之上,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貢窯、官窯的設立,使上林湖越窯青瓷地位空前提高,制瓷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尤其是精妙絕倫的「秘色瓷」的誕生,更是使越窯青瓷與金銀、寶器、絲綢、珍品並列,躋身於皇室宮廷生活,並與邢窯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石川鴻齋曾作詩讚頌「上林之窯盛天下」,對唐宋之際上林湖越窯之盛嘆為觀止。
上林湖越窯成為中國瓷器的發祥地,並不是偶然的。首先,這裡蘊藏著大量的優質瓷土資源;其次,這裡山巒起伏、森林密布,有豐富的燒瓷燃料;還有,上林湖地處杭州灣南岸,臨近唐代國際貿易港——明州港,水陸交通相當便利。
大量製作精緻、造型優美的青瓷精品從上林湖越窯被燒制出來,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海內外各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據有關志書記載,從唐中後期始,瓷器作為貿易瓷,同絲織品一樣,成為明州港輸出的主要商品,遠銷亞洲及非洲近20個國家和地區。以上林湖為起點,一條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開始形成。
這條「陶瓷之路」北達朝鮮半島,東至日本;南經廣州,通向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諸國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遠至伊朗、埃及等波斯灣、地中海沿岸國家。近半個世紀來,朝鮮、日本及印度、伊朗、埃及等國古港口、古城堡遺址,屢屢出土上林湖產的青瓷遺物,印證了當年「海上陶瓷之路」的繁盛。
精美的上林湖越窯瓷器一經輸出,立即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人們的青睞,迅速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生活。反映在國際貿易上,是越窯青瓷一度取代絲綢成為中國海外貿易中最大宗物品。與此同時,為滿足日益旺盛的消費需求,高麗、日本等國開始仿製越窯青瓷,世界陶瓷文明從此翻開新的篇章。
秘色傳奇
青瓷之美,在於釉色。青色,是中國瓷器的原始色和基本色。
自古陶重青品。在瓷器誕生後的前400年,青色是瓷器最基本的顏色,直至北齊白瓷出現。此後陶瓷雖具諸色,仍脫不了青的底色。宋代五大名窯,除定窯外,汝、官、哥、均其實都可歸為青瓷。
青色是生命力的表現,青瓷的生命力,從萌芽到結果都是在青色中完成。
青瓷之釉,青翠瑩潤,類冰似玉,如雨過天青的天空,如一泓瑩碧的湖水,仿佛縈紆不絕的春日夢幻,令人迷戀如痴。這樣的翠色,融和著萬山千峰之色、天地自然之魂,凝結著古代窯匠天人合一的洞察與感悟。
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徐夤「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雲」,青瓷的翠色又化為文人的詩魂。
青瓷之釉,至「秘色瓷」達到巔峰,變成傳奇。
「秘色」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詩《秘色越器》。宋明迄今,學者們為「秘色」一詞的確切含義聚訟不已。據宋人趙德麟記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瓷」為五代吳越國王錢鏐專燒貢奉朝廷用的越窯青瓷,庶民百姓不得使用,其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
清人說:「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足見「秘色瓷」釉色晶瑩透綠,勝過一般越窯青瓷。據說,凡是有幸見到「秘色瓷」的人,無不為她的精美絕倫所傾倒。
作為越窯青瓷的上乘之作,「秘色瓷」在晚唐、五代是貢奉朝廷的貢品,應是確切無疑的。晚唐詩人徐夤《貢餘秘色茶盞》中「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便是對「秘色瓷」產品性質的最好註腳。
但「五大名窯無秘色」,宋明之後,「秘色瓷」神秘消失。千百年來,再也沒有人親眼見過「秘色瓷」。人們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詩賦中,想像她的神奇美妙。
「秘色瓷」究竟存不存在?她是什麼樣的?半個世紀以來,學界爭論不休,世人苦苦尋覓。
曠世秘密,在一座寺塔倒塌後大白於天下。
1981年秋季,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已經持續了數周,這在一向乾旱少雨的陝西是極少見的。在陝西扶風,有著1700年歷史的法門寺內,方丈正在安排弟子修葺破損的院牆。忽然間,一聲巨響,寺內傳說中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的寶塔轟然倒塌了半邊。
6年後,考古人員在對法門寺寶塔地宮進行發掘時,在一個小角落裡發現了一個用絲綢包裹著的木質圓盤。打開一看,是一疊細膩精緻的青瓷。青瓷一共13件,造型玲瓏剔透、細膩華美,釉色如湖水般清澈溫潤,雖塵封千年仍瑩潤如新。
聯繫地宮內石刻「衣物帳」碑文記載,唐懿宗所賜物品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銀稜;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這13件青瓷難道就是傳說中的「秘色瓷」?
通過對燒制工藝和特殊支燒方式的反覆比較,專家確認這批青瓷來自浙江上林湖越窯遺址。稍後發現的一隻八稜淨水瓶,更成了破解謎團的鐵證——在千裡之外的上林湖越窯遺址,也曾發現過一模一樣的八稜瓶。
至此,「秘色瓷」的輪廓漸漸清晰:傳說中的「秘色瓷」確實存在過,陝西法門寺地宮內的瓷碗、瓷盤和八稜淨水瓶就是確鑿的實物證據。而這種瓷器的產地,就在浙江上林湖越窯。
迷霧繚繞的「秘色瓷」身世之謎終於解開!
那麼,「秘色瓷」之秘究竟在哪裡?根據考古考察,結合現代技術分析,一般認為有原料和工藝兩方面。
根據分析,燒制「秘色瓷」的瓷土出自浙東當地,是一種石英、高嶺、絹雲母類型的混合型礦物。它含鐵量高,可塑性強,耐火程度高,結合性能好,是當時歷史條件下製作越窯青瓷的最好材料。
而「秘色瓷」的釉料也是就地取材,其Fe2O3、TiO2的含量較一般越窯青瓷為高。一種理解是,「秘色瓷」的胎泥、釉料均經過極為嚴格的篩洗,使用前需反覆夯砸、淘洗,歷經「九秋風露」,以致其化學成分已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釉色不但與釉料化學成分有關,而且也與窯爐中燒成氣氛切切相關。
中唐晚期以前,承早期越窯採用明火疊燒工藝。雖然到初唐對窯爐結構進行了改善,提高了窯內溫度,但除一部分還原焰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由弱還原焰或氧化焰燒成,呈色青中泛黃。
唐晚期、五代時期,越窯青瓷在胎釉配方、窯具和燒制方面均有重大改進,制瓷工藝顯著提高,青瓷胎質更加細膩緻密,釉質腴潤如玉。
特別是元和朝匣缽裝燒工藝的創製和使用,使越窯青瓷的質量上了一個歷史性的新臺階,帶來了瓷器裝燒工藝的一場革命。
匣燒,就是將瓷器坯體盛於匣缽之中,與火分離。匣燒工藝帶動越瓷產品質量的飛躍,體現在三個明顯的改善:一是有效地保證了瓷器燒成時的還原氣氛;二是消除了早期越窯出現的器內支燒印痕,使器內光潔美觀;三是使產品器形端正,坯胎減薄,釉色青翠晶瑩。
在上林湖越窯遺址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匣缽釉封技術,就是坯胎在裝入匣缽入窯時,還用釉料將匣缽口部密封。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秘色瓷」特有的裝燒工藝。
越窯青瓷瑩潤剔透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託出茶湯的綠色,使越甌作為茶具,深得文人雅士的鐘愛,在唐代風靡一時。陸羽《茶經》曰:「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為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對越甌推崇備至。施肩吾「越碗初盛蜀茗新」,許渾「越甌秋水澄」,鄭谷「茶新換越甌」……這些詩句,令千載之下的我們猶能想見唐人引甌吟哦的風雅生活。
唯美回歸
至公元2000年,一代陶瓷宗師——越窯已經沉寂了近千年。
從晚唐至北宋初,上林湖的窯工、匠師不斷探索、創新,終使越窯青瓷達到巔峰,成為中國青瓷的傑出代表。
一個窯場能夠千年不衰,保持制瓷工藝領先地位並產生廣泛的影響達兩個世紀之久,這是一個罕見的傳奇。
然而,風流終被雨打風吹去。自北宋中期開始,上林湖窯場逐漸衰落,至北宋末年停燒。
廢棄的窯場歷經風雨,荊莽叢生,曾經的繁華隕落在蒼茫的歲月之中,以致好古的乾隆皇帝感嘆「李唐越器人間無」。
歷史又開啟新的千年,公元2001年,沉睡了近千年後,越窯的窯火再度在青瓷的故鄉上林湖畔熊熊燃起。
2001年8月,慈谿市從福建龍泉引進7名制瓷工藝師,籌建越窯青瓷公司,全面恢復越窯青瓷生產。
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來,也有人多方擇土仿製越窯青瓷,終因土質不佳或燒制工藝不到位而失敗。以孫邁華為首的團隊,經過幾個月的瓷土採集、瓷釉配方實驗,對瓷土和制坯、燒造等工藝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工藝難題,歷經幾十次的失敗,終於在當年的12月,成功試燒出嶄新的越窯青瓷。薪火相傳,逝去的越窯文明終於回歸。
在新的歷史時代,上林湖越窯續寫著千年的傳奇。
2001年10月,還在試製階段,剛剛籌建的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帶著50餘件青瓷試製品,赴杭參加西湖博覽會。結果引起轟動,50餘件試製品被搶購一空。
2002年10月,恢復生產不到一年,公司的兩件越窯青瓷作品就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一獲金獎,一獲優秀獎。同年12月,在四年一屆的全國陶瓷創新設計評比中,公司出品的「秋聲賦」灰釉跳刀大盤和「憶」灰釉組合茶具又分獲二等獎和優秀獎。
對於一個僅僅試燒一年的越窯青瓷公司來說,這實在是一種奇蹟了。
孫邁華介紹,越窯青瓷恢復生產的成功,一是得益於對上林湖越窯青瓷傳統工藝的整理、研究與傳承,尤其是對「秘色瓷」生產工藝的研究;二是得力於對越窯青瓷工藝的創新開拓。
在燒制工藝上,他們作了大膽的改良。他們採用液化氣燃料,窯溫控制在1300℃左右,這樣的溫度燒出來的青瓷,成品率比原來用木柴燒制高出許多,瓷器表面硬度幾與鑽石相近。
依託上林湖越窯青瓷研究所,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工藝技術不斷改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目前公司已仿製出雞首壺、瓷罐、八稜淨水瓶、青瓷洗、葵花盤、人物水注,以及越碗、筆筒、香爐等青瓷產品400餘種。
這些製品胎質細膩勻薄,胎體輕巧;釉色以淡青為主,釉層薄而透明,色彩明亮、純淨素雅;圖案簡潔生動,紋飾清秀雅致,其色彩、造型已接近古代越窯青瓷。
成功燒制日用品的同時,越窯青瓷公司還研製試燒出越甌、仿編鐘等青瓷甌樂樂器。
青瓷甌樂,是用青瓷樂器或敲擊青瓷器皿演奏音樂的一種器樂形式。擊甌源於擊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產生。唐後期擊甌奏樂十分流行,文人墨客們在酒畢茶罷之餘,把箸擊甌,賦詩唱吟,暢抒情思。「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隨風搖曳有餘韻,測水淺深多泛聲」,一般來說,能用於奏樂的瓷甌必定胎質堅密,方能嚶嚶成韻。
1998年,上林湖寺龍口窯址一批唐宋青瓷樂器的出土,為上林湖青瓷甌樂提供了實物證據。
由於歷史的變遷,特別是越窯的衰落和民間音樂口傳身授的局限,南宋以後越窯青瓷甌樂流失民間,沉寂無聞。
越窯青瓷生產的復興,為青瓷甌樂的傳承帶來了有利的契機。2001年11月,慈谿市民族樂團成立越窯青瓷甌樂課題組;2009年3月,在民族樂團的基礎上成立慈谿市青瓷甌樂藝術團。瀕臨消亡的甌樂從此奏響新的樂章。
幾年來,慈谿市民族樂團與越窯青瓷研究所密切合作,已仿製出可用於演奏的越鼓、越杯、越鈴、越鍾、瓷甌、瓷鼓、瓷壎、鳥哨等,形成了越甌、編鐘、瓷鼓及吹奏瓷樂器4個系列20多個品種的青瓷樂器。
《九秋風露越窯開》、《上林追憶》、《越·瓷風》、《月下笛》、《上林瓷風》……一系列獲得全國群星大獎和國際藝術大賽金獎的青瓷甌樂作品的成功創作,使越窯青瓷甌樂這種中國瓷樂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器樂表演形式,在失傳千年之後,終於獲得了新生。2009年,越窯青瓷甌樂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經水與火的洗禮,曾經的記憶正在化為今日的傳奇。如今,上林湖越窯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成功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林湖」越窯青瓷商標獲得「原產地標誌」保護。上林湖越窯青瓷文化生態展示區、越窯青瓷文化傳承基地、上林湖越窯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一系列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之中……
謝安良 孫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