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清流澄碧的寧波慈谿上林湖1公裡不到,有一個面積不大卻不失典雅的陶瓷博物館,裡面陳列著的各式古樸典雅的越窯青瓷,這些作品都是出自浙江工藝美術大師,慈谿越窯青瓷的傳承人施珍之手。
對於青瓷,生於陶瓷世家的施珍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狂熱」。「在家人的薰陶下接觸到了慈谿本地的越窯青瓷,但走上這條路卻完全是興趣使然。」施珍說,青瓷不僅僅只是自己的工作,它早已成為生活中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歲時,她隨三爺爺施於人遠赴景德鎮求學,之後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陶瓷設計專業。1997年,作為我國第一個陶瓷美術領域的交換生,施珍赴韓國首爾產業大學陶藝科進修。2000年,施珍學成歸來,又一頭扎進了鑽研青瓷燒制技藝中。到了今年,施珍已經在陶藝之路上走了29年,正如酷愛陶瓷的她所說的,陶瓷於我就如同水之於魚一般。
藝術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為了能將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越窯青瓷之「秘色」重現光輝,也為了能展現千年來,慈谿這片故土的民間風土人情的「記號」,施珍一頭紮緊了「瓷堆」裡。
為了研究古人,施珍在慈谿的上林湖畔撿了數不清的瓷片,後來乾脆將自己的上越瓷藝研究所搬到了上林湖畔———數百個越窯遺址的集中地。
多年的嘗試,也不知道燒了多少窯,施珍終於將越窯的「秘色」淋漓盡致地詮釋出來,失傳千年的古老技藝重見天日。
掌握了工藝流程,但如何推廣;是先走市場,還是先埋頭創作?這個難題擺在了施珍的面前。這兩年,在慈谿市政府打造越窯青瓷文化「金名片」的風潮下,施珍找到了發展和推廣的道路,她齊頭並進,在設計創作「走進尋常百姓家」的親民作品的同時,也創作了諸如《上林隨想》《雙龍戲珠》《卷葉牡丹瓶》等一系列精品。
2016年,對於施珍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她的作品《牡丹玉壺春瓶》入選杭州G20峰會國家元首貴賓廳展示。
作為國外元首下飛機後最早感受到的中國元素之一,端莊典雅的越窯青瓷站在連通世界的舞臺上,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全球的友人。
「大概在2016年初,我接到了慈谿市宣傳部關於選送作品參加G20峰會的相關展示的通知,便立馬著手準備起來。」施珍坦言接到這個任務既榮幸又頗覺責任重大,要在一個世界級的舞臺上展示,這不僅關乎個人,而且是寧波越窯青瓷文化的一次重要展示。
除了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特等獎,她的作品還獲得過2013義烏「文博會」金獎、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浙江青瓷精品展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展銅獎等十幾個國內大獎,部分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這兩年,施珍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頭銜,但對於藝術,她依舊不忘初心。無論多忙,每天她都會花上幾個小時進行藝術創作。對於這兩年的紛至沓來的名譽,施珍坦言:「獲得的認可和獎勵是對我的鼓勵,但更多的是一份推動家鄉越窯青瓷文化、產業發展的責任,一份提醒著自己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完善自我,更攀高峰的責任。」
記者手記:打造地方文化「金名片」
如何將越窯青瓷打造成地方的文化的「金名片」?精品的創作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
2015年5月,慈谿青瓷甌樂作為唯一的浙江省特色文化項目代表入駐深圳文博會「絲綢之路」主題館;2016年杭州G20峰會期間,越窯青瓷走進了國家元首貴賓廳……近年來,慈谿引導業內尖端人才創作精品,將「越窯青瓷」的影響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隨著品牌的打響,越窯青瓷文化產業化也邁出了堅實步伐,形成了「上林湖」、「上越」、「龍騰」等多個品牌,年產值達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