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紋飾發展與轉變

2020-12-09 心安歷史說

提到越窯的青瓷,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名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在浙江東北地區,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原始瓷器生產的萌芽,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在東漢時期,一件成熟的瓷器才在曹娥江中遊地區燒製成功。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寧紹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並且一直繁榮到了北宋時期。

(西周至春秋·原始瓷青釉刻劃斜線紋加S形貼飾罐)

越窯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在晚唐開始到五代,在這個時期,錢氏在上林湖設立官窯,大量的宮廷用器就是從這裡生產的。與此同時,因為當時對外經濟繁榮,很多青瓷器具出口到了國外。越窯成熟的燒制技術,在後期對中國的窯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越窯青瓷的紋飾裝飾特點。

簡約靈動的曲線

青瓷的裝飾精髓就在簡約靈動二字,而青瓷之上變化無窮的曲線是體現這一特徵的最主要方式。

(唐·越窯青瓷葵口碗)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線條來裝飾陶器。這不僅僅增加了陶器表面的摩擦力,讓人們使用陶器更加方便,也便於人們區分各自的陶器,有著別開生面的藝術美感。在東漢時期,弦紋和水波紋非常盛行,幾乎很少看到其他的紋樣。後來到了三國時期,人們開始嘗試將動物紋樣刻畫在青瓷器上,這些紋樣大多是以細針刻劃。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動物紋樣逐漸被具有佛教寓意的蓮花所代替,蓮花紋樣以各種形式出現在青瓷器具上。

蓮花帶動了花類紋飾在青瓷器上的繁榮。在晚唐時期,青瓷的釉色已經類似於青玉,而雕花圖案則在釉層之下,花卉紋樣題材也開始增加,例如牡丹、荷葉等等圖案也開始出現。到了五代時期,紋樣更加豐富,出現了蝶戀花、鯉魚跳龍門、雙龍戲珠等等傳統題材,由於刻劃技藝逐漸成熟,以人物或者故事情節為主題的紋樣也開始出現。

(五代越窯龍紋盤 )

這些圖案有的是由刀具刻成的,也有的是由獨特的針狀工具劃出來的。越窯的裝飾特點對南北其他名窯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北宋著名的耀州窯就是在越窯的影響之下不斷發展,經歷了唐代和五代之後,才在北宋時期燒制出了能和越窯相媲美的青瓷藝術品。

鱗次櫛比的印紋

新石器時代,出現在陶器之上的最早裝飾就是印花。我們的先民會將雕刻有陰紋或者陽紋的模具印在還沒有幹透的陶器之上,這樣就會留下鱗次櫛比非常有規律的紋樣。這些紋樣大多數是幾何圖形的重複和重疊,體現出先民崇拜的秩序美。

(戰國 原始瓷青釉刻豎條紋雙系蓋瓿)

後來到了東漢時期,青瓷的燒制已經比較成熟,但還是保留下了這種帶有原始美和樸素美印紋裝飾。當時的越窯生產出的青瓷大部分是方格印紋和三角印紋。無論從裝飾的手法還是對紋樣的選擇,和商周時期的印紋差別不大。到了三國時期,雖然還是可以看到拍印的紋樣,但佔有主導地位的是以滾動模具壓印的連續紋樣,或者用細管工具戳出來的戳印紋樣。

( 故宮·東漢·青釉印幾何紋罐)

一直到了隋朝時期,印花紋樣才從最原始的幾何圖案發展成了實物圖案,最開始出現的還是具有自然氣息的草葉紋以及花型紋。到了北宋時期,印花裝飾的主題開始爆發式地增加,不僅僅出現了複雜的植物紋飾,比如纏枝牡丹、纏枝菊花等等,還有動物造型,比如鴛鴦、鳳凰和顯赫等等。人們也開始將象徵著幸福和家族興旺的童子圖製作成印紋,讓青瓷紋樣的表現力更加生動活潑,為了表達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祈福,童子圖樣通常會與一些象徵富貴吉祥的植物和動物結合在一起。比如童子和龍的結合,代表著民間「望子成龍」的寓意,而童子和蓮子、蓮花的結合也有「連生貴子」之意。

(越窯印刻牡丹紋罐)

從南宋龍泉窯的鼎盛時期開始,印紋的題材越來越豐富,所描繪的人物也更加細膩。這來自於原始社會的裝飾手法,在青瓷的發展史上一直被沿用,可見其在民間藝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眼前一亮的彩繪

清新素雅的青瓷自然是高雅的,但人們的審美不盡相同。所以,彩繪的出現,也讓看慣青瓷的人們眼前一亮,打破了青瓷單一的色彩,也為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晚唐·青瓷褐彩雲氣紋洗口瓶)

在東漢時期,越窯的工匠大師燒制出了獨特的黑瓷,這是燒瓷技藝的一大突破,也為後來青瓷的「豐富多彩」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從現今考古學家們發現的青瓷文物來看,當時工匠們的褐彩裝飾手法分為點繪和彩繪。

(青瓷褐彩雲紋燻爐 )

褐彩是一種以鐵為主要元素的顏料,深褐色的紋樣很容易在青瓷釉下呈現出來,能夠很好地起到美化和點綴的作用。而越窯釉下彩繪的靈感來自於唐朝長沙窯彩繪的靈感,彩繪的出現讓含蓄、靜謐的青瓷更富有活力。

褐彩植物紋注子·溫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青瓷彩繪,本質上就是在如玉的青瓷上進行書畫裝飾,但和在紙上作畫不同,在器物上作畫,繪畫的題材和器形要相輔相成,達到自然和諧的境界。

結語

青瓷是我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瓷器,千百年來,青瓷依舊保持著活力,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絕世佳品。研究者們認為,青瓷之所以能夠經歷數個朝代依舊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因為它先為器、再為藝術品,從實用性開始漸漸增加了觀賞性。

越窯的青瓷紋樣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演變,是中國民族千年沉澱的美好理想和藝術審美,具有非常濃厚的江南氣息。

(三國陶瓷越窯青釉堆塑罐)

越窯的青瓷一直是以簡為美的,大多數的青瓷作品都是順其自然的,很少經過雕琢和裝飾,相對於明清時期的青瓷來說,更加典雅素淨。在裝飾之時,工匠們大多選擇細巧的劃花,讓瓷器看起來更為清秀。正是由於青瓷這種自然質樸之美,不施粉黛也能讓人感覺到宏闊的藝術境界,所以它們才能在我國的瓷器藝術史上佔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讓我們至今都能感受到它的感染力。

參考資料

施祖青——《越窯青瓷造型文化探析》

林士民——《越窯青瓷的鑑賞與鑑定》

李剛——《青瓷風韻》,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朱裕平——《中國瓷器鑑定與欣賞》,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越窯青瓷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
    越窯青瓷以釉質溫潤如玉、色彩青碧柔和著稱,提及它時人們總會想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句優美又貼切的詩句。作為最古老的瓷器種類之一,越窯青瓷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在時間的長河中,它曾熠熠生輝,也曾黯然低沉。
  • 越窯青瓷蘭花紋盤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讚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化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裡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 越窯青瓷文明範本
    7月21日,文明的碎片——「越窯青瓷標本展」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展品(完整器、殘器、殘件、殘片)共計700餘件,展出內容分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越窯釉色(秘色瓷)和越窯窯具5個部分,分作2次展出,首次展出的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
  • 各時期越窯青瓷品鑑
    越窯青瓷因為追求一種「冰肌玉骨」的藝術效果,所以早期器物極少裝飾,僅以釉面取勝。晚唐五代時期出現的刻劃花紋,則受當時絲綢、金銀器、銅鏡的影口獻它以各種龍鳳、遊魚、雲鶴、鸚鵡、蚊蝶、花卉等作主題,線條纖細流暢,紋飾生動活潑,使單調的釉面平添幾分誘人的魅力。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
  • 越窯青瓷歷史知識品鑑
    二、東漢時期-越窯青瓷成熟的越窯青瓷始於東漢晚期,期間歷經了多個朝代的發展,如東吳、兩晉、南朝、隋和初唐、盛唐的發展,中晚唐逐漸進入了輝煌時期,五代吳越時期達到鼎盛,一直到宋代,傳承有數千年之久。三、三國時期-越窯青瓷三國時期的越窯青瓷仍然保留著前朝的許多特點。胎質堅硬細膩,胎骨多為淡灰色,釉層均勻,以淡青色為主,少有流釉和剝釉現象。器物上的裝飾紋飾相對簡單,常見的紋飾主要有弦紋、水波紋、方格網紋和葉脈紋等,並在穀倉上堆塑有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等,非常生動。
  • 【越窯青瓷】拍賣紀錄
    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讚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託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
  • 越窯青瓷的特點,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了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一幹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
  • 千峰翠色——越窯青瓷展
    千峰翠色 | 前言 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名窯之一,窯址在慈谿、餘姚、上虞、紹興一帶,因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州窯,簡稱越窯。 越窯青瓷於東漢晚期的成功燒制,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在它長達近千年的歷史中,經歷了三國、西晉的大發展時期和晚唐、五代的鼎盛時期,至北宋中期漸趨衰落。產品以青瓷為主,黑瓷也有一定的數量。
  • 越窯瓷翠,初露崢嶸:淺談中國瓷器發展的青瓷階段
    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品種以「青瓷」為主,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我國瓷器發展的「青瓷階段」。青瓷階段的制瓷中心在浙江,以上虞、慈谿等窯場為中心的越窯系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這是我國古代形成最早、規模最大的青瓷窯系。
  • 展訊 |千峰翠色——越窯青瓷展
    江山市博物館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千峰翠色 | 前言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名窯之一,窯址在慈谿、餘姚、上虞、紹興一帶,因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州窯,簡稱越窯。越窯青瓷於東漢晚期的成功燒制,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在它長達近千年的歷史中,經歷了三國、西晉的大發展時期和晚唐、五代的鼎盛時期,至北宋中期漸趨衰落。
  • 青瓷之源在越地 ——寫在全國性越窯青瓷研發大獎賽在上虞頒獎之際
    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表明,中國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以先秦越國中心故地命名的越窯,則是起源最早、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紋飾最繁、燒制時間最長、影響最為廣泛深遠的青瓷窯系。一、源頭——新石器時代的越陶于越,是「百越」族的一支,遠古時期生活在太湖和錢塘江流域。
  • 晚唐——五代|越窯青瓷鏤空香薰
    晚唐——五代|越窯青瓷鏤空香薰(平生收藏)晚唐——五代|越窯青瓷鏤空香薰高度:12.8 cm 口徑:10.4 cm腹徑:12.5 cm圈足:9 cm 淨重:567 g香薰分上下兩部分,子母扣相接。看紋飾及底足外翻的造型,風格是唐晚五代時期。
  • 越窯青瓷:記憶與傳奇
    作為越窯青瓷的發祥地和中心產地,1000多年前,慈谿上林湖越窯生產的青瓷源源不斷地輸往大江南北,開闢了從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陶瓷之路」。  而今,在全國各地陸續出土的100餘件(組)各個時期的越窯青瓷遺珍首次回「家」,在寧波博物館展出。  「這是一次系統的、高端的、空前的中國越窯青瓷展。」
  • 青瓷藝人施珍:推動家鄉越窯青瓷文化發展
    距清流澄碧的寧波慈谿上林湖1公裡不到,有一個面積不大卻不失典雅的陶瓷博物館,裡面陳列著的各式古樸典雅的越窯青瓷,這些作品都是出自浙江工藝美術大師,慈谿越窯青瓷的傳承人施珍之手。 對於青瓷,生於陶瓷世家的施珍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狂熱」。「在家人的薰陶下接觸到了慈谿本地的越窯青瓷,但走上這條路卻完全是興趣使然。」
  • 瓷顏茶語 ▏品越窯青瓷之美
    越窯從東漢到南宋,持續燒制了一千多年,經歷了創燒、發展、鼎盛和衰落的發展過程,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之一。晚唐至五代是越窯青瓷的繁盛期,制瓷技藝、裝飾工藝、造型款式均達到了極高水平。越窯青瓷胎質細膩,釉色清翠瑩潤,有劃花、刻花、堆貼、褐彩、鏤空等多種裝飾手法。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
  • 讓越窯青瓷成為 柯橋區的又一張「金名片」
    在燒制技藝上,釉色由青中微微閃黃的還原色調,演變為春水般的湖綠色;釉層普遍比以前更薄、更均勻;紋飾之繁複,已達空前境地。晚唐詩人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就是對越窯青瓷的精彩寫照。
  • 越之風物——越窯青瓷
    印紋陶紋飾多樣。越窯窯址記載了考古部門發現的春秋戰國窯址四個:即皋埠鎮上蔣東堡村東堡印紋陶窯址、吼山村吼山東坡吼山原始青瓷窯址、富盛村萬戶村渡橋頭萬戶印紋窯址、倪家婁村的富盛印紋陶窯及原始青瓷合燒窯址。漢晉六朝窯址七個:夏履車水嶺窯址、夏履陶官山青瓷窯址、夏履窯灶頭青瓷窯址、蘭亭婁家塢青瓷窯址、九巖青瓷窯址、富盛青瓷窯址、禹陵廟灣青瓷窯址。
  • 沈建喬丨越窯青瓷上的銘文
    越窯青瓷在近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製作出了很多種類的器型,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以各種裝飾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另外在許多器物上刻寫了銘文,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時代信息和書法藝術。銘文一般以刻劃為主,其它有模印印字,也有用褐色釉書寫在器物上的。
  • 一件少見的越窯青瓷賞析
    年代:唐窯口:越窯高:18釐米底徑:14.1釐米越窯青瓷濫觴於原始青瓷。公元三至四世紀,在今浙江、寧波、紹興等地區逐步發展並成熟。至唐、五代進入極盛階段,之後由於白瓷的興起而逐漸衰落。越窯青瓷以生產各類日用器皿如碗、盤、罐等為主。多胎體厚,造型端莊。同時也生產一些文房用器等細路瓷器。如硯滴、水盂、粉盒。這一類作品胎體輕薄、修胎規整。一些動物造型的器物,更是栩栩如生,對所描繪對象的形態把握準確生動,極具藝術感染力。
  • 上林湖越窯博物館: 宋代的越窯青瓷
    越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系,從東漢初創一直延續到南宋初年,歷經千餘年,曾代表著中國青瓷燒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對我國其他地區乃至其他國家的窯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其產品越窯青瓷極具特色、極富影響,贏得了「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等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