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

2020-12-13 談藝品

越窯青瓷以釉質溫潤如玉、色彩青碧柔和著稱,提及它時人們總會想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句優美又貼切的詩句。作為最古老的瓷器種類之一,越窯青瓷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在時間的長河中,它曾熠熠生輝,也曾黯然低沉。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曾為御用佳品,卻在發展中技藝逐漸失傳,卻誓要復興越窯青瓷這項古老的技藝。

瓷業在隋代的基礎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如冰似玉」的越窯青瓷和「如銀似雪」的邢窯白瓷,即「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制瓷業的生產面貌。其實,唐代瓷器生產面貌遠比所謂「南青北白」的簡單概括更為豐富多樣,迄今考古調查與發現的唐代瓷窯窯址遍布大江南北,當時的古瓷名品如長沙窯的釉下彩,河南魯山、郟縣窯的花釉瓷,以及絞胎瓷和三彩陶器等,都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越窯青瓷是唐、五代青瓷的傑出代表,其窯址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慈谿一帶,此地原為古越人生活的地區,唐時屬越州,故名。從越窯青瓷的傳世品和出土物來看,確為質量上乘之作。此時的越窯青瓷胎質普遍細膩堅緻,胎色呈灰或灰白色,基本不見氣孔或雜質。器物多裡外施釉,釉層均勻,釉色多呈青綠或青黃色,釉面渾厚滋潤,如冰似玉,尤其是晚唐、五代時期曾作為吳越國進貢中原政權的「秘色瓷」器,更是將越窯青瓷蔥翠的釉色之美發揮到了極致,難怪詩人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讚美越窯青瓷的釉色。越窯青瓷不僅釉面精緻無比,其造型也典雅優美,式樣繁多。如各式盤、碗、執壺、甌、水盂、渣鬥、缽、盒、燈、枕、罐、瓷塑等應有盡有,許多器物還能逼真地模擬自然生物的形態,如仿照瓜形製作的壺,仿海棠花式的碗、盤等皆惟妙惟肖,其中模仿荷葉形狀的洗子,則更充分發揮青釉瑩潤欲滴的特色。

唐代越窯青瓷因為追求一種「冰肌玉骨」的藝術效果,所以早期器物極少裝飾,僅以釉面取勝。晚唐五代時期出現的刻劃花紋,則受當時絲綢、金銀器、銅鏡的影響。它以各種龍鳳、遊魚、雲鶴、鸚鵡、蛺蝶、花卉等作主題,線條纖細流暢,紋飾生動活潑,使單調的釉面平添幾分誘人的魅力。

越窯青瓷鑑定要點

必須掌握五大要素。這就是製品的造型與紋飾、裝飾藝術與方法、釉色與胎體、銘文與款識五個方面。

器物造型與紋飾

造型與紋飾兩者密不可分,是鑑定越窯瓷器的關鍵,再結合釉、胎、支燒工藝和款銘更為精確。

唐代越窯的造型,從總體上看廓線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從早期越窯的深腹型,逐步演變為敞口(侈口)、斜腹的淺腹型。

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時,假圈足中挖一個小淺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稱玉璧底,同時開始出現矮圈足的環底碗。

晚唐時碗的造型,不但沿用了玉璧底、大環底外,而且出現了端巧美觀的花口。特徵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與缺口相對位置壓有突筋。總之從底足的變化,發展到口沿的變化,使碗的造型輕巧端雅,線條流暢美觀。


相關焦點

  • 越窯青瓷紋飾發展與轉變
    提到越窯的青瓷,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名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在浙江東北地區,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原始瓷器生產的萌芽,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在東漢時期,一件成熟的瓷器才在曹娥江中遊地區燒製成功。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寧紹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並且一直繁榮到了北宋時期。
  • 青瓷藝人施珍:推動家鄉越窯青瓷文化發展
    距清流澄碧的寧波慈谿上林湖1公裡不到,有一個面積不大卻不失典雅的陶瓷博物館,裡面陳列著的各式古樸典雅的越窯青瓷,這些作品都是出自浙江工藝美術大師,慈谿越窯青瓷的傳承人施珍之手。 對於青瓷,生於陶瓷世家的施珍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狂熱」。「在家人的薰陶下接觸到了慈谿本地的越窯青瓷,但走上這條路卻完全是興趣使然。」
  • 南方青瓷的驕傲,越窯青瓷和秘色瓷!
    >浙江作為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在經歷了東漢至商朝幾百年的發展,其技術日趨成熟,至唐代,終於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當時浙東寧紹平原為青瓷的主要產地,地屬越州,故越窯青瓷因其卓越的成就而被千古傳頌。初唐越窯還較多地保留著南朝和隋代的傳統,胎灰白而松,釉色青黃,長頸龍首柄雞頭壺和聯珠足闢雍硯是此時的典型產品,由於端石硯的流行和注子的出現,中唐以後瓷硯和雞頭壺基本上被取代。
  • 各時期越窯青瓷品鑑
    1各時期越窯青瓷的特色總結「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唐代詩人陸龜蒙讚譽越窯秘色青瓷的著名詩句,越窯青瓷釉層均勻,色如山巒之翠,滋潤而不透明、隱露青光、追示類玉的效果,品質為全國青瓷之冠,從文獻記載看,唐代出現「越窯」之名,直到越窯衰落後的南宋時期仍在使用,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越窯瓷器始終帶有一種特有的地域風韻
  • 越窯青瓷文明範本
    7月21日,文明的碎片——「越窯青瓷標本展」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展品(完整器、殘器、殘件、殘片)共計700餘件,展出內容分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越窯釉色(秘色瓷)和越窯窯具5個部分,分作2次展出,首次展出的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
  • 青瓷之源在越地 ——寫在全國性越窯青瓷研發大獎賽在上虞頒獎之際
    新石器時代的越陶製作,經歷了從不成熟向成熟的發展過程。從選料來看,是由粗放到精細,完成了從夾炭陶到夾砂陶、最終到泥質陶的發展歷程。從製法來看,是由徒手到工具,完成了從泥片貼築法到泥條盤築法、最終到慢輪修飾法的發展歷程。從裝飾來看,是由簡單到豐富,完成了從簡單劃刻到拍印繩紋、最終到肩部堆紋的發展歷程。
  • 上林湖越窯博物館: 宋代的越窯青瓷
    越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系,從東漢初創一直延續到南宋初年,歷經千餘年,曾代表著中國青瓷燒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對我國其他地區乃至其他國家的窯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其產品越窯青瓷極具特色、極富影響,贏得了「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等美譽。
  • 越窯青瓷:記憶與傳奇
    引言  對寧波來說,這是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回歸。作為越窯青瓷的發祥地和中心產地,1000多年前,慈谿上林湖越窯生產的青瓷源源不斷地輸往大江南北,開闢了從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陶瓷之路」。  而今,在全國各地陸續出土的100餘件(組)各個時期的越窯青瓷遺珍首次回「家」,在寧波博物館展出。
  • 龍泉青瓷和越窯秘色瓷的傳承與發展
    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始於東漢晚期,盛於六朝、唐五代和北宋前期,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秘色瓷則是指古代越窯青瓷中的傑出品種,是進貢朝廷的珍品。在越窯青瓷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秘色瓷可謂是人中龍鳳,最為有名,是越窯青瓷當中最高水準的標誌,是我國陶瓷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獨特風格的優質瓷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制,溫潤如玉,道法自然,這就是我國著名傳統瓷器之一即青瓷。
  • 上虞「越窯青瓷」發展傳承舞臺更大了
    作為全球最早的青瓷發源地之一,上虞將接過本屆大展的「交接棒」,成為活動東道主。本次活動將持續到12月下旬。中國矽酸鹽協會秘書長譚撫,景德鎮市政協主席張春萍,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書記江偉輝,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寧鋼,中共上虞區委常委、曹娥江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徐志華和國內外陶瓷設計製作大師近500人參加啟動儀式。
  • 越窯青瓷歷史知識品鑑
    越窯青瓷一直被認為是中華瓷器之祖。以浙江地區為中心的越窯青瓷,其燒造歷史幾乎貫穿了中國制瓷史。越窯青瓷美觀大方,如玉似冰,廣泛贏得聲譽。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品鑑相關的歷史知識,使您深入了解馳名中外的越窯青瓷。
  • 越窯青瓷蘭花紋盤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讚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化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裡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 上林湖越窯青瓷文化節舉辦 文化部為越窯青瓷授牌
    浙江日報訊 在日前開幕的首屆中國(慈谿)上林湖越窯青瓷文化節上,文化部代表為慈谿越窯青瓷有限公司「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授牌,浙江中立越窯秘色瓷研究所同時授牌成立。首屆中國(慈谿)上林湖越窯青瓷文化節以「傳承弘揚青瓷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為主題。
  • 大唐青瓷:看越窯
    越窯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裡程碑。越窯在東漢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燒造歷史裡,經歷了創燒、發展、鼎盛和衰落的發展過程。越窯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備受青睞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數度進貢皇室的珍品,而且還遠銷亞洲、非洲的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越窯的生產工藝對我國南北方眾多窯場和朝鮮半島、日本的青瓷生產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 讓八方來客感受越窯青瓷獨特魅力 慈谿打造「青瓷+」產業綜合體
    慈谿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唐宋時期大量出口遠銷東南亞的精美青瓷,大多為上林湖越窯所制,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本次活動將一直持續到16日。承辦方以越窯青瓷和秘色瓷為魂,精心設置了工藝品展覽、青瓷用品交易、產業發展論壇、樂燒體驗等十多個精彩的活動和項目。
  • 上虞越窯青瓷再現輝煌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對上虞越窯青瓷給出了高度評價。在他看來,上虞作為越窯青瓷的重要發祥地,究其原因就是人傑地靈。優越的地理環境,為青瓷的製作和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瓷器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完全可以與四大發明相媲美。9月25日至26日,由區人民政府主辦、區文廣局和上虞瓷源文化小鎮培育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承辦的中國(上虞)·越窯青瓷國際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行。
  • 【越窯青瓷】拍賣紀錄
    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讚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託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
  • 讓越窯青瓷成為 柯橋區的又一張「金名片」
    佔少鋒說,他在直播中看到柯橋區委書記沈志江在網上為茶農吆喝推銷日鑄茶,感到非常振奮,也希望區政府在推介、宣傳越窯青瓷上也能加大力度,像重視黃酒、茶葉一樣,通過產業鏈結合來發展越窯青瓷產業,重振柯橋越窯青瓷這張老「名片」。「越窯青瓷產業曾經在寧紹平原興盛1600多年,是千年不衰的朝陽產業。在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當今,越窯產業復興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 越窯瓷翠,初露崢嶸:淺談中國瓷器發展的青瓷階段
    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品種以「青瓷」為主,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我國瓷器發展的「青瓷階段」。青瓷階段的制瓷中心在浙江,以上虞、慈谿等窯場為中心的越窯系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這是我國古代形成最早、規模最大的青瓷窯系。
  • 越之風物——越窯青瓷
    這是唐代農學陸龜蒙的一首反映越窯瓷釉色特點的詩,猶如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越窯青瓷是中國最久遠的瓷器之一,器形豐富,具有裝飾的特點,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貼等手法,秘色瓷造型清秀,胎體瑩薄,釉質青翠,胎質細膩堅硬,青釋亮澤,頗富有生活情趣,尤其在五代的秘色瓷成為越窯青瓷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