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出版社只有建立利益分享機制,特別是為處於生產鏈核心、利益鏈低端的內容生產者,坦誠提供其各自獨立時無法得到的資源和環境,促進其有更多自發碰撞的機會,才能切實保護出版創造力,激活出版思想力。
出版社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正在鬆動,「平臺+個人」的新型組織模式逐漸崛起。傳統出版社原有的組織職能必然會發生變化:管理向服務轉變,控制向協同轉變,激勵向賦能轉變。
一個出版社尤其需要重視社會人文的發展,因為這是創新的根基,長尾理論是對傳統的「二八定律」的徹底叛逆,「網際網路+出版選題」有助於出版社挖掘出版長尾效應。
「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趨勢所向。面對「網際網路+」的風起雲湧,出版社如何採用「網際網路+出版選題」等創新方式,從「出版內容礦藏」中挖掘「黃金」,這是出版社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當前,閱讀生態已發生變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與傳統出版媒介深度融合的時代已經來臨,怎樣重尋「閱讀」的價值?如何重構「閱讀」的氛圍在引領社會文化潮流中的影響力?本文試就「網際網路+出版選題」助力出版業創新發展這一課題,結合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部分實踐試作探討。
助推出版社重構利益分享機制
「網際網路+」的內涵其實是為傳統產業利用網際網路轉型升級提供創新發展的機會。如果說生產力發展最終會推動生產關係發生變革,從而帶來顛覆式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那麼「網際網路+出版選題」與傳統出版業的深度融合,必然會促使讀者突破原有的閱讀方式和習慣。由於「網際網路+」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的實現工具,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出版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集成作用,進而把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圖書出版營銷領域。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不僅能創造新興出版產業,改造傳統出版產業,提升實體出版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還必然會影響到出版生產和發展方式。誠然,「網際網路+」絕不僅僅是「+網際網路」這麼簡單。出版人迎著網際網路熱潮,無論身處何種出版分工,怎樣葆有一份冷靜態度、理性思考都是一種考驗。針對即時化社交網絡媒體的發展促使信息傳播日趨多樣化、多中心化等特點,面對目標讀者日益細分的趨勢,國內不少出版社紛紛試水圖書微信營銷。這既是出版社跟進「網際網路+」的發展形勢,順應信息傳遞進入「全民麥克風」時代的主動作為,也是從細節入手、由小切口引入與時俱進的出版主題的標誌。
隨著出版產業進一步融合以及新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出版選題」能幫助傳統出版產業間實現高效連接。如果說「流動性」可以理解為整個出版產業贏利的一把鑰匙,那麼「價值流」能夠快速流動就是出版產業贏利的本質。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也必須遵循價值流分析方法,所以網際網路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門檻,激活了讀者的閱讀需求,並且讓傳播鏈條、用戶行為和閱讀細節全面數位化。顯然,出版社的融合發展就是要培育借力發展意識,合理運用網際網路等新媒體,提升出版內容的吸引力,使閱讀能讓讀者找到彼此的交集,又發現自己的盲區,形成差異化的出版風格。圖書出版的價值流包括從選題論證、組稿編輯、裝幀設計、營銷策劃、印刷加工到宣傳廣告、新書上市、分銷零售、營銷波次直到讀者購買的全流程。那麼「網際網路+出版選題」的目標,就是要求出版社更加開放,使出版產品從原材料到最終遞交讀者的全過程中,都能與社會各界在出版內容、技術、渠道、經營等方面,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出版社只有重新構建基於大數據分析,建立利益分享機制,特別是為處於生產鏈核心、利益鏈低端的內容生產者,坦誠提供其各自獨立時無法得到的資源和環境,促進其有更多自發碰撞的機會,才能分享到更多利益,切實保護出版創造力,激活出版思想力,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促進出版業健康發展。
「網際網路+」時代,各類出版數據能在全鏈條中低成本打通,這種態勢必然加速價值流流動、變現。出版社理應在「網際網路+」時代充當起「舵手」和「眺望者」的角色,以優秀的內容基礎、過硬的技術支撐、滿意的用戶反應,去呈現新媒體環境下的每一次社會脈動。從操作層面上說,當傳統出版社零售的線下渠道和服務接入到網際網路生態的營銷過程中,出版社的數據、信息將以更低成本傳遞、共享,必將構成「網際網路+出版選題」生態的筋骨,使得各類出版資源更易賦能給前端的合作夥伴,進而推動「平臺+個人」的組織模式快速發展。出版社線下門店網點、客戶、資金和品牌影響力等傳統出版資源優勢,也將藉助網際網路工具,繼續煥發出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一個社會價值體系的建設固然離不開閱讀的支撐,出版社線下零售終端——門店不僅能提升讀者的購書體驗,還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務,閱讀環境能讓讀者讀懂世界的進步,戰勝對未知的恐懼,這是增加讀者黏性的關鍵因素。
助推出版社創建互動出版模式
「網際網路+」已加速演繹著新時代的進化論。隨著網際網路在傳統出版領域介入程度的加深,勢必對出版領域產生深刻影響,甚至激發出顛覆性變革。網際網路作為基礎設施的普及應用,正在倒逼出版社以運用新媒體渠道樹立新品牌的局面。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就是「用戶體驗為王」,即以用戶為導向,以提升體驗為目標,這樣出版融合不但離不開「網際網路+出版選題」,反而要求出版社不必什麼都自己搞,更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應積極學習別人的經驗,利用別人成熟的技術,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線上電商的發展又促進了物流以高速度增長,急劇的增長又帶來龐大的市場,進而引發一場劇烈爭奪戰,導致出版社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正在鬆動,「平臺+個人」的新型組織模式逐漸崛起。傳統出版社原有的組織職能必然會發生變化:管理向服務轉變,控制向協同轉變,激勵向賦能轉變。這種變化又迫使出版社的經營思維從「事業計劃思維」轉變為「企業市場思維」,通過積極布局新媒體業務和網際網路及數字閱讀的長期發展戰略,為未來出版營銷轉型從「內容基因」轉變到「技術基因」提供契機。
面對「網際網路+」對傳統出版業的衝擊,海峽兩岸出版業也在積極尋求越來越多的合作。回顧歷史,「海峽」這根主線始終貫穿著福建出版業發展歷程。從最早引進臺灣作家於梨華的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到首家海峽兩岸合資書店閩臺書城的開業,臺閩書城落地臺北,再到海峽書局的成立……海峽兩岸在合作出版、版權貿易、圖書流通、展會展銷、論壇互動等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成立後依靠地理、政策優勢,積極探索以網際網路、雲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到底給集團帶來哪些機遇,最大程度地與臺灣地區加強多樣化的交流與合作,在做好紙質圖書的同時,積極向全媒體閱讀的方向開拓發展。通過出版平臺,打通社內社外資源,匯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與臺灣合作夥伴們一起共創事業、共享價值、共同發展。該集團的實踐表明,唯有進一步打開視野,在與企業、行業、產業的交匯交融中,實現雙方互利雙贏,建立既有利於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協同整合多方資源,又使雙方在業務和服務領域產生最佳的互補效應,才能不斷探索新的贏利模式、經營模式和發展模式。
網際網路已衝破專業出版的圍牆,讓自媒體成為出版業強大的新生力量。這種爭奪話語權、重構輿論場的局面,導致傳統出版已沒有任何「奶酪」可以保護。所以「網際網路+出版選題」行動計劃既可以上升為出版社的發展戰略,也促使其成為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新引擎,還為出版社轉型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出版社的思維、理念應儘快從「內容為王」轉變為「信息服務為王」,主動適應自媒體、自出版的旺盛需求,創建嶄新的互動出版模式。微信圖書營銷就是培育出版社借力發展意識的手段之一。集團旗下有的出版社的圖書營銷,從選題開始,到封面設計、書名等的確定,多在網上討論,通過找到較為精準的目標讀者,把信息有的放矢地傳遞給需要的受眾,從而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有的社從培育出版人對新媒體的興趣入手,微信的內容往往採用較少文字描述加以書內的圖畫來豐富,並穿插視頻、圖片等,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還有的社則堅持一定要在有足夠的內容儲備量的前提下才開始內容推介,而且在慢慢積累客戶的同時,不間斷地給客戶提供內容,甚至要求微信帳號發布信息要保持一定的頻率,時間間隔不能太長。
助推出版社挖掘出版長尾效應
「網際網路+」就是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經濟新形態,傳統出版業往往喜好遵守「二八定律」,即用少量的暢銷書佔領排行榜、吸引注意力、壟斷購買力。傳統出版社習慣講價值鏈,喜歡做價值鏈的主導者,期望通過獲取價值鏈上下遊合作夥伴的利潤,來實現出版社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這一切在網際網路創新高速發展的今天全都發生了顛覆式變化。「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價值鏈必然向價值網絡演化,圖書出版合作夥伴之間往往通過數據和信息分享,形成網狀連接關係。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分眾化閱讀需求,自然必將推動出版行業「去中心化」,形成「長尾效應」,進而推翻「二八定律」。網際網路正在顛覆、改變出版行業的各個環節,作為專注於知識發現和文化傳承的出版行業,亟須進行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加快推進出版內容、出版平臺、出版技術、出版經營的融合發展,重建新的大出版生態系統。面對「網際網路+」的經濟發展新常態,無論是轉方式、調結構,還是保增長、惠夥伴,「網際網路+出版選題」的最大意義在於從根本上倒逼出版人樹立創新思維。
顯然,未來的一切都會被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概念重新定義,因此出版產品創新的「網際網路+出版選題」也必將是大勢所趨。出版業應該充分挖掘傳統出版資源,進行面向用戶需求和移動化閱讀、傳播規律的重組改造,實現優質資源的更好變現。擁抱出版新趨勢,通過信息化、智能化去改造傳統出版,也是助力出版產品創新的重要基礎。一個出版社尤其需要重視社會人文的發展,因為這是創新的根基,長尾理論是對傳統的「二八定律」的徹底叛逆,「網際網路+出版選題」有助於出版社挖掘出版長尾效應。數位化將成為出版發行業的主要傳播方式,國內先進的出版集團正逐步實現數位化,產生的利潤也在提高。這種現象說明計劃經濟時期誕生的出版社,由於一直處在信息稀缺時代,壟斷單純的內容就足以吸引讀者。在如今網際網路的海量空間使信息由稀缺轉為過載的狀況下,單純的內容出版已經難以形成商業閉環,出版社要實現市場的商業價值,就必須轉型融合發展,變為集內容、技術、渠道於一身的信息服務集團。利用「網際網路+出版選題」行動計劃,助力傳統產業提升,強化網際網路與圖書營銷相結合,利用網際網路平臺的長尾效應,在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創造出規模經濟效益。
面對「網際網路+」的浪潮,出版社只有認真學習、深入思考網際網路與出版業各自的基本特性、規律,進而尋找到兩者之間的結合部,才能實現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注重追蹤數位技術的最新發展,加速向數位化、全媒體的出版方向轉型,與臺灣合作方在數字出版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網際網路+」時代的出版轉型是百年一遇技術變革下的宏大命題,這一進程與出版相關的思考,仍在不斷迭代更新。該集團面對蓬勃發展的新媒體,採取與其坐等衝擊,不如主動衝浪的做法,值得肯定。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唯有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改造自身生產流程、利潤模式和產品樣式,才能迎合出版媒介融合時代讀者的閱讀需求。
總之,傳統出版業在今天這樣一個產業自身相對脆弱的時代,迎來了「網際網路+」的強大資本的介入,同時帶來了傳統出版營銷方式的顛覆,利用網際網路推廣方式的銷售,帶動了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向新型出版集團邁進的過程中,深刻感知到網際網路對閱讀和出版的顛覆式創新。集團既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智慧去洞察出版業發展態勢,也要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來謀劃海峽兩岸出版的未來,更要奮力搭上「網際網路+」的時代高速列車,圍繞切實提升出版生產力努力創新,通過打造專業平臺,聚合優質資源,服務大眾需求,建立一個以資本為紐帶,以出版、發行業務為依託,以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為方向,以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成為出版能力強大、經濟實力雄厚、海峽特色鮮明的文化企業。 (作者:張滬平 作者單位:海峽出版發行集團)